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成绩想稳在95分以上,这5种好习惯是关键

2025-10-22 21:06:41 7阅读

有时候,并非是孩子本身不适合学习数学,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而在数学学习上遇到诸多困难。

学好数学的好习惯,可并不是单纯地靠刷题或者补课就能培养的。

说实话,果妈见过不少家长每年花费大量金钱给孩子补习数学,可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并未得到明显提升。果妈真心觉得,这笔钱还不如给孩子存起来,作为未来的资金储备呢!

下面这5个好习惯,都是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希望对各位家长和孩子们都能有所帮助。

一百以内加减法_数学好习惯养成方法_培养孩子数学学习习惯

习惯一:深入钻研知识点

其实数学考试的题目,大多都是课本上各种知识点的灵活演变。所以,学习数学不能脱离课本,只有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了,孩子才能更加熟练地运用它们。

不过,理解透彻知识点,并不是简单地记住就可以了。

就拿一些公式、结论来说,不能仅仅让孩子死记硬背,而是要让他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比如求面积的问题,小学阶段有很多求平面面积的公式,孩子们很容易记错或者混淆。这时候,家长不应该责怪孩子把公式用错了,而应该带着孩子把所有相关公式进行推演。

实际上,很多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通过让孩子感受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正方形之间的关联、区别和变化方式,再将各个公式逐一推导一遍,孩子很快就能理解清楚,而且这种理解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孩子做题时会觉得思路清晰、毫无障碍,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能应对自如。

习惯二:勤加练习计算与思维能力

每天花10分钟或者做50 - 100道计算练习,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必须做到又快又准,正确率要达到100%。

因为无论是高年级还是初高中的计算题目,归根结底都离不开20以内的加减法。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根基,而思维能力则是数学学习的高度所在。

数学思维是孩子学习数学的核心关键,如今的各种数学题目形式多变、内容丰富,本质上就是在考验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孩子充分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让他们每天做一些应用题、思维题、专项题等,并且这些题目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突破的。只要每天坚持做这样的题目,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

哪怕每天的努力看似很小,但日积月累下来,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习惯三:认真审读题目

有些孩子读题的速度非常快!有时候,一个关键字没注意到,一道题就可能做错了。

因此,要培养孩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不要一味求快,甚至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读过去,但一定要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

只有关注到关键字并认真读完题目,才能真正明白题目所表达的意思以及要求我们做什么。

例如一道一年级的题目:李老师请客,和王老师带着18个孩子去电影院看电影,每人一份爆米花,李老师需要买多少份爆米花?

如果孩子粗心大意,可能就会算成18 + 1 = 19(份),因为忽略了王老师,所以在这道题中,“李老师”“王老师”以及“18个孩子”都是关键词。

由此可见,读题真的不用着急!认真审题非常重要!

习惯四:彻底弄懂错题

错题不是简单的抄写就能解决的,而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概念没理解透彻?那就把这个概念再重新推导一遍;

读题不认真?那就学会圈出关键词;

计算出现错误?那就加强计算练习……

总之,找到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才能避免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习惯五:检查环节不可少

做完题目后直接丢开不管,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大忌。

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

检查是否圈错了关键词;

将答案代入题目中,检查能否推算得出正确结果;

再次检查计算过程是否有误;

查看是否存在漏写的题目;

检查解题思路是否合理……

总之,不同的题目可以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但必须要进行检查!

有时候,一次认真的检查,可能就会让成绩提高几分。

写在文末

数学学习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智商。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水平相差并不大,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数学学得非常好呢?

原因就在于学习习惯好。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之间的差距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所以,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