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魁1号人形机器人:多功能防爆救援队伍,应对各种工业场景挑战

2025-11-01 17:06:43 5阅读

天魁1号人形机器人,作为一支多功能防爆救援队伍,凭借其卓越性能,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工业场景的挑战。

1

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参与山火救援、地震灾害应对、防爆安防等任务,那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近期,天创科技企业以机器人与AI算法的融合创新,推出了一款名为“天魁1号”的革命性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不仅被视为“天魁系列工业防爆重载人形机器人”,更在工业危险环境中展现出卓越的作业能力。其配备了14种多样的末端执行工具,无论是切割、焊接、搬运还是拿取,都能轻松应对。

天创机器人身高达到220厘米,臂展130厘米,宽广的工作半径使其能够轻松应对大范围的操作任务。在性能上,TetraBot展现了工业级应用的强大实力,其负载能力高达25公斤,非常适合工业搬运或装配等场景。同时,长达5小时的续航时间以及3米/秒的最大行走速度,都确保了其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1

TetraBot的灵活性亦是其显著优势之一。它全身配备了30个自由度,赋予了其卓越的灵活性,从而能够执行各类精密操作。尽管外观显得笨重,但TetraBot在力控制方面的精度却高达0.1牛,这一精度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堪称出色。这使得它能够出色地完成对微小力变化敏感的任务,例如精密组装或实验室操作。此外,为了适应不同场景下的作业需求,TetraBot配备了自研的14种不同类型的末端工具,充分展现了其模块化设计的灵活性。无论是抓取、切割还是焊接,它都能通过简单地更换末端工具来轻松应对,进一步证明了其强大的任务适配能力。

根据TetraBot的出色负载能力、灵活性和高精度,它在工业装配、仓储物流、研究实验以及各类需要精密操作的场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设计充满现代感,融合了科技与美学,使得它能够轻松融入人类的工作环境中。此外,天创自主研发的技术也充分展现了其在力控技术、末端工具适配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那么,天创为何要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呢?作为一家在能源、市政等领域深耕的科技企业,天创的愿景是将前沿的机器人技术引入工业智能运维领域。天创认为,天魁系列工业防爆重载人形机器人是现有工业巡检机器人的升级,为构建“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工业智能运维闭环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市场上主流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相比,天魁系列机器人有着独特的优势。天创深知,对于以场景落地为核心的机器人企业而言,满足工业场景的特殊需求至关重要。工业场景的复杂性和高精准性要求,促使天创在提高机器人防护能力方面下功夫。经过八年的技术与经验积累,天创已能够设计出高防护等级甚至防爆的人形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天魁系列机器人是全球首款获得IICT6级防爆认证的人形机器人,其运动结构、电源系统和电气线路都经过了严苛的特殊处理。

除了强大的防护能力,天创还致力于提升机器人的高精准作业能力。这不仅仅涉及结构优化,更核心的是多模态感知、力反馈与控制、工业设备识别与故障诊断等高级AI技术的应用。虽然当前的大模型尚无法完全满足这类场景的需求,但天创正不断探索与创新,力求为工业智能运维领域带来更多突破与贡献。

因此,天创计划通过几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他们致力于定义工业具身的概念。天创采用人形仿生逻辑,配备双臂作业功能,并强化了末端负载能力。在单臂水平全展开状态下,其末端负载可高达15公斤,从而满足工业场景中高扭矩和高负载作业的需求。同时,通过优化腰部结构,采用腰部折叠升降设计,使得手臂垂直展开时的最高末端高度可达3米,大大提升了工业现场高位作业的效率。

此外,天创还运用其擅长的轮式底盘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的行走效率和续航能力。接下来,他们结合遥操作和预训练方法,来解决工业现场的可作业问题。天创设计了驾驶舱,通过它可迅速驾驶机器人抵达作业现场。驾驶舱内配备的带力反馈的遥操作器,使得操作人员能直观地控制机器人进行作业,并将整个作业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训练样本。

针对特定环境、明确对象和明确任务的作业,如开关闭合、阀门旋拧和钻孔等动作,天创进行了预训练。后台人员只需在驾驶舱内一键顺控操作,即可完成这些复杂任务。展望未来,天创计划通过机器人在现场的持续人机协作作业,逐步提升其感知、运动控制和任务决策能力,以实现完全的具身智能作业。

关于为何选择轮式底盘而非足式结构,天创强调了场景适应性方面的考虑。他们指出,在服务的工业现场中,轮式底盘能覆盖90%以上的作业场景。虽然足式结构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当前的应用场景下,轮式底盘在可靠性、经济性和作业能力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因此,天创从一开始就着重研发腰部以上的双臂作业能力和负载能力,底盘则采用了通用的四轮八驱防爆轮式架构,兼具长续航、多地形适应和多传感器融合导航能力,完美解决工业复杂环境下的可达性问题。相比之下,足式结构在行走稳定性、续航能力和防爆结构设计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可能更适合轻量化的C端场景。

天魁防爆人形机器人在多个工业领域展现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电力行业,它可以轻松应对就地开关的开合和管阀的操作,如电网变电站内的倒闸、开关等作业,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性。同时,其在海上风电升压站内的输变电设备远程操作也表现出色。此外,火电厂输煤、化水、锅炉等复杂检修作业,以及核电站核岛内微辐射场景下的代人检修作业,也都能通过天魁人形机器人轻松完成。

在石油化工防爆场景下,天魁人形机器人同样大显身手,能够处理部分阀门开关、电机启停等作业,进一步降低人员现场安全作业风险。理论上,工业复杂场景尤其是危险场景,都适宜使用天魁人形机器人进行代人现操作业。

然而,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应用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发展道路仍充满挑战。人形机器人并非简单的结构创新,而是多种技术的融合。近年来,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形机器人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有望提高其多模态感知识别能力和交互能力。但坦诚地讲,要达到通用水平,人形机器人仍需在多方面进行突破。

例如,要在不同场景下实现泛化能力,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的预训练来模仿人的小动作。此外,在通用结构本身,如关节电机载重比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也限制了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实现具身智能的能力,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找到scaling law,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主要面向C端市场,如家政和养老等领域。然而,这些应用场景对泛化能力的要求极高,因为C端场景往往缺乏标准,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同时,成本问题也制约了人形机器人在C端的大规模应用。即便未来人形机器人的终端售价能降至10万元以内,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这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相比之下,B端市场则展现出不同的潜力。B端客户通常具有更强的付费能力,特别是在复杂危险场景下,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力降低成本,还能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这正是B端客户愿意溢价采购的关键因素。此外,B端场景作业的标准化和规范性也更强,这有利于基于Rule-based的AI训练技术的实现。

因此,从天创的视角来看,B端市场的人形机器人应用更值得投入和长期坚持,甚至有可能比C端市场更早实现规模化落地。天魁系列工业防爆重载人形机器人的推出,正是天创在B端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它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