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涅盘,这个词很另人费解?

2023-09-03 09:07:03 92阅读

究竟涅盘,这个词很另人费解?

今天说说中庸,分以下三方面:

一、中庸的定义

究竟涅盘,这个词很另人费解?

二、中庸的内涵

三、中庸的误区

一、中庸的定义

中:不偏不倚,从空间上说

庸:恒久不变,从时间上说

综合一下,就是无论时空如何转变,都不改变的真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正常”(不偏不倚为正,恒久不变为常)

儒家把中庸作为通向“大道”的途径,所以常常说“中庸之道”。

从体用而言,“道”是“中”之体,“中”是“道”之用。就如同道家讲的“道”和“德”,佛家讲的“真如”和“般若”的关系一样。

所以儒家说“行中庸之道”,佛家说“行深般若波罗蜜”,道家说“修德以进道”。不同的话语体系,但说的都是同一个地球上的真理。

儒家说推己及人,老吾老幼吾幼,佛家说众生皆是我父母,道家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来说去,名词不同,方法一样。

回到中庸二字,这本经典的核心是一个“中”字,中字又多重指向了天道、人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性命之道。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理解中庸的时候,一定避免把内涵局限在某一层面,要整体理解。

二、中庸的内涵

在《中庸》经典中,讲中庸内涵,从性、命、教,说到中与和,说到过与不及,说到仁义礼智信,洋洋洒洒涵盖甚广。一句两句难以完全概括,姑且拈出几条核心的内涵试阐述之。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一直讲“天”。把道之体称为“天理”,这个天理在人出生后,在人身上体现为“性”,性即人身上的天理。率性就是顺从人的天性,也就是天理去生活,就叫道(人道)。而率性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修”,一步步的修行,逐渐的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实现让天下人都能如此修行回到率性的境界的事,就是“教”(教育)。这里直接揭示了教育二字的真实涵义,其实是教化天下人成为率性之真人、圣人,对照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浅层理解,是多么深刻的对照。

2.说说“中”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字不仅仅指喻哲学层面要“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它实在是涵盖太深太广。

儒家讲惩忿窒欲,讲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说通俗一些,比如从情绪这一个层面上讲,如果心清气静没有情绪波动,没有杂念,这是中。如果有感而发,但情绪不过度,不伤害天性,叫和。如果时时刻刻如此,就能养浩然之气,从而回复天性,发出智慧的光明。这也是《大学》说的“格物致知”最后“明明德”。

其实这也是《心经》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另一个层面,其实中也是讲身体的。比如孔子在《易传》中讲“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讲“命”的。孔子弟子们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孔子讲了,只不过偷偷讲,秘密的讲。

黄中,在道家也有很多中讲法。比如其中一种是指“黄庭”,或“玄关”,或“黄道”。

佛家也一样,佛家密宗讲“中脉”,讲“你的见地要向你的脊柱一样挺直”。

比如禅宗讲“参念头”,念头与念头之间,上一个念头刚消亡,下一个念头还没生出来的一瞬间,就是“中”,也叫“父母未生时”,也叫“本来面目”。

可见,一个中字,其实内涵真是无比丰富。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国家叫“中国”,河图洛书最中心是“中央土”,上古三皇五帝那时候的帝德叫“允执阙中”。我们应当为生在中华德土而自豪和庆幸。

三、中庸的误区

这里说说常人对中庸二字的常见误解。

1.第一种常见误解就是把中庸理解为“折中”,就是除以二,就是匀一匀。这种见解也许很多时候看起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实际上却远不是中庸的正确理解。中庸不是平均,不是机械的调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最恰当的。就像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可不一定是刻度的中间,而是根据秤盘里放多少东西灵活移动。

2.第二种常见误解是把中庸理解为“不走极端”,就是什么都避免做到极致。这也是有问题的。《中庸》里讲“时中”,所谓时,就是机。当时机需要,那就必须根据时机因势利导,而“君子不所不用其极”(《大学》)所谓“矫枉必过正”。就如同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那么电击也好,注射肾上腺素也好,这种非常时期的极端手段也是要用的。就如同剧痛中的患者,吗啡也好,杜冷丁也好,这些也无可避免。其中原理,其实是取法天地,天地也有惊雷的时候,洪水的时候,地震的时候,这是天地用极端手段让自己恢复平衡的手段。春夏秋冬,水火风雷,天地不仁,有生有杀,皆是自然之道。

中庸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要说尽是说不尽的,今天先说到这,改天继续探讨。

作者:五戈(头条号:儒释道小火锅)

一锅虽小煮天地

破迷显正立真宗

诸子真言做宝镜

离幻返真赴丹霞

涅盘重生演讲稿?

