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守城,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

2023-08-04 04:00:04 113阅读

原始人守城,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

时运太差的话,能力、资历啥的都是浮云,黄文金就是个例子。

早早出道,却遇到倒霉事

黄文金出道很早,早在拜上帝会时期,年仅十来岁的他就是博白地区拜上帝会的领导人。

原始人守城,堵王黄文金能力不比石达开差?

就这一点,把黄文金和石达开放一起是很恰当的。

当时,拜上帝会各山头的领袖,就属黄金文和石达开年纪最小。

金田起义前,黄文金就率领2000余部众前去金田参加武装斗争。而且,在博白地区,仍然有不少会众没来得及赶来,如果都组织起来,人会多得多。

按道理说,黄文金兄弟虽然带来的资本比石达开(4000人)少了一点,但也不算少,好好干,未来前途还是很大的。

可是,人倒霉了,喝凉水都会被呛。

很快,黄文金就遇到了倒霉事。

前文提到,博白地区的会众有不少人没来得及赶去金田嘛。

跟黄文金一起来的周锡能就和杨秀清鼓捣:博白还有一帮兄弟,我去把他们拉来!

拉人头的事情,杨秀清当然不会拒绝!杨秀清就让周锡能去把人都拉过来。

结果,周锡能半路上投了大清,潜回永安城,准备与清军里应外合,灭了太平天国!

好在杨秀清机灵,察觉有问题,果断镇压了这次叛变。

黄文金自己倒是没参与这些事情,但自己山头下面出了这种事,不受影响也是不可能的。

湖口展雄才,却再遇倒霉事

尽管受到周锡能事件的影响,但太平天国正值用人之际,人才总还是能冒出来的。

黄文金就冒了出来。杨秀清遂将黄文金任命为东殿三十一承宣使,文金成了东王干将。

太平天国西征时,杨秀清认为湖口是赣鄂关键,需骁将镇守,便想到了黄文金。

黄文金在湖口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防守才能。

为了加强防务,文金拆除旧城,“在石钟山自麓到顶,叠石重关,筑城如带,复在西岸梅家洲筑立坚城,掘濠植树,环濠绿杨几万株,葱郁成林,与湖口相犄角。江中用钱索横江、排战舰几百艘防守,防御工事极固”。

黄文金率军在湖口屡次以少胜多,大破清军,曾国藩、彭玉麟都非常忌惮此人,清军称之为“黄老虎”。

可是,此时的太平天国却已开始隐隐内斗,各王均大力提拔自己国宗、亲信,黄文金虽属东殿一系,但毕竟关系稍微疏远,因此职位一直不太高,更没有获得大兵团指挥的机会。

当然,这还不算倒霉的。毕竟,湖口正是用武之地,黄文金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是,太平天国旋即陷入内乱,清军猛烈反扑,黄文金在血战三年后,被迫退出了湖口。

如此,黄文金失去了以湖口为根据地发展的机会,再次“飘零”。

三遇倒霉事:韦俊

黄文金退出湖口后,隶属于右军主将韦俊手下。

这个阶段,黄文金配合陈玉成、李秀成北上庐州,攻江北大营,表现卓越。

倒霉催的,韦俊投敌了!

黄文金、刘官芳一起反戈一击,收复池洲,算是挫败了韦俊。

右军主将投敌了,是不是要一个新的右军主将?

可是,由于黄文金刚刚隶属韦俊军团,显然影响力不够,洪秀全为了更好的安抚会众,遂让一直跟着韦俊的刘官芳接过了右军主将。

而黄文金呢?奉调回京。

就这样,黄文金瞎晃荡了一大圈,啥也没捞着。

好不容易有块基地,很快就亡国了

接下来,黄文金在东征中再次展现了杰出的军事能力。

常熟之战中,黄文金率七骑冲门,攻破常熟,随后,又在皖南、江西等地屡立战功。

不久,随着战局恶化,黄文金被委以湖州。

黄文金的湖州保卫战打得非常好,清人直呼“惟湖州坚踞如故”,湖州保卫战,打死清军、洋人万余人!

