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欣怎么死的,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吗?

2024-07-27 16:52:27 113阅读

司马欣怎么死的,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吗?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我来举三个著名的阳谋例子。

孙膑:围魏救赵、围魏救韩

这是典型的阳谋例子,也可称之为攻敌必救或围点打援。

司马欣怎么死的,历史上有什么著名的阳谋吗?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逐解。齐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

围魏救韩:公元前342年,庞涓再次率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水泥路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援。齐军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率军直逼魏都大量,再度迫使魏军回师自救,韩国之围再解。齐军再度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伏,并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在马陵将魏军10万人杀的溃不成军,杀死了魏将庞涓,并俘虏了魏太子申。

连续两次用相同的方式的作战,魏国和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但却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们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

汉武帝、主父偃:推恩令

这同样是典型的阳谋,西汉初年由于各地诸侯王势力逐渐增大,已经严重威胁了朝廷的统治,于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令”,汉武帝于是施行,最终瓦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推恩令的内容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就两条:一是由嫡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继承制,原本只有嫡长子具有封国的继承权,而在“推恩令”下,嫡长子只拥有继承诸侯王封号的资格,而封地则由诸侯王的儿子们共同继承。二是除了嫡长子继承的封地拥有自主权外,其余继承封地的列侯全部归于各郡管辖。

这种情况下,不仅成功将朝廷和诸侯的矛盾转移成为了诸侯内部矛盾,且导致各地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而封到土地的诸侯子孙则由于全部纳入了各郡的管辖,地位仅同于县,同样加大了朝廷的直属地区。

各地诸侯王即使有聪明者,能够看出汉武帝的最终目的也无可奈何,一是由于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王中实力最大的几位要么被彻底击败,要么封地已经被拆分,不足以和朝廷对抗。二是此举虽然在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但对各地诸侯除嫡长子之外的子孙来说确实个天大的利好,他们是纷纷支持的。所以,各地诸侯也只能选择接受。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此外最早贾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

通过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而且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

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其实像以上这样的阳谋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项羽打败的是正规秦军吗?

有。具体情况,诸君听大叔言说:

陈胜吴广暴动,天下风起云涌

吴广50万大军向西进攻咸阳,突破函谷关到达戏,秦二世慌忙启用少府章邯。

章邯以5万关中守备队作为核心骨干,赦免骊山70万刑徒组建军队击败骄横吴广,再东向击杀陈胜,次击项梁,均胜之。章邯认为楚地没什么名将了,将军队整编,取最精锐的20万号称骊山军团去赵地,准备扑灭河北地区的反抗。

河套地区秦军南下

秦始皇统一后,前215年派遣蒙恬领导30万重步兵集团出击河南地,多次击溃匈奴,导致其后退700里。

前210年,秦二世在秦始皇死后伪造诏书勒令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

蒙恬蒙毅兄弟死后,北方军团中下层对秦二世非常愤恨,代理领导人王离控制不力,骨干纷纷离开回中原或参加反秦暴动。

蒙恬游戏形象:

第二年就发生了陈胜吴广暴动,赵高最初隐瞒消息,派遣各地战斗力低下且忠诚度不足的郡兵进行镇压,也导致乌合之众的起义军得到了实战洗礼,越来越强。才有前面说的章邯用刑徒作战。

秦朝下令北方军团南下镇压赵地。但王离军团只剩20万,战斗力下降了很多,却依旧在各起义军之上。王离将救援的各路起义军都包围在了巨鹿。

巨鹿之战

楚怀王等人商量如何应对局面。项羽听说杀叔仇人章邯去了河北,就主动要求去河北增援。楚怀王等人同意了,为约束暴虐脾气的项羽,派宋义为帅,项羽副之。

破釜沉舟:

宋义到达漳河南岸,不知什么原因而迟疑不动。项羽杀之夺取权力,破釜沉舟过河抢在章邯军团到达前率先突击王离军,最终以不足6万击破20万秦军,俘虏王离,斩其两员副将,项羽因此气势如宏。

