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块剪发爆火!北京“晓华”凭啥圈粉全网?
最近刷小红书,总刷到一条“北京宝藏理发店”的推荐——20块剪发,手艺好到被夸“听得懂人话”,连大学生都跨区来!
这到底是家什么样的店?
故事发生在朝阳区农光东里社区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平房里。
55岁的山东师傅张志堂,在这里守了二十多年,把“琦艺理发店”做成了居民口中的“北京晓华”。
镜子旁贴着张A4纸打印的价目表:剪发20元,洗剪吹25元,染发烫发也远低于市场价。
这价格,搁北京城里几乎能算“白菜价”,但更让人心动的是——张师傅是“听得懂话的理发师”。
有姑娘本来想剪到锁骨,张师傅看她头发养得好,劝她“剪短可惜”,只修了分叉;有顾客吐槽“别的理发师总按自己想法来,剪完像买家秀”,但在这儿,“我说要齐肩,他真能剪得整整齐齐”。
北京工业大学的学生小张每月必来,居民陈韵飞一家更是“剪了好几年的铁粉”。
最近湖南理发师晓华爆火后,网友把这家店称作“北京的晓华”,小红书一推,大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小店门口的长椅天天坐满等理发的人。
走红后,张师傅的回答却让人意外:“火不火的没啥,还是踏踏实实干理发呗,20块钱没变,一切都没变。” 这话听着实在,细想更戳心。
现在多少网红店,火了就涨价、搞营销、扩规模?
但张师傅偏不——他每天八点前没开门就去给腿脚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有时连钱都不收;怕顾客排队,他搞起电话、微信预约,还贴心提醒“周中人少,错峰来更舒服”;哪怕店里缺人手,他也咬牙说“尽量把活干好”。
这哪是做生意?
分明是把理发当成了“和邻居唠嗑”的日子。
二十多年前,他从山东来北京,租下这间小平房时,想法简单得很:“就想让大家开开心心剪头发。” 这份初心,在“流量至上”的今天,反而成了最稀缺的竞争力。
网友说:“不是我们爱捧‘晓华’,是实在受够了推销办卡、剪坏头发还嘴硬的‘托尼老师’。” 张师傅的店火了,本质上是大家对“真诚”的投票——你把顾客当朋友,顾客自然把你当家人。
现在再看那间小平房,镜子上的价目表被岁月磨得有点卷边,门口的长椅坐过无数人,张师傅的剪刀在理发推子的“嗡嗡”声里磨得发亮。
他说“只要大家喜欢,就一直干下去”,这话听着普通,却像一颗小太阳,照出了城市里最温暖的光。
在网红店“各领风骚三五月”的时代,张志堂的“不变”反而成了最动人的“变”——他没变的是对手艺的坚持,对顾客的真心;变的是,越来越多人从他的小店里,找到了“踏实生活”的底气。
或许这就是“爆火”的终极答案:不是流量推你,是你用真心,推了流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