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陆定一——关于新闻本源问题的再思考

2025-11-12 12:04:48 8阅读

回到陆定一——关于新闻本源问题的再思考

理论研究?新I司知识(2004.10)

回到隆定一

一一

关于新闻本源问题的再思考

杨立)

新闻本源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

这一理论是由陆定一先生于1943年9月在《我们对于

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上世纪八十年

代以来,新闻学界在探讨新闻定义的过程中也形成了

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对此谈谈自己的

些思考.或有错谬,敬请方家指正.

关于新闻本源问题,陆定一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提

出:"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

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

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

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

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因此,唯物主义的

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无论在采访中,在编辑中,

都要力求尊重客观的事实."_1j

从陆定一先生的阐述来看,很明显,他认为新闻

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亦显然应从事实出发.而

从其关于"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

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

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段

论述来看,新闻的本源可以进一步具体地视为"新近发

生的事实".而不仅仅是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事实".

换句话说,他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且进一步来

看,是那些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没有"新近发生的事

实",就谈不到所谓新闻.

考察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闻学界对此问题的探

究,可以看到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这种发展主要

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发生"二字上,一是

表现在"新近"二字上.进一步分析,这种发展有合理

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1981年5月,《新闻大学》发表了着名新闻理论家

王中先生的《论新闻》一文,在该文中王中先生把新闻

概念界定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为什么

如此界定?王中先生说:"你是否感觉到:你不知道外

界的变动几乎无法生存,生活和生产?""你每天都吃

三餐饭,每天有三次'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在每次

事实发生后,你向你妈妈发一则新闻报道,你妈妈准以

为你得了精神病.如果有一天你吃饭有了变动,你向

你妈妈发出这样一则新闻:'今天我在自由市场买了

斤醉泥螺,吃后上吐下泄,据医生检查是感染了忽

烈拉,这里没有特效药,生命难保.'你妈妈闻讯就会

带了特效药来看你."_2J1981年出版的《辞海》修订

本文化体育分册中"新闻"词目的释文也采纳了王中先

生的学术意见l3J.从王中先生对新闻这一概念界定

看,他显然不赞同把新闻报道的对象界定为"新近发生

的事实",而认为新闻应该报道"新近变动的事实".换

言之,新闻报道应该以"新近变动的事实"为出发点.

对此,王中先生在发表于《新闻大学》第四期上的《新

闻学的第二课题》一文中作了进一步的说昵"我把'发

生的事实',改为'变动的事实'……所以这样做,我

是从人类社会何以会产生信息沟通的社会现象着眼的.

因为事实一般是会不断地重复发生的,太阳每天升起

次,这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一旦有日蚀,即所

谓'变动',就会成为新闻.我每天吃三顿饭,这个不

断重复的事实真称得上是'家常便饭',对我的家属来

讲并无意义,如果有一天我整日不能下咽,这事就必会

引起他们的注意了.人类生活是社会性的,相互关联

的,不了解外界的变动就无法生存,生产,生活.所以

把'发生的事实'改为'变动的事实',似乎更切合历

史唯物主义.''

王中先生的观点影响甚大,其后,不少论着吸

收了王中先生的见解.王中先生的观点是非常睿智而

深刻的.从根本上说,如果客观世界无所谓变动,

人类也就不需要反映并传播客观现实状况.从这个意

义上说,的确是"变动产生新闻".所以,强调新

闻与变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王

中先生的看法也还有值得进一步研究之处.

根据王中先生的观点,在具体的新闻活动中,新

闻只能报道有所"变动"的事实.对于这一观点我

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里问题的实质在于,第一,

从哲学上说,事实是否会是完全"重复发生"的?

第二,如王中先生所说的所谓没有"变动"的事实,

即"重复发生的事实"是否都没有报道的必要?

从哲学上讲,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动之

中.即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谓"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就此而言,没

新闻知识(2004.10)?理论研究?

有什么事实会是过去事实的完全翻版,任何新的事实

在其构成素以及各素之问的联系上总有其新的特

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

所"变动"的事实似乎没有必要.

当然,从王中先生的论述来理解,显然其所强

调的是新的事实和旧的事实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变

化,比如说,同旧的事实相比较,发生了比较明显

的量变或者甚至是质变.这是一种相对于相对静止状

态的变化.例如王中先生在文中所举"日蚀","忽

烈拉"等事实.无疑的,这些事实对于特定的人而

言是有着了解的必要的.但是那些并无明显变化的事

实真的就没有了解的必要吗?

我们先看看下面这则刊载于2002年l0月31LJ

《西安日报》上题为《今冬集中供热价格不变》的

新闻的导语部分:"本报讯(记者黎文安)采暖

期即将来临,今年供暖价格如何备受市民关注,记者

昨日从市物价局了解到,今年由市热力公司进行集中

供热的用户,仍保持原来的标准不变."

