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喉氏族军需官在哪,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

2023-09-10 21:45:04 78阅读

龙喉氏族军需官在哪,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刘表把荆州送给刘备的时候,刘备确实没有要。简单来说,即使刘备想要,他也不能接受。因为此时的荆州已经成了各个诸侯眼中的肥肉,曹操想要,孙权也想要,就连刘表的儿子刘琦和刘琮也想要。只要刘表一去世,各方势力立马开始争夺荆州。故此刘备必须三思而后行,接受荆州风险太大。

龙喉氏族军需官在哪,三国时期刘表把荆州托付给刘备?

其实荆州是一块好地方,不仅地盘大,而且人口众多,又因为没有经历过什么战火,可谓兵精粮足。任何一位雄才大略的诸侯,对荆州都有占据的想法。当然刘备也渴望拥有荆州,此前与诸葛亮在隆中交谈时,诸葛亮就明确指出,欲取天下,必须拥有荆州。

自古事物有利也有弊,荆州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令各方诸侯都垂涎三尺。同样地,荆州位于四战之地,也容易受到各方攻击,要想守住并不易。即使像关羽这样不可多得的名将 ,守住荆州都很困难。可是不管怎样,对于荆州,刘备终究是要夺取的,但刘表推送荆州的时机实在太差。

其一:北方的曹操对荆州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下。

当刘表快要去世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整个北方,早就在谋划袭取荆州。不过因为刘表尚在,如果强行攻取,势必会伤亡很大,不利于下一步攻打东吴。倘若刘表去世了,那么形势就不一样了,曹操极有可能趁乱攻取荆州。

刘备心里也明白,曹操善于使用谋略,自己与他对阵,没有必胜的把握。况且刘备接手了荆州,短时间之内也很难整合荆州的各个地方势力,以一盘散沙的局面,几乎很难抵挡住曹操的进攻。

其二:东边的孙权对荆州也充满敌视,随时可能浑水摸鱼。

自从孙策去世以后,孙权接手了东吴,就在为以后的发展做谋划。尤其是与鲁肃深入交谈之后,孙权也具有了并吞天下的想法。征战天下的第一步,就是谋取荆州。由于刘表在世,孙权在东吴也只好保持淡定。可一旦刘表去世,孙权难免会以此为良机,率领大军攻取荆州。

对于孙权的可能动向,刘备也不得不防,江东人才众多,国富民强,一旦与之开战,可能会两败俱伤。正是有孙权的牵制,刘备不敢从刘表手里接过荆州,只能暂时推辞,以观后效。

其三:荆州内部的各方势力也在蠢蠢欲动,准备占据荆州。

在刘表去世之前,刘琮势力为了占据荆州,就多次排挤刘琦。弄得刘琦只得向诸葛亮寻求对策,然后远离荆州内部的权力争夺,前往江夏。在蔡夫人和蔡瑁的运作下,刘表一死,立马会想方设法夺取荆州的统治权。

荆州内部的权力争夺,刘备也要当心。因为只要刘备从刘表手里接过荆州,立马就会在荆州内部树立强敌。到时曹操、孙权在外谋划,然后荆州内部互相对攻,导致刘备接手的荆州,已经成了烫手山芋。

其四:刘表赠送荆州,可是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这只是一种假设,刘表送荆州给刘备,极有可能是一种试探。一旦刘备接受了,刘表就会认为他有野心,然后对他下毒手。刘备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聪明人,这一点也必须要考虑。

总之,刘表赠送荆州时,刘备表面推辞了,但内心很难受。即将到手的肥肉,刘备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接受,这也是一种无奈。

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

魏武帝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诸侯、一统中原,靠得就是“足食足兵”的原则,而“足兵”的要义,便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武装。属于曹操的军队来路有很多种,其中有一支生力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自组建之日起便独立成军,终身只效忠曹操一人而已,在他死后立刻哗变逃散。这支“奇葩”的部队,便是名声赫赫的青州军(又称青州兵)。

青州兵由汉末黄巾军残余转化而来。自黄巾军起事失败后,其残余部队转战各州,其中青、徐两州的黄巾余部作战尤其勇猛,坚持时间也足够长。陶谦担任徐州牧后,任用臧霸、孙观为将,指挥丹阳军大破黄巾军,迫使后者逃离徐州,涌入青州作战,并与当地黄巾军残部合流,数量多达三十余万。由于黄巾军转移时携家带口,所以男女老幼加在一起,竟有百万人之众。