不久,天京失陷,幼天王选择投奔湖州。

黄文金认为湖州不可建都,决心扶主与陈得才会合,重整山河,遂放弃湖州,开始运动。

当时,黄文金、杨辅清、李世贤、汪海洋及陈得才等人尚拥大军,如果黄文金扶主顺利行进,黄文金亦可能大有作为。

关键时刻,黄文金因伤去世,只33岁!

说黄文金才具胜过石达开或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以黄文金才具、资历,他本可以在太平天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在太平天国这个内部动荡不已、拉帮结派的集体中,黄文金只能不断被倒霉事缠绕,屡次“推倒重来”,无法形成积累,自然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才具了。

日军侵华不敢占领洛阳的讹传为何流传这么广?

1944年5月25日,洛阳城沦陷。整个洛阳保卫战击毙日寇20000多,国军将士牺牲10000余人,受伤被俘3000多人,守军突围后仅存官兵2000多人。

日寇占领洛阳后兽性大发,到处烧杀淫掠,罪恶滔天,暴行令人发指。占领后把洛阳改为“福阳”,在洛阳城JY妇女数百人;在偃师每日强征民夫5000人修筑铁路,大量民工被以“怠工”处决;在宜阳仅5月份一个月内,日寇就制造了石陵大屠杀、水沟庙大屠杀、穆册大屠杀、漫流村大屠杀等12次大屠杀,杀戮无辜村民1580人,JY妇女257人,最小者仅11岁;5月份日寇在攻打栾川潭头的河南大学时,将100多名未及逃走的师生集体枪杀,其中包括农学院院长王直青,另有10多名女生被J杀;在洛宁县卢氏东张村屠杀近1000村民……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累累惨案,还能说日寇不敢攻占洛阳这样臆测的话吗?据我所知,这个讹传开始于一些没有历史知识的网友把洛阳谐音为“落阳”,而日军军旗和鬼子国旗都是太阳标志,就说日军因犯忌而不敢攻打洛阳,这种讹传一度流传很广。

其实查一下历史就会知道,抗战时在洛阳发生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战役:洛阳保卫战,这是日军发起的豫湘桂战役之河南会战中最惨烈的一场城市保卫战。

守卫洛阳的是武庭麟将军指挥的15军和94师,这是一支豫西子弟兵部队,武庭麟将军是洛阳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是洛阳县人,15军官兵大多也是豫西人,将士们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家乡落入日寇魔爪,因此士气高涨,壮怀激烈,武庭麟号召官兵要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和勇气抵御日军的进攻。

1944年5月7日下午2点,15军接到14集团军的命令,15军军长武庭麟担任洛阳守备,统一指挥94师和15军,令94师死守洛阳城,15军着即占领洛阳外围既设阵地,协同94师固守洛阳10到15天。

守军总共只有7个团1.8万人的兵力,其中15军4个团,94师3个团,部队接令后立刻进行战前准备,5月8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任命武庭麟为洛阳警备区司令。

5月9日日军第1军渡过黄河开始进逼洛阳,洛宁等周边县城相继沦陷,洛阳成为一座孤城,5月11日晨,日军开始向洛阳城发起进攻,血战至5月22日,日军以63师团、坦克第3师团、骑兵旅和野添兵团等数倍于我守军的兵力猛攻洛阳,15军根据当日午后蒋介石空投的“固守洛阳、将派陆空军增援”的命令,将主力全部撤入城内,与94师合力坚守城厢防区。

但蒋鼎文和刘峙却抗拒执行驰援洛阳的命令,守军陷入孤军奋战的不利境地,5月23日,日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以“防止洛阳古城毁于战火”为名,逼迫白马寺僧人给守军送去一封劝降书,当场被守军司令武庭麟将军严词拒绝,于是当日城厢争夺战全面展开。

日军一天内发炮8000多发,至夜间攻城日军已达3.5万人,坦克战车400多辆,野炮120余门,运输汽车1000多辆,战至24日午后3时,东北、西北城角被日军攻破。

守军指挥系统开始中断,守城官兵利用民房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逐街逐屋进行争夺,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黄昏后,全城进入混战状态,击毙日寇8000多名,15军官兵伤亡3000多人。