从标题即可看出,这则新闻所报道的事实而易

见是一个没有新的"变动"的事实,但是它为什么

会被报道呢?原因很清楚,物价局"关于西安市集中

供热价格的批复"显示的当年供热的价格到底如何?

这个情况是市民想要了解而原来又不知道的.虽然这

是一个没有"变化"的事实,但是市民并不知道最

新的情况如何.所以就仍需报道.只有这样,市民

头脑中有关"今年供热价格究竟如何"的不确定性才

能够被消除.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许多新近事实,人

们并不知道最新的情况具体如何,却又由于种种原因

而需要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某个事实即使处于相对

静止状态,是一个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的事实,

也有报道给受众的必要.例如王中先生文中所写道的

离开妈妈的孩子,它固然没有必要把"每天都吃三餐

饭"这样的每天重复的"三次'新近发生的事实"'

都向"妈妈发一则新闻报道",但是如果他母亲很长

时间都不了解他的身体情况,则即使他~切正常,没

病没灾,吃饭也很正常,也总应该向妈妈报个平安

吧,因为他妈妈可能并不了解目前他的身体状况是否

出现了某种"病变".所以,只要是新近发生的事

实,无论其是否有如王中先生所说的"变化"性,

都有可能成为报道的对象.

另一种对陆定一先生的质疑是认为新闻所报道的

事实并不一定必须具有"新近"性特征,认为"十

年前的往事"或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实也可以作为新闻

事实来报道.

1999年3月11日《新闻出版报》刊登了江润秋先

生的《新闻: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文.文章发表

后,有重要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作了转载.其后,有学者

在颇具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上撰文表达了某些类似

的看法.

江润秋先生的文章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lO

年前的"往事"也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江先生这

样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1O年前

发生的事情,现在来报道,算不算新闻?"江先生自答:

"lO年前的事是'往事',按'新近'的标准来衡量,显

然足'旧闻'了.实际卜,这是道道地地的新闻."

从文章的论述来理解,存江润秋先生看来lO年前

的历史事实被"新近发现"了,作为被"新近发现的事

实"就可以被加以"报道".

新闻的作用首先在于反映并帮助人们把握客观现

实,冈此,不要说1O年前,即便是10个月前的事实今

天拿来"报道"也须找个新近事实作为由头.若正如江

润秋先生所言,则今日我们的新闻媒介上会有大量的

这样的"新闻":"本报讯1994年6月l0日,某市南

大街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本台消息

1993年12月20日,某县县长来到种粮大户陈某某

家……",如此等等.显然,这样的所谓"新闻"是很

荒唐的.

江润秋先生提出:"实践证明,不管什么时候发生,

只要是最新披露的消息,就是新闻."也就是说事实也

可是许多年以前发生的,"新近发现"了它,就可把它

作为新闻事实来报道.为证明自己观点,江润秋先生在

文中举出《南方周末》上的"解密新闻"作为论据.笔

者翻阅了几份《周方周末》,有一期的"解密"版上,映

入眼帘的是这样的标题《北京大红罗厂南巷2O号骇人

幕(引题)五人死于红卫兵之手(主题)》讲的是"文

革"时期的一个悲惨的真实故事.另有一期刊载的是

《张志新冤案还有新的秘密》,披露了"文革"期间发生

的张志新烈士冤案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从作品来

看,"解密"的含义解释为对史实的公开披露更为切当,

这些事实也许在昔日是值得报道却未能得以报道的

"新闻事实",但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历史事实了,即属于

所谓"已经成为历史的新闻"或者"当年新闻背后的历

史".换言之,在今天,其已经不再是新闻,而已经属

于历史了.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历史事实可以出现在新闻报

道中,但并不是说新闻报道可以把历史事实当新闻事

实来报道,新闻事实只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历

史事实.例如有--N新闻的导语是这样的"

德新社汉

5月15日电

3000年前,埃及虽是一个强国,但即

便在贵族中也很少见体魄强健的人.这是德国科学家

对埃及西底比斯大型墓地中的一些遗骸研究后得出的

结论."这里,古埃及人的体质情况是历史事实,它出

现在这则新闻中,但它不是新闻,这则消息所报道的新

闻事实其实还是一个陆定一先生所说的"新近发生的

事实":"……这是德国科学家对埃及西底比斯大型墓

地中的一些遗骸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注意,今人的"研

究得出的结论"这一新近发生的事实才是此报道中的

新闻事实.其实,类似的报道不胜枚举,作为历史事实

真相而被今人重新揭示,于是记者对今人的揭示进行

理论研究?新闻知识(2004.10)

报道.报道中作为新闻事实的,其实是"揭示"本

身,而非被揭示出来的历史事实.

当然,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可以传播

J力史知识,事实七,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之一即是

"传播知识"

,新闻媒体传播历史知识是非常常

见的事,传播历史知识正是新闻媒介发挥传播知识的

功能的一种表现,当然其所传播的历史知识一般是广

大受众当前普遍需要了解的,所传播的历史事实也许

有的是初次披露,但其仍是历史:另外,新闻也可

以把历史事实作为背景材料.但这里显然也不是在把

历史事实当成新闻事实来报道.