黄巾军在青州作战无人可敌,转而又攻陷兖州,斩杀刺史刘岱。此时,济北相鲍信等人迎立东郡太守曹操为州牧,合力进剿青州黄巾军。虽然曹鲍联军仅有数千人,但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秉持着屡败屡战的不服输精神,终于在意志上击垮了敌军。初平三年冬(192年),青州黄巾军首领率部投降曹操,青、兖两州的战乱得以平定。

青州黄巾军百万余众投降后,曹操从中选出精壮男子三十万,再经层层筛选,最终将数万最精锐的士卒整编为军,号称“青州军”。对于没有被编入军队之人,曹操则下令分给他们耕地、耕牛与农具,让他们从事农垦屯田工作,每年将收成的五到六成上缴官家,并由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等专典其事。

经此一战,曹操不仅收获数万最精锐的部队,而且还变流民为佃农,为军队解决军粮来源问题,由此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本。清代大学者何焯在校订《三国志》时,称此事件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是其强盛的开端(“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见《三国志·卷一·魏武帝本纪》。何焯曰:“魏武之强自此始。”)

由于青州兵历经战争洗礼,作战异常勇猛,加之实行父子相继、世代为兵的制度,总是能够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所以其编制能保持近三十年时间,为曹操征战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青州兵作为曹操的生力军,屡屡出现在讨伐陶谦、袁术、吕布、袁绍、刘备等势力的战事中,在官渡之战中,曾创造过不俗的战绩。

但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作为生力军的青州军,同时也是一支军纪败坏的部队,时不时地在本方战败期间抢劫友军,自相冲撞。比如,兴平元年(194年)的濮阳之战,吕布冲散青州军的防线,导致曹军阵脚大乱,曹操坠马被烧伤,幸得部将及时救援才脱险。建安二年(197年)的宛城之战,曹操被张绣偷袭后一度下落不明,青州兵趁机作乱,四处抢劫友军,甚至于把友军的裤子、鞋子都抢走。青州军军纪之涣散,可见一斑。

青州兵军纪之所以涣散,除了“流寇”的出身外,还与曹操的宽纵、放任有关,对他们屡屡犯的错,几乎从未实施过严惩。而规模庞大的青州兵,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一位名将,跟它的军纪败坏不无关系,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曹操难辞其咎。

青州军自组建之日起便独立成军,只对曹操一人效忠,他人根本无法进行指挥调度,甚至于连曹操的接班人曹丕也是如此。所以等到曹操一死,处于洛阳的青州兵立刻哗变,“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见《三国志·卷十五·贾逵列传》),根本不把马上要继位的曹丕放在眼里。消息传来,文武大臣无不惊骇,要求出兵镇压者不在少数。

在这种危峻的情况下,负责治丧事宜的大夫贾逵当机立断,建议不可征讨以酿成更大的变乱,而是由各地长官温言抚慰,并给他们提供路费、口粮,准许他们回乡务农,并得到曹丕的首肯。就此,终身只效力于曹操一人的青州兵,在魏初退出历史舞台,被放归乡里,成为以耕种为业的农民。

山东有哪些名人?

山东的名人众多,纵观古今,在各个领域都有非常杰出的名人,这里不能详尽,就基于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和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罗列历史上部分代表性的名人。

这位都认识~~孔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姜子牙,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奚仲,东夷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夏朝时期工匠。相传发明了两轮马车。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王羲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刘洪,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算圣”。

张择端,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辛弃疾,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贾思勰,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

钱乙,宋代东平人,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魔兽世界所有的声望军需官的位置都在什么地方?

