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从来都没有读懂过阿Q
昨天我被骂了一整天,上午就开始有人骂,中午我正面回复了阿Q这个话题之后,更是骂我骂的很起劲。
我明白,大家都看不起阿Q,都觉得阿Q是可笑的,可悲的。
这个很正常,因为老师这么教过,你这么学过,也这么考过,三位一体之后,你很难不这么看。
你学过的文章我当然学过,我小时候也听过同样的讲解,但是我走神了。
实话实说,我个人并不觉得阿Q很可笑。
我学阿Q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80年代和90年代的交叉口。
当时正值一个社会思潮的转折点。
在那个之前,就是80年代,人们赚钱的思想还没有那么重。因为大家都是拿死工资的,顶多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干部还是工人,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
基本上是通过这个来做一个有限范围内的区分,或者你理解成攀比也可以。
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万元户渐渐成为社会现象,人们就对于所谓混得好,混得不好,开始有想法了。
这个想法怎么说呢,就是你更容易看得懂《围城》了。
我们说《围城》里面讲的那点东西,6,70年代,你不一定能懂,因为人和人的差别实在太小。
但是80年代后期开始,就会懂。
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乡下的地主家庭,就是乡绅。
原来说了一房媳妇,老丈人是同乡,最初是开铁匠铺的,后来去上海和人合伙开银行,人称周经理。
这个媳妇没过门就挂了,但是周经理很喜欢这个女婿,就把嫁妆拿来资助他出国留学。
方鸿渐这人吧,口才好,形象佳,但是不专心,读书无成,后来买了个假博士,回国了。
回国后也没有正经营生,就是游走在贵妇之间,他喜欢唐晓芙,是个大家闺秀,正值青春年少,对他有点崇拜。
但是唐晓芙的表姐苏文纨,也是方鸿渐昔日的同学,喜欢他。于是拆散了他们。
苏文纨的父亲是有官职的,自己也是正经博士,方鸿渐这人吧,其实就是个绣花枕头,他原本娶了强势的苏文纨,吃一碗软饭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他年少不知软饭香,拒绝了。
那么接下来,方鸿渐辗转跑到外地的一个大学里去当讲师,他的博士文凭买来的,又不敢大剌剌地装真博士去混江湖,那自然只能做个小讲师。
这个过程中就遇到了同事孙柔嘉,俩人步入了婚姻。
孙柔嘉高估了方鸿渐,以为他是博士,以为他一表人才,觉得他家里还是乡绅。
方鸿渐错判了孙柔嘉,以为她是那个对自己倾心的唐晓芙。
那么进入婚姻的《围城》之后,随着年纪的增长,柴米油盐是少不了的。
这俩人回上海之后,双方的家庭互相看不起。
方鸿渐的那个乡绅家庭,看不起孙柔嘉这种没底蕴的,有点小市侩的出身。
孙柔嘉靠自家姑母的关系,轻巧巧谋了一份差事,挣的钱是方鸿渐两倍多。
男人挣钱不如女人的一半,你品,你仔细品。
方鸿渐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游走在贵妇之间的时候,麻将桌上赢了钱,赶紧给自己置办一身大衣,是很讲究,很注重体面,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一个人。
等许多年过去,当他看到自己昔日错过的所谓强势女苏文纨,发现人家混得那么好,你觉得他内心深处是怎样的一种落寞的酸楚?
尤其回到家中,还要面对那个挣钱是自己两倍的孙柔嘉。
所以小说里有个情节,就是俩人吵架后,方鸿渐一个人走出家门,在街头游荡,他不想回家。
你注意,我讲的上面的这一切,都是我小时候看的,无论阿Q,还是围城,都是我初中时看的。
我那时还是个男孩,不是个男人。我很难理解为什么男人,尤其是中年失意的男人喜欢独处街头。
这个场景出现在同时期很多文学作品里面。
一个男人,混得不好,和太太吵架了,独自走上街头,彷徨的背影,从那个年代开始,这种描述越来越多。
说明当时人与人的差距开始拉大。
那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阿Q和方鸿渐有什么相似之处?
有人会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有相似之处。
其实相似之处很多,就是白居易那首诗: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是官身,琵琶女是妓身,出身差得多,可是那一刻,诗人彷佛间就看到了共同点。
他们都是落寞。
琵琶女曾经可能是长安的头牌,是见过大世面的,现在年老色衰,不情不愿嫁给商人。
白居易以前混的很好的,冉冉升起的新星,被贬到此处。
这话咋说呢,俩北京人相遇在鹤岗,俩长安人相遇在九江。
人在苦闷的时候,一定是需要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
方鸿渐实际上启动过,阿Q也启动过。
如果你非要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钱钟书笔下留情了,鲁迅先生没有留情。
方鸿渐内心深处一定启动过类似阿Q那样的自我保护机制。
比如他会安慰自己,当初不选苏文纨,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个人,我是因为爱情,放弃了世俗意义上的机会。
当然,如果你非要揭他伤疤,你就会说,其实孙柔嘉同样不爱你。
甚至,孙柔嘉还不如苏文纨,她顶多算个绿茶。
苏文纨至少知道方鸿渐是什么样的人,是个绣花枕头,她喜欢的就是对方的好皮囊。
和苏文纨的交易,最起码是透明的。
可是和孙柔嘉呢?既没有爱情,也没有透明。
方鸿渐误以为孙柔嘉真心倾慕自己,误以为那是唐晓芙第二。
可实际上孙柔嘉是抱着捡漏的心态找的方鸿渐,当她意识到自己没有占到便宜的时候,她内心是厌弃的。
但是我问你,如果话说得刻薄点,方鸿渐难道不是因为虚荣心么?
