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组合拳”发力 强攻新能源汽车商用化

2025-10-06 16:08:56 23阅读

同在安徽省的芜湖市则在摸索公车改革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相结合的新模式。据悉,芜湖市将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公车改革相结合,倡导政府公务用车率先租用新能源汽车。

芜湖市2013年引进社会资本,注册了专门的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由相应租赁公司进行注册、购车、上牌、申请补贴,在全市开展新能源汽车租赁。去年底至今年4月中旬,芜湖市已通过长期集中租赁模式,推广了205辆公务新能源汽车。芜湖市计划在2013年-2015年三年间,40%的新增公务车辆将使用新能源汽车,期待能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带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和信任。

与安徽省相邻的湖北省内,武汉市主打起了“免费牌”。武汉计划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新政,新能源车将免收城市道路桥梁隧道车辆通行费,免费在指定公共充电设施场所充电,在市内行驶时不受尾号限制。公共设施方面,武汉市将在现有4座大中型充电站和160多个交流充电桩的基础上,计划投入4430万元建设1280个充电桩,同时明确在城市新建小区和公用大型停车场需按20%的比例规划和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统一智能充电管理服务平台。

本地扶持勾勒市场格局

按照全国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想要实现上述目标有着巨大的困难,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应用不足。

新能源汽车商用化的障碍主要源自于三个方面:价格偏高、配套不足和地方保护。随着全国推广试点城市陆续发布扶持政策,价格偏高、配套不足等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买到一款性价比合理,并且能够方便使用和充电的电动汽车,将会很快成为现实。不过,困扰许多车企的地方保护问题,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

在合肥市江淮汽车附近的南二环附近,有一个比亚迪4S店,尽管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秦”已经上市很久了,但是在这家店内却依然没有看到样车,也不接受预定。一位销售人员介绍,暂时无法销售“秦”的原因,一是本地充电设备等配套设施不足,二是当地补贴政策没有最终确定,如果没有地方补贴,“秦”的销售价格相比于当地消费水平显得略高。

不仅像合肥市这样的二线城市,即使是北京、上海开放了新能源汽车目录,同样无法避免遭到地方保护的质疑。

一位主管新能源汽车的地方领导坦言,作为推广试点城市,在完成推广目标的同时,也会对扶持政策的受惠对象有所考虑,毕竟一些外地车企并不在本地纳税,优先推动本地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售也无可厚非。

市场人士指出,在短期内地方保护难以彻底破除的环境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将会倾向于三类企业。一是,特大城市的本地汽车企业,例如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等。此前,北京市科委透露,北京计划到2017年要发展2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北汽新能源高管表示,2014年的销售目标为2万辆,其中北京地区完成1.2万辆的销售目标,另外在有基地的其他地区如长三角等外地城市推广8000辆。

二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应用领先的汽车企业,例如江淮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销售数量最多的车企,江淮汽车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第五代电动车,这款车续驶里程将达到200公里,最高时速由上一代车型的95km/h提升至120km/h。这样的参数更加符合一线城市交通范围更广、性能要求高的特性,解决了产品短板对于市场推广的制约。

三是,创新销售模式、突破地方保护壁垒的车企,例如比亚迪。近年来,比亚迪通过合作建厂的本地化思路应对地方保护,相继在深圳、西安、武汉、南京、长沙、天津、杭州等城市实施布局,不断复制K9 E6的公共交通方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