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哪国的,山海经中的归墟真的存在吗?
列子是哪国的,山海经中的归墟真的存在吗?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的浩瀚广阔,总是让人有无限遐想。
古人在惊叹沧海的辽阔苍茫之余,总觉得奇怪:不管它有多么大,总该有个容量吧?天下的河川都日夜不停地流到大海里,可大海怎么总装不满呢?所以《楚辞·天问》里专门有一问:“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在这种疑问下,人们的脑洞就大开,开始为这问题找答案。当然实地的“找”肯定不现实,只能靠脑袋来硬想出个“答案”来。
无底之谷——大壑归墟首先一个是想到大海里有一个没有底的深谷,无论多少水流进去都不会充满,称为“大壑”,最早记载“大壑”的,是《山海经·大荒东经》,里面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其实这个断句有问题,应该是“东海之外大壑”为独立的一句,也是独立的一件事;后面的“少昊之国”又是另外一件事。现在通行的这个断句,把少昊之国给断到大壑里去了,是很不合理的。
少昊之国就在今天山东的曲阜,古代所谓的“空桑”、“穷桑”,那里绝对不是“东海之外大壑”的地方。少昊在这里孺养了帝颛顼,还得逗他玩儿,“弃”其实是“弁”或“弄”字的讹误,就是弹奏的意思,不是抛弃的意思。郭璞的时候这个字就错了,他就按照“弃”字理解,注释说:“言其壑中有琴瑟也”,认为是少昊、颛顼把琴瑟丢进大壑里了,这是误解。
“东海之外大壑”这句,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认为“大壑”上当有“有”字,《艺文类聚》卷九引此文正作“有大壑”(《太平御览·地部二十五·海》引也有“有”字),是对的。只是没有再进一步说有什么事儿,也没说它有别的名儿。
直到东晋初期,有人伪造了《列子》,在《汤问》这篇里,记载了商汤和夏革的对话,商汤问事物有大、小的分辨吗?夏革说“有”,他举“大”的例子就是龙伯国的大人,其中说到“大壑”,他说: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就是说在渤海的东面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个大壑,是个无底洞,名字叫“归墟”,天下的河流还有天河里的水都流进那里,却没有任何增加或减少。
这个记载加上五神山、巨鳌、龙伯国大人的神话,显得很恢弘大气,充满了想象力,可惜的是,“归墟”之名可能是东晋人新造的词汇,别说先秦两汉没有“归墟”之说,东汉王逸注《天问》“东流不溢”那一问是也只说:“言白川东流,不知满溢,谁有知其故也?”他也没给出个答案来,既没说到“大壑”,也没说到“归墟”。两晋之际的郭璞在注《山海经》的“大壑”时说:“《诗含神雾》曰:‘东注无底之谷’,谓此壑也。《离骚》曰:‘降望大壑’。”
竟然没提《列子》里“归墟”的事儿——以郭璞的博学多闻,竟然不知道《列子》里说“大壑”一名“归墟”吗?肯定不是,只能是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归墟”这个名目,他还不知道有这个说法。
但是,《列子》虽然是伪造的,可它主要是靠收集古文攒起来的,也就是说,它书是假的,但是里面的内容很多是真的古文,有很古老的来源。比如说巨鳌戴五神山的说法,在《楚辞·天问》里就有:“鳌戴山拚,何以安之?”说明先秦就有这个故事,那绝不是晋人杜撰的,而的确是古传。
这里面最大的可能是,“其下无底,名曰归墟”这两句并不是《列子》原文里的话,而是东晋人张湛的注文混入正文里的,张湛的时代要比郭璞晚,他的说法郭璞根本就见不到(有学者认为《列子》就是张湛伪造的)。
所以说,最古的名称就是“大壑”,这个称呼古书里非常常见,比如:
《庄子·天地》:谆芒将东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为焉?”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楚辞·远游》:上至列缺兮,降望大壑。《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翼乎如鸿毛过顺风,沛乎如巨鱼纵大壑。又《七谏》: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中论》:“犹决壅导滞,注之大壑。”晋·庾阐《海赋》:始乎滥觞,委输大壑。先秦直到魏晋的书里,除了《列子》之外,都见不到“归墟”的名称,只有“大壑”, 因此我们可以说,“归墟”这个名称是晋代以后才有的名称,它不是古老的名称。
直到唐代柳宗元作《天对》,是一篇专门回答《天问》问题的著作,他里面回答“东流不溢,孰知其故”时才说:
“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坟垆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器运浟浟,又何溢焉。”
柳宗元用“归墟”来解答了《天问》里的这个问题。
