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符号,有哪些关于河北省的冷知识?

2023-08-08 19:10:04 42阅读

大刀符号,有哪些关于河北省的冷知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刺客列传》

“燕赵”本是战国反秦战争时期的一种政治身份和地域符号,但在日后其政治含义逐渐降低,地域含义逐渐增强。现今“燕赵”是河北的别称,但广义上的燕赵不仅包括河北,还包括着北京、天津、内蒙古中南部,以及山西北部,辽宁、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

魏晋以来,以燕赵作为地域名称来写作诗文的作品渐增。韩愈言:“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王昌龄写过;“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于是慷慨悲歌成为了燕赵民风的代表。也成为河北人民自豪的地域符号。那这股民风是何时开始形成的呢?

大刀符号,有哪些关于河北省的冷知识?

战国:慷慨悲歌的奠基时期

战国时期燕文化的核心地区在北京与河北保定地区,赵文化的核心在现在的河北邯郸与山西东南部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有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小诸侯国,而这些小封国早在商朝时便存在,为当地的土著居民,代国是林胡人建立,中山国是鲜虞人的国度。

《史记》: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上谷至辽东,地卓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

战国时期,北方长城以内仍有不少胡人政权

史记中提到的种、代地区是指汉代石邑县北部的恒山(又称常山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称,是今天的曲阳县西北部的大茂山)以北的地区,包括现在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

这里曾为少数民族“代”政权的所在地。这里的人民性格倔强刚强,有习武之风,多行游侠之事不畏法。不从事农业商业。

而上谷至辽东地区则为燕国北郊,包括今天的张家口、北京密云、河北平泉县和辽阳市以及辽宁义县。

这里民风习俗与代地相似,民风彪悍,做事果断不瞻前顾后。《管子》记载“燕之水萃下而弱,沈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可见在战国时期,燕赵民风彪悍多行游侠之事,重义气而轻生死。

“任侠”的风俗对这里影响很大,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好养宾客的习惯,于是邯郸地,义以持重,而好气任侠为地域特征。

另,《战国策》有记载称赵国是“天下善为音,佳丽之所出也。”笔者只知道在现今河北地区仍传言邯郸出美女,原来古已有之,燕赵民风的形成主要是地缘政治和民族融合的原因。

赵女亦不是普通的赵女

罗敷,是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一个姓秦的农家女,以采桑为生,大约生活在汉末至三国时期。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是古邯郸美女的代表。作为邯郸历史文化的著名典故之一,她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为乐府《陌上桑》的主人公,在《孔雀东南飞》中代指美女 。。。不同时代画风差异很大

种代、上谷、辽东地东是华北向内蒙古的过渡地带,属于农业与畜牧业接壤地带。海拔多在1000~2000米,气候干燥。

春秋前期这里生活着戎狄和东胡部落(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以东故曰东胡《素隐》)。而这两个民族都属于游牧民族。《左传·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

中国400mm等降水线

赵襄子用计杀了代王吞并了代地。这使赵国的控制地域深入游牧区。赵武灵王时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并在公元前305年攻占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南)作为骑兵的训练驻所。

“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河西而致其兵。”《史记·赵世家》。致其兵:招募胡人作为士兵。而此时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就开始不断地影响着燕赵地区。

在游牧世界大规模拓展势力范围的赵

由于与游牧民族接壤,以及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导致的掠夺的特点(地边胡,数被寇),边境地区常年备战尚武,使得此地民风彪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

先秦时期马具尚不完善,未发明马镫,以至于战国时期骑兵对骑术要求很高,所以骑兵在整体部队所占比很低,大多数国家都以战车为主。

但骑兵的培养极其受到赵国的重视。骑术恰恰是游牧民族从小培养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于是赵武灵王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称“胡服骑射”并积极收纳胡人士兵,这对民风产生巨大影响。

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相比骑兵还是受到地形的很多限制

战国策之胡服骑射

燕赵慷慨悲歌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突出的原因也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春秋后期“士”阶层的文武分途,导致“武士”向“侠士”转变,而侠士和雇主形成主宾关系,侠士推崇“死节”的精神价值。民间自发的“士为知己者死”、以及食客为所依附者驱使的江湖道义自然而然成为了士阶层与民阶层交往的主导意识。

荆轲刺秦王

再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侠士”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各国之间的战争愈加惨烈,精英阶层开始不惜一切代价的动员整个国家投入战争,游侠群体当然也是培养、争取、团结的对象(如:太子丹和燕昭王),这些共同推动了当时任侠好勇的社会风气。