随后因镇压沿途义军而迟到的章邯军,面临士气大涨且整合各部义军的项羽小败,章邯后退希望拉长战线再寻机决战,但秦二世与赵高不同意,几乎杀了派去说明的副手,章邯无奈投降项羽。

章邯影视形象:

项羽将章邯军全部活埋,秦朝丧失了最后的防御力量,关中空虚,刘邦自南线而来毫无压力进入咸阳,灭亡秦朝。

所以,项羽击败的是秦军绝对主力。

项梁项伯兄弟俩为什么不帮自己的侄子项羽?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但是知道看过《鸿门宴》的都知道,项羽想摆鸿门宴杀了刘邦的时候项伯通风报信让刘邦逃过一劫。很多人就在想为什么项伯作为项羽的叔叔却要帮着一个外人。

如果你纵观项伯的一生的话,你会发现项伯帮刘邦的不止这一次。一共有四次,那么为什么作为项羽的叔叔为什么要帮刘邦呢?

那我们一次次的来分析:

一、鸿门宴上通风报信

《史记》上说,刘邦的手下曹无伤给项羽告密说:“刘邦想做关中王,要吞了秦的财产。”其实这些曹无伤不来报,项羽估计也能猜到一二,曹无伤的这些告密其实也并没什么新鲜货色。

那么项羽知道这些后自然不可能立即去打工刘邦,按照惯例都是先进行武装警告,实在不行才是真刀真枪的进行厮杀。

项羽当时立刻就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样发狠话说给谁听,可以是说给旁边的人听,也可以说给世人听,但是项羽最主要的是说给刘帮听,威胁刘邦,以武力威胁刘邦。

但是谁敢保证他说的话就一定能让刘邦听到呢?这时候是不是需要有一个人能够透漏给刘邦呢?

这个项伯是不是最合适呢?项伯是项羽的叔叔,自然了解项羽的真实意图,项羽并不是现在诛杀刘邦而是警告,但是又不能明说,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能理解真实意图的人。而项伯就是了解项羽真实意图的人,是不二的人选。二来,项伯有通风报信的借口。《史记》中也有记载,我们知道项伯当年杀人是张良救了他,他去通风报信自然是报恩。

所以,利用项伯去通风报信间接的警告刘邦比直接警告要强的多。而且项伯没有项羽的默许真的能逃出去报信,而且在报信后没有收到项羽的惩罚?

二、说情分封

《史记》中记载,:“ “汉元年正月, 沛公为汉王, 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 珠二斗, 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 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 遂得汉中地”

从中可以看出来,刘邦分得汉中地是因为张良私下找了项伯,项伯为刘邦说情,才分得汉中地。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项伯是知道项羽的真实意图的人。这次项伯为什么会帮刘邦,明显也是知道项羽的意图的。这里项羽又是什么意图呢?自然的是维稳。项伯帮刘邦说情,给点甜头给刘邦不就可以安抚人心,不让刘邦造反。如果项羽没有这个意思,为何项伯敢帮刘邦说情。

三、逼走英布

当时全国叛局明显的时候,项羽兵力不足,将领不足,非常需要得力干将的支持,但是这时候的英布却不肯乖乖合作。按照之前的合作,大家可是合作愉快的,这次有难不救,搞得项羽心理完全不是个滋味。项羽潜意识里是想英布死的,当时英布自己也知道在关键时候没有帮项羽,项羽肯定也不会让他好过。所以英布投降刘邦,而项伯杀死了英布的妻女,完全逼英布投靠刘邦。而项伯杀了英布妻儿不正是符合项羽的潜意识吗?

四、项伯救刘太公

最后一次帮刘邦是救刘邦的老爸。当时项羽要烹了刘太公。项伯为刘太公求情,但是想想项羽真的是要烹了刘太公吗?自然不是,一个刘太公能有多少用途,这只不过是项羽拿来威胁的一个筹码,但是你说要烹了,总要有人出来说千万不能烹才能给项羽一个台阶下吧?不然项羽一会说烹然后又没下手,让项羽颜面何存?

