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诗景,悟诗情——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入新课,知人论世
听三毛作词的歌曲《梦田》,“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是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这心里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当海德格尔所言“诗意的栖居”几乎成为现代城市的人们重塑生活理想的共同向往时,转身回望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这样一位文人,在千年以前,也曾用朴素的诗章,诠释着自己内心的坚守,他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陶渊明,那么我们今天就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园地里都种下了什么?
二、美读,初悟情感
1.听名家诵读,标题中哪一个字最关键
“归”
2.自由诵读,思考,通过这个题眼,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初步体悟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向往自由的情感,以及追求独立自主人格的精神品质。
从何而归——弃官场
为何而归——爱丘山——寻诗意生活
归向何处——归园田——赏诗意美景
归去何感——返自然——抒诗意心境
诵读指导: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前八句,我们看到了诗人在出入、进退的选择上。读得时候语速慢一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可以重读,比如说“爱、误落、三十年、恋、思”等。
归向何处:读出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归去如何:这几句朗读时宜语调轻快,读出轻松、自在、愉悦之感。
三、赏读,田园美景
同学们结合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中田园美景,从多角度赏析诗人的写景之妙
吟诵着....
我仿佛听到了...
我仿佛看到了...
我分明感受到了...
【知识链接】
白描又叫简笔勾勒,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四、研读,咬文嚼字
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位中心发言人,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从炼字、手法、情感等角度自由分析)
例:我最喜欢“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一句,因为“暧暧”写远处树木遮掩之下的村庄,在暮色之中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炊烟轻柔缓慢地飘升,写的形象生动,同时“依依”还有“依恋”“依依不舍”之意,把炊烟拟人化了,显得更富有人情味。
五、联读,砥砺人格
杂诗(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翻译:回想我少年时期,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胸怀壮志超四海,展翅高飞思远去。
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遇到欢乐的事不再欢乐,常常心中有许多忧虑。
气力在渐渐减退,我身已感一日不如一日。
自然运转变化像《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
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仕隐经历】
早年:28岁前“大济苍生”——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
中年:29 — 41岁“误入歧途”——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晚年:41岁后“归隐田园”——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1.放弃了年轻时候的志向,最终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2.如果你穿越到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你会选择“做官”还是“归隐”?
走进《归园田居》,不仅是走进了诗人的田园,更是走进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是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千百年来,人们的思索却远没有停止。陶渊明的选择,或许我们并不认同,但是他仍然启示我们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人生选择,有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那就是人格的完善,精神上的独立、 自由。“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亩田”,让我们像陶渊明一样,在自己精神的田园里种上“人格”和 “独立、自由”的种子。
总结:思想情感: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艺术手法: 白描的手法;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远近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的比喻;首尾相应,结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