战至夜间,在已经无法再坚持战斗的情况下,下令部队各部突围出城后,到洛阳城外集结,到25日,未突出城的官兵仍在与敌血战,但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洛阳沦陷。

守城官兵突围后仅剩军官316人,战士1795人,守军牺牲1万多人,受伤被俘3000多人,洛阳百姓在日军轰炸中丧生近万人,共击毙日寇2万多人。

洛阳保卫战是豫湘桂战役第一场会战河南会战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河南会战中最为惨烈悲壮的城市保卫战,虽然最后还是以洛阳沦陷告终,但誓死守城的国军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令敌人胆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壮举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足当为后人永世铭记。

向洛阳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英烈致敬!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秦军箭阵与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对阵秦箭阵,结果马其顿完败。

【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后来逐渐崛起而建立马其顿帝国。马其顿的崛起,是和军事制度革命分不开的,就是在古希腊城邦军队基础上,组建完善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高效的步兵、重步兵、骑兵的多兵种方阵。马其顿方阵的核心是3000名长矛手,手持六米多长的长矛,部署在方阵的前面和两侧。后面是3000名手持大盾、短剑的重步兵,而后是3000名弓箭手,10000名手持圆盾、标枪、短剑的轻步兵,部署在方阵中间和后面,两翼是2000名骑兵。

一个完整的马其顿方阵,大约需要两万人,这几乎是马其顿常备军的一半。部署马其顿方阵,不能少于3000人。马其顿方阵,可以在平原、草原、沙漠等开阔地带布置,也可以在行军途中布置。可以布置成方形,也可以变化为扇形。

马其顿方阵的威力,首先来自方阵里的弓箭手,在150米内有效射程,可以给予敌人大量射杀。其次,在80米以内有效射程内,轻步兵的投出的短标枪,也可以造成敌人大量伤亡。敌人冲击方阵时,成排的长矛是很难越过的。一旦敌人阵脚大乱,阵中的轻步兵就会冲出来,给对手致命打击。左右两翼的骑兵会配合步兵冲锋。

马其顿方阵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进兵迟缓,方阵的后面和中间很薄弱,最容易遭到攻击。

【秦军箭雨阵】,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秦始皇兵马俑方阵,就是真实的秦军箭阵再现。秦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乘”,共75人,战车一辆,驭手一名,长戟手一名,射手一名,步兵72人,秦军队长叫屯长。步兵中,有长戟兵10人,长盾兵10人,弓弩手20人,30名轻步兵。

秦军百人以上有百夫长,也就是两乘150人。六乘450人,就是一个营,中军50人,总500人。2500人,为一个旅;12500人为一个师。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团,加上2500骑兵,刚好是一个重装整编师,共15000人。

秦重装军团15000人,拥有战车150辆,骑兵2500人,长戟兵1500人,长盾兵1500人,弓弩手3000名,轻步兵4500名,其他兵种1200人。

【马其顿方阵和秦箭阵对比】20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和15000人的秦军箭阵,谁更厉害谁的优势更大呢?

(1)马其顿弓箭射程150米,秦弓弩射程200米以上,秦弓弩完胜。假如两军对阵间隔150米,马其顿弓箭射不到秦军,秦军弓弩箭雨可以大量射杀马其顿人。

(2)马其顿长矛只能刺,秦长戟既可以刺,也可以砍,还可以割,马其顿长矛不如秦长戟。

(4)双方冲锋时,秦150辆战车占据绝对优势,双方骑兵打成平手。

(5)双方步兵对砍时,马其顿短剑(80公分)劣势,秦长铁剑(1米1)明显优势。

20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对阵15000人的秦箭阵,没有任何优势而言。唯一的优势,标枪手在混战中,基本不能发挥。在正常情况下,马其顿方阵败给秦箭阵。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年,相当于秦惠文王时期,亚历山大步兵45000人,骑兵7000人,开始东征。用七个月时间,打下了推罗城(黎巴嫩),后来又摆平埃及。

