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中国传说神兽)
简介
白虎起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是西方七宿,天之四灵之一,道教将其称为“监兵”,在不同的道经中有“帝君”、“圣将”、“神将”和“捕鬼将”等称呼。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的总称。
白虎记载神格
最早象征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于四象为少阴,在五行则为金,是主西方、秋季的神灵,汉代之后五行又与“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相联系,成为了“仁义礼智信”中信的象征。
白虎是司掌兵戈的战神,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汉时谶纬学说兴起,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军兵、庚辛、义德,汉后道教将其吸纳为护法神,称监兵神君。
星宿
在先秦星宿观念中,白虎被视作西方七宿化成的神兽,四灵、四象之一,汉代五行学说兴起,四象合于五行,西方白虎又多了象征五行中金行的意义。
而五行又与五常合一,所以《瑞应图》云:白虎,义兽也。
周朝时,封建制度正式确立,星宿观念正式成熟,天象得以划分。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周天八十度。
崇拜
汉时有白虎祠,未央四祠之一,浙江会稽等地有在正月十四祭祀白虎神的旧俗。
而根据考证,对白虎的崇拜曾出现于古羌戎族,时至今日,中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白虎是其祖先,认为被叫做“利巴”、“白帝天王”的白虎星君下凡生七男七女,究其源头当是星宿神话在楚国对虎崇拜下的流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