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古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传统?

2023-07-22 16:25:03 68阅读

慰安妇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古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传统?

我们常在影视剧里看到,繁华之地,总有许多青楼林立,难道古人,这么开放?

青楼,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青楼”一词,它本来所指的是“清漆粉饰之楼”。

慰安妇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古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传统?

在唐朝朝廷专门设置的教坊,与其他民户混同分布,以教授官家倡女们才艺的豪华精致居室、楼宇。

直到晚唐,在李商隐“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等诗作里,才逐渐开始,被人带上有色眼光,泛指,周璇于男子左右,以姿色换取钱财的烟花女子所聚集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一说到青楼,就与酒色钱财等联想起来的缘由。

青楼女子,凭什么安身立命?

《说文解字》里,“倡,乐也”,然而并没有“娼”字。

也就是说,古代的音乐舞蹈家,有才艺的女子,都可称之为“倡”。

她们的身份向来低微,有可能是战争后的俘虏,有可能是流离失所的人家,不得已而卖掉的女儿。

来到新主人家里,一些聪明而容貌俱佳的女子,动些心思,学些才艺,便在主人家里侍宴陪酒,或歌舞娱宾,或作为“解语花”陪伴左右。

即便是后来,以姿色换取钱财,歌舞诗词诸如此类的才艺,依旧是她们的安身的根本,光有颜值还不够,还得能接得上客人的话。

逛青楼的,都是什么人?

就拿唐朝来说,那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风俗,就是,新科进士登第后,相约去长安的平康里(青楼云集之处)冶游。

那时候的青楼,亦可谓是一个艺术世界,文人来此重要目的便是欣赏声乐与器乐的表演,而那里的女子,能诗善赋者非常多,有些文学功底,甚至在文人学子之上,她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艺术水准,唐代女性诗中,大约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诗作出于这些青楼女子之手。

为什么文人会去逛青楼?

在古代,出身良好的女性大多以“无才”的美德为社会主流的古代,普通的女子受到教育的机会极少,玩弄丝竹,被看作是不正当的行为,有伤闺中名声和品行,也不宜读太多书,读书多了,想法多了,也不容易觅到门当户对的好夫家。

而青楼里的女子则不同,她们无需用“无才”来作德行的华服,去粉饰身份。

她们有很大的自由去学习文字、弹唱技艺,甚至有机会接受名家的亲授。

再说了,古代那时候娱乐活动来去就这么些,信息传递也都不发达,就连印刷的书籍小说,都是量产且价格还昂贵,各种社会规则又严格,而青楼里却集合了当时几乎所有主要的娱乐项目。

有诗有酒有故事,有歌有舞有美人,还能让丝竹给自己伴奏K歌,作为社会上层的文人、富家公子、官家老爷,想要放松,聚会,抒发才情的时候,青楼几乎就是最好不过的选项了。

古代人明目张胆逛青楼,就是比现代人开放,那还真是对从前的青楼女子有些误会。很久以来,她们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拼才华”的女子,可不仅仅是以色侍人,才艺,才是她们吸引客人的资本。

中国史上最滑稽的造反是哪一次?

一个大染坊的工匠,误打误撞认识了一个跑江湖的算命先生,并且仅凭他的一句话就揭竿而起、带领一百多名染坊伙计打进了皇宫。

当然最滑稽的绝非如此,这名染坊工匠之所以想到要起兵造反,竟然只是为了坐在龙椅上美美地吃一顿饱饭!

因为皇帝不务正业,算命先生给工匠出了一个“馊主意”。

公元824年,在位五年的唐穆宗李恒因为过分痴迷长生不老、服用了大量有毒的丹药导致中风,最终暴毙于太极宫中。

李恒一死,年仅15岁的太子李湛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是为唐敬宗,他也就是那个被造反的“悲催皇帝”。

唐敬宗因为年纪小,登基后一连数月都没有上朝,只知道拉着一群宫女太监到郊外蹴鞠踢球,久而久之朝政荒废。

当时长安城内有专门负责为皇家印染丝绸布匹的机构,称为染署,由工部统一管辖。里面的工匠也都有专门的编制,无论是从俸禄还是平时的待遇来看,都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铁饭碗”。而且工部规定,凡是在染署任职的工匠,年老之后都能得到赡养。

可是有一个名叫张韶的染工,白天虽然老老实实地到染署里工作,可一到了晚上就穿梭在赌场、妓院这些风月场所,不光每个月发放的俸禄都花得一干二净,就连家中的妻子都嫌弃地离他而去。

