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与蔡英文联手逼退,柯建铭甩7字回应,绿营内斗惨烈超蓝营
一直以来,台湾岛内普遍评价国民党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其实从这一次全民进党斗柯建铭来看,绿营内斗的惨烈程度远远超过蓝营。原来在大罢免过后,民进党秘书长林佑昌请辞,台湾行政机构与赖清德办公室也都进行了改组。于是,赖清德就希望柯建铭能够主动辞职,承担大罢免失败的责任。结果,柯建铭装糊涂,摆出了不辞民进党团总召的职务。

罢免失败后的责任甩锅
大罢免失败后,民进党内部炸开了锅。按照台湾政治圈的惯例,这种重大挫败总得有人出来背锅。赖清德作为党主席兼台湾地区领导人,按理说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他却把矛头直指主导罢免的柯建铭。柯建铭在党内地位特殊,当了 20 多年的党团总召,号称 “立法院的地下院长”,连蔡英文过去都得让他三分。这次他力推的罢免策略失败,赖清德觉得机会来了,想借着这个由头拿掉这个 “刺头”。

柯建铭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公开喊冤,说自己推动罢免是为了让民进党在立法机构过半,“何错之有”。还在脸书引用曹植的七句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暗指赖清德卸磨杀驴。这话传到赖清德耳朵里,他更坐不住了 —— 你柯建铭把自己比作被煮的豆子,那我成了烧火的豆萁?这不是明摆着讽刺我在搞派系斗争吗?

赖清德的连环逼宫计
赖清德这次动真格的了。先是使出 “断其臂膀” 的狠招,让党团干事长吴思瑶、书记长陈培瑜等 7 名核心干部集体请辞,一夜之间柯建铭成了光杆司令。接着又玩 “借刀杀人”,主动邀请蔡英文到办公室密谈,重用苏巧慧等英系人马,摆明了要和蔡英文联手施压。蔡英文虽然已经卸任,但英系在党内仍有庞大势力,赖清德这步棋既显示团结又暗藏制衡。

更绝的是赖清德兵分三路的 “立体攻势”:第一路由郭国文、林俊宪等 “立委” 公开炮轰柯建铭搞 “一言堂”,把党团变成自家后院;第二路由秘书长徐国勇发起跨派系连署,王世坚等大佬带头签字要求柯建铭下台;第三路直接派办公室秘书长潘孟安上门 “劝退”,连面子都不给留。这套组合拳下来,柯建铭的处境堪称四面楚歌。

柯建铭的绝地反击
面对赖清德的步步紧逼,柯建铭祭出了 “以静制动” 的绝招。当徐国勇拿着连署书来找他时,他只说了七个字 “此时无声胜有声”,转身就走。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意思是沉默比言语更有力量。柯建铭用这句诗表明态度:我不跟你们吵,但也不会辞职。

更绝的是他把战场搬到了舆论场。之前用 “煮豆燃豆萁” 暗示党内相残,这次又用 “无声胜有声” 营造被打压的悲情形象。岛内媒体都看出来了,柯建铭这是在打 “民意牌”—— 你赖清德不是说要 “符合社会期待” 吗?那我就用传统文化中的隐忍形象来争取民众同情。

绿营内斗的致命伤
这场内斗暴露出民进党深层次的危机。表面上看是权力争夺,实则是路线分歧。柯建铭代表的是 “务实派”,主张通过议会斗争扩大影响力;而赖清德推行的 “抗中保台” 路线,把大量资源耗在两岸对抗上,结果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民众怨声载道。

更严重的是派系撕裂。苏贞昌女儿苏巧慧公开力挺柯建铭,高雄 “立委” 林岱桦拒绝连署,前 “立委” 蔡启芳甚至放话 “逼走柯建铭就解散民进党”。这些反对声音背后,是 “新潮流系”“英系” 等派系对赖清德独大的不满。当年陈水扁时期,民进党就因为派系倾轧丢掉政权,现在历史又在重演。

比蓝营更狠的 “暗战”
岛内常说国民党 “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但这次绿营的操作更狠。国民党内斗往往是公开的 “热战”,比如马英九和王金平的 “马王政争”,大家撕破脸直接干架;而民进党玩的是 “冷战”,表面一团和气,背后却使阴招。就像这次赖清德和蔡英文联手,表面上是 “团结”,实则是互相利用 —— 赖清德借蔡英文压制柯建铭,蔡英文则通过支持赖清德维持影响力。

这种 “暗战” 对民进党的伤害更大。柯建铭被打压后,党团士气低落,立法机构运作几乎停摆。而赖清德忙着内斗,根本顾不上处理经济问题,美国 20% 的高关税已经让台湾企业叫苦不迭,再加上两岸关系紧张,台积电等龙头企业加速外移,民众对民进党彻底失望。

无声结局背后的政治博弈
柯建铭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看似被动,实则是老辣的政治策略。他清楚赖清德现在最需要的是稳定局面,而不是继续激化矛盾。如果真把他逼急了,柯建铭随时可能抖出党内黑幕,比如罢免案中滥用司法、操控网军的内幕,到时候赖清德更难看。

这场内斗最终可能以柯建铭 “体面下台” 收场,但留下的伤痕难以愈合。民进党原本想通过罢免巩固权力,结果却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危机。正如岛内评论说的:“民进党这次输掉的不仅是罢免案,更是民众对他们的最后一丝信任。” 而柯建铭的那句 “无声胜有声”,或许会成为绿营内斗史上最讽刺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