河北胡化

到了汉朝,匈奴被击败后,北匈奴迁居漠北,而南匈奴迁居塞内。内迁匈奴多居于山西地区。阴山地区出现真空。辽东乌丸部落向此地迁徙,且扩散到幽、并等州的北部地区。

“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大量北方游牧民族迁居塞内各郡县(地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汉末年大量躲避战乱的中原百姓与鲜卑、乌丸聚居于上谷、辽东、辽西、右北平等郡。《后汉书·乌丸鲜卑传》:“时幽冀吏人奔乌丸者十万余户”。胡汉错居的格局形成。同时蔡邕口中的:“幽州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胆核。”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史书上。可见鲜卑乌丸等少数民族对燕赵之地的影响。

当年曹公亦是险胜乌丸

南北朝十六国以来受战争影响,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大漠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对燕赵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据考察北朝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有10多个。襄国(山东阳谷西南)、邺城(今分为邯郸市临漳县和成安县)等地成为匈奴、鲜卑、羯等民族的聚居地。《晋书》:“鲜卑之众,星而燕代。”仅在光初三年(318)石勒攻靳准,就迁徙了羌族、羯族降众十万余人落于冀州。

西晋的五胡杂居与政区划分(五胡乱华即将开启)

在少数民族内迁的同时河北中南部汉族大规模迁徙南方。河北以南和河南以北成为大面积放牧区。

在永嘉以前,文风鼎盛,多出儒家经学大师,所以古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说( 河北与河南即为关东主要地区) 。不过永嘉之后,世易时移,河北骑射之风日滋。

胡人政权的中坚军事力量基本依仗本部族人,汉人想要成为统驭军队的将领必须勇武过人,弓马娴熟并且得到胡人上层和军士的认可。

而史念海先生在《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一文中统计。在魏、齐时代不包括北周,共有九十三名出自关东、关西的汉人将帅,而关东汉人就有五十七人之多。并且认为:“ 这种尚武精神是和关东各族杂居关系分不开的。”

我朝虽有强大的关陇军事集团,然关东地方豪强始终无法彻底消除,可见其树大根深

隋唐时期,北方再次出现强势的游牧民族政权:突厥。突厥在发展过程中分裂为东西两部。开皇七年(587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请求游牧于恒代之间,得到了隋朝的同意。山西和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成为突厥活动区域。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为唐所灭,十万突厥部众被内迁安置,设有羁摩州用以管理(大臣多以为应依照突厥风俗安置,不宜强制汉化)。

当时河北道管辖的羁摩州数量很多,在今河北承德、宽城、平泉、隆化、淬平、丰宁等市县境内设有奚族为主体的饶乐都护府,突厥的顺州都护府初侨治营州玉柳戌,天宝初年侨治于幽州城中。

羁摩州府的设置使大量侨治番州存在于幽州境内,有突厥契丹各族。《旧唐书》记载番族人口有2万户,占幽州总人口三分之一。

日后安史之乱中,河北百年间迁入的大量胡人最后多成为安史叛乱时的叛军来源,“ 安史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

此后藩镇割据之时,三镇节度多目无礼仪,好勇善战,于是河北周孔名教渐衰,骑射之风盛行,被人视为蛮夷之地。胡化在唐代中后期特别是在藩镇割据初期数年内达到高潮。

藩镇割据,尤其华北的河朔三镇最为强劲(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

元朝定都之后,河北不再是军事对抗的前线,而成为了天子脚下,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在这里聚集,人们生活越来越奢靡,靡靡之音对社会风俗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受儒学教化的影响,幽燕地区自古以来的尚武民风逐渐转变。

成为帝都之后,生活就不一样了

到了明朝,游潜记载到“衣冠文物之化焕然盛备,旧习已移。”谢肇淛直言:“不知当时慷慨悲歌游侠之士,今皆安在?”明隆庆初年,戚继光调任蓟州镇总兵官,上任伊始上疏请求征用三千浙江士兵,即“南兵”。

何调南兵御北敌?《明经世文编》:夫燕赵之人,素号矫健。昔人用之,北拒强胡西当秦晋,南却楚,东威齐,所向有成。今古天下,同一人也,何独今日之不然耶?燕赵之士,虽多慷慨,然近者锐气尽矣。

作者生于胡服骑射的土地上,满城充斥着赵文化的标签,只是写完这篇文章作者心有百味而无以言表。我看到王士性眼中的京师之人“又嗜辛辣肥醲,其气狂盛,多嗜斗狠,常以酒败,其天性然也。”总是有不能说的感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唉,沧海桑田啊。

