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百万无人机计划遭遇“中国制造”高墙
深圳工厂两天的产量,相当于美国新兴无人机公司Neros一个月的总产能,而成本仅是几分之一。
“我们每个月只能勉强组装2000架,他们两天内就能做到。” 美国无人机公司Neros的24岁联合创始人奥拉夫·希赫瓦去年参观中国供应商工厂后,对中美之间的产能差距感到震撼。

这种差距正在成为美国军方的焦虑来源。2025年11月,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公开宣布,美国陆军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采购至少100万架无人机。

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背后,是俄乌战争中无人机改变战场格局的深刻教训。
01 “天空铸造厂”计划:美军的雄心与障碍
美国陆军希望通过一项名为 “天空铸造厂” 的新试点项目加速无人机生产。该项目由陆军部长丹·德里斯科尔亲自 outlined,核心目标是建立公私合作模式,重振美国无人机产业。
德里斯科尔坦言,美国陆军目前每年仅采购约5万架无人机,新计划意味着产能需要提升20倍以上。
《天空铸造法案》提出者、众议员帕特·哈里根透露了一个关键数据:现代战争中超过80%的伤亡是由无人机造成的。

哈里根警告:“我们仍没有能力大规模制造无人机。这种失败是鲁莽的,它使我们的部队暴露于危险之中。”
02 中美无人机产能对决
摩根士丹利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无人机产能是美国的数倍。
报告显示,中国“据报道每年可生产数百万架无人机”,而美国工业基础是否能够满足百万架无人机的大规模需求令人质疑。

中国无人机领军企业大疆创新占据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继续推出高性能低成本产品。
如最新发布的NEO 2提供4K视频和激光雷达功能,售价却仅为209美元。
03 供应链困境:“去中国化”难以实现
美军无人机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供应链。两位年轻的美国无人机公司创始人坦言,构建“无中国组件”的供应链是他们最大的挑战。
希赫瓦分享了亲身经历:他曾想购买一台售价30美元的美国制造的无线电设备,结果发现美国制造的价格可能高达1万美元。
为控制成本,Neros不得不使用专为停车计时器设计的芯片,每片价格仅为1美元,而非军事设备中常见的每颗数百美元的计算机芯片。

前五角大楼采购主管威廉·拉普兰特在最近的全球安全峰会上指出,美国国防供应链存在严重盲点。
他透露,大约95%的钨用于美国国防系统的来自中国。
04 五角大楼的前车之鉴
美军的无人机计划并非首次遭遇挫折。“复制者”计划 的命运已经展示了五角大楼在推行类似项目时面临的困难。

该计划旨在快速购买低成本人工智能武器“以对抗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能力”,原定在2025年8月之前交付“数千个”自主武器系统。
但知情人士透露,该计划涉及的无人作战系统要么不可靠,要么制造成本太高或制造速度慢,无法按需采购。
在今年的测试中,黑海科技公司制造的无人艇出现方向舵故障,安杜里尔公司无人机因故障推迟发射,多艘无人艇软件也未能按预期识别目标。

05 产能差距背后的制造逻辑
中美无人机产能差距根源在于不同的制造哲学。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亚当·乔纳斯指出,美国的不足主要在于低端、大批量生产领域。
这些领域“更类似于消费电子制造而非传统国防生产”,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美国国防工业习惯于高成本、小批量的精密武器生产,而无人机,特别是可消耗型无人机,需要的是低成本、大批量的消费电子类制造能力。

Neros公司的现状印证了这一困境:尽管获得了价值1700万美元的海军陆战队合同,但该公司每月仅能手工组装约2000架无人机。
五角大楼前官员威廉·拉普兰特曾感叹,美国国防供应链能见度有限:“如果你问为什么不能将某些装备的产量翻倍,问题可能出在第三级供应商的滚珠轴承上,而主承包商甚至都不知情。”
浏阳夜空中,近1.6万架无人机同步飞舞,勾勒出中国在网格网络控制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而美国加州的Neros工厂里,工人们仍在手工组装每一架Archer无人机,月产2000架已是极限。
中美无人机竞赛,实则是两种工业生态、两种创新模式的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