有一天傍晚,张韶灰头土脸地从赌场出来,这次他不仅把带的钱输个精光,还倒欠了二两高利贷,这让张韶十分懊恼。就在他想要回家的时候,有个声音却及时叫住了他。

循声望去,张韶只见一个道士打扮的人站在身后。原本输了不少钱的张韶就怒火中烧,现在竟然有个老道士拦住自己的去路,这让他更加不满,刚想破口大骂,谁知那名道士竟要为自己免费算一卦。

一听不收钱,张韶便来了兴致,赶紧拉着他找到一处墙根坐下。经过一番攀谈张韶得知,眼前这个道士打扮的人名叫苏玄明、是个算命先生。

苏玄明看了看他的手相、又对着他的脸上一通乱摸,终于悠悠地开口道:“不久之后你就会坐在龙椅上,和我一起尝尽山珍海味。”

苏玄明所说的只不过是些拉关系的客套话,可谁曾想张韶却是个“一根筋”,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振臂一呼,带领一百多名染匠闯进皇宫,张韶居然真的造反成功了!

住皇宫、坐龙椅、后宫佳丽三千、吃遍山珍海味,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自从那天夜晚开始,张韶的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这样的景象。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张韶在染署中很有人缘,他把算命先生的话说出来之后,立马有一百多人表示愿意追随。于是一场造反计划秘密筹划了起来。

这么多人目标太大,而且如果手持兵器的话、恐怕还没有走进宫门就被守卫拿下了,所以张韶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棍棒、刀枪等兵刃藏到运送柴草的车中、悄悄运进宫内,然后手下的一百多人分批次混进去,到时候以哨声为号、迅速集合。

虽然计划筹备的可谓天衣无缝,可依旧有它的破绽所在,柴草车里因为藏有大量兵器、重量过大,走到宫门口的时候车轮竟然断了!这样的变故立刻引起守卫们的警觉,围上前来想要查个究竟。

见事情即将败露,张韶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立刻从柴草中抽出刀来、将身边的两名守卫击杀。其余人等也纷纷取出兵器,与守卫厮杀在一起。

当天因为唐敬宗正在城郊蹴鞠,羽林军以及各大高手全都被派出去保护皇帝的安全,宫中的防务十分空虚,不过一个时辰的时间,张韶就带人杀进了皇宫。

坐上龙椅后,张韶的一句话立马暴露了他的短浅目光,身旁的苏玄明更是无奈!

按常理来说,任何一个人造反成功了,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考虑该如何护住得来不易的胜利果实、也就是要考虑称帝的问题。可是张韶却一反常态,他的做法可谓令所有人始料未及。

张韶连下了两条命令:一是让尚食局做一大桌子的珍馐佳肴,二是把刚认识不久的苏玄明请进宫来。

等到桌子上摆满了菜肴时,苏玄明也匆匆赶到,见到张韶的第一眼便高呼“吾皇万岁”,顺带着整个身子也扑倒在地、脑袋磕个不停。

可是张韶却把他揪了起来、一把按到饭桌前,嘴上笑嘻嘻地说道:“您算得可真准!”

张韶说完,就一屁股坐在龙椅上,对着一桌饭菜狼吞虎咽,还不忘摆手招呼苏玄明、示意他赶紧吃菜。

苏玄明万万没想到,张韶造反竟然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看相准不准!

可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想要后悔为时已晚,羽林军已经快马加鞭赶回了皇宫,此刻正将这一百多名乌合之众团团包围,张韶、苏玄明这两个始作俑者自然难逃一死。

这段历史确实滑稽!

苏玄明只不过随口说了句客套话,而张韶却信以为真、甚至积极地付出了实践。机缘巧合之下,这场实践成功了,可是生命也至此走上了尽头。

最可悲的还数苏玄明,这场造反他自始至终没有参加,只是稀里糊涂地受邀赴宴,却因此丢掉了性命。

娘炮现象真正的危害在哪里?