更多精彩回答关注头条号。

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党卫队最初是以纳粹和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形式出现的,所以叫党卫队,属于纳粹冲锋队的一部分,它的任务就是保护希特勒极其党羽,是个私人的保安队,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特别是长刀之夜消灭了冲锋队之后,党卫队迅速坐大,成为纳粹控制的一支不容小觑的准军事力量。

党卫队标识

队徽以两道闪电作为SS象征,在北欧神话中一道闪电(其意义代表太阳)象征胜利。其闪电标志由瓦尔特·赫克(Walter Heck)在1932年设计。

党卫军(Schutzstaffel),为德文Schutz(护卫、防护、亲卫)与德文Staffel(团队、编群、队伍)的组合词,英文普遍简称为SS。党卫队是德国纳粹党的法西斯特务组织和军事组织,因队员身穿黑色制服,又名黑衫队。分为党卫队和武装党卫队(又称党卫军,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缩写:Waffen-SS)),党卫队指挥着全国各地的警察和情报机构,替希特勒干了许多国防军不愿意做的事,比如达豪和布痕瓦尔德等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屠杀暴行,都是党卫队的骷髅总队进行的。

早期纳粹黑衫队成员巡逻

可能让大家瞠目结舌的是,组成武装党卫队的人员除了少部分德国人,大部分都是外籍人员,由来自乌克兰,波兰,芬兰,爱沙尼亚,白俄罗斯,挪威,波斯尼亚,匈牙利,法国,俄罗斯,荷兰等30多个欧洲以及亚洲国家的人口组成。

1929年1月起党卫队由希姆莱领导,党卫队有很大发展。

希姆莱

在冲锋队领袖恩斯特·罗姆及其亲信600余人在长刀之夜被处决以后,党卫队在纳粹恐怖组织中占据核心地位,由希特勒重新掌管。党卫队人数最多时达47万余人,此外有看守集中营的特殊部队骷髅总队,包括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在内的整个警察部门也由党卫队领导。党卫队名义上受内政部长领导,实际直接归希特勒指挥。

党卫军格言:吾之忠诚即荣耀 Meine Ehre heisst Treue

党卫队参加了纳粹党的所有重要活动,而武装党卫队(又称党卫军)更是几乎参加了纳粹领导的所有重要战役。(普通党卫队负责的主要是国内的事,包括民族政策,武装党卫队主要是参加战争)。

武装党卫队阅兵式

纳粹党集会

全国的党卫队都由Reichsführung-SS,即党卫队指挥总部领导。

武装党卫队

国防军是德国的武装力量,而武装党卫队则是希特勒的元首精锐军队,这种关系在1938年被官方政策确认,武装党卫队严格听从元首的命令行事,以忠心耿耿著称。总体来说,德国本土的武装党卫队人员的军事素质是很不错的,甚至可以用作战勇猛来形容。正因为如此,他们经常是帝国最需要的战场,出现在前线的关键战场上,为前进开辟道路,或者抵抗最猛烈的攻势。

武装党卫队征兵海报

武装党卫队早期向党卫队骷髅部队招兵买马,后来征召警察成立警察师,之后招募占领国的德裔外籍士兵,最后则招募占领国的志愿兵,使得终战前的武装党卫队扩充成接近60万人的兵力。而这60万人中只有一半是德国人,四分之一是德裔外国人,四分之一是外国人。前后预计成立共45个师,其中第39-45师尚未正式建立。

下面是统计汇总的武装党卫师的标志:

从以上的标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党卫军的信仰来源——古代北欧神话、德意志容克传统、纳粹思想,以及一些仆从国或占领国的传统信仰。所有图形均附在一个盾形标志里;而这些盾本身亦具备各种含义:如缺口在左代表装甲掷弹兵,右边代表装甲部队,中间代表骑兵部队或山地部队,而没缺口则代表一般的掷弹兵部队。

党卫军四大精锐王牌师

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3年,迪特里希在自己51岁生日时与“警卫旗队”师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的官兵们合影留念。

“警卫旗队”师首任师长是约瑟夫·泽普·迪特里希党卫军大将。他出生在巴伐利亚乡村,家境贫寒,没受过太多教育,早年就浪迹社会,参加过一战,因为作战勇敢获得过铁十字勋章。战后,迪特里希当过警察和海关官员,从事过很多工作,1928年担任希特勒的保镖,进而成为“警卫旗队”的创始人。迪特里希没有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更谈不上高超的指挥能力,但他对待部下有如父辈般的严厉和关怀,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在部队中威望颇高,被官兵们昵称为“老爹”。尽管他的军事能力非常有限,却是凝聚全师的精神核心,至于指挥作战自然由参谋长负责。因此,“警卫旗队”师内部非常团结,凝聚力很强,不过若论作战素养,怕是略低于“帝国”师和“维京”师。