涅槃重生 华丽的幻想终究是一个空虚的灵魂,美丽却不定。 幽微的灯光洒落,映着我身上的剪影,飘忽不定,我垂下眼睑,无限黯然。仍是向着远处无止境的观望,一抹火红和金黄的光束向我袭来,将我缠绕、包裹。这光芒刺痛了我的眼眸,陌生却又温暖,我并不想排斥。它的耀眼让我想起了浴火凤凰的灿烂挣扎和最终的暗淡。光影洒落,浮动着,悠悠漫漫。正当我沉溺在幻想中时,只觉得手臂一阵刺痛,就像是那双是灿烂的翅膀瞬间折断,痛得刺骨,我不禁弯下腰来,默默承受着,也默默后悔着。心里唯一的依靠与遮掩被撕裂,将我无助的灵魂赤裸裸的展现。无与伦比的辉煌,也是迷离若失的渺茫。灵魂就这样被烤炼着,翕动的火焰直直的射入亘古不变的天穹。 传响。 转眼之间,世界变得灯火阑珊。又有哪束光芒兀自招摇?又有哪种绝望的声音轻轻浅浅?华灯初上,灯火旖旎,我幻化为一支凄婉的壮歌。 他残酷地将现实在我面前慷慨的裸呈,却把那曾经沉重的上了锁,我没有退缩的余地,也没有了昨日的完美,当那抹华丽瞬间消失时,我才明白,幻想只是一个躯壳,现实才是灵魂。人们往往在别人面前呈现现实,只有我傻傻的呈现幻想,幻想终究是童话里五彩缤纷的糖衣,经不起烈火的烧灼。只能留下断壁残垣。 我在风中颤抖着,火焰仍是包围着我,烤的我灼热,心中始终有一股热流想要迸发出来。 然后……充斥着我的脑袋 当瞬间摆脱幻想,勇敢面对现实的时候,我才明白,我的身上到底隐藏了多少强大的力量,原来它不仅是糖衣,还是一个腻人的毒药,让人沉沦、忘我、无法自拔……了却残生。 心中仍是有股悸动,久久不散,也许是重生的兴奋,是荣耀,也是迎接涅槃重生的光芒。 我等待着,等待着那刺骨的疼痛后,涅槃重生,迸发出那耀眼的光焰的绝唱。

有没有一个瞬间突然顿悟曾经听过的一句话?

走进国学课堂,深刻的学习了这句,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感悟至深,反思了对母亲的亏欠,

以至于泪流不止,不能原谅自己......

孝顺要趁早,

不要等,等我们有时间,

等我们长大了

等我们有能力了......

我就好好报答父母养育恩,

岁月无偿,风云变幻......

也许等你感觉万事俱备时,

也许真就只欠东风了,于事无补......

何苦自己不能原谅自己......

心里留下无限懊悔,无限的思念......

很多事就输在等待上了......

要尽孝快趁早,

趁父母还年轻,

趁父母还健康,

趁父母还看得见,走得动......

那怕只是陪父母聊聊天,陪父母吃顿饭,

给父母洗洗脚......

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在尽孝道,

及时兑现给父母的诺言,

温情的陪伴,长久的告白

不留亏欠,不留遗憾.......

要行孝快趁早,

人到中年,

更能体会到父母亲,

当初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不容易;

更理解了“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要行孝快尽早,尽早......

良心才能得以悔过......

如何理解出世与入世的?

世出世间是佛教的一个概念

通俗地说,“世间”就是在家庭、社会、学习、生活、工作中各种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因为不涉及到生死、出轮回的问题,因此称为世间、世间法。

所谓的入世,就是我们在世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所说的世间,依中国向来所说,“世”有时间性的意思,如三十年为一世,一百年为一世纪。所以,“世”的意思就是有时间性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这一时间之内叫“世间”。佛法说的也是如此,可以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有到没有,好到坏,都是一直变化,变化中的一切都叫世间。

“世”还有蒙蔽的意思,一般人不明白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要怎么做人,死后要到哪里去,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本性,糊里糊涂在这三世因果当中,这就叫做“世间”,我们在这种状态下生活,就是“入世”。

什么是“出世”呢?

“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有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心里清净,没有烦恼,体验永恒真理,叫“出世间”。

生活中修行,入世与出世是一体

古德说:“心常不与世心合,是真精进。”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入世与出世是一体,要知道,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

要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心尽力地做好你所承担的一切,要制心一处,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每一项工作。

当你不求任何回报地去给予、去奉献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会得到无比的快乐。你的事业、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会顺利。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这样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世间不是我们的老家,我们只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而已,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把入世修行成出世就是你的成功。

心念是一切的缘起、源泉,心变了入世就是出世,出世也就是入世,它们是一体的。

天道五台山论道台词原文?

智玄大师把信纸和信封轻轻往前推了一下,说:“敢问施主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什么呢?”

韩楚风不知道这首词的内容,就势拿过看了一遍,上面写道——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韩楚风马上明白了智玄大师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大师心里有解,而他心里无解,他在心里是真正的提问: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还修什么?他觉得词中诸如“休言”、“勿取”、“痴人说梦”之类的用词过于激烈了,不太妥当。但此时他更关心的是丁元英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丁元英回答道:“大师考问晚辈自在情理之中,晚辈就斗胆妄言了。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磐。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磐。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致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佛门讲一个缘字,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与基督,我进不得窄门,与佛,我不可得道,我是几等的货色,大师已人这首词里看得明白,装了斯文,露了痞性,满纸一个嗔字,今天来到佛门净地拜见大师,只为讨得一个心安。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