近日,听闻“娘炮”一词,不知道咋回事,等到查阅资文图片才知道。他们那种涂脂抹粉之貌,搔首弄姿之态,阴阳怪气之语,让我感到十分恶心。

“娘炮”者,伪娘也,意思就是男性的女性化,并不是真的少女。这种女性化不是为了艺术,是纯粹弱化男性的恶俗搞怪,应当与艺术化的男扮女装区分开。但是仔细想想,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娘者,古之曰少女也。炮者,军事之武器也。“娘炮”者,少女武器也。哎呀,这不就是美国人想要谋害我们的‘糖衣炮弹’吗?又因“娘炮”一词颇惹争议,本来不想用这个词,但是一时找不到替换,所以姑且用着吧,没有别的意思。

考究“娘炮”的文化历史,始作俑者应该自出于鬼子。战后,美国为控制鬼子,采纳鬼子人正力松太郎建议,以娱乐之风削弱鬼子的武力精神。其中实际操作者是鬼子人喜多川,等到喜多川创立杰尼斯事务所,“娘炮”文化就粉墨登场了。此风一起,风靡鬼子,接着传入韩国,后来又传入中国。从前所说的“韩流”,实际是“日风”。到今天知道真正来源,无不感到惊恐,原来是美国的阴谋呀。

西方人马尔克斯说:男性角色之退化,乃民族衰落之始也。综观我国历史,无不显示出这个道理。尚武之精神与血性阳刚之气,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民族之兴亡。

遥想当年,汉唐之盛世,实际是尚武精神的作为。汉武雄风,重创匈奴,先有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于漠北,后来出了个东汉的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自信,言犹在耳。唐宗伟略,英雄倍出,灭东西突厥、高句丽、百济,平吐谷浑、薛延佗,降高昌、龟兹、天竺等。“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之霸气,旷古传响。汉唐因其尚武之风,才可以建奇功于域外,耀国威于四夷。

然而,自宋朝以来,重文轻武的风气一天天盛行,男儿的尚武精神逐步丧失。因此,每当与四周少数民族发生战争,大多以失败告终。于是,辽、夏、金、蒙古纷纷前来,以至于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尚武之风一天天消失,民间才有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终明一朝,虽然也能打仗,但是是靠编练招幕新式军队并且依靠火器的功劳,并不是真正的尚武之风。崇文抑武的风气,实际上没有一点改变。等到清朝末年,洋鬼子犯边,每战必败,以至于国乱岁凶,四方扰攘。英夷法贼日寇德佬俄毛美帝等接踵而至,以至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以至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追 究其中原因,为什么呢?就是尚武精神尽失,武备不修整,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甲午之战,大清国竟然败在东洋鬼子这个弹丸小国,实在是奇耻大辱。贪生怕死之辈,临阵逃脱之徒,战场上比比皆足,实际上就是武风基本上丧尽的缘故。

幸亏天意不让我中华断绝,有识之士纷纷而起,救亡图存,重修武备,重振武风。后来经过先烈的浴血牺牲,终于使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以至于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没想到尚武精神刚刚要振兴,今天的“娘炮”之风又兴起了。回想当年,尚武精神虽然失去,然而血性阳刚之气还存在呀。但今天的“娘炮”之风,是想让我男儿血性阳刚之气也不存在吗?他们手段的卑劣,他们用心的险恶,多么明了!思考今天“娘炮”之风盛行,其中最初的阴谋者就是美日,其中幕后的推手就是资本。“娘炮”之风盛行,其危害者有四方面。一则是祸乱少女的心,二则是迷乱少年的三观,三则是误导大众审美的方向,四则是逐步使男子丧失血性阳刚之气。由此可知,“娘炮”之风危害极其大。我观察今天国人的态度,其实对于“娘炮”之风大多都嗤之以鼻,深恶痛绝。但是,少年儿童因为心智尚未成熟,辨识能力有限,极其容易受这种歪风蛊惑,以至于危害他们良好性格的养成。而少年又是国家的未来者。梁启超曾经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娘炮”之风对青少年儿童危害最大最深,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因此说:“娘炮”之风可以休矣!娱乐有度而不可至死也,美日有谋而不可不防也,尚武精神不能丢,血性阳刚之气亦不可失也。

安倍被刺杀会不会被安葬在靖国神社呢?

靖国神社原本叫做招魂社,它并不是墓地,更像一种庙宇,二战后鬼子社会内部还出现过靖国神社是宗教神社还是军方设施的争论,因此安倍骨灰不会被放在这里,再说放在这里也不太安全,到时候被一把火烧了,那就魂飞魄散了

从二战后到现在,鬼子残存军国主义势力不断挑战战后秩序,为战争罪犯招魂,鬼子政治领袖为了拿到这些人的选票也开始不断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也就成为影响亚洲被鬼子侵略国家人民的高度不满的政治场所。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不断有中韩日(左翼势力)居民对这个罪恶地方发泄怒火。

安倍骨灰要是放在这,过几年的新闻也许就是“安倍首相、挫骨扬灰”

