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似故人》:读书要有一双“慧眼”

2025-11-05 02:02:06 5阅读

BTV《书香北京》编 译林出版社 定价:28.80元

“当一个时代的年轻人用情绪去替代思想的时候,我担心整个时代的人都会迷失方向”,因为郦波先生的这句话,我一口气读完了《书香似故人》这本书。读完,却意外有了其他收获。

《书香似故人》是一本讲述各行各业德高望重或受人喜爱的名人分享读书和写作经验及态度的书。其中,既有谈名人读书、写作的文章,如《黄永玉:从“浪荡汉子”到艺术大师》,讲述了写作和绘画均有颇高成就、年过90岁仍笔耕不辍的黄永玉先生,其随兴、自然的创作风格以及不输给年龄的创作态度,感人至深。也有名人直接谈读书、写作经验和认识的文章。众所熟知的古物收藏和鉴赏专家马未都、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学识渊博多次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人的王立群和郦波、知名演员濮存昕、高产作家编剧严歌苓等,均在此列。他们在书中侃侃而谈,要么谈人生各阶段的读书经历,如白岩松、陈履生和我们分享了人生各个阶段影响他们的书;要么谈自己提倡的读书方法,如叶朗提倡“阅读经典”、朱伟提倡“坚硬阅读”;要么表明自己对读书的态度,如严歌苓的“读书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王树增的“读点书,或许也是人的一种信仰”;要么就某本具体的书谈阅读体会,如蒋勋的“《红楼梦》中的‘情’与‘还’”等。关于《史记》,我们都觉得它伟大,再细就说不出道道儿来了;我们很熟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名言,我们甚至能灵活引用。可这些,我们也只是停留在抽象概念、能熟悉引用而已。然而在王立群先生这里,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开始变得不一样,变得深刻了。先生用他的“慧眼”,就“生与死”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其实人生有两种勇敢,慷慨赴义是勇敢,苟且偷生有时候也是一种勇敢”,关键取决于你为什么活着或死——这或多或少地刺激和矫正了现在社会上年轻人的某种极端的生死观,即盲目地为爱情或理想赴死。

郦波先生反观当今社会的青年现状,引孔子、罗曼·罗兰、陈子昂等事迹来剖解和重构一种健康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年们用这些温和、普世、明智的价值观去看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非常实用,且颇含理趣性。不止于此,郦波先生还通过读书,用他的那只“慧眼”对当代社会有了一个清醒而独到的认识:“除了我刚刚说的金钱替代了财富,搜索替代了阅读,情绪替代了思想,成功替代了成长,还有投机替代了投资,目的替代了理想,经验替代了学习,聪明替代了智慧,政绩、业绩替代了创新,物欲、欲望替代了信仰——这才是当下中国,当下青春中国,我觉得是最迷茫、最悲哀的地方。但是我要声明,这绝对不是这一代青年的悲哀,这是整个时代、整个中国的悲哀。”字字入心,发人深省。

蒋勋先生则通过阅读《红楼梦》,抽丝剥茧出了《红楼梦》的“情”与“还”两大精髓。他对贾瑞进行了重新解读,把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至死还色、活该死的贾瑞,解读成一个痴情的悲剧角色和为爱献身的高贵角色,扭转了我们对贾瑞的单线思维解读,非常新颖。除此之外,蒋勋先生还把对贾瑞的这种解读应用到教育学生上。在校花扬言“某某某你再这样写信,我就不给你好看”,并念了这位追求者的信后,蒋勋先生把校花叫到办公室,什么话也不说,就给她念了《红楼梦》中讲贾瑞死于王熙凤之手的那两回,后来校花就哭了,说“谢谢老师,我懂了”。从这个细节,不难看出,其实对贾瑞悲情和执爱的认知,常人应该都能认识到,但是为什么在蒋勋先生给校花念那两回之前大家没认识到呢?我想,归根到底,是读书的时候,蒋勋先生比我们多了一只细腻感知的“慧眼”。蒋勋先生在细细分析、感知、品味贾瑞和王熙凤那段感情,并把它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的时候,我们只是把它当故事当笑谈略过了。因而蒋勋先生在校花事件中感受到了“我们要有多大的原谅才能够知道,连拒绝都要很小心的道理呢?”而我们却只能浅薄地把这件事当作茶语饭后的谈资。

对照三位先生的读书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生的反思,我们只会惊诧,只会感佩于先生们用“慧眼”读书并将其所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只会赞叹读书原来这么有用。这就是用“慧眼”看书和不用“慧眼”看书的区别。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