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殖民地,应该不应该普及中医教育?
僵尸殖民地,应该不应该普及中医教育?
在历史课里加一两个课时讲中医的前世今生,这完全可以,单开一门中医课让孩子学中医就有病了。
孩子刚读完生理卫生课的解剖学知识,知道了大脑的重要性,知道了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却又上你的中医课学“人体由五脏构成”,里面没大脑什么事;孩子刚在物理课学完分子原子电子质子,知道了大千世界的基本构成,却又去学你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互矛盾的知识体系如何让孩子接收?
西医基于现代科学而发展,是科学的一个门类,尽管如此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纲里也不会教西医,只讲生理卫生常识,何况你中医是基于“高深莫测”的《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之类。
曾经有个中医粉拿“补车胎”来反驳我,意思说西医只会“治标”,就像补车胎,哪里有洞就在哪里补一下。但西医好歹通过车胎瘪了推断它漏气,又查清了哪里漏气,并且知道哪种分子结构的胶水粘橡胶最牢固。
所谓“治本”的中医如何对付一个漏气的轮胎呢?第一,不会刷肥皂水看气泡来检查泄漏处(对应西医的科学检测手段),第二不会针对橡胶特性去研究胶水(对应基于微生物学与实验发展起来的现代药物),甚至“漏气导致轮胎瘪”的科学常识也没有,而是摸着轮胎观察一番,有经验的运气好或许能通过外观发现破洞,运气不好或者没经验根本查不出个所以然,但后者仍会装得胸有成竹,从“宏观辨证”出发,摇头晃脑地告诉你:“橡胶出之于树,五行属木,今气血两亏而瘪,可以厚土轻敷,徐徐温养,再以火炼之,必可重振雄风矣。”反正找不到破洞在哪,一概抹上泥巴烧一烧,窟窿小的没准还真的暂时堵上了,神医美名就此传遍四方。但如果窟窿大,堵不上,或者“以火炼之”反而烧出更多窟窿来,那也有话说:“病入膏肓,生死在天,非药石所能为也。”
那么,作为一个孩子,该学的是前一种的技术与知识,还是后一种的高深莫测大忽悠?
顺便说一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还有《易经》与占卜,若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就开中医课,还不如让孩子学算命,好歹能找点乐子,而且不至于关键时刻误人性命。
当然我更希望让孩子练“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尽管拿太极拳跟人打架难免害自己满地找牙,但对身体平衡性与耐性涵养的培育是实实在在的,比学算命又高了几分。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科幻片?
科幻剧集也可以算在内吧么?
我想推荐的是这部
《BLACK MIRROR 》一部英剧,后由美国Netflix接手
它每集单独一个小故事,相互不关联。
它不执着于绚丽的科幻场面、高深的科技理论而是以科技为核心探讨科技发展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改变,深挖人性。
比如,第一季第二集
《一千五百万公里》
故事背景设立在科技优于如今的未来世界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踩踏脚踏车赚取公里数作为货币。
在那个未来世界,科技足够先进,可是资源相当匮乏,人们只能居住在仿佛是集装箱一般的建筑隔间内。
所有物质资源都被限制,只有必要的食物和模式化的衣物。 人们不断踩踏脚踏车的目的是为了发电,也将他们限制在脚踏车上避免更多的能源消耗。
当然,为了稳定未来的社会秩序,造物者设计了一种虚拟环境投射在屏幕上,在那里人们可以随意更改自己的造型、交友、互赠礼物,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或者跳过广告并花费一定的公里数。
造物主还给了他们一份目标,选秀节目。谁能获得导师的青睐,便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是想要获得选秀机会要花费一千五百万的公里数购买门票才行。
故事的男主角 宾 不像其他人一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欢愉中
直到他遇到了艾比。 他仿佛找到了这个虚伪世界的唯一真实,不惜花费自己存下的一万五千公里数为女主买选秀节目的入场券,让她成为一名歌星。
但导师对女主的歌声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她的外貌评头论足,劝说她加入一档色情节目 震惊的女主在虚拟观众的哄闹中荒唐地妥协了。
男主非常愤怒,拼了命的继续赚取公里数,他想再站到那个舞台上去复仇。
当他站在舞台上,拿着一把玻璃刀自杀式的演说,慷慨激昂的控诉感染了每一位收看的观众。
当大家以为这个世界的人将要醒悟的时候,评审们淡淡地说:“我很喜欢你有话直说的热血,不如你来我的节目吧!一周三次让你痛快地说,你觉得怎样?” 刚刚被刺激到群众们又恢复了盲目的性格,开始大声地嘶吼着要男主接受这个提议。
最终,宾戏剧性地接受了这个提议,成为了一名自杀风格的脱口秀表演者
被当做明星一样崇拜
人们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的命运,却没有办法扭转。最大的无奈便是一声叹息,连自己也会变。
《一千五百万公里》中的世界,显然科技水平已经优于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被虚拟产品所包围。
人们渐渐的依赖这些虚拟头像以及这些虚拟的快乐。他们的情绪更容易被满足,更容易被调动。每天接触到的都是虚拟物品,并陶醉其中。
很像现在的我们了,不是么?