共有声望4:海加尔守护者(法系附魔)军需官位置:刚进海山的大厅,门口。大地之环(坦克附魔) 瓦斯琪尔 银潮谷 ,坐标(49,42) 塞拉赞恩(肩膀附魔) 深岩之洲 王座,坐标(57,13)拉穆卡恒(敏捷物理DPS附魔)奥丹姆传送出来右边的房间 营地,坐标(54,33)。

阵营声望2:暮光高地龙喉氏族、蛮锤氏族(力量DPS附魔)

军需官位置:联盟方在暮光高地桑德玛,坐标(48,30);部落方在溅血谷地,坐标(54,42) 军需官也是个发放日常的NPC 别乱瞅了 =。=战场声望 联盟方为巴拉丁典狱官(Baradin Warden),部落方则为地狱咆哮先锋(Hellscream's Reach 军需官战场出生点(AG,暴风传送阵旁边单独有个拖把的传送门)附近除了战场声望 其他的都可以战袍提升

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

战略价值不一样,没有东南亚,对古代中原王朝来说无关痛痒,但没有新疆的话,那麻烦就大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对于新疆,以及新疆所在的西域地区都极为重视。

这种现象,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均是如此,甚至为了控制该地区,不惜付出高昂代价。

比如清朝,从康熙到乾隆,先后多次往此出兵,所费银两动辄千万,死伤兵士更是不计其数,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拿下并控制该地区。

按理说,西域地区气候干燥,且常年高温少雨,同时遍地荒漠,为何古代中原王朝对这里却如此上心呢?

而反观东南亚,这里物产丰富,盛产多种经济作物,但为何古代的中原王朝却缺乏兴趣,没有彻底将这里征服呢?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两个地区对古代中原王朝的作用大小所导致的,西域关系到生死存亡,而东南亚则是无关紧要,因此,才会被古代中原的统治者“区别对待”。

以汉朝为例,之所以往西域用兵,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匈奴。

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开始,匈奴就是汉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白登之围,差点要了刘邦的老命,到最后,还是陈平走了匈奴大单于老婆的路子,这才让刘邦逃出生天。

而在此之后,汉朝不得不靠着“和亲”,才换来了暂时的边界和平。

但这种和平始终是虚有其表,匈奴一旦没吃没喝,马上就会南下劫掠,因此,为了长治久安,为了边疆稳定,击败匈奴,使其不敢来犯,就成了汉朝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出兵西域,把这里林立的西域小国统一在一起,共同对抗匈奴,是当时既稳妥也最有效的一种外交方式。

为什么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最开始,就是汉武帝计划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攻匈奴,以达到“断匈右臂”的战略目的。

包括到了汉宣帝时期,在西域建立都护府,正式将此地纳入汉朝疆土,同样也是这个目的。

斩断匈奴南下侵扰中原百姓的路线,压缩其生活和生存的空间,迫使匈奴不得不往更西的方向迁徙,这就是汉朝出兵西域想要的结果。

同样,在汉朝对西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后,除了完成了上述战略目的,同时还收获了另外一个特殊的“礼物”。

这个特殊礼物的名字,叫做“丝绸之路”。

从张骞出使西域后,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之路由此开辟,通过这条贸易之路,西方世界见识并使用上了来自东方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也是通过这条路传到了西方。

西方的自然科学,同样也是由“丝绸之路”传到了东方。

可以说,丝绸之路为那个时代东西方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了古代文明交流碰撞的重要纽带。

而丝绸之路的北、中、南三线,都必须要经过西域。

如果没有西域的稳定,没有汉王朝强大的武力在此镇场子,还谈何链接东西方文明?更别说进行贸易,相互交流了。

正是西域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在汉代之后的历代王朝中,但凡是有实力和有精力,那么西域就成了必须纳入手中,也必须被控制的地区。

公元214年,曹操击败马超后,旋即派夏侯渊攻打河关,最终迫使河西诸羌部投降,同时在此设置西域长吏和戊己校尉。

公元275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大将马循征讨鲜卑的阿罗多,此战马循大获全胜,战后官拜西域戊己校尉。

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亲征吐谷浑,一战便击溃了吐谷浑主力,并在此设立伊吾、西海、河源、鄯善和且末五郡,史称“西北五郡”。

到了唐朝更是如此,李世民登基后,先灭高昌,后灭龟兹,最终彻底控制了西域。

通过上述几个朝代对西域的用兵,我们就不难发现,平定西域,将西域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直接关系到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是否稳定。

换句话说,打西域是必须要做的事,如果不打和不控制,那么统治必然会受到威胁。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古代中原王朝人的最大地方,都是来自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比如商周时的犬戎、秦汉时的匈奴,以及隋唐时的吐谷浑、突厥,都是悬在中原王朝头顶上的一把利剑。