归墟?还是归塘?最大的疑问是,“归墟”这个名字很让人费解,有人解释为“回归到曾经居住过的、如今已荒废的废址故地”,像好很不通讲,也许有错误,因为《列子》的别本里也写作“归塘”,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列子音义》里于“归墟”下说:“归墟,或作归塘。”
洪颐煊说:
“《文选·吴都赋》李善注、《太平御览》卷六十七引《列子》作‘归塘’,《颜氏家训·归心篇》‘归塘尾闾,渫何所到’,亦与或本同。”也就是说,唐、宋时期的人看到的《列子》的本子有的是写作“归塘”,还有许多别的证据。
比如唐代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里说:“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长”、“塘”为韵,如果是“归墟”就不押韵了;唐代郑仁轨《五言奉日侍宴望海应诏》诗里说:“观兵临碣石,极目眺扶桑。周区廓灵府,接汉委归塘。”“桑”、“塘”为韵,如果是“归墟”也不押韵。可见那时候人们看到的《列子》的确是作“归塘”而不是“归墟”。
“塘”是古人所称筑土拦水的堤坝,后人把堤坝里聚集成的水潭也称为“塘”,大概“归塘”的意思天下之水所归入的塘坝,好像意思更明白一点。因此,“归墟”这个词汇看上去很神秘,可很可能是个讹误。
大海泄水的石门——尾闾另一个解释,就是“尾闾”和“沃燋”。
张湛注《列子》的“归墟”说:“《庄子》云尾闾也。”他认为《列子》里的“归墟”就是《庄子》里的“尾闾”,可是这个看法可能也有问题。《庄子·秋水》载北海若说: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司马彪注云:
“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在扶桑之东,有一石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海水注者无不燋尽,故名沃燋。”成玄英《庄子疏》里解释得更到位:
“尾闾者,泄海水之所也;在碧海之东,其处有石,阔四万里,厚四万里,居百川之下尾而为闾族,故曰尾闾。海水沃着即焦,亦名沃焦也。《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言迂诞,今不详载。”根据这些注解可以知道,“尾闾”就是“沃燋”,可这个看法可能又有问题。
《庄子》里说的“尾闾”的作用是“泄”,就是往外排泄水的地方,并不是用来蒸发,《字林》、《说文解字》里说:“闾,里门也”,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里”,就是一个居民小区,这个小区的大门就叫“闾”。当然也用为大门的称谓,比如齐国国都的东门就叫“东闾”。
“闾”是门,可见“尾闾”的意思就是居于河海之最下用来泄水的门,《经典释文》里说:“崔云:海东川名。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一个说是大川名,一个说是泄海水的,应该比较符合《庄子》的意思,尾闾显然不能是大石山的沃燋。
大海的蒸发器——沃燋根据《庄子》司马彪注和成玄英疏,他们认为“尾闾”就是“沃燋”,实际上从记载上看是不对的。
“沃燋”或作“沃焦”,是海中的一座大石山,所以《翻译名义集》等书里又称之为“沃燋山”,方圆四万里,厚四万里,这石山的温度极高,是一个巨大的蒸发器,海水流到它那里都会被蒸发掉,所以不管有多少江河流进海里,海里的水还是不会溢出来。
据成玄英引《山海经》的记载是后羿射落了十日,十日的尸体掉下来变成了沃燋,很符合神话的情理,只是《山海经》里没这话,不知道成玄英根据是什么来的。《楚辞·天问》里曾经说“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注说:
“《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竟然没说变成沃燋的事儿。可成玄英这么引了,后世一些类书也就跟着以讹传讹,如: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八引《山海经》:“沃焦,在碧海之东,有石阔四万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尾闾。”《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为沃焦。”《天中记》卷八引《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是硬挖了司马注和成疏硬冒充《山海经》,后者二者的说法则是根据《淮南子》和成疏引《山海经》搀和着说的,《山海经》里根本就没有这种记载,也没有什么“沃燋”或“沃焦”。其实,这些说法应该是出自《神异经·东荒经》:
“东海之外荒海中,有山焦炎而峙,高深莫测,盖禀至阳之为质也,海水激浪投其上,噏然而尽,计其昼夜嗡摄无极,若鏊鼎受其洒汗耳。大荒之东极至鬼府山臂、沃椒山脚巨洋海中,升载海日。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鸣,悉鸣则潮水应之矣。”这里面开始说的“有山焦炎而峙”的,就是下面说的“沃椒山”,也就是沃焦山,认为这山是“至阳”之物,所以海水到了上面就被蒸发而尽,就象烧红的鏊子、鼎上滴个汗珠,会被瞬间蒸发。《神异经》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说明这个说法是产生在东汉。
