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晚间新闻.doc
晚间新闻是湖南电视台的一块老招牌,挂牌于1983年(据说是全国最早的),十几年来起起落落,有时发扬光大如耀眼明星,有时黯然失色似无名小卒,现在是它最当红的时候,一是因为湖南卫视在全国庞大的覆盖和强大的影响为它提供了最佳舞台;二是因为它特立独行,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在全国新闻网中独树一帜。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从去年11月2日改版后完全换了一副新面孔,按台领导授意,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晚间新闻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没有人看,你讲得再好、再正确,没有用嘛!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应有的题中之义,湖南台领导一再鼓励晚间新闻:大胆试,全方位的试,除了导向坚决不能动,其他的统统可以动。领导并提示:晚间新闻就相当于报纸的晚报,要让人喜闻乐见,要卖得动、卖得起价。
为了打破形式上的一切束缚,曾考虑不叫晚间新闻,改一个包容更广的名称,但念及晚间新闻这块老招牌饱经风雨、德高望重,又一时下不了手。现在证明当时不改是策略的,它因此成了新闻类的一道名牌,让人接受了"新闻原来也是可以这样报道的",以后再换招牌就有了引人注目的基础。
在晚间新闻的牌子下,晚间新闻做了最大程度的跳跃,首先是打破"八股腔",追求自然美。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甚至到署名,晚间新闻信手拈来,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为的是让观众叫好。导语的幽默和悬念,正文的通俗和实在,标题的风味和意趣,这些都已成了老字号的特色菜。
湖南台领导提示:晚间新闻可以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报道新闻。这另一种最突出的表现是抓情节、抓细节,抓有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这些在教科书上被划到了新闻背景范畴的东西在晚间新闻里突到了前沿、充当了主体,一些产生全国影响的报道都是以此见长。如横跨三四月份的"张老师,你好",讲一个曾评过全国劳模的山村女教师历来把自己微薄的积蓄用于山村小学的建设,而等到自己身患重病、需五六万元才能治愈时,她已身无分文,住在附二医院坐以待毙。记者第一次走进她的病房,回来只发了一条四十多秒的新闻,压根没想到当天晚上会有十几个省的观众打电话来表示关切。回想起来,那四十多秒也就是几个镜头:首先是记者走进病房一眼发现张老师正把那可怜兮兮的三十八块六毛钱摊在床上"摸底",那一筹莫展的神色令人心酸;其次是那个装衣服的塑料袋竟是一个装猪饲料的袋子,还有唯一的营养品是一瓶桔子罐头。三五个细节镜头给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感动,此后的跟踪报道也是以细节、情节见长,以至于不仅全国十几个省市汇款支援张老师,连唐之享副省长及省教委、省总工会、永州市委市政府、道县县委县政府等都以各种方式关心张老师,短短十几天,张老师的六万多元医疗费全齐了,硬是从死神手中救回了一个令人无限尊敬的好老师。
一段时间,有人说,晚间新闻搞得我们老是流眼泪,这一方面说明情感故事搞多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晚间新闻的报道方式比较容易叫人流眼泪。
除了眼泪,也有怒火、有炮弹、甚至重磅炸弹。耒阳交警李志文率领黑社会炮轰水东江,晚间新闻率先披露,引得省领导李饴衡及中央领导尉建行的拍案而起,中央及省政法委派调查组进驻耒阳,有强硬背景的李志文锒铛入狱,有庇子之嫌的其父被撤职查办。
有眼泪、有炮弹、有欢笑、有嘲讽、有奇闻轶事、有实用信息、有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