战绩:

迪特里希为在法国战役中立功的“警卫旗队”士兵授勋。

在战争期间,“警卫旗队”师有65人次(含1名未获官方确认者)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其中10人次获颁橡叶饰,3人次获颁双剑饰。值得注意的是,“警卫旗队”师创始人迪特里希在1944年8月6日获颁钻石饰,但他当时已经升任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不再担任师长,因此未记入该师的荣誉榜。同时,“警卫旗队”师有101名官兵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16名官兵获得金质近战勋饰。

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SS-Panzer-Division “Das Reich”)

“帝国”师师长豪塞尔在前线视察。

“帝国”师首任师长是保罗·豪塞尔党卫军大将。他出身军人世家,受过完整的军事教育,一战时期曾在各级部队历任参谋要职,屡立战功,阅历丰富,是一名典型的普鲁士军人和总参谋部军官,具备一流的军事素养。豪塞尔将正规的军事教条和作战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党卫军部队,确立了党卫军的军事教育体制,为党卫军培养了大量素质 良好的基层军官,从根本上提高了党卫军部队的作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豪塞尔将德国传统职业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灌输给党卫军基层军官们并影响到整个部队,使特别任务部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坚信党卫军与国防军一样是真正的军人。无论从知识技能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豪塞尔都是真正的“武装党卫军之父”。“帝国”师作为由豪塞尔亲自调教的部队,其强悍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扎实的训练、坚定的信念和豪塞尔的卓越指挥。

“帝国”师师长豪塞尔为有功军官授勋

战绩

“帝国”师先后有90人次(含15名未获官方确认者)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其中15人次获颁橡叶饰,3人获颁双剑饰。“帝国”师还有156名官兵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28名官兵获得金质近战勋饰。“帝国”师首任师长豪塞尔于1944年8月26日获颁双剑饰,当时他已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

党卫军第3“骷髅”装甲师(S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

“髑髅”师师长提奥多尔·艾克

“髑髅”师首任师长是提奥多尔·艾克党卫军上将。他与迪特里希的经历相似,出身平民,自幼顽劣,早年辍学,一战时参军作战,获得过铁十字勋章。战后,艾克被希姆莱招募加入党卫队后,被任命为达豪集中营长官,这份职务倒是非常适合艾克的性情,他残酷地对待囚犯,并主导了党卫队“髑髅队”的创立,成为集中营看守部队的最高长官,而他日后领导的“髑髅”师的官兵们大多来自集中营看守。艾克的军事指挥能力同样上不了台面,但他凶狠冷血的气质却渗透了他率领的部队,加上“髑髅队”的阴暗背景,因此“髑髅”师相比其他党卫军师更加野蛮凶悍,好狠斗勇,不计生死,异常狂热,尤其在逆境中极其顽强,但往往也付出更大的代价,犯下最为严重的战争罪行。

1941年12月26日,“髑髅”师师长艾克被授予骑士十字勋章

战绩:

“髑髅”师先后有55人次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其中8人获颁橡叶饰,1人获颁双剑饰。“髑髅”师还有125名官兵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33名官兵获得金质近战勋饰。“髑髅”师中金质近战勋饰的获得者明显高于其他各师,这可能与该师在1942年初坚守杰米扬斯克口袋长达数月之久有很大关系。“髑髅”师首任师长艾克因为在杰米扬斯克地区的战功于1942年4月20日获颁橡叶饰。

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SS-Panzer-Division “Wiking”)

施坦因纳(右)与希特勒和希姆莱。

“维京”师首任师长是菲利克斯·施坦因纳党卫军上将。他出身中产阶级,高中毕业后志愿参军,在一战中从普通一兵逐渐升至中尉连长,战后继续在魏玛国防军中服役,晋升至少校。施坦因纳与豪塞尔一样具有职业军官的从军经历,但两者的军事观点迥然不同。施坦因纳离开军队后加入党卫队,成为“德意志”团第3营营长,进而升任团长。他在党卫队这片试验田里开始贯彻自己的新观念,将“德意志”团打造成一支突击队式的精锐部队,其战斗素养连陆军军官都为之钦佩。施坦因纳同时还向党卫军官兵们传播了较豪塞尔更激进的信念,即党卫军是新德国的核心部队,必将取代僵化的国防军,赋予了党卫军部队高傲的气质和强烈的使命感。施坦因纳后来出任“维京”师师长,把自己的作战理念和训练方式带到了这支具有“欧洲十字军”色彩的部队中,正是基于其独具特色的训练和指挥,“维京”师具备了勇猛顽强又不失灵活的作战能力,跻身党卫军王牌师之列。同时,施坦因纳也和迪特里希一样关心部下,平易近人,非常有人望。