前332年,亚历山大进攻阿贝拉,大流士三世,集合10万人对抗。希腊史吹嘘波斯出兵百万,当时的整个中亚的总人口只有300万,难道要婴儿也上阵吗?阿贝拉会战,以波斯失败而告终,大流士三世逃跑了。亚历山大进占巴比伦和波斯城。

前330年,大流士手下的军官刺杀了他,后来,亚历山大击败大流士三世继承人柏萨斯,并且将他斩首。亚历山大经过三年的奋战,攻克了整个伊朗东部地区,并继续向中亚推进。

波斯的正规军失败以后,伊朗以东地区就只有游牧部落了,这些半民半牧的民兵,当然不是亚历山大的对手。亚历山大进攻到兴都库什山和阿富汗一带,由于大山阻挡就转头南下印度。

前324年,亚历山大遇到了印度大象,亚历山大就卷刃了。希腊史说,亚历山大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击溃了印度波拉斯的军队。但是很奇怪,亚历山大退兵了,以亚历山大敬重波拉斯,马其顿人不想打仗为借口。冷清觉得,亚历山大,在印度遭受了重创,并且受了重伤。

马其顿军队分两路退兵,前323年,亚历山大走到巴比伦时死了。仅仅存在了12年的亚历山大帝国解体了。从中可以看出,马其顿方阵适合在沙漠草原作战,进入印度丛林地带,马其顿方阵就失效了。

假如,亚历山大以六万马其顿方阵,以及10万仆从国军队,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拥有千乘战车、2万骑兵、20万常备军的秦军对阵的话,亚历山大会死的更快。

元军最终是怎么样攻破了郭靖等人助守的襄阳城的?

【坚持原创,杜绝抄袭】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第九十一期:《倚天屠龙记》前传之襄阳城破之因

按小说《神雕侠侣》最后的“襄阳一战”,蒙古大汗蒙哥毙命,我们能看出这一战是发生在1259年的那一场襄樊之战,不过跟小说有出入的是蒙哥是死在合州钓鱼城下,并非小说中的襄阳城。这一战后由于蒙古贵族集团出现汗位之争,襄阳之围得解。不过仅仅八年之后(1267年)夺得汗位的忽必烈派蒙古军团卷土重来,经六年围困,最后一场“襄阳之战”以蒙古胜利结束。这就是《倚天屠龙记》中所谈到的襄阳城破,郭靖等人殉城的那一场大战。

那么最后蒙元军队是如何攻破郭靖等人助守的襄阳城的呢?这里面大有故事与原因。

一.襄阳城破最主要的原因是蒙元军队改良了攻城器械

第三次华山论剑之后,排位新五绝,获称“北侠”郭靖带领一家大小重回襄阳城,郭襄因为心恋杨过,不久之后就离开襄阳,踏上寻找杨过的江湖漂泊而去。此时的蒙古新败,襄阳上下算是喘了一口气,但郭靖也时刻警惕着蒙古军队的反攻,协助襄阳守将吕文焕重修加固守城器械,丝毫不敢怠慢。而丐帮在新帮主耶律齐的带领下,总舵也设在襄阳,打理得井井有条,不久妻子郭芙也有了身孕,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郭靖一家看似能共享天伦之乐,但却是好景不长,很快八年而过,而且最后的两三年中,黄药师、一灯大师和老顽童等相继仙逝,郭靖黄蓉还来不及伤悲,一场新的国家危机就悄然而至。

公元1267年,夺得蒙古汗位六年后的忽必烈,经过精心的准备,雄心勃勃,志在灭宋,完成一统大业,派遣蒙将阿术率军进攻襄阳,宋蒙最后一次“襄樊之战”正式拉开大幕。战争一开始,凭借郭靖在襄阳这八年的准备,城墙与守城器械坚固,在大宋一众英雄的的保卫下,打退了蒙古军队一次次的攻城,接下来就进入了拉锯战,双方相持了六年之久。

