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大吕是什么意思啊,王朔王小波冯唐谁的文学造诣更深?
黄钟大吕是什么意思啊,王朔王小波冯唐谁的文学造诣更深?
要论这三人的文学造诣,王小波应居首。虽然他们都是北京人,(王朔生在南京,长在北京),他们行文风格迥异。
以小说为较,王朔动物凶猛些,不假修饰。冯唐奶油气质浓点,虽然他书中主角多带着一股野蛮生长的架势。小波属于正经文学路子,总有穿越时代的前卫思想。
王朔的作品有“世俗文学”、“痞子文学”的称号,其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影视剧。大街小巷飘荡着《过把瘾就死》王志文的歌: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
他的作品曾影响整整一代人,多少人渴望过他笔下,快意恩仇不虚伪的爱情人生。
年轻时元元曾经觉得,王朔的没心没肺、特无聊的调侃特真实,没有虚伪的深沉,痞子英雄很酷,爱情不着掩饰。正如他所言,敢于对抗所有人,把梦做到底,是一种做人的极致。
后来觉得其实《顽主》们不过大院的叛逆青年,左冲右突并不敢造反。经风雨深刻少,感觉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有玩世不恭的游荡目光。
所以他早期红火的作品,挺适合青少年的品味。后期朔爷渐趋于正统,如《橡皮人》《看上去很美》可《千万别把我当人》。
王小波多才多艺,可惜英年早逝,没能多写几部文青奉为经典的佳作。《黄金时代》等,身后如火如茶,其文字巧拙内秀,有理工男的逻辑思维方式,文学性上对时代的剖析批判,举重若轻。王二和陈清扬,无疑超越了他们身处的时代,成为精神上另类的狂欢者。
他好比私下里很狂野的文人,上了场合也能一本正经讲大道理,不过忍不住要讲出几个含意含丰富的俗语,知者莫不忍俊不禁。
王小波和王朔谈论过彼此,王小波说王朔的小说挺好看的,而王朔说可以与之交相辉映。文人有相轻之性,总归彼此客气,高看一眼的。
而冯唐曾言勤能补拙,是安慰普通人的,婉约自视为天才级。他曾自称“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其文笔绚烂,果真《春风十里不如你》,关于泰戈尔诗集译文的流俗,又缺点大家气度。
商界医班精英的出身,使他的书更合时下中青年时尚口味。(八十年初代王朔也在医药公司呆过,只不过不成功,才弃商从文。)
读其文的快感与二王相比,香脆而爽快,兼人颜值长得非油腻大叔气,据说女粉超多呵。
关于爱情的文字描写,王朔勇猛,小波有趣,冯唐彬彬有礼,作者真实的感情有所映射罢。
总体来说,王小波的的文学高度胜在,他的书可以一读再读。
(虽元元也王家人,不偏不倚,个人感受,不喜勿喷,谢谢。)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黄钟大吕的意思?
释义
基本
黄钟:我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
古义
旧时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例句
他的这篇短文十分朴素,却如黄钟大吕,震撼人心。
洞箫牧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洞箫牧笛,我们固然需要,但答我们更需要(黄钟大吕)。
出处:毛锜《<云帆集>后记》
黄钟大吕:
拼音:huáng zhōng dà lǚ
意思: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
出处:《陆九渊集·语录下》:“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
译文:先生的文章就像黄钟大吕一样高妙、和谐;兴盛于九州大地。
一些词语的解释?
