东湖快语丨慢一点、严一点,让“带娃专家”在时间里长出来

2025-10-28 04:04:00 5阅读

“冲奶、喂奶、拍嗝、换尿布”,这些曾被视作“家务琐事”的动作,如今走进大学课堂,成为本科实训的规范动作。近来,多所高校增设托育方向、开设托育专业,引发社会热议。有人点赞:这是“带娃”被正名、被尊重;也有人质疑:大学生学“换尿布”,是不是“大材小用”?情绪两极之间,恰恰说明:面对新事物、新专业,社会最需要的是冷静观察、理性思考。

先看需求端。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约3000万,超过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建设一支专业的托育教师队伍,需求迫切。数字缺口背后,是“没人带娃”的真焦虑,更是“不会科学带娃”的新痛点。从“喂饱”到“喂好”,从“看管”到“看心”,育儿早已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经验主义,而是跨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的系统科学。

再看供给端。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首次将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纳入教育学类,山东女子学院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成为全国首批获批该专业的两所院校。翻开课程表,婴幼儿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营养喂养、疾病防护等成为必修专业课,覆盖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实验室里1:1仿真婴儿、VR拍嗝反馈,把“带娃”拆成可量化、可训练、可评估的模块。学生毕业,既能进托育一线,也能做课程研发、产品测试、健康管理,更能在上下游的教具、软件、咨询领域“再创业”。

育儿是“静待花开”的慢事业,热运行中更需冷思考。本科专业不是“万能筐”,一旦缺乏标准、一哄而上,就容易把“金苗”种成“韭菜”。第一,师资从哪来?既懂儿科又懂教育,还能操作智能设备的“跨界老师”本就稀缺,若匆忙开课,难免“PPT育儿”。第二,实践基地在哪?真娃娃不是硅胶娃娃,哭法、抱法、喂法千差万别,倘若学生四年只在实验室“打怪升级”,毕业面对血肉之躯仍可能手忙脚乱。第三,上升通道在哪?社会观念尚未完全转身,岗位待遇、职称评定、职业尊严若仍停留在“阿姨”层面,再高的起薪也留不住人,最终“本科育儿”可能沦为“学历镀金”。

新事物需要热情,更需要恒温。让第一批学生跑完一个完整培养周期,让市场接受一次全面检验,再谈“规模复制”也不迟。毕竟,孩子不是实验品,专业不能速成班;只有挤掉泡沫、夯实底盘,“本科带娃”才能从热搜走向日常,从概念走向信任,真正成为千家万户最安心的“哄睡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