八年前的那一场襄阳之战,蒙古军队攻打襄阳城,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抛石机为主。无论是在古代的中国,还是在古代的外国,很早就有了“炮”。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旁的“砲”,顾名思义,与石头有关,其实就是抛石机。在经历不断的演变之后,为了增加威力开始与火并用,并有了“火炮”的称呼,但跟后世的“火铳”大炮并不是一个概念。

曹操攻打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就是最早出现的车炮。唐朝至德年间,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炮,每发能伤数十人。在宋代《武经总要》中,守城器械部分列举的火药兵器有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等多种。到1234年蒙古军攻打汴梁,架设炮数百具攻龙德宫,昼夜发炮,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最大的十三梢炮,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曳放,八年前的这一战,蒙古主要的攻城工具也是这种抛石机火炮。

蒙古大军曾数次围攻襄阳,但军容之盛,兵力之强,却以此次为最。幸好郭靖久在蒙古军中,熟知蒙古兵攻城的诸般方略,早已有备,不论敌军如何用弓箭、用火器、用垒石、用云梯攻城,守城的宋兵居高临下,一一破解。新修版《神雕侠侣•第三十九回》

中国的抛石机在长期以来的发展上,实际上始终没有结合配重技术,一直采用比较原始的人力拽索抛石机,威力始终有限。因此八年前的那一场“襄阳之战”,蒙古军队面对坚固的襄阳城,始终没能取得突破,这一次蒙古军队继续使用抛石机,依然难以撼动坚固的城墙。

但后来蒙古人远征波斯时,发现当地有火炮,炮身以木头制造,所用弹石重达150斤,射程近400米,落地时砸地深7尺,威力甚大。1271年,忽必烈遣使到波斯,向伊儿汗国宗王阿八哈征调炮匠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1272年,阿老瓦丁制成“回回炮”,在大都午门前试射成功。1273年,忽必烈派遣“回回炮”匠至樊城与襄阳,造炮攻城。这种配重式技术的“回回炮”,威力超过了以往的人力拽索抛石机,攻破了南宋苦守了六年的襄阳城,因襄阳一战成名,又称之为“襄阳炮”。终元一代,这种“襄阳炮”皆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明史·兵志》:“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

姑且不论“回回炮”是不是火炮,但炮火连天肯定是非常激烈的。所谓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在炮火面前,任凭你郭靖黄蓉武功再高,耶律齐丐帮人马有多少,通通沦为炮灰。这一战不但使很多知名英雄人物壮烈牺牲,也使丐帮元气大伤,只有少部分人突围。

二.襄阳被破的另一个原因是,经蒙古六年围困,粮饷断绝,守将开城投敌

六年之中,虽然打退过元军无数次的攻城,但郭靖全家没有过过一日安心,郭襄在战事一起,就赶回襄阳,助父守城。此时的郭靖已近古稀之年(襄阳城破时郭靖六十九岁),身边的故友或是牺牲或是为了自保,眼看着他们一个个离他而去,郭靖无限惆怅。

最重要的是,大后方大宋朝廷已经没有了支援,元军方面忽必烈又派丞相史天泽助战,蒙古军在襄阳、樊城二城四周修筑城围,并封锁汉水,城外被元军围了个水泄不通,纵有支援也难以进来。南宋五年八次十五万水兵为主的救援就通通失败,郭靖派出去丐帮弟子等为首的寻救粮草的几批士兵也没再回来,襄阳城里,已经是粮饷断绝了一年多,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迹象。

此时上面所说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所制的“回回炮”已经运至樊城,元军下令攻城,“回回炮”威力无比,樊城很快被破。元军破樊城后进行了血腥的屠城,樊城守将范天顺誓死不投降,终自缢身亡,牛富率百余勇士巷战,重伤投火自尽。襄阳守将吕文焕阵前号哭不已,郭靖等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樊城一破,襄阳已是危在旦夕。蒙帅阿术及河南行省史天泽听万户张弘范、水军总管张禧建策,加蒙万山新训水兵七万发动对襄阳水陆夹击。而且阿术攻心为上,扬言襄阳愿降可保全城安全,襄阳宋将吕文焕意志动摇,做出降元的决定。