五、总结

所以从上面分析,项伯的这些做法,明面上是为了刘邦,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符合项羽的意图的,不然的话为何这么多次帮刘邦项伯一点事情的都没有。当然他做的这些事情,也确实实实在在的帮到了刘邦,最后刘邦的天下后感谢项伯在鸿门宴帮过自己封了项伯,可惜在他死后,刘邦找了个借口说项伯的孩子有罪,剥夺了继承权。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邦封项伯只不过为了安抚项羽的旧部,让他们失去反抗之心。政治需要罢了。

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卢绾的反叛绝对给刘邦下了一道催命符。当时刘邦刚刚平定英布的叛乱,还未休息片刻, 闻卢绾反叛,气得脸色发青,口吐鲜血,紧接着旧伤复发,最终加速了刘邦的病情恶化,因此没几天,刘邦就病逝了。

卢绾原与刘邦情同手足,他俩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参加到反秦的起义浪潮之中,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而且刘邦从来不曾亏待他。可以说,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人。

刘邦自以为把卢绾一路扶到燕王,算是尽到了兄弟情义了,毕竟卢绾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战功,这个诸侯王就等于白给他的,刘邦听卢绾反此消息后,龙颜大怒,他认为谁反都可以,就是卢绾不行,而且他也没资格,因为他的一切都是刘邦给予的。

因此气得想亲征卢绾,但他旧伤复发,只好命连襟樊哙以相国身份进攻卢绾。听说樊哙兵临燕国,卢绾弃城而逃。卢绾本想亲自进长安谢罪的,可是,卢绾却等来的是刘邦病逝的消息,遂逃往匈奴。

匈奴冒顿给了一个东胡卢王的名号,但究竟与此前拥兵自重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了,最终饱受各个部落的冷眼和欺凌,人财两空,在匈奴只待了一年多就郁郁而终了。

那么卢绾为何要反叛刘邦呢?跟着他的刘邦大哥,要风得风,要雨有雨不香吗?其实,卢绾也是无奈,骑虎难下才反刘邦的,说白了,他就是为了自保,才反刘邦。

把兄弟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刘邦平定天下后,就已经有八大异姓诸侯王。最先被封的是韩信(与另一个韩信同名,故史书上称为韩王信)。他是战国韩襄王的孙子,韩信跟着刘邦进关中,入汉中,并劝刘邦率兵东归。

另一位韩信,是刘邦回师关中的主将,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在垓下之战后,以他是楚人,熟悉楚地风俗为由,封为楚王。

淮南王英布本是项羽封的九江王,刘邦说服他叛楚归汉后,让他收复原来的封地,并封他为淮南王。

燕王臧荼,臧荼原本是燕王韩广的部将,被派去救援被章邯包围的赵国,所以臧荼才有机会被封为燕王。楚汉大战爆发后,臧荼向刘邦俯首称臣,依然被封为燕王。

张耳之子张敖接续他做了赵王,张敖娶刘邦大女儿,成为刘邦的女婿。

梁王彭越,群盗出身的彭越是一员勇将,早在入关前就帮助过刘邦。汉三年,彭越率三万人归汉,率兵略定梁地,彭越被封为梁王。

长沙王吴芮本是秦朝越部落领袖,后起兵反秦,被封为衡山王。刘邦灭项羽后,他拥戴刘邦登基,又被改封为长沙王。

闽越王无诸,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平定天下后,复立为闽越王。

可以说,异姓王在封地占当时汉朝疆域的一大半,唯独没有卢绾什么事儿。刘邦本早有封卢绾为王的想法,但实在轮不上他。

要知道当诸侯,没有点真本事,没有像样的战功,还真的排不上号。

在《史记》记录功臣时,如曹参、樊哙这些身先士卒,记录每一场重要战斗。记录张良、陈平这些功臣时,也详细介绍他们参与的一些重要战略部署,就连记录萧何,也提及了他稳定后方、支援前线的具体事例。