有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因此,消灭和击退这些草原势力,就是历代中原王朝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那就必须先从西域着手。

到了清朝更是如此,准噶尔汗国的崛起,让清朝的统治者如坐针毡,因此,从康熙起,就开启了对准噶尔的征讨,历经三朝,前后用了70年,最终平定了西南边陲。

说到底,新疆以及西域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关系到统治稳定和生死存亡,用左宗棠的一句话,就能十分准确表达为何古代必须要控制新疆的根本原因。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左宗棠

总而言之,新疆以及新疆所在的西域,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古代中原王朝统治者的心里级别很高,因此,必须控制也不得不控制在自己手里。

至于为何不征服东南亚,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成本高、收益小。

所谓东南亚,在古代叫做南疆或者南州,而在《后汉书》中有云,“南州者,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者十必四五”。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说这里的气候湿热,同时布满了瘴气,极容易导致死亡。

换句话说,早在汉代时,人们就意识到东南亚地区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出兵的话会造成非常大的伤亡。

之所以有这种认知,是古人通过血的教训而得来的。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占领岭南,之后,在岭南地区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其范围最远处到达如今的越南中部。

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东南他地区。

可惜没过多久,随着秦始皇的病逝,天下形势为之大乱,南海郡郡尉赵佗便趁此机会封关绝道,并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最终在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

而自此之后,南越国以及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就与中原王朝开始了时而称臣纳贡、时而脱离统治的历程。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派兵消灭南越,并在此设立了交趾郡,南疆的大部分地区才算是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统治。

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域划分,交趾郡归益州管理,而益州的州治,也就是行政中心,则是在如今的四川成都。

从这个行政区域中就可以看出,交趾郡所在的东南亚地区,着实不怎么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假如受到重视的话,那么益州的州治必定会设在距离交趾郡不远的地方,而不是隔着崇山峻岭的成都了。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西南边陲历来是以孟获为代表的氏族首领在统治和管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前文所说的地理与环境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云南与缅甸之间,隔着大片的森林和山脉,而要想穿过这些山脉和森林,在古代是极其不容易的。

如果往这里发兵,各种瘴气、疟疾以及毒虫蛇蚁,将会成为最大的敌人,再加上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崎岖的道路,都会导致损失惨重。

因非战斗原因造成的高昂战损率和致死率,是中原王朝放弃东南亚的原因之一。

另外,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来到这里,并降服了当地的部落和势力,之后该怎么办呢?如果要彻底将其纳入王朝管理范围,那么就要驻兵、设立行政机关,而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好,就算花点钱不在乎,那么这里能给王朝带来什么好处呢?

表面上看,如果彻底统治这里,除了能增加古代中原王朝的疆土面积之外,似乎还可以增加赋税,为国库创收之类,但实际上,这一点极难做到。

由于地形和历来的传统等因素,东南亚即便是处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下时,也不像其他地区一样被完全统治,而是一个邦国林立,且高度自治的地区。

以明朝为例,在明宣宗之前,交趾郡是大明的藩属国,但明朝对这些地方,只有宗主国的名义地位,而没有管理和收取赋税的权力。

不能收取赋税,那么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再考虑到打下这里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因此,就逐渐失去了征服这里和管理这里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所乐意接受的,就是只要这里的番邦,承认自己是中原王朝的藩属,不闹事不折腾,并且定期朝贡,那么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是很乐意给其一个其想要的名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成本太高而受益太小,所以古代的中原王朝就逐渐放弃了东南亚地区。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南亚地区,在历代王朝中,影响边疆稳定的几率很小,即便是有,也是小打小闹,至少影响不了古代中央政权的统治稳定。

并且,东南亚的土邦一直都是你打我,我打你闹成一团,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一统的时期,而没有形成大一统,那就无法对中原王朝形成致命的威胁。

但与之相比,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不一样,他们是古代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一个料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灭国。

正所谓两相害取其轻,发展的前提是先要生存下来,因此,古代中原王朝出于对自身威胁的高低程度,也就自然会对富饶的东南亚兴趣不大了。

毕竟军事压力都在北方,全国的资源也必须紧着北方先来,至于东南亚,不闹事就行。

所以说,不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想征服东南亚,而是东南亚的战略价值要远低于西域,没有东南亚没多大关系,但没有新疆则马上会面临灭国危险,因此,东南亚不要也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