新一轮的“回回炮”炮火连天,襄阳城摇摇欲坠,守将吕文焕已经投降,大开城门,蒙古大军一拥而入。元军为了报复这么多年久攻襄阳不克的耻辱,主帅阿术发出赏令,取郭靖人头者食禄万户。城破前黄蓉铸成“屠龙刀、倚天剑”交与郭破虏和郭襄,并交代他们带着他们的小外甥耶律齐的儿子耶律渊如突围。

郭靖黄蓉为了郭破虏他们能成功突围,吸引元兵注意力,在城中现身杀敌,耶律齐郭芙守在父母身旁,紧紧守护。很快,他们的身边就聚满了元兵,郭靖他们是杀退了一批又一批上前的元兵,终于体力不支。眼看郭破虏他们突出襄阳城,为了不受侮辱,郭靖引刀自戮,身亡殉城,一代大侠,为国为民,与他守护了四十多年的襄阳城一起殉难,黄蓉、耶律齐和郭芙同样随他而去。元兵看到他们倒下,争先恐后的上前,抢夺他们的首级,最终四人与一众殉城英雄的首级皆被高挂在襄阳城,以示蒙元声威。

襄阳城破,已经不是郭靖以他一己之力就能改变的局面,但他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守城到最后一刻,最终以身殉城,诠释了一代大侠,为国为民至高无上民族英雄的气概,虽是文学创作人物,但在读者心中依然不减崇敬之情。襄阳城破,元军再无受阻关卡,铁骑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很快踏平了南宋。

当然了,以上大多都是羽菱君胡扯之言,纯属是个人为了寻求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解释而开的脑洞。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侠前后传系列

前期回顾:

第九十期《火工头陀事件影响的延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吕不韦如何成为一个乱世英雄?

读孙皓晖先生《大秦帝国》时,读到有关吕不韦的文字,心里对这个人还是充满钦佩。

看得出,孙先生也用了很多笔墨,极力渲染吕不韦的正面形象,把老吕塑造成一个追求上进的创业榜样。

在那样的时代,能从一个地方小商贩成为一个全国性亿万富翁,这种能力已经让人我等凡人望尘莫及。谁知他还不满足,又要投资一个君王,做天下最具权威的商业领袖。

商鞅在大秦帝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最终因为通货膨胀而失败。尤其到了秦惠文王时,经济下滑严重,秦国民愤鼎沸。秦惠文王一看局势难以遏制,便下令逮捕商鞅,处以车裂之刑。

如果由着商鞅的性子折腾,估计等不到统一中原,秦国就得把自己折腾到亡国了。秦惠文王时期赢驷一直到秦昭王嬴稷,秦国经济规模基本上增长缓慢,在列国保持了一个相对领先的水平,谈不上有多么大的发展。

秦国的江山很快到了嬴政手里,小商贩吕不韦开始总领秦国朝政,成为秦国政治生活里最重要的权威人物。完成了一个小商人到官僚政治家的成功逆袭,开始谋划秦国政局,发展秦国经济。

可以说秦国因为有了吕不韦这样杰出的优秀人才,在秦始皇嬴政尚未亲政之际,秦国综合国力开始大踏步走在列国的前面。

吕不韦生于卫国一个商人世家,本来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这位很有前途的商人通过一笔生意华丽地转身为政治明星,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吕不韦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不仅告诉我们世界上哪种生意最赚钱,还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高收益、高风险”的真谛。

吕不韦是一个政治家,在秦庄襄王子楚的三年里,以及秦王政没有正式主政前的九年里,吕不韦把持朝政,朝廷大小事皆决于其手。

吕不韦绝不只是一个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经济投机分子,在他的管理下秦国国势蒸蒸日上、军队兵强马壮,不论外交、军事、以及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秦王政的统一天下做好了铺垫。

所以,吕不韦对于秦国的定国、立君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功绩,并且对秦国的统一举足轻重。

从仕转商、再由商转政的吕不韦还可以算是一个杂家。他从政后招揽门客,专门著书作文,最后由他统一编撰,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集儒墨名法于大成的《吕氏春秋》。