唯独卢绾,在亡秦灭楚两大战争中,既无丝毫参谋贡献,也无任何战斗资料,只是寥寥几笔提到他始终跟随刘邦,宠幸无人能比。

当然。在项羽死后,卢绾也曾参与剿灭余党,跟随刘邦一起征讨燕王臧荼,但要说到“功最多”,则无论如何都排不上号。

不过,这并不能阻止卢绾当诸侯王的节奏,刘邦称帝不久,卢绾运气来了,给他带来的运气是燕王臧荼。

臧荼原系故燕国大将,后被项羽封为燕王,在楚汉战争中,虽迫于形势曾助汉击楚,但对于出身平民的刘邦称帝未必心服。所以,刘邦刚刚登上帝位,他便举兵反叛了。

臧荼由于害怕被杀,不得已起兵反抗,毕竟他是项羽旧部,老大都被干掉了,刘邦怎么可能容得下他的小弟呢。可惜很快就被刘邦给消灭了,自此刘邦走上了消灭异姓王的道路。

臧荼被平定后,刘邦趁机提议在群臣中选拔有功之人担任燕王,群臣很识相,表态由卢绾来当,刘邦顺水推舟,把自己这位好兄弟送上了燕王之位。

刘邦此举,既完成了封王卢绾的愿望,同时也为他在处理异姓诸侯王问题上赢得主动与时机。

在刘邦看来,疆域之内存在异姓王,必须是信得过的嫡系。刘邦确有将卢绾培养成第二个“长沙王吴芮”的想法。吴芮稳定西南,卢绾布防东北,为汉朝解决两大边患。

却没想到,这一决定同时也把兄弟送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伴君如伴虎,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刘邦是在异姓诸王反叛的咄咄逼人的情势下展开武装反击的,韩信是刘邦屠杀功臣的牺牲品,他曾说过: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再也不是开创基业的时候了,功臣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反如果功臣再如创业时的英勇干练,就会遭到主上的猜忌,引祸上身。

哪家的皇帝希望自己周围都是一些能臣干将啊?万一他们觊觎皇帝的宝座怎么办?故而,卧榻之侧,怎容他人酣睡,对于谋臣,功成身退,像战国的鲁仲连是最好的,否则伴君如伴虎,祸福只在旦夕之间。

韩信虽死在吕后手里,但刘邦早就处处防备韩信了,韩信能力太强,刘邦对韩信既忌又怕,必须除了他,只不过是借吕雉之手而已。

当然,吕后通过杀韩信不仅起到了震慑群臣的效果,还树立了自己的威权。

为什么刘邦要杀韩信?

首先我们来看看,韩信创造的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1、韩信是大汉王朝第一功臣。

2、韩信是汉朝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的确,他曾经三次在刘邦全军覆灭之际,将自己手中的军队交给刘邦,自己则被迫从头开始,再起炉灶。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拒绝了项羽的拉拢,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他不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刘邦用人的原则是功利性的。

随着战争的结束,在刘邦眼里他已经失去了价值。相反,他的技术天赋反而成为令刘邦感到恐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削夺他的兵权,撤销他的王位,本来也是不足为奇的。

可是,韩信可不这么想。他总是认为刘邦对不起自己,于是牢骚满腹,甚至产生二心,最后身首异处,也是祸从自取。

此外,韩信一贯恃才傲物,不把老刘放在眼里。要知道,当时的刘邦正在大搞个人崇拜。在这个节骨眼上无视老板尊严,还有活路?

韩信落马,弄得那些随刘邦东征西战的功臣们都胆战心惊,心想连韩信这样的人都被锄掉了,自己还在话下么?

于是人人自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风声鹤唳,人在这样精神紧张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不理智的,所以本没有反心的人也被逼反了,而卢绾就是其中一个。

