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岁小有成就的设计师,接手一个大项目后,崩溃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陈晓华
30多岁的伍先生(化名)是一名小有成就的设计师,但从一年多开始,他突然害怕工作,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甚至有了辞职的念头。找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苏衡就诊后,被确诊为抑郁症。

视觉中国供图
前段时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
苏衡表示,从门诊来看,多数中青年患者出现抑郁症,都是由工作压力引发的,或者说工作压力是最大的诱因之一。
伍先生的情况就比较典型。他在杭州从事设计类行业已经七八年,拿过不少行业内的奖项,经验丰富,能力也比较突出,收入自然也不低,年薪七八十万元。
大概两年前,伍先生所在的公司接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项目体量比较大,要求高,时间也比较赶,要求今年年底一定要完工。
那之后,伍先生的压力倍增。他经常加班修改设计方案,但甲方总是提出新的要求,几次三番下来,公司老板也对他颇有微词。
“他本来工作压力就大,出现了失眠,这样下来,情况就更糟糕了。”苏衡说,与此同时,因为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顾及孩子和老人,父母和妻子都在抱怨他,对家庭不管不顾。
渐渐地,伍先生越来越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工作,什么事都做不好,又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觉得对不起家人。
“他出现了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整夜失眠、情绪低落,开心不起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以前,他还会和朋友打打球,打打游戏,后来这些都不想去做了。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开口说话,更不想和人打交道。”苏衡说。
最开始,伍先生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出问题,但他觉得能依靠自己克服,只是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到最后甚至有了极端的念头。
在和伍先生的沟通中,苏衡发现,他内心其实有很多隐忧:他所在的行业竞争激烈,非常烧脑,收入又是和项目绩效挂钩,年轻人不断入行,虽然他有经验和资历的优势,但精力、创意各方面也会略显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新接手的这个大项目算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病之后的伍先生一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他的妻子和父母都不觉得他是生病了,就是认为他自我要求太高,太消极,把要求放低一些就可以。”苏衡说。
根据伍先生的情况,苏衡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后者为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伍先生的情况恢复了很多,工作也慢慢步入正轨。
治疗期间,伍先生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这也是苏衡对他的建议。
“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除非需要住院治疗的,我一般不建议长时间休学或者辞职。”苏衡解释,抑郁症患者有一个很关键的特征就是丧失自信心,“休学或者辞职可以让患者的心情暂时好转,但没有办法重建自信心,自我否认的情况不会得到改善。”
“其实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家人的支持很重要。”苏衡说,这种支持很多时候是一种情绪安慰、默默地陪伴和倾听,“他心情不好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或者给他端一盆热水泡泡脚,即使什么都说,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抚。家属千万不要说教、讲道理,比如,你要积极点、你要振作之类的,这种话只会适得其反。我经常对患者家属说,‘说教’的话留给医生,医生从专业角度给他疏导,作为家人,要做好的是陪伴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