吕不韦绝不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赢得无数钱财而逞一时之强,为了投机偶然走上了政治之路。吕不韦遇见异人时的家资,已经足够用上一辈子,大可不必大费周折。他为了推出儿子成就霸业,他承担的风险和失落也很大。

吕不韦做生意有非常高的理念,也有很大的情怀和格局。大家知道,在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经常结盟,不过,这种盟友关系相当不摆谱。

所以,为了让盟友变得摆谱,盟国之间要互派王子在对方国家居住,算是质押给对方一个人质。

秦国的王子嬴异人,就是被质押在赵国的人质,不过,秦国国王似乎不太在乎儿子嬴异人的性命,经常派兵问候赵国的城池。

鉴于秦国经常动武,还在长平坑杀过四十万名赵国士兵,赵国对嬴异人当然不太恭敬,嬴异人混得也很不成样,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吕不韦,他才半信半疑的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吕不韦,答应将来回到秦国会报答吕大商人。

多年经商生涯给了吕不韦敏锐的眼光,遇到子楚后,吕不韦很兴奋,回家后跟父亲商议,主题是探讨如何赚钱。

吕不韦:投资农业利润如何?

吕父:十倍吧。

吕不韦:那投资珠宝呢?

吕父:一百倍。

吕不韦:如果培养一个王子登上王位,能赚多少倍?

吕父:无数。

吕氏父子的对答出色地回答了“什么生意最赚钱”这个问题,答案是投资政治权力,才是最赚钱的生意。

货畅其流,但利润总有定数。权力就不一样了,有了权力,官僚就可以披着合法的外衣去抢劫。但显然,投资现任权力的成本很高,国王富有天下,不会在乎你的投资;而且,如果他觉得你太有钱,没准直接把你抢个精光。

投资政治权力,就要投资潜力股,要从娃娃抓起。吕不韦选中的潜力股,就是嬴异人。对吕不韦来说,这确实也是一笔生意,从一开始吕不韦就将嬴异人看作“奇货”,并称嬴异人为“异人”。

通过一系列艰难的运作,吕不韦买通了现任秦王的正室华阳夫人,抓住华阳夫人没有子嗣的漏洞,成功地让嬴异人拜华阳夫人为嫡母,改名子楚。

在子楚逃离赵国的时候,吕不韦还附送子楚一位貌美如花的姬妾。最后,子楚成为秦庄襄王,吕不韦拜秦相、封文信侯,就连那位美姬也生下一个名字叫“嬴政”的男婴。

吕不韦是幸运的,他在这桩生意上获得了极大收益。秦庄襄王(子楚)即位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只在王位上待了三年就死掉了,继任者嬴政只有十一岁,秦国真正的主人是吕不韦。

吕不韦又很不幸,秦庄襄王给他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秦国。商鞅穷兵黩武,山东六国已经铁了心要摆平这个心腹大患,六国数次合纵攻秦。

秦国之内,四年内连丧三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又发生了罕见的蝗灾,能否扛过这一关就看吕不韦了。

吕不韦是商人,商人要收拾秦国这个烂摊子就需要钱,需要很多钱。吕不韦拿出来的赚钱法子是“卖官”,能为国家捐粮食一千石的人,赏爵位一级。

吕不韦通过“卖官”解了燃眉之急,摆平了国内蝗灾。

此后,吕不韦开始实践自己的伟大理想,在经济上建设一个强大的秦国,强大到足以统一六国。

吕不韦显然意识到,在农耕时代振兴服务业是不摆谱的,他看中的产业是农业,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即“重农兼末”,所有非农业都要为农人服务,大秦新农村建设拉开帷幕。

第一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金融。商鞅禁绝了秦半两(秦国原来的货币),因此吕不韦发行了自己的货币,这种货币叫“文信钱”。

更为重要的是,吕不韦不仅自己铸币,也允许民间铸造货币,只不过重量要比照“文信钱”。

吕不韦有了钱,就去三晋地区购买粮食,并设立了“太平仓”。简单地说,“太平仓”就是现在的“财政部+中央银行+农业部”。“太平仓”负责官方铸币,也监督民间铸币质量;在丰收之年,小农可以将自己的粮食卖给“太平仓”,价格那是相当厚道;在歉收之年,小农又可以在“太平仓”借到粮食,利息那是相当低。