“维京”师第二任师长赫伯特·吉勒是唯一获得钻石饰的党卫军师师长

战绩:

“维京”师先后有67人次(含4名未获官方确认者)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其中8人次获颁橡叶饰,3人获颁双剑饰,1人获颁钻石饰。“维京”师首任师长施坦因纳于1944年8月10日获颁双剑饰,但他当时已担任党卫军第3装甲军军长。“维京”师次任师长赫伯特·吉勒于1944年4月19日因为在切尔卡瑟突围战中的功绩获颁钻石饰,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党卫军师师长。“维京”师有180人获得金质德意志十字奖章,20人获得金质近战勋饰。

虽然二战过去了几十年,但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警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个罪恶的年代,忘记意味着背叛,意味着还可能再来一次。

有什么关于暗恋的美文吗?

关于暗恋的美文

一、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1.【文言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白话文】

我伫立在高楼上,细细春风迎面吹来,极目远望,不尽的愁思,黯黯然弥漫天际。夕阳斜照,草色蒙蒙,谁能理解我默默凭倚栏杆的心意?

本想尽情放纵喝个一醉方休。当在歌声中举起酒杯时,才感到勉强求乐反而毫无兴味。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二、《荷包里的单人床》作者:张小娴

1.爱上一个没法爱你的人,本来就很苍凉。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3.单恋是很孤独的,像睡在一张单人床上。

三、《独家记忆》作者:木浮生

1.爱,是肯定的,可是它又是如此的艰涩难言。

2.你看大海,无论它有多深,但是表面看起来总是很平静。

四、《凹凸》作者:绕梁三日

五、《黑白配》作者:居尼尔斯

1.“喜欢他低调不张扬,喜欢他有才华,喜欢他不轻浮聒噪,喜欢他努力上进,喜欢他很多很多,没有什么不喜欢的。”

2.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不管它有多么离奇,那么就存在发生的可能性,你觉得不可能,只是你暂时没找到那种可能性而已。

六、《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作者:米约

七、《你是大樱桃吗》作者:叶萱

1.倘若,你十六岁的时候也偷偷喜欢过什么人的话,或许就会明白:有时候,有些喜欢,就是心底深处悄悄开放的花,掩藏在自卑的岩石后面,羞涩地露出一两枚花瓣,期待阳光的降临、神的青睐。

八、《经年留影》 作者:如是非迎

1.这一生,连见一面都是奢望。那么多岁月,我们如何挽救得过来?

2.这一生,爱上他,没有结果,却也没有退路。

九、《陌陌谦行》作者:锦紫苏

1.当你年少时,你爱上的那个人,会是你一生的痛和痴,他会变成心头的朱砂痣,会成为你烙在记忆里的一朵枯萎的花,虽然枯了,依然灼灼夺目。

2.世界上早已无人能够取代那个女孩,哪怕,他与她,早已隔了千山万水,隔了如许的烟波岁月。

十、《时擦》作者:笙离

1.心,慢慢的开始隐隐的作痛,她永远都不可能那么明媚,去配上这样一个忧郁的天空。

2.一回首,记忆中只有泛着黄色的旧照片,提醒她,曾经那么用力的喜欢过这样一个人。

十一、《十年之久》作者:女王驾到

1.18岁的余小圆喜欢上一个叫林唯的男生,偷窥的眼神、害羞的表情以及不写称呼的情书等一切爱情信号,都被林唯身边的好朋友陈初航脸红心跳地照单全收。而这个延续10年的错误,居然谁都没有发现。

十二、《旧年》作者:平天烬

1.世界上有很多害怕寂寞的人,无法离开人群自己一个人生活下去,而我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自己的空间我会奔溃的。面具戴的太多总会觉得脸部肌肉僵化,需要自由的时间解冻。

十三、《谁都知道我爱你》 作者:月下箫声

1.爱和被爱,那个更幸福一点?希望渺茫,是不是还要坚持?我对你的爱,人尽皆知,你真的知道吗?