另外就是《玄中记》中也有记载,鲁迅《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云:
“天下之强者,东海之沃焦焉,水灌之而不已。沃焦者,山名也,在海东,方三万里,海水灌之而即消,故水东南流而不盈也。”应该是成玄英误把《神异经》记成了《山海经》,“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这样的话很可能也是出自《神异经》或其中的注,因为《神异经》早就逸失了,现在看到是辑本,不是全文。是成玄英给弄错了,后来的类书就跟着上了当。
《玄中记》这书又称《郭氏玄中记》,传说是晋代郭璞作的,据学者考证实际上是晋代以后、六朝时期人作的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六朝人虚造神仙家言,每好称郭氏,殆以影射郭璞,故有《郭氏玄中记》,有《郭氏洞冥记》。”所以在晋代(包括)以前有大壑、有尾闾、有归墟,根本就没有“沃燋”的说法,这个故事比较晚出,并非是很古老的记载,《山海经》中更不可能有。
《一切经音义》引《兼名苑》曰:
“东海有大燋石,一名沃燋,方圆三万里,水沃之则消尽。过此有大壑,一名尾闾,深莫测其涯,海水常澍,不知其所之也。”是把沃燋和尾闾分成两种事物,其中认为尾闾就是大壑。
所以,《列子》里说归墟(或归塘)就是《山海经》中的“大壑”,是一道无底的深渊,《庄子》说的“尾闾”是泄水之门,《玄中记》的“沃燋”则是一座能蒸发海水的大石山,这三样东西的功能都是能让大海的水保持盈满状态而不溢出来,但是它们不是一回事,产生的有早有晚,最早的是“大壑”,其次是“尾闾”,再次是大壑的异名“归墟”,“沃燋”出现最晚,古人把三者混为一谈,显然是不适当的。
《颜氏家训》里说:“东流到海,何为不溢?归塘尾闾,渫何所到?沃焦之石,何气所然?”
是把“归塘(归墟)”、“尾闾”、“沃焦”当成三种事物,大概比较合适。
归墟里的生还者《列子》里归墟应该是大海的一部分,是海中一个永远灌不满的大壑,所以五座神山可以漂在里面,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也不多说了。
再说一个后出的故事,明代刘基(伯温)《郁离子》卷下里记载了一个“蹷叔三悔”的故事,其中一段说:
蹷叔是个不听人劝告的人,所以做事经常后悔。
有一天,他驾船和其他友人的船只一齐出远海,一直往东航行,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大概都到了天尽头了,来到一个一望无际的巨大深渊边上,他的朋友说:“不能往前走啦!这里是归墟啊,一旦进去了就回不来了!”
可是蹷叔老毛病犯了,坚决不听,非要往前走,结果进入了归墟里,真的出不来了。可他竟然没有死,在归墟里一呆就是九年,真神奇!
九年之后,一只巨鲲进入归墟,翻起巨浪,而且喷气,竟然把蹷叔的船给从归墟深渊里喷了出来,这才回到家里。可这时他已经须发皆白,形容枯槁,人都不认识他了。
蹷叔后悔得要命,后悔当时不听朋友劝阻,弄到这般地步,但是一切都晚了。
这不免让人想起了《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里的场景:世界的尽头就是大海的尽头,是无底的深渊,海水流下去无影无踪,航行的船只掉下去会到达另外一个世界,而且被困在里面永远出不来。
当然,《郁离子》和《庄子》一样,是一本寓言书,他记载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真事儿不好考证,可这个“归墟”的说法,和后世书里所说的“落漈”很象。
南海归墟——落漈据《元史》《山堂肆考》《台湾志略》等书记载,在靠近琉球群岛靠和澎湖列岛之间的地方,有一处海面,海水到那里越来越低,海水流下而一去不回,大概类似一个巨大的漩涡,一旦有舟船被风吹进去,百无一回,当地人称为“落溜”或“落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清·陈伦烱《海国闻见录》二卷的《提要》里说:
“其《南澳气记》中称:万里长沙者,即《列子》所谓‘归墟’,《庄子》所谓‘尾闾’,《抱朴子》所谓‘沃焦’,《宋史·琉球传》所谓‘落漈’。但诸书皆言注之不盈,伦炯则推以潮长而此溜落,潮落而此溜长,知水自上入,仍自下出。其言确切近理,足以决千古耳食之疑。又史称舟入落漈者一去不返,伦炯则谓乘潮长之时求出,则外高内下,反不得出;如潮落乘南风棹船,尚可出。”就是说南海的那个地方叫“万里长沙”,也就是归墟、尾闾、沃燋、落漈,都是指同一个地方,古传这里海水永远注不满。
陈伦烱考察过落漈,他认为落漈里的情况和外面潮水的涨落正相反:外面涨潮的时候落漈的水反而下落,外面落潮的时候落漈里的水反而往上涨,是因为水从上面流下来,仍然从下面流走的缘故。
所以陈伦烱认为,掉进落漈里的舟船,如果想在涨潮的时候从里面出来,可外面的水位高、里面的水位低,根本就没可能;只能趁着落潮、起南风的时候,这时候落漈里的水会涨到与海面齐平,才有机会逃出来。
结果,在雍正丙午年(雍正四年,即1726年)的时候,福建有一艘船掉进了落漈,开始怎么也出不来,可巧船上有个人读过陈伦烱的书,就按照他说的办法,竟然真的从落漈里逃了出来,说明陈伦烱的判断准确,办法真的有效——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之南海归墟》所描写的归墟场景,也许就是根据“落漈”演绎出来的吧?
