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机受追捧 老游戏缘何"翻红"成新宠(图)

2025-11-20 01:02:55 4阅读

“95后”姑娘小高迷上了抓娃娃,每次走进商场,看到娃娃机就忍不住凑上去。一年的时间里,她陆续抓到大大小小100多个娃娃,堆在床上,占据了大半张床的面积。

抓娃娃并非新鲜事物,却在新的消费环境中“翻红”,一时间占领商场、影院,重获年轻人的喜爱。

>>“越抓不上来越想抓”

抓娃娃真的会上瘾

“抓娃娃真的会上瘾。”小高说,她起初单纯是被可爱的卡通娃娃吸引,抓了几次之后,动机渐渐变了味儿。“心态是分阶段的,一开始不太会抓,越抓不上来越想抓,很急躁。等掌握了一些技巧,抓得越来越多,就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很厉害,一抓就停不下来。这种成就感不是我直接拿钱去买娃娃可比的。”抓娃娃一般单次价格在2元至6元之间,小高每次花费几十元到上百元,最多的一次花了200多元,目前已累计花费近两千元。

近两年,娃娃机迅速占领了商场、影院、餐厅、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逛街中途放松、等待电影开场、餐厅排号、等车等碎片时间里,抓娃娃成为打发时间的一个选择。

实际上,抓娃娃这项活动历史已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当时,以小价钱赢得烟斗、打火机、皮包等生活用品或现钞的机器曾在美国风行。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子游戏厂商也开始生产娃娃机。娃娃机随后进入中国,在加入了可以由玩家操作的遥控杆之后,成为一款技术性游戏机。娃娃机曾经是游戏厅专属,原本已被遗忘在角落里,却在新商业模式、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等因素的作用下重新火了起来。

抓娃娃有技巧可循,在小高看来,这是刺激她痴迷抓娃娃的重要原因。“就像竞技一样,尤其是当很多人一起抓的时候,有比赛的意识在里面。”为了提高成功率,小高研究过很多网上流传的抓娃娃攻略,也现场学习观摩过“大神”的经验。“有个上初中的小男孩,按顺序一台一台地玩,三下两下抓出一个换下一台,炫技一样。他不是靠抓而是靠甩,控制着夹子一直甩呀甩,把娃娃甩到出口。”

据小高观察,喜欢抓娃娃的人覆盖各个年龄层。“有的小孩还没有娃娃机一半高,得踮着脚去够遥控杆,也遇见过头发都白了的老人在玩,大部分还是年轻人,尤其是女生。”

最热情高涨的时候,小高不再满足于逛商场顺便抓个娃娃的玩法,会在周末约上四五个人专门到电玩城去抓,玩到操作遥控杆的手几乎要抽筋。

>>几个月就能回本

娃娃机里有“玄机”

在青岛CBD万达广场,电影院和儿童游乐区放置着十几台娃娃机。一位父亲在两个女儿的要求下代为抓娃娃,不太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始终未能成功抓取。旁边的一对小情侣则轻车熟路,先后换了两台机器,不一会儿就抓了几个娃娃出来。这对情侣告诉记者,娃娃机本身有“玄机”,“每台机器成功概率设置不同,在没有特殊技巧的情况下,有的默认30次出来一个,有的20次。”

这个说法在一位电商卖家那里得到了求证。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一台娃娃机定价主要集中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有卖家表示,只要租用到人流较密集的合适场地,几个月就能回本,而其中门道得自己结合实际情况摸索。“成功率设得低娃娃被抓走的少,但是也可能打击到玩家积极性,人气不旺,成功率设得高娃娃被抓走的多,但是能吸引更多人来玩。”

找场地、买机器和娃娃、入驻场地、几月个回本,抓娃娃的生意看上去轻松好做。随着抓娃娃生意的越发红火,质疑声也陆续出现。除了抓取成功率太低,娃娃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成为众矢之的。