那么安倍的牌位会不会放在这里面呢?大概率也不可能

一是不够格,安倍晋三是鬼子右翼份子不错,但二战以来鬼子的右翼首相又不止他一个,比如吉田茂、岸信介、池田勇人、佐藤荣作、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等,尤其是中曾根康弘,参拜了靖国神社达十次,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者,他死后也没被靖国神社弄进去供奉。实际上靖国神社自二战后再也没有新增供奉人员,相信安倍晋三也不会例外。

二是不体面。安倍晋三这次被刺杀时,他不是在为鬼子百姓谋幸福,也不是为天皇表忠心,这次去奈良纯粹是为了自己的自民党站台,为了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获取支持,以这个理由把他放在靖国神社,估计自己都会觉得不够体面

所以,安倍还是别放进去了

滞留中国东北的百万鬼子侨民去了哪里?

1945年,曾经不可一世、叫嚣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鬼子,终于战败投降。这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第一次接受他国投降,并没有任何处理经验;而这也是素称无敌的鬼子军队,第一遭向人臣服,其实双方都没有前例。

2010年12月14日,时任鬼子首相菅直人登上硫磺岛,跪地收殓二战日军尸骨

战争结束之际,摆在双方面前的一大棘手问题,就是鬼子滞留人员怎么处置,尤其是在东北,有高达110万的侨民。为什么,因为人数太庞大了。这批人数到底有多少,现今网上人云亦云,但基本还是理清的,等待遣返的战俘与侨民总人数大概就是310多万:据《中日关系80年之证言》一书,当时日军盘踞在中国战区的军队为128人;而据梅桑榆《三百万日俘日侨遣返实录》,侨民约200万人,合起来就是310余万。

——那时全鬼子人口不过才7199多万人哪!这也证明,当时的鬼子确实“胜券在握”,早就把中土视为自己的“第二国度”了,源源不断地朝中国移民。

如何处理这些鬼子“难民”,战胜国们态度并不统一。从现有材料看,事先也并没有认真沟通过,所秉持的都是各自理念与主张。

譬如美、苏、澳诸多国,至少在开始确实或公然或隐晦地主张“报复”。1945年9月2日,鬼子在“密苏里号”上卑躬屈膝签署投降书,美国总统杜鲁门随即发表广播,称“今日是我们永远不忘的报复日”;翌日,斯大林也发布讲话,大意是自1904年战败,俄国人等待洗刷耻辱已苦等了40多年,终于可以将污点送还云云。

实际上,他们也确实不客气,“以彼之道还施彼身”:1945年8月,59.4万的鬼子关东军被苏联捕获,这些人除个别老弱病残,多被送去西伯利亚做苦工。那是西伯利亚最寒冷的季节,这些俘虏穿单衣、住木板屋,食物也是定量,就这样一两年内有相当10万人死去——数年后苏方不得已同意遣返,骨灰都装了整整两船。

而美国呢,素来标榜人道主义至上,这时候也顾不了了,据记录至少扣押了7万名俘虏作劳工,甚至不乏“虐俘”酷刑,这是可见诸战后一些美国人回忆录的——当年美国大兵落在鬼子手里死亡比例高达40%,比较下其实还算“仁慈”;这其中,数澳大利亚政府态度最特殊,他们是唯一拒绝承认鬼子投降的国家,对待鬼子战俘是直接“就地正法”,是全球处决鬼子战俘最多的国家。至今,澳大利亚还有一座二战纪念馆,馆场门口每日投射鬼子国旗到地上,让每一位进出的参观者,直接踩在上面,态度就是这么横!

从中国人看来,这实际也是“冤冤相报”:当初的日寇,对待俘虏实在太残酷了,“烧烤”、人体试验、“徒步旅行”等等,什么毛骨悚然的花样都来,让西方人闻风丧胆的德军焚烧炉、毒气,相比之下真是有点小儿科了。

1945年9月鬼子鬼子排队向美军投降,乖乖交出指挥刀

不是曲为之说,这里面最显宽宏大量、慈悲心肠的,确实是中国——尽管她是受对方凌辱最深的国度。这也导致,时过境迁数十年之后,不断有网民质疑:当年是不是太“妇人之仁”了?生者又有何权利,去替死难同胞表示“原谅”?

