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机甲大战”上演,宇树机器人展示勾拳踢腿,从马拉松到格斗,人形机器人学会了什么?

2025-10-19 03:00:11 3阅读

看似简单的起身动作,需要运动控制算法调用机器人全身29个电机同步配合才能完成。倒地以后能不能在8秒内快速起身,是这场格斗赛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评判依据,也是对人形机器人软硬件技术的一次抗压试验。

在格斗赛场上,通过AI控制算法的优化,机器人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动作响应,在外部冲击下实时调动各个关节电机,站得更稳,起身更快。

在刚刚结束的比赛中,操作员陆鑫操控的AI策算师最终获得冠军,获得"格斗之星"称号。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人形机器人,近几年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大众视野。从蹒跚学步到机甲格斗,在科技与热血交织的舞台上,人形机器人不仅展示了技术实力,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揭秘一:人形机器人如何学习格斗动作?

以参加本次比赛的人形机器人G1为例,它目前已经具备8套基础格斗动作和多个组合动作,包括直拳、勾拳、踢腿等等。

揭秘二:人类如何操控机器人格斗?

在格斗赛场上,操作员主要通过语音控制、遥控控制两种方式实现对机器人的操控,可谓是实时操控,人机协同。比赛前夕,技术人员就已经测试了“语音控制”的人机交互新功能。

揭秘三:人形机器人格斗能训练哪些能力?

据了解,真人拳击比赛是不能用腿的,但机器人格斗赛中,由于不涉及对身体的伤害,机器人可以用腿。如果说机器人跑半马更多的是比拼耐力与速度,那么格斗比赛则对机器人的灵活性与平衡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赛前训练时“抗击打”“防过热”等极限训练和测试,就是为了让人形机器人在极端条件下依然可以行走并做出复杂的动作。摔倒后,还能模拟人的形态自主站立。

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设备测试员孙宝岩:因为它本身在打斗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自身挥出一些比较激烈的动作,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对方选手的强烈攻击。在整个过程中,如何让自己保持平衡,并且在攻击的同时不被对方打倒,平衡的考验是重要的。

揭秘四:机器人格斗赛打开了哪些新空间?

本次机甲格斗擂台赛提供的极端考验环境,能促使算法持续优化升级,提升机器人的性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2025年:机器人量产元年?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爆发式增长,逐渐从科幻构想迈向商业现实。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32.8亿美元飙升至2032年的6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5%,远超工业机器人20%的增速。

交银国际认为,在政策驱动、技术拐点、场景革命及本土供应链优势的多重共振下,国内人形机器人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成功经验,形成领先优势。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产业化拐点,2025年全球预计将达万台级别。2025年,国内外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而在资本市场,2022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板块已迎来多轮行情。2025年1月初,马斯克更新Optimus出货预期,预计2027年出货量达50万至100万台;宇树科技凭借B2-W四足机器狗的亮眼表现、人形机器人H1的春晚表演强势破圈,带动国产机器人关注度提升。

5月23日,新华社报道,据商务大数据监测,1月至4月,数字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8.4%,其中,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系统同比分别增长87.6%和16%。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每日经济新闻、央视新闻、新华社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