最近两个月,小高抓娃娃的热情明显下降。“抓出来的娃娃质量越来越不好了,有的气味很大,有的拽几下就破个口子。”小高说,虽然抓娃娃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娃娃,但毕竟花了钱费了力,还是希望抓出来的娃娃质量好一些。“如果抓到的娃娃质量不好或者不喜欢,成功的喜悦肯定会被冲掉很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娃娃机市场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娃娃机厂商一般集中在广州,很多机器和娃娃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认证,也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管。尤其是娃娃,可能为了吸引玩家只做到了表面精美,质量不敢恭维。”该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利于抓娃娃生意的长远发展。“就怕机器一哄而上,等大家玩腻了、嫌弃了,又迅速被淘汰。”

>>众多创业者蜂拥而至

线上抓娃娃也火爆

在相对粗放的市场环境中,有些品牌放长线钓大鱼,试图用体验更好的机器和质量上乘的娃娃吸引和稳固更多玩家,以求在市场中的长远生存。广州数娱信息技术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160多个城市投放“趣抓”娃娃机,广州本地已投放5万台。去年年底,数娱科技开始在青岛投放娃娃机,未来两季度内数量将达1000台。据该公司统计,每台娃娃机日均消费额约200元,单日峰值能达到1000元。

该公司CEO林云帆表示,“我们的娃娃机成本高于普通机器,一台机器成本在6000元到20000元,娃娃也都获得了卡通形象IP的正版授权,目前已经拿到了180个授权。我们想用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娃娃质量来吸引玩家。”

在林云帆看来,抓娃娃这门并不新鲜的生意之所以能再次风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商场、影院等人流密集场所存在大量碎片化消费的空间;二是手机支付取代传统投币,玩起来更简单方便,吸引更多人来尝试。

数娱科技在大量投放娃娃机的同时,也推出了线上抓娃娃APP。线上抓娃娃与商场中的娃娃机玩法类似,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遥控实体娃娃机,如果抓到了娃娃,可以选择寄送到家。“线上游戏可以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让玩家随时随地都可以玩,在被窝里就能抓娃娃。”林云帆说,他们还通过线下抓娃娃赠送线上游戏币等形式,把玩家吸引到线上来,将两个渠道打通,挖掘每个卡通形象IP的最大价值,从而实现“衍生品销售+游戏售卖”的长远规划。

实际上,不仅这一家公司,抓娃娃生意的红火之势已经大面积蔓延到线上,吸引众多创业者蜂拥而至,不到半年时间,正式上线的抓娃娃APP多达几十家。线上抓娃娃与线下的价格基本持平,在不少创业者和投资人看来,这是门稳赚不赔的高利润生意。不过也有人持怀疑态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线上抓娃娃只能作为线下的补充,可以挣到钱,但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持续性。”

解读 掘金碎片时间 小消费大市场

近两年,与抓娃娃同时迅速风靡的还有迷你KTV。一个个独立透明玻璃房内配备了屏幕、话筒和耳机,人们可以唱歌、录歌并在线上进行分享传播,这种新颖的K歌方式受到了不少年轻人追捧。

记者在岛城多个商场、影院和交通枢纽都发现了咪哒、友唱等迷你KTV的身影。“以前K歌需要呼朋引伴预约时间,可能社交的属性更多一些,现在随到随唱,一个人在里面唱也不会尴尬,还能自动录音发回手机里,就是为唱歌而唱歌。”在青岛CBD万达广场,一位刚从迷你KTV走出来的小伙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迷你KTV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线下迷你KTV市场投放量将达到2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310亿元左右,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该报告分析认为,迷你KTV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单次消费比传统KTV价格更低,单次消费时间短,充分利用用户碎片化时间,支付快捷,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有助于挖掘消费者的日常K歌需求,根据《2017年中国迷你KTV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迷你KTV市场投放量已超过3万台,预测到2022年线下迷你KTV市场投放量将达到2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310亿元左右。

细心的消费者可能已经发现,除了娃娃机、迷你KTV,“小而美”的项目还有很多。共享按摩椅、自助果汁机、VR游戏体验……这些项目遍布多种公共场所,试图从消费者的碎片时间里掘金。碎片化消费的空间正得到前所未有地挖掘。

小消费有大市场。2017年被认为是新零售元年,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收紧,线下流量的收割重新被重视起来。而人们购物习惯、支付手段的变化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线下消费场景的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即便是小至一两平方米的空间也可能为商家带来不小的商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