早在日方签署投降书前的1945年8月15日,彼时的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就发表了《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的广播讲话,率先为如何处理这批主要在东北的“阶下囚”作定调。一,发扬“待人如己”、“要爱敌人”的宝训,既“不念旧恶”还“与人为善”,不仅力戒报复,还得“怜悯”;二,据台湾学者林金茎《战后中日关系之实证研究》,当时的两大方案就已经定下——1,“快速遣返留在中国大陆的鬼子军民”;2,“放弃巨额的战争赔偿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以德报怨”宣言\政策。

蒋为何如何急着表态,现在看来也事出有因:其一,当局需要维持与延续与鬼子官方的关系,不惜采取屈就立场,这种妥协的本质越到后来越明显,尤其是在1970年时代初期;其二,当时的中方也担心日军“垂死挣扎”来个鱼死网破。这一点,一度贵为“国防部参谋”的黄仁宇,日后在其《关系千万重》一书中有过披露。他说,受降前后,还有100多万日兵盘踞在中国大部所有重要城市铁道港口,如果真的要强力接收,不给对方一味定心丸,到底后果如何我们没有信心;其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蒋存有私心,他忧虑国内对手会趁机扩大地方范围,所以有意让鬼子投降转化为国内斗争的一环。

从效果看,蒋的目的算是基本达成了。讲话发表后第3天,日方就决定向中国投降的方针,并颁布《处理纲要》,通令全体在中鬼子军民服从——一贯凶残成性且视屈服为莫大耻辱的鬼子人,这时候能“乖乖听话”,全中国的主要交通路线与重要都市都确保了安然无恙,蒋“既往不咎”的安抚讲话,是起了最大作用的。所以,时下很多人认为“以德报怨”的政策很“无能”,其实也没有体会到当日的情况。

徐燕女士,现居辽宁沈阳。她在鬼子战败时出生难民营中,被中国人收养

实际上,尽管声明所有东北侨包括战俘“一律遣返”,可国民政府还是靠征用或志愿的方式,挽留下了“很多有需要的鬼子人”。

据秦孝仪主编的《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彼时最高委员会颁发的《处理鬼子问题意见书》,其中有一条重要计划,就是“征用鬼子在华战俘或侨民,以加速收复区工矿业及交通复员之进行”。为此,在1945年的9月30日,还特意颁布《中国境内日籍员工暂行征用规则》,使得有专门技术的战俘或侨民留在中国至少一段时间。这批人数量有多少呢,据“鬼子官方善后总联络部”统计,大约有3.6万人。其中不少人,担心回日后找不到工作,主动要求留下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美国是扣下7万战俘的,却指责中方这样做“极其令人不快”,明显是双标。为此,美国还多次派出船只协助接运东北侨民与战俘,使得遣返工作更加顺利。据台北“中研院”《马歇尔使华报告书笺注》,截止到1946年9月6日,受遣返的东北侨民为682629人;到了9月20日,就有2711951,其中军人1231251,侨民1480700人。撤退中间,至少有近4000名鬼子人子女被遗弃在中国,他们被中国人收留,并抚养成人,这些“鬼子遗孤”都是可以查到名姓的。

从现有史料看,遣返过程中,中方是非常宽厚的。不仅禁止任何虐待战俘,还允许他们各带行李30公斤及现款——导致冈村宁次回忆录还抱怨从中国回来的军民行李“确实太多了”,还不允许言语“侮辱”,指示称呼他们为“徒手官兵”,反正用力所能招待人家吃好喝好。中国老百姓也确实善良,不但不“以暴制暴”,还施以救助:

已不完整的数据表明,鬼子投降两个月内,就有近11万鬼子女子选择嫁给了中国人,尽管后来明令一律遣返,实际还有不少鬼子人靠各种方法留在了中国。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里的张俭、《林海雪原》的土豪赵大发都是娶了鬼子老婆的,这些某种程度上都可看作“实录”吧!

现有材料表明,仅1946年5月前后三个月,中方遣返经费就达到了14712万元,东北日侨缺钱缺粮的每人每人免费给发放一斤半大米、15元菜金,还为此专设医院,保障这些曾经的“仇家”们无灾无病回家去。因为要尽力为东北上百万鬼子人遣返,那时候国内80%以上的船只与列车都专用于此了,为此本国运输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从这些情况看,这些鬼子军民,在败退之际遇到的是中国人,确实是够幸运的。以善良的中国人心理揣度,你曾经肆无忌惮地烧杀掳掠,换来的是“以德报怨”的善果,怎能不心怀感激?可事情的另一面,其实依然是残酷的:中国如此善待在华鬼子军民,而与此同时,在日中国俘虏与大批侨民却处境堪忧——只因国内当局还无力顾及,留给迷蒙历史的只能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