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的皇后,道光继位前是王爷吗?

2023-08-06 01:35:04 60阅读

道光的皇后,道光继位前是王爷吗?

是的,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为清仁宗嘉庆皇帝第二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82年9月16日)出生于撷芳殿,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十八年(1813年)被封为和硕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1820年7月25日)嘉庆帝病死后,旻宁于同日继位,随即定年号为“道光”,于次年开始使用。

道光陵墓?

清慕陵

道光的皇后,道光继位前是王爷吗?

清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合葬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清朝皇帝的顺序列表?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1616年,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降清廷。

清朝皇帝位序为:

清太祖- 努尔哈赤(称汗):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清朝第一位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先称汗后称帝):在位时间1627年——1642年,清朝开国皇帝。清世祖-顺治皇帝:在位时间1643年——1661年,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位时间1661年——1722年,清朝入关第二位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撤除三藩,铲除沙皇俄国势力,平定准葛尔叛乱。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位时间1723年——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位时间1736年——1795年,雍正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

清仁宗-嘉庆皇帝:在位时间1796年——1820年,乾隆第十五子,铲除了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和珅。

清宣宗-道光皇帝:在位时1821年——1850年,嘉庆皇帝第二子,清朝唯一嫡长子身份继承王位的皇帝。

清文宗-咸丰皇帝:在位时间1851年——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在位时期参加和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

清穆宗-同治皇帝:在位时间——1862年——1874年,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既慈禧。

清德宗-光绪皇帝:在位时间1875年——1908年,甲午战争中主战,大力支持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遭慈禧囚禁,直到去世。

宣统皇帝:在位时间1909年——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令妃是什么时候封的贵妃?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二十日,晋封为令贵妃

清高宗孝仪纯皇后魏佳氏(1727年10月23日-1775年2月28日),满洲镶黄旗人(原为满洲正黄旗包衣),乾隆帝的第三位皇后,嘉庆帝生母,内管领魏清泰之女。乾隆十年封为魏贵人,同年晋为令嫔;乾隆十三年,晋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晋为令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乾隆三十年,晋为皇贵妃;乾隆三十八年冬,皇贵妃之子皇十五子永琰被乾隆帝秘密立储;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皇贵妃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九岁,二月十一日册谥令懿皇贵妃;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入葬裕陵。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乾隆帝宣示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同时追封皇太子生母令懿皇贵妃为孝仪皇后。经嘉庆、道光两朝加谥,全谥为“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圣纯皇后”。

其中私藏玉蝶是一大罪?

题目有误,是玉牒,不是玉蝶。玉牒是指皇族族谱,系皇室最神圣之物,除专管宗室事务的宗人府外,任何人不得私自查看,何况是私藏。皇家玉牒是什么东西

皇家玉牒,即皇族宗谱,专门记录皇室贵族世系、辈分、性别以及亲族关系,跟民间族谱没有本质区别,皇室族谱叫“玉牒”显得高大上。

自唐代起,历朝历代都修玉牒,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战火频仍,历代玉牒都损毁了,完整保存至今的皇族宗谱只有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玉牒分两册。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录入“宗室“册,册子以金黄色缎带为封面,俗称“黄带子”、”黄册“,黄册又分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

其他与努尔哈赤同一个爷爷而不同父之的人为旁支,称为“觉罗“册,册子以红色缎带为封面,俗称“红带子”、”红册“,红册又分子孙、女孙二个系统。

清代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中记载的内容除姓名外,还要记录何时生人、何时亡故、母妻姓名等信息;如果是皇帝,记载信息还要更加详细。

隆科多私藏玉牒罪

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隆科多正在跟沙俄谈判,眼看就要成功,却突然被召回京城。

隆科多被召回的直接原因是,宗人府(专门负责管理清朝宗室事务,包括皇家玉牒在内)向雍正告状,说辅国公阿布兰私自把皇家玉牒送给隆科多,隆科多收下后藏在自己家中。

雍正大怒,先是幽禁了阿布兰,又召隆科多回京,逮捕抄家,下令群臣会审。

十月,定隆科多41条大罪,分别是:

大不敬之罪五,欺罔之罪四,紊乱朝政之罪三,党奸之罪六,不法之罪七,贪婪之罪十六,凡四十一款。当斩,妻子入辛者库,财产入官。

按照规定,玉牒非常之神圣,“除宗人府衙门,外人不得私看,虽有公事应看者,应具奏前往,敬捧阅看”,私藏玉牒,属于“大不敬”之罪,加上41条罪名并罚,当斩。

作者有些想不通隆科多为何要私藏玉牒,这个东西虽然神圣宝贵,但没有实用价值,即便有用处拿来看看或者抄写一份,再偷偷还回去就行,为何要藏起来呢?

如果结合下面的故事,可能就能找到答案了。

皇家玉牒曾不翼而飞

清代每十年纂修玉牒时,并非在旧版上涂改修正,而是每次重修,重修后旧版本仍然保留。

从顺治十八年(1682年)编纂第一部,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最后一次纂修,清代共修玉牒27部,如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的清代玉牒都是只有26部,丢失的那个版本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所修玉牒,不但下落不明,连遗失原因都不详。

《大清圣祖实录》和雍正二年(1724年)所修玉牒谱序中,明确提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确曾纂修过玉牒,以清代对玉牒的一贯重视,不可能意外遗失损坏,最大的可能是被销毁了。

可惜的是,各类史料都没有记载这部是如何失踪的,更没有记载被销毁。

作者大胆推测一下,这部玉牒很可能是被隆科多偷走,后来被雍正皇帝销毁了。

皇家玉牒与九子夺嫡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前后,已经是康熙晚年,所谓“九子夺嫡”的皇位之争激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这件事与皇家玉牒是密切关联的。

首先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争夺皇位最激烈且最有希望的是大阿哥胤褆、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雍正)、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祯。

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大阿哥胤褆被康熙终生监禁,三阿哥胤祉主动退出,最后只剩下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祯三个人。

这些皇子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其中上文提到的阿布兰是八阿哥胤禩的支持者,也就是所谓”八爷党“的成员。

经过激烈的角逐,四阿哥胤禛胜出,成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的继位一直充满争议,他很多作为都在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玉牒很可能记录了不利于雍正的内容,隆科多藏的可能就是这部玉牒。

既然这部玉牒对雍正不利,就必须要找回来;找回来后,雍正可能需要删改,但既不能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玉牒上直接修改,又不能在下一版本的雍正二年(1724年)玉牒中修改,因为两相对照就能发现篡改之处,所以就干脆销毁,让后人无从查证。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叙述之事件件属实,但事件彼此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推测和猜想,由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玉牒失踪,历史的真相或许已经被湮没,无从探寻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