他到底为什么爱唐晓芙?不就是喜欢人家崇拜的45度仰角看着他的那股子青春少女的劲儿么?
这是爱情么?这真的是爱情么?
这些话钱钟书都清楚,他只是给方鸿渐留了体面,他没有直说。
因为他知道,能读他的书的人,也不需要直说,都懂,都懂方鸿渐的各种......
而面对阿Q这个人物,鲁迅先生只不过明说了,而且反复说,各种场合说,非常辛辣的说。
以至于你觉得阿Q就是个笑话。
其实你想想,Q哥真的有那么好笑么?
Q哥比闰土混得差么?好像差不多吧?
换句话说,Q哥就算不用精神胜利法,就算唯唯诺诺,见了谁都像闰土那样老实木讷,似乎也不会过得好到哪儿去吧?
Q哥没有伤害谁,他只是作为一个混得不如意的人,想要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蜗居》里面海萍指着老公的鼻子骂,老娘跟了你真是瞎了眼,来上海这么多年都买不起房子,你看妹妹海藻,随随便便就可以认识宋思明这样的有钱人,随随便便就可以借到6万块钱。连你的首付,都是老娘的妹妹帮你凑来的,你还配叫男人!
你猜猜看,海萍的老公,会不会像方鸿渐一样,默默走出家门,走出去后,他内心深处,会不会为自己说几句公道话?
你非要较真,你可以说他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可以很刻薄的打击他,可以。
但他作为一个人,在没有实际伤害到别人的前提下,想要保护下自己,想要维护下自己的自尊心,也没什么错吧?
哪怕你说他就是想维护下虚荣心,又有什么错呢?
这就是我当年的想法,我第一次读阿Q时的想法。
我没觉得他有多可笑,多可恶,他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员嘛。他和孔乙己一样,顶多市侩了些。
孔乙己之所以教小伙计茴字的写法,无非想要通过虚荣心来排遣自己失意的状态。
这个行为就像一个昔日的老码农,被裁了,不得不上街卖煎饼,偶尔对着客户卖弄一下自己已经被淘汰的编程技术。
小伙计不听,孔乙己很有教养,也没有发火。换做阿Q,他就会在心里骂起来,你Q哥当年如何如何,你小子别嚣张,等你过了35,迟早和我一起卖煎饼......
就这点区别。
所以如果你非要说Q哥有啥问题,那就是喝醉了喜欢说大话。有股子《狼烟北平》里面文三儿那劲。
你就是一拉车的,拉好的你车就是了,偷偷在脑子里想点什么没关系的,不要成天喝醉了胡吣。
阿Q就是喜欢吹牛,所以才会得罪秀才,得罪那些惹不起的。
他如果把这毛病改了,在心里偷偷精神胜利,不妨碍别人什么事儿呀。
何况,你觉得阿Q只是在自我安慰么?
不,他还有另一层算计。
我昨天给读者打了一个比方,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早起的虫子被鸟吃。
有人问我,如果虫子已经早起了,如之奈何?
那我今天再给你打个比方,狼和羊。
狼扮作羊,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靠近羊,想吃羊。
那么羊为什么要假扮狼呢?很简单,怕被吃,怕被人欺负,所以要拉大旗扯虎皮,吹吹牛不仅仅是为了精神胜利,也是为了让人家误以为自己有后台,让人家误以为自己不好惹。
阿Q吹牛,文三儿吹牛都有这个作用。跟早期在市场里假装和安欣很铁的高启强一样。
你看卖鱼时的高启强,开口闭口自己是安欣的人,唐家兄弟就不敢欺负他了。
阿Q这辈子,真要是像闰土那么木讷老实,也许混得更糟,欺负他的人更多。
说白了,阿Q就是一只假扮成狼的羊,他发现这样不仅能够得到更多尊重,也不容易被欺负。
他唯一的问题在于又没有高启强的本事,又装着装着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为老几了。
装着装着,把自己装进去了。
这就是我昨天说的那句话,骗谁都可以,唯独不能骗自己。你看金融机构,啥时候骗过自己?
你自己到底是狼是羊,是虫子是鸟,你要有点B数的。作为弱者的自我保护策略,吹牛说大话装X,都能理解,但吹牛,嘴上也得有个把门的。
一旦拎不清自己是根什么菜,你像阿Q,去招惹真正的狼,那,你是嫌自己领盒饭不够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