但是,古书里说“归墟”都是在渤海之东的东海,不是在南海,所以落漈是不是归墟,还真不好说定呢。
【参考书目】
《庄子》《楚辞》《列子》《汉书》《说文解字》《山海经》《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颜氏家训》《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锦绣万花谷》《天中记》《郁离子》《元史》《山堂肆考》《台湾志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庄子集释》《列子集释》《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等。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历史上真的存在巨人吗?
大家好!本人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博士,长期关注国内的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
毫无疑问,中国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过巨人族,而他们曾经生活在新疆。
阿拉尔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所在地,这里是人迹罕至的荒原。
2005年3月兵团职工在沙漠里偶然发现一个方圆几公里的巨大古墓群,随即报告了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西域文化研究院院长廖肇羽立即查阅古籍,在《新唐书·地理志》《资治通鉴》等文献中发现,在隋唐时期这里所处的位置名叫昆岗,因此把该古墓命名为“昆岗古墓”。
暴露在外的棺木
古墓共出土了五具巨大的棺材,棺木打开时的场景让科研人员大为惊讶,棺材内的古尸拥有金黄的头发、高耸的颧骨和狭长的脸庞,最关键的是身材极其高大。几具男尸的骨架长度居然超过了2.3米,而女性干尸的骨架也达到了1.9米,这意味着他们生前的身高更高。而篮球巨人姚明的身高是2.26米,昆岗巨人居然比姚明都还要高大。
散乱的巨人尸骨
目前存放在西域文化研究院的巨大的棺木和巨人的遗骸
巨人的腿骨极其粗壮,一节手臂骨长度就相当于普通成年人整个手臂的长度。更加奇怪的是正常人的门牙是横着长的,而昆岗巨人的门牙是居然是竖着长的!西域文化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昆岗巨人拥有非常奇特的人种结构,具体原因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
巨人的门牙居然是竖着长的
专家初步认定,昆岗巨人生活在距今3800年至4000年前,这刚好是我国历史上夏朝的时间段。
提到夏朝就立即让人联想到大禹斩杀防风氏的传说。《国语·鲁语》说:“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根据这则传说,大禹年老的时候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的首领,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这种行为怠慢了他,于是把防风氏斩了。
这个防风氏就是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巨人族,据说有三丈三尺高。如今居然发现了和大禹同时代的巨人,那这些巨人会不会就是防风氏巨人族呢?昆岗巨人的出土证明中国古籍里记载的巨人传说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上古神话里被大禹斩杀的防风氏巨人
昆岗巨人的墓地周围有一片洼地,有水和芦苇。这里曾是塔里木河古道,水草丰美,适宜人类聚集居住。
古墓群旁的小湖泊,经认定为塔里木河古道和和田河古道所在
墓葬区不远处就是昆岗巨人的生活区,这里散落着石器、木器、陶器、毡帽、毡靴,到丝绸和“∞”字形毛线绳,日常用品比比皆是。更关键的是这里还有面积庞大的炼铜与炼铁遗址,碎陶片、铜渣、铁渣遍地都是,由此可见,昆岗居民的文明程度颇高,已经在距今3800年至4000年前已经发展为青铜文明社会。我们来做一个横向对比,二里头目前被认为是夏代的都城遗址,而该遗址的年代不超过距今3750年,二里头是中原第一个青铜文明遗址,而昆岗巨人比二里头更早掌握了青铜技术,可见其文化的先进性。
专家初步认定,昆岗古墓与距离此地700公里罗布泊附近的小河墓地以及克里雅河尾闾的北方墓地,同属于一个文化类型,但这里人体更为高大。小河就是出土了著名的小河公主的墓地。
小河公主极其容貌复原图,昆岗巨人和小河人为同一类型,均是印欧人种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天可汗文化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私信,愿意与大家分析更多历史文化类的资讯。
列子是哪个国家?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不明者万民之本也?