《娱乐至死》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人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我们变得热爱碎片化快餐式阅读。任由媒体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信息消费奇观,任由自己被议程设置,任由自己被包裹在一个虚假的信息蝉蛹里。
你所能关注的事情是根据大数据推送的。热搜关键词早已经不再单纯,各种新闻主流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冲击下,越发疲软,有态度有脾气的新闻报道变得难能可贵
过去,只能决定让你想什么,但如今,越发细腻精致的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信息流,可能渐渐的可以影响你怎么想了。
影片中人们的反应是极端的,是他们长期生活在虚拟环境中的感化。可是谁又能保证未来的我们不会一步步的走向感情的荒漠?谁又能真的区别我们如今所处的世界和那种集装箱虚拟的世界的不同呢?
男主的脱口秀节目照常开演。 他说出了人们内心积攒已久的话,成为人们愤怒一个输出口。
然后呢?并没有什么变化。大家照常在集装箱一样的地方,骑着单车。
这就像一面黑色的镜子,映照出现实生活中的皎洁与阴晦。探讨着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社会的方便与弊端,以及在冰冷的技术包裹下人性会有哪些炽热与肮脏。带给观众以深刻的议题,拷问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看一部科幻剧能让人思考良多,我想这就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吧。
原创不易~随手点个赞吧(/≧▽≦/)
假如丧尸片里面的丧尸是最终的赢家?
以生化危机为例,也不知道为何我记得《生化危机3》里教授说了一句话透漏了僵尸的寿命如图
这表明僵尸不吃不喝最多几十年的寿命,就拿99岁说吧,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了僵尸那么最多一百年就会消失殆尽,即使一个僵尸在99岁时又感染了一个人类那也逃脱不了最终灭绝的命运。而且僵尸这种物种又不能繁殖,他们只有对吃的原始渴望,并没有繁殖的渴望,因此僵尸数量只会越来越少,地球说不定在此之后又会进化出新的智慧物种,最终僵尸会归于尘土。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生化危机里的狗说不定会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生物,因为他们速度快攻击性强,所以说有可能地球最后都是被t病毒感染的生物,这些物种会不会繁殖也不好说,但是大概率不会,所以说最终地球的物种可能会重新洗牌,会在所有生物灭绝后再次进入轮回
香港电影还有机会重回巅峰吗?
我觉得香港电影很难重现以前的辉煌。曾经香港电影是多么的辉煌。我们七零八零后甚至九零后都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特别是周星驰,李连杰,周润发等等,他们演的电影最过瘾了。看了还想看,香港那时的电影在亚洲甚至世界的影响力都是非常非常的大。当年内地几十个人围着看港片,反复看,这种场景可能年长一些的人都有印象的。
而时代在改变了,现在很多的动作电影都是合成,哪里比得以前的,都是实打实的演出来的,那时可以说拿命来演戏也是不为过的。
香港电影再也不会回到辉煌鼎盛的时期了,那时候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每年会有大量的优质电影出现,从导演到编剧,主角到配角,动作指导等各个环节都有很多优秀的电影人,但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资源有限,而内地有很多好的资源,比如“横店”,我们也越来越重视电影工业,也能拍摄出好的电影,所以两千年以后大部分香港人来内地发展,涌现出许多经典的合拍片,这样香港本土的电影越来越难拍,再加上一部分电影人息影,一部分电影人老去,又后继无人,指望陈伟霆这一辈电影人再创造以前的辉煌不可能了,所以我还是认可很多人说的“港片已死”这个观点。
但我认为这样也是一件好事,这样促进了我们内地电影的崛起,他们有好的经验,我们有好的资源,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这样一融合更能激励和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
以前李连杰去港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成绩,拍出来许多经典的电影,像《黄飞鸿》、《精武英雄》,逐渐成了国际巨星,之后吴京去港发展似乎没那么顺利,第一部《杀破狼》才一句台词,后来出演的影视剧也都是一些小角色,但是他一定收获的很多香港电影的经验,回来自导自演的《战狼》系列创造了很高的票房,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需要所有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今年的《流浪地球》也是开拓了科幻片的市场,希望中国能够拍出更多高质量的电影,与国际接轨,迈向全世界。
与魔法幸存者类似的游戏?
关于这个问题,类似于魔法幸存者的游戏有:
1. 生存战争(Survival Wars)
2. 生存之旅(Surviving Mars)
3. 丧尸生存(Zombie Survival)
4. 恐龙生存(Dinosaur Survival)
5. 战争后的幸存者(Survivors of War)
6. 殖民地生存(Colony Survival)
7. 魔法世界生存(Magic World Survival)
8. 太空探险生存(Space Exploration Survival)
9. 恶魔幸存者(Demon Survivor)
10. 野外求生(Wilderness Surv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