矛盾仍然要从陈豨的叛乱说起。这一场叛乱,不仅令吕后借机除掉了韩信、彭越,也让卢绾失去了在汉朝立足的最后机会。

刘邦在亲征陈豨时,也令卢绾从东北方向同时进攻形成夹击之势,让陈豨首尾不得兼顾。

在陈豨腹背受敌,形势十分窘迫时,赶紧派出使者向匈奴求救。卢绾听说之后,也派一名叫张胜的使臣前往匈奴游说。

张胜来到胡地,本想游说匈奴,化解陈豨使者的努力。只是没曾想,在匈奴帐中,竟遇到一名旧人:逃亡在匈奴的燕王臧荼儿子臧衍。

臧衍对张胜说:张公之所以受燕王器重,是因为您熟悉匈奴之事。而卢绾之所以还能当燕王,是因为诸侯不断叛乱,没时间料理燕国。

如今你试图帮汉朝快速消灭陈豨。可惜,只怕陈豨一死,下一个就轮到卢绾了。你何不想办法让卢绾暂缓攻打陈豨,同时和匈奴讲和。如此,便长久、安稳做他的燕王了。

张胜被陈豨的这番话说服了。事情要是按正常发展还算合理,但接下来,事情出乎意料。

按臧衍说服张胜的理由所说,是希望卢绾和陈豨、匈奴讲和,保持平衡,才是久安之道。《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记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陈豨等击燕。”

而张胜怎么令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王卢绾呢?

从《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说:“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为。”

意思是张胜之所以被派去匈奴做使者,是因为他经常和匈奴打交道。说明张胜是一名久居边境之人,且常作为使者来往匈奴之间。

而卢绾从小与刘邦一样生长在南方楚国,又长期随刘邦中原征战,卢绾诛杀了旧燕王臧荼,才接管了燕地。那张胜必然不是卢绾的旧臣,只不过卢绾当上燕王后又继续使用的前班子的成员。

卢绾之所以任用张胜,正如前所说,是因为他“习胡事”,在燕国这样一个与匈奴接壤之地、军事重地,这个技能相当重要。

也就是说,在卢绾之前,张胜之前效忠的正是臧荼。这也能解释,张胜在接受臧衍劝说后,做出“私令匈奴击燕”的行为了。

这样一来,卢绾顿时也变成两面受敌。在两相权衡,他选择了派遣另一名使者范奇出使陈豨讲和,毕竟他和陈豨之间,并非主要矛盾。

后来,陈豨被周勃率领的汉军斩杀的消息,卢绾略略松了一口气,这下他可以全力对抗匈奴的挑衅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他派出去的两名使者,张胜和范奇,此刻却忽然成了压在头上的一大罪名。

无反之心,被动接受“反叛”事实

卢绾听说从长安来了几名使者,说是来调查他勾结匈奴和陈豨,反叛一事。卢绾惶恐万分,选择称病不见汉使。他这一选择看似愚蠢万分,但也并非完全没有理由。尤其在知道领头使者审食其,更是害怕不已。

审食其是何人呢?

刘邦起兵反秦时,刘邦将这位小弟审食其留在老家服侍保护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

刘邦灭秦之后,入汉中当汉王,趁项羽平定齐国时,借机东出,想要接回家人,不幸又被项羽击败。父亲、吕雉和审食其都被俘虏。直到楚汉画鸿沟为界,吕雉才作为谈判条件被楚军释放。这中间,刘邦和吕雉分别了整整六年。

而这六年里,审食其和吕雉朝夕相处,成为了它最信任最亲密的灵魂伴侣。吕雉得释放后,对审食其宠幸无比人尽皆知。

换言之,假如来的使者是张良,那就是刘邦的代言,卢绾未必不敢见,凭他自忖和刘邦从小交欢的情谊,没有什么是不能向大哥解释的。

而来的人是吕后亲信,令卢绾毛骨悚然。正如他所说: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被灭,都是吕后的主意。加上听说刘邦亲政英布时受伤,如今重病在身,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吕后决定。

此时,卢绾和他身边的臣属嗅到了权力斗争的危机感,纷纷趁机溜走。

审食其一行见不到卢绾,便返回长安,向上如实禀告。因此刘邦怀疑卢绾,心里有鬼不敢见朝廷使者,果然是想要造反。刘邦此时已经病入膏肓,难以亲自前往征讨,于是派樊哙前往征讨。

这件事前前后后的负责人,从使者到将军,无一不是吕后的亲信。充分说明了主张剿灭燕王卢绾究竟是谁的主意。而且也证实了,至少在刘邦病重时期,宫中的旨意,并非只出于天子一人。在刘邦生前,吕后就已经开始对权力逐渐染指。