十四、《如果这也算是爱》作者: 智慧人生

1.如果说一场暗恋可以持续22年,那么这个人绝对是疯了。我扳着手指算了算,连脚指头都用上了,算到最后,刚好我就是那个疯掉的人。

十五、《相约来生》作者: 痴梦人

十六、《我知道你暗恋我》作者: 何堪

1.不要直视他,他会以为你想和他表白;不要斜眼看他,他会以为你暗恋他;更不要不看他,他会以为你爱他爱到不敢直视!表面上不苟言笑的新上司,背地里却是个自恋狂。

十七、《谁的等待,谁的年华》作者: 紫鱼儿

1.我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有一天你厌倦了,我的等待会变成什么呢。麻烦你,能不能让我们的感情简单点。

十八、《谨以此生献给你》作者: 锦竹

1.他说:“多年以后,要是你未嫁,我未娶,我们就结婚吧。”她只当个笑话,随意地说:“好啊。”

十九、《佛罗伦萨,最后一封情书》作者: veras

1.有一个女孩叫做白心凉,她傻傻的守着一个人的名字度过了青葱美丽的年少时光。你有没有像她一样,只因为人群中的那一眼,便无法不为他在人世间彷徨。

二十、《时光荏苒曾非君》作者:淳于流落

1.她爱过谁,她即将爱上谁,她最终会爱谁,而谁爱过她,谁即将爱上她,谁最终会爱她。她不清楚,演对手戏的男演员也不知道,甚至坐在台下的观众也不一定会知道。

最后,送上 林宥嘉的《背影》里面的一句歌词:“我怀里所有温暖的空气,变成风也不敢和你相遇。”

如果你有更好的推荐,在评论处留言,感激不尽。

最有文化底韵的歌曲有哪些?

水中🌸花

花,有明艳的颜色,芬芳的香泽,娇美的面颜,然而它的生命却是非常短暂和脆弱的,经常遭到风吹雨打,零落委泥,香消玉殒。正因为它美丽、生命短暂,所以它的零落、凋谢、枯萎,引发了敏感诗人的感叹,所以古往今来留下了许多关于“落花”的诗。

《水中花》就是一首现代关于“落花”的歌。《水中花》开头的音乐,略带急促而又悠扬,如冷风吹来了一片含雨未落的云,又如水波粼粼地荡漾流动,水面上漂浮着刚离开花朵的美丽的花瓣,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意境。谭校长刚一展歌喉就是“凄风冷雨”,那片云含带的雨水就降落了。

李煜有词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朝来寒雨晚来风”,这是中国文学中的对举手法,是指从早到晚都有风雨,并不是仅仅早晨有雨,晚上有风,说明花的生命从早到晚都遭受风雨的威胁。而如果你是北方人(特别是京津一带),就会对北方的春天有更多的了解,阴晴不定,风雨不定,冷暖不定,可能中午还是春光明媚,暖意融融的,下午就风云突变,刮风下雨,冷风袭人,诚如李清照所说的“乍暖还寒”,在这种气候下,一朵娇小脆弱的花,开得多不容易啊。凄风冷雨使得万紫千红的花瓣随风纷纷坠落。

春天本来就短暂,鲜花也明艳不了几天,花开的最繁盛之时,也是她将要衰败的时候——盛极而衰是万事万物摆脱不了的规律。辛弃疾是:“惜春长怕花开早”。(《摸鱼儿》)他对花真是多情,在花朵还没有开的时候,就为她们担心,怕她们开的太早会经受凄风冷雨的摧残,她们开的早,注定也要凋零的早,这真是英雄温柔之心,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关爱 ,何况娇弱美丽的花朵,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辛弃疾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以此相比,那些“簪花”、“折花”、“插花”是何等的庸俗,把爱花变成自私的占有,花也是有生命的,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别来伤害我。

花的生命是短暂的,红颜也是易老的,杜丽娘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是她美的发现,爱情的发现,也是生命的发现,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不仅仅是春花、女人,凡是美好的珍贵的都是易失的,繁华、欢乐、美梦、爱情、青春、甚至生命。所以歌词中的“繁华如梦”、“欢爱宛如烟云”、“似水年华流走”上升到哲理的高度。

朱自清的《匆匆》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虽然花还会再开,然而王国维却说:“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这朵花凋零了,就永远回不来了,哲人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朵,绝不是刘希夷所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也是不同的啊。她们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留下一串长长的遗憾。