第二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商业。吕不韦自己就是商人,他知道,贸易是人们互通有无、维持生活的正常手段,禁绝粮食贸易、对贸易抽重税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虽然吕不韦仍旧把商业列为末业,但是,“本末”并不矛盾,士、农、工、商各有所长,不能偏废。

在秦国,商人总算过上了好日子,没有税收(请注意,不是低税收,是压根就没有税收),没有劳役,赚钱后还可以用钱买爵位……

第三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文化业。《吕氏春秋》讲,粗鄙的国民是国君的耻辱。吕不韦认为愚民不用脑子思考,既然能盲从于国君,当然也很容易被征服。统一中国,除了有发达的经济,还要有发达的文化。要想文化产业发达,第一要务就是废弃本身就特别愚蠢的愚民政策。

振兴文化,也要统一思想,毕竟诸子百家有优劣之分。与后世杀人放火的焚书坑儒不一样,吕不韦统一思想的方法是集百家之长,诸子百家可以在秦国都城咸阳公开辩论,他自己也经常与门人辩论。

最后,吕不韦成为“杂家”的集大成者,通过“假人之长”来“补己之短”。“杂家”继承了儒家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民”的独立性,“民”绝不是“王”的“群氓”,治国必先“德政”、“仁义”、“爱民”;“杂家”又有黄老道家的清净,有道君王必须“虚静以待”,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左右臣下,更不能以个人标准断定忠奸。

第四个为农民服务的“末业”是“公务员”。吕不韦提出了与商鞅截然不同的理论,官府不能与农人对立,农人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任统治者奴役的牛马。

大家不是吓大的,商鞅那些“车裂”、“诛九族”的劳什子,总有一天会反噬国君。秦庄襄王即位后第一年,秦国就大赦天下,放掉了前朝因乱扔垃圾等小罪抓来的很多“罪人”。

吕不韦还下令编纂了中国农学史上的四篇开篇之作《上农》、《任地》、《辩土》和《审时》,还完善了一部新历法《月历》,记载了每个月农民应该完成的农活。

各郡县官长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向农人宣讲耕田经验,根据每个月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提醒农民安排农业生产。

顺便说一句,中国第一代大型农田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都是吕不韦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将蜀地岷江分为内江、外江两渠,内江之水用来灌溉,外江用来泄洪。内江之水惠及三百多万亩农田,自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不再有水旱灾之惧,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吕不韦的这些水利工程。

举国郡县官僚成为农人的“服务员”,在秦国,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有了金融、商业、文化和为农民服务的“公务员”,吕不韦开始了对六国的征伐。

与商鞅强盗般硬抢不一样,开战之前,吕不韦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忽悠国人,让大家认为自己的战争是正义的,战前的社会动员工作做的非常扎实。

吕不韦告诉国人,六国国君任意妄为、荼毒天下,所以,秦国要救六国于水火之中。秦国之兵是“义兵”,诛暴君、抚慰苦难中的六国,这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样,敌国国人见了秦国的“义兵”,就像孝子见亲爹。

秦兵所至之地,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焚房屋……据说这样的军纪能取信于敌国之人。

公元前249年,东周王室合纵山东六国灭秦,吕不韦率兵攻灭东周,建立秦国的“东郡”,延续八百年的周王室“天下共主”灭于秦人之手。

公元前248年,信陵君合纵韩、楚、赵、燕、魏五国攻秦。在吕不韦主持下,魏王中秦国反间计,信陵君被迫隐退,破五国合纵。

公元前242年,韩、魏、赵、卫、楚五国合纵攻秦,吕不韦率兵出函谷关,灭卫国、迫楚国迁都。

自此,山东诸国中有实力对抗秦国之兵的只剩下最远处的齐国,齐国恰恰又中了秦国的远交近攻之计,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至此,吕不韦由一个卫国小商人,成功逆袭为名震天下的大政治家。

小商贩吕不韦,经历了一次成功的政治逆袭。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