汉军一来,兵不血刃就“平定”燕地,拿下燕国首都。而燕王卢绾,听说樊哙率军要来,一早地就带着家属和亲兵逃到边境。他徘徊在长城脚下,心中两难。

就在他想亲自进长安,跪在大哥面前,倾诉衷肠,剖明心迹,让大哥念及旧情,并相信他的赤诚,让他继续留在身边做一个小跟班的想法时。

可惜,使者从长安带来的,是刘邦去世的这个噩耗,这也绝了卢绾最后一点在汉朝生存的机会。卢绾连夜带着家人去投奔匈奴。

因为他心知,吕后正是要立威的时候,他背负反叛的嫌疑,此时,吕后欲对他除之而后快,怎会给他机会解释?

卢绾逃到匈奴后,由于带的人数与财物够多,被被冒顿封为东胡卢王,但周围部落并不把他放眼里,反而对他带来财物和宫人妇女垂涎三尺。毕竟匈奴人的生存秘籍靠抢,卢绾经常被匈奴劫掠和欺凌,最终人财两空,北逃仅一年时间就郁郁而终。

写到最后

卢绾也是异姓诸侯,其他诸侯王的前车之鉴,由不得他不去“兔死狐悲”。但他跟韩信他们不同,异姓诸侯王七位都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不是刘邦分封的,只是盖章追任的王,而卢绾却是刘邦主动分封的,刘邦不会对韩信他们那样对他。卢绾别的本事没有,最大的本事就是太了解刘邦了。

其实,真正害怕的是吕后,刘邦爱他,吕后可没有,吕后剿灭异姓诸侯和大功臣手段可多了。因此卢绾活得就像是一只惊弓之鸟,生怕被吕后找个理由灭了。一旦刘邦死了,他就会像韩信他们一个下场。所以吕后派人要调查他时,无论是否真心反叛刘邦,但必须被动接受“反叛”的事实。

如果是以前倒是没什么,可现在他是国王,家大业大的,难免就会动了歪心思。说到底都是刘邦的宠爱坑死了他,要是还是留在长安,就算他的身份再显赫都不会有杀身之祸。刘邦以为他们的友情会战胜权力,可是沾染上权力的人是难以舍弃的。永远都不要用权力来考验友情,否则,必败。

为什么说?

说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大家是非常熟悉的,但好奇的是成功和失败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可就不多见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成功的事是由于萧何,那幺失败的事也是由于萧何。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人造成的。

再具体一点来说,“成也萧何”这句说的是韩信能成为刘邦的大将军那是由丞相萧何推荐的;而“败也萧何”表示韩信的被杀也是由萧何出的点子。

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宋朝洪迈的《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

故事发生在秦末汉初,一个叫韩信的人,开始被人瞧不起。只好投奔项羽反秦。由于他的作战建议,常常被项羽采纳。他感到才华无用武之地,就投奔了刘邦。

刘邦开始,也没看重他,他只当了名小官,有一次犯军法,差点儿被处死。后来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很偶然的一次,韩信碰到了丞相萧何。

要知道刘邦对萧何可是很信认的。二人这次见面后,萧何认为韩信是一个军事专家。正当萧何准备向刘邦举荐韩信的时,韩信逃跑了。原因是韩信感到在刘邦也沒什么发展,就跑了。

当萧何获知韩信跑了的消息,很焦虑,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来由。

刘邦一听以为萧何也跟着逃跑了,生气极了。但又得知他竟亲自追回的是一个小官,更是生气。于是萧何把韩信的才能说给了刘邦。他说主公要想夺取天下,韩信这人你是非用不可的人。

由于萧何的举荐,刘邦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为大将军后,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那是战功赫赫。刘邦做了皇帝后,对韩信有点不放心。先急解了韩信的兵权,把封号由“齐王”改为“楚王”。最后又把韩信逮捕,后来赦免,才封了个淮阴侯。

韩信自此郁闷不得了,后来又被人陷害谋反,告到吕后那里,吕后也想把韩信除掉,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很好对功臣韩信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注: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