两字词语:
要之=总之。
不啻=不止
讵知=怎知、岂知
不特:不仅、不止。(不特而且=不但而且)
宛如:好像,如同。
一如=犹如 有点物是人非之感,相似风景,心情已经不同了
丁立梅《白日光》:那年六月,瞎奶奶家门前的池塘里,一塘的红莲,如期盛开,开得红粉乱溅,一如往年。一如当时的我们。流弊=弊端
臻于=尽可能达到,接近正无穷。
裨益=好处
赓续=延续
从教=教书
吾侪:我们。
掌故:典故。
兵燹=战争。书中常用。
攻讦=攻击、诋毁。
例句:我并非一味攻讦……只是希望……岁杪=年末。
葆有=保有
立言:说了不朽的话,成为名言,永为后人传诵。
式微=渐渐落寞、消失
渐染、渐洳(jīan rù)=濡染
四字词语:
诚哉斯言=的确如此(高大上)
此情堪虞:这种事情值得担忧。
无问西东:来自清华大学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有了这两点,青春才有环顾四周,舍我其谁的豪气和资本。
其实西东 就是中西学问。
丁立梅:心中有光,无问西东。功不唐捐: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
醍醐灌顶:给人灌输智慧,使之彻底醒悟。
阒然无声:形容寂寞得一点声音也没有。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表面意思。
孤光自照:不解释了,字面意思。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行舟一芥:小船,---比喻个体。
《共情之美》:人人皆为行舟一芥,于生活的水潦中驶行,彼此慰藉,相连共情,于是,世亦不尘,海亦不苦。---网上搜不到的,同学写的。涵泳优游:用游泳比喻读书。想起了培根《谈读书》。
春树暮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弦歌不辍:泛指读书或教学活动没有间断。想起了 西南联大。
《庄子·秋水》: 孔子游於匡,宋人围之数帀,而弦歌不辍。恍如隔世:遥远得不真实。
前尘隔海:遥远得虚无缥缈的感觉。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过河拆桥=得鱼忘筌
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过江之鲫:东晋王朝在江南建立后,北方士族纷纷来到江南,当时有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非常多。 记得”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吗,说的差不多的时代。
无远弗届:意思即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格言联璧》。光风霁月:形容美好的德行。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屈原《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卜居:选择为人处世的方式。强烈推荐这篇文章。鲁迅文章中的词(有深度、有力度):
念兹在兹---念念不忘。
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他们和 F总长 ,都‘念兹在兹’,在尘埃中间和破纸旁边离不开。”‘18《南方周末》新年贺词:曾经念兹在兹近40年的“下个世纪中叶目标”,终于在2017年秋天正式由“基本实现现代化”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的接力棒,由“新时期的新一辈”交给了“新时代的这几辈“殒身不恤: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敢,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证明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所谓的受人利用的流言,所谓爆徒,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殒身不恤的精神令人敬佩,激人奋进。咸与维新:指一切除旧更新。语见《尚书·胤征》:“旧染污俗,咸与维新。”
鲁迅 阿Q正传: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和光同尘:锋芒内敛与世无争,而与喧嚣尘俗相融合。
鲁迅《并非闲话》:自然,自己也明知道违了“和光同尘”的古训了,但我就是这样,并不想以骑墙或阴柔来买人尊敬。为什么能写出举世闻名的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千古名句,曾经激励了无数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后人。
千百年来,范仲淹的那篇《岳阳楼记》让岳阳楼愈发出名,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
岳阳楼和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它位于湖南岳阳城区西北的洞庭湖边,依巴丘山而建,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检阅水军的阅兵楼台。整个楼台全木结构,极易被损毁,因此,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岳阳楼就一直都是不停地坏了重建,破了重修。
如果没有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没有他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岳阳楼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名楼美誉。
重修岳阳楼看似一个小工程,实际上恰恰相反而是很花钱的大项目。朝廷也不可能给他拨这么多的钱,所以他只能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官府没钱,又不想给治下的老百姓增加过多的负担怎么办?
滕子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注意,那就是由官府出面替人讨债,帮人讨回那些多年都没能收回来的旧账,然后五五分,一半归债主一半归官府,再用这些钱去重修岳阳楼。
千百年前滕子京能想出这种招儿,在传统的旧社会绝对是惊世骇俗的,尤其是对那些自命清高,视金钱如粪土的文人来说。
古代对欠债不还的立法还是非常严的,一般会施以杖刑并责令限期偿还,如果拒不执行的话还会坐牢。
不过,民间有很多私人债务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收回,但是又不愿让官府来处理,毕竟衙门不是那么容易进出的。官府对民间私人债务纠纷一般也是抱着民不告官不究的态度。
滕子京却一反常规,主动贴出告示称,官府要来替人讨债。那意思是我要给大家帮忙收账了,欠债不还的赶快还,要不然得打屁股了。这效果出奇的好,除了实在还不起的,只要有条件的都争着抢着把钱还给债主。
很快筹够了修岳阳楼所需的经费,然后就开工建设了。等修建工程完毕之后,滕子京请范仲淹给写了这篇《岳阳楼记》,然后又请了当时著名的大书法家苏舜钦和金石名家邵竦进行书写和篆刻,绝对都是大手笔,可以想象当时的岳阳楼是修得多么豪华壮丽。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机会目睹这些名家的大作,岳阳楼后来被一场大火给烧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朝时期又重建,在民国和新中国又重修过的岳阳楼。
而范仲淹他在后面的文章中描述了两种人一种是看到岳阳楼及景悲的人,一种是看到岳阳楼及景喜的人,其实还有一种人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他拿喜和悲做对比,又拿自己与前面两种人做对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也就是说他写了岳阳楼的那么多景想说明什么呢,他想通过对比表达出自己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升官降官不是自己的喜怒忧愁,他想说他的眼界比其他人要高,他放眼的是天下芸芸众生,他关心的是天下,他追求的是古仁人之心,是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怎么做到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高实在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