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识遍天下字,成语故事缩写?

2023-09-15 03:09:03 51阅读

发奋识遍天下字,成语故事缩写?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

发奋识遍天下字,成语故事缩写?

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

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

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

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

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

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读遍天下书的作者是谁?

据传苏东坡年少时,自负才气,曾书一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有一天,一老者来见,拿出一本书给苏东坡看。结果他发现有好多字不认识。那本书当然也没读过了。苏东坡觉得很羞愧。就在对联的每句前各加两字。变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对联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识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最好不会再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和没有读过的书。

出口成章下一句怎么接?

出口成章对妙笔生花。苏东坡年少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好学,出口成章,因此他有些飘飘然。有一次,他在门口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一本小书,声称登门求教。苏东坡接过那小书一楞,书上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老翁看了看门上的对联,摇摇头走了。苏东坡羞得面红耳赤,便将对联改了一下: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读书。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后来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谦谦公子温如玉的下一句?

谦谦公子温如玉,一曲瑶琴奏对心。

谦谦公子温如玉,虚心竹有低头叶。

谦谦公子温如玉,欲穷大地三千界,。

谦谦公子温如玉,傲骨梅无仰面花。

谦谦公子温如玉,须上高峰八百盘。

谦谦公子温如玉,发奋识遍天下字。

谦谦公子温如玉,立志读尽人间书。

谦谦公子温如玉,雪却输梅一段香。

台北图书馆名言?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