进一步来分析,新闻同历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

新闻首先反映并帮助人们把握客观现实,历史首先反

映并帮助人们把握过去.这是新闻和历史的基本分

野.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只能是新

近发生的事实而不能够是历史事实.

江润秋先生还写到:科学家预测下个月将出现某

种天象奇观,算不算新闻?如果按"发生"要求来套,还

没有发生的事情,怎么能算新闻?如果等到发生以后再

来报道,这条消息还有价值吗?又如"记者从自来水公

司获悉,下星期开始全市将停水72小时……"这算不

算新闻?可能也不算,要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能算,那

时候,新闻就成了这个样子:"今天,本市所有自来水

笼头都流不出一滴水,因为……".按江先生的意思,

用陆定一先生所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解释上

述类型的新闻是无能为力的.而改"发生"为"发现"

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了.果真如此吗?

我们对此略作分析.陆定一先生说:"新闻……就

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核心问题即是诸如

"科学家预测下个月将出现某种天象奇观"以及"记者

从自来水公司获悉,下星期开始全市将停水72小

时……"一类事实是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稍加分析,

即可看出,这些事实均是新近发生的事其中前一个

事实是科学家的"预测",这一预测是新近发生的事

实,所要报道的,也正是"预测"这个事实,如

果事后证明科学家的预测未能成为现实,也只能说是

预测失误,不能说是新闻失实,"预测"这个事实

本身是实实在在地已经存在的:后一个事实应是自来

水公司做出的拟停水72小时的决定,这一决定是已经

做出了的.其实类似的新闻在新闻媒介上比比皆是.

江润秋先生认为"新近发生的事实""不能涵

盖"他所指称的"尚未发生的事实",而把陆定一

先生的所谓的"发生"改为"发现"就"包括了

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事实."这里明显有一个矛

盾:事实尚不存在,又如何去"发现"它?

此外,还有学者强调新闻既可以报道已经发生的

事实,还可以报道"正在"发生的事实.关于这一点我

也想作简要分析.任何正在发生的事实,当人们反映它

的时候,就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了,即使是现场直

播,当摄像机拍摄到某个场面时,这个场面实际上就已

经发生过了,那怕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报道的时问相差

只有十万分之一秒甚至亿万分之一秒.所以我以为要

进行科学严谨地表述的话,还是仅表述为新闻是对于

"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来得更准确.

本文的结论:陆定一先生关于新闻本源的观点仍

然具有生命力.在新闻本源这一问题上,还是应该回到

陆定一先生.

注释

陆定:《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载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

研事编:《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I}:《论新闻》,载《新闻太学》第1期,1981年5月.

葛迟胤:《新闻定义探讨》,载浙江日报《新闻业务学习》,1982年第1期.

E中《新阈学的第二课题》,载《新闻大学》,第4期,1982年9月.

罗建华:《新闻亮出"新品种"》.载《中国记者》,2000(2)

李良荣着《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02页.

(作者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

哇导师)

(上接第28页)一旦拆除了"叙述化等于虚构化"

这堵厚重的人为的墙,你会发现,运用叙述学理论来研

究新闻写作,将会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未完待续)

1,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载胡经之等编《西方十

世纪文论选》第二卷第2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热奈特《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载朱立元等编《=十世纪两方文论选》

下卷第9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第卜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小约翰着《传播理论》第3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5,Roeh.IjournaliSillasStoryte11ing.CoverageasNarrative.The

American8ehaviora1Scielltist1989.33(2):162

6,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第17页.华夏出版社2003

年版

7,陈立生《谁在叙事——试论新闻的叙述主体》载《中国矿业大学》

(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杨先顺《试论新闻写作的叙事角度》载《新大学》2001年夏季

9,蔡琰,臧凶《新闻叙事结构:再现故事的理论分析》载《新

闻学研究》第58期(1999年).

10,参见李华文《论侦破通讯的叙事寓意一种溶入理性的报道》,

金莹洁《信息传递的艺术: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倪沫《体育新闻的江

湖故事式叙述》,陈力丹《谈谈消息的叙述结构》,支庭荣《从叙事学角度

看西方新闻报道方式的嬗变等.

11,范步淹《新闻叙事学刍议》载《新闻前哨》2000年12期.

12,何纯《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2003

年04期

13,刘明华等《新闻写作教程》第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转引自托多罗夫《结构主义活动》载朱立元等编《二世纪西方文论

选》下卷第13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唐伟胜《范式与层面.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

载《外国语》2003年05期

16,热奈特《论叙事文话语——方法论》载张寅德主编《叙述学研究》第

190页,q?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热奈特《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载朱立元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

第10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参见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第20,177—2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版.

(作者系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