“人民的人,长远的根本原因,不可欺骗”和“听说他在执政时,百姓不为基础。国家将为本,你认为本,官员认为本。所以国家以百姓为安全,君以民为蔑视,官吏以民为贵。这就是老百姓没有不为基础。”
出自贾谊的《新书·大政上》。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人物思想:贾谊认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要使汉朝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同时,贾谊的仁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的色彩。贾谊从秦的强大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为基础,贾谊认为施仁义、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爱民,“故夫民者,弗爱则弗附”,只有与民以福,与民以财,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爱民为主要内容的施仁义、行仁政的思想是贾谊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有意思的墓志铭有哪些?
历史上杨贵妃,女皇武则天的墓志铭挺有意思,今天说的三位闻名海内外巾帼女杰的墓志铭。她们不但是美貌如花,更是"人杰",而且也是传统中国文化中豪杰中的龙凤。
最近有一部刘亦菲,甄子丹主演的电影《花木兰》。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获战功的故事。而花木兰是真有其人。她的墓碑是在陕西延安的万花山。它也是花木兰的故乡。这里有一座"木兰陵园",仿古建筑,雄伟的大门上,王廷壁题写的"木兰陵园"4个大字气势不凡。而进了大门往里走,一块巨型的墓志铭石碑立于当中。
是由我国第一任中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手书《木兰诗》,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入目,碑的背面刻有《木兰辞》的全文。在上面刻有"花将军之墓"5个大字。据说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余年,最后击败外敌入侵。皇帝封他为尚书,并想招他为驸马花木兰,她借故推脱,回到万花山下赡养父母。活到81岁无疾而终,按照她自己的遗愿死后安葬在万花山上。
第二个是杨贵妃的墓。坐落在距离西安以西60公里的兴平马嵬坡上。墓地占地面积6666余平方米。有围墙。大门上横匾书"唐杨贵妃之墓"。这里的石碑林立,多不胜数。墙壁上刻满了历代文人学士天子宰相们,题咏诗词歌赋。
据记载杨贵妃的墓志铭,最早的书写者。是一位"马嵬坡的老妪"。唐玄宗随军南逃后,草草安葬了杨贵妃,老妪在路旁池塘的梨树下捡得杨贵妃遗留"锦袜一双"。她以此招徕过客,让人书写了"杨贵妃之墓",坐在杨贵妃墓旁让人观看袜子,"每一次付百百钱💰。前后获利无数.玄宗回来后,获知此事,花重金购回此袜,藏入墓中"。此事记载见于《杨太真外传》。
后来民间传说。贵妃天生丽质,肌肤白里透红聚其风土之中。有人祭祀时必抓一把土带回去,抹脸。使人肌肤玉白红润,此习流传甚久。中外游人,特别是鬼子游人凭吊后还会在墓区前偷偷的抓一把土携带回国,以作纪念。
第三个就是陕西乾陵,它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女皇武则天,和其夫君唐高宗皇帝的陵寝,这个皇陵也是目前为止,没有被历代盗墓贼挖掘过的皇陵
再说墓志铭,因为武则天的合葬墓根本没有一个文字记录。"初立时表里未刻一字",被称为"无字碑"。人们探讨原因,是因为武则天认为她的"功高德大"无人能比,所以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记录。还有人说按照传统,因为是和夫君唐高宗合葬,所以就不写了,而按照武则天的性格,第一个更有可能。
如果游览武则天的乾陵,都会被眼前的壮观陵墓山势所震撼,乾陵之所以叫乾陵,因为乾坤的乾在传统文化经典五经之首《易经》道"乾为天"。
当地人把乾陵叫"乳山",据史籍《长安图志》载:"乳山为乾陵最南一对天然土丘,即而为陵之天然门户,以山为阙,气势雄伟,实为渭北十八陵中所独见"
再看乾陵景观图片就能明显感知到,似乎像是一个人敞开怀抱,仰望苍穹,傲视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