“蓦然回首中欢爱宛如烟云,似水年华流走不留影踪”,它们真的就无影无踪了吗?没有一点痕迹?“我看见水中的花朵,强要留住一抹红”,虽然花瓣已经飘落到水中,生命已经萎谢,可是在水面上她们还要展示最后的美丽,希望流水不要这么快把自己就带走,既是对美丽的自恋,也是对枝头母亲般的依恋,更是对生命的留恋。“奈何辗转在风尘,不再有往日颜色”,流水无情,带着落花四处辗转漂泊,那些污水浊尘,很快就使落花不再有往日的红颜。那么,人何尝不是漂泊于红尘而渐渐丧失了纯洁的“赤子之心”呢?辛弃疾的《摸鱼儿》:“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只有那些画檐下的蜘蛛网,极力想挽留住春天的脚迹,可是它们却网住了许多的柳絮。春天、花朵就这样消失的无踪无影,蜘蛛网献尽殷勤,连一片花瓣都没有网住。《水中花》以流水留花红,更凄美,也更无奈,毕竟水是要流走的呵!可以说一切都是徒劳,真如晏殊所说:“无可奈何花落去”,谁也不能阻挡。

歌词接下来写:“我看见泪光中的我/无力留住些什么/只在恍惚醉意中/还有些旧梦”。我为落花流泪,更为自己流泪,自己也不清楚努力要挽留些什么,感伤而迷茫,凄迷而朦胧,宛如一些旧梦,每一次的梦醒成熟,就有一个美梦的破灭,成长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歌词由花过渡到人,自然顺畅,不露痕迹。

“这纷纷飞花已坠落/往日深情早已成空/这流水悠悠匆匆过/谁能将它片刻挽留/感怀飘零的花朵/城市中无从寄托/任那雨打风吹也沉默/仿佛是我”,繁华、欢乐、美梦、爱情、青春就像落花流水,谁也不能把它挽留片刻。然而在人的一生当中,谁没有风吹雨打?面对风吹雨打我们该怎么办?任凭风吹雨打也勇往直前,默然承受,担当起这份苦难。此一段,“人”“花”合一,交织在一起,二者水乳交融,浑化无痕。歌在“啦…啦…啦…”声中结尾,那段在反复中渐弱的二胡声,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更是让人平添几分感伤,让人听后有一种喝葡萄酒后微醉之感,欲罢不能……

再说谭咏麟对这首歌的演绎,谭咏麟不标准的国语使我们略感遗憾,不过,既然事实已如此,我们就只好接受谭氏特色的国语,然后平心地去聆听欣赏。然而,谭氏特色的国语也还有它意想不到的好处呢,正如一位叫“杨花”的谭咏麟歌迷所说:“这歌很幸运地由咱们的校长来演唱,校长唱歌时感情丰富、声音富有磁性,稍觉遗憾的就是国标不准确,但偏偏是这咬字不准确的唱腔配与略微香软的歌曲,再加上娃娃词的古典韵味,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这首《水中花》最先是由简宁填词谱曲的粤语版,后来是娃娃根据粤语曲调而填写国语歌词,先有曲后填词更难,可是娃娃填的词不但完全符合原来的曲调,歌词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正如网友指出的那样,“粤语版只是写爱情而已,而国语版则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粤语歌词有一段写的非常好:“如倒影水中的鲜花/只可看看未能摘去/如飘于风中的花香/虚虚渺渺淡然逝去”。可是,在总体意境的构造和把握以及思想艺术的深度上,粤语版还是无法与娃娃创作的国语版相比的。

词作者娃娃很成功地把古典诗词融入歌词中,而又浑化无痕,不露痕迹,用现代的语言再现了古典诗词的意境,甚至可以说是一首现代的“落花”诗,放在当代诗集中也毫不逊色。而娃娃的另一首歌词《夜未央》:“飞花轻似雾奈何风吹起终究如烟纷飞东西,细雨细如愁忘了看个清楚你眼中默默深情。”则明显有秦观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痕迹。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中认为,“五四”以后白话新文学创作,“词和散曲本来有希望配合新的音乐,以新的面目求得新的繁荣,可是‘五四’以来新的歌词创作并没有吸引大诗人的注意,歌词的一般创作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阶段。”而《水中花》沟通了古典诗词和现代歌词,使人们看到新歌词创作之希望。应该说,这是首化古典诗词之意境入当代歌词的成功之作,它像众口一致叫好的《涛声依旧》一样,只不过它远没有《涛声依旧》那么引人注意。

春花是容易凋零的,可是它通过艺术却成为永恒。《水中花》像千娇百媚的春花一样美丽,我相信它能够经受风吹雨打,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艺术花朵。

打仗时是如何知道对面军队的番号的?

你段鹏是干什么吃的,脖子上顶得是脑袋还是夜壶,侦查连长,连方位都闹不清,我要你干什么。

相信看过电视剧《亮剑》的读者对这段台词并不陌生,李云龙在碾庄之战时,派遣自己的警卫连像钢刀一样杀进敌军的指挥部,为的就是来一个斩首行动。十分符合李云龙的打法,那就是没有章法,可是几十万人在华东战场混战,想要分清东南西北,自己在哪里都很困难,于是当李云龙问警卫段鹏身处何地时,身为老侦查员的段鹏也为难了。连自己在哪都不知道,又怎么知道敌方部队是谁哪,很简单段鹏很快就能知道,因为他的方法是抓“舌头”问下。

打仗时了解敌人是哪支部队,对于打赢战争十分重要同样我们从《亮剑》说起,碾庄之战,楚云飞领命进攻,李云龙戍守的阵地,楚云飞利用国军的美式大口径榴弹炮的优势饱和轰炸李云龙二师阵地,连国军记者都说楚云飞的大炮连敌方阵地的老鼠都无法逃脱。

就在楚云飞认为如此轰炸进攻必然使守敌失去战斗力时,李云龙的二师以顽强的战斗力将楚云飞部队的进攻打退数次,让楚云飞大为困惑,不得不在心疑问,对面是那支部队,于是说出了:“对面是那支部队,打了半天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简直是开玩笑”

当得知对手是李云龙时,那就瞬间明白了,也就难怪如此。

如果他早知道是李云龙必然不会小视对手

不同部队之间就像不同的人一样各有性格,各有优势。

那打仗时如何知道敌方军队的番号呢?

首先是窃取敌方的电台讯息,或者是有情报人员将敌方的兵力部署外露。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能在很多时候掌握战场先机,有一大功劳就是当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主任的郭汝瑰,将国军部署的绝密传递给解放军,让我军在很多战役中掌握了先机,既然知道了部署,自然也就知道了,来者是何人,是哪支部队。

这是第一点依靠特工,情报获得敌方军队番号,但是如果国与国之间的战斗,就很难从特工那里获取。

破译敌方电讯就是很关键的方式,比如国民党军统特务戴笠就十分重视电讯破译技术,他手下曾经破译了鬼子想要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可惜美国没有重视,后来美国也开始重视了电讯破解。破解了日军要偷袭中途岛的兵力布置,提前做好埋伏,而日军缺乏情报上的线索一直以为自己将要攻击的是美军的企业号及大黄蜂号航母,轻敌导致此战日军大败,成为了太平洋战役的转折点。

如果情报无法提供,那如何了解敌对部队的情况哪,这是侦查兵的作用就出现了,在古代这叫斥候,往往都是最精锐的人,他们会在开战前提前出发前往敌军大营附近观察,记录情报,比如敌军多少人,都是什么武器装备,这些斥候都是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可以从敌军的服装等看出敌军的番号。

现代战争中侦察兵的作用就是如此。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所在的野战军就十分重视抓“舌头”的训练,抓住敌方士兵,进而了解敌军的番号,部署等一系列军情,钢七连连长就被许三多抓住成为舌头。

很多时候部队为了体现自己部队的特殊性都会拥有和其他部队不同的臂章和配饰。

臂章显示布拉德饰演的是一名美军第二装甲师的士兵,第二装甲师成立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被称为“轮胎上的地狱”

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配饰,有经验的能够凭借这些了解敌军的番号。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敌军阵亡士兵的尸体。

军装上为了方便士兵的治疗和后期管理都会在军装上写有该战士的所属部队,以及姓名,血型等。

在美国士兵都会有一个铭牌也被称为“狗牌”

铭牌上会钢印该士兵的各类信息,所以敌军士兵的尸体 同样可以知道敌军的番号。

但是条件有限,在不知道敌军是何许人也时,战斗仍然是要开打的,也因此造成了很多麻烦。

抗美援朝云山战役中,志愿军也不清楚敌方到底是哪个部队,一开始以为是韩国军队,打着打着发现都是白人,知道这是美军,打完了才知道这是美军骑兵第一师。

志愿军包围了美军第25师,第24步兵团后,进行夜袭,打开帐篷时战士们被吓坏了,睡袋外面是嘿嘻嘻的大脑门,很多战士还以为见到了鬼,吓得都跑了回去,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军黑人兵团,他们都是和常人一样,只是皮肤有些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