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太阳礼包,是什么阻碍汉服复兴?
七雄争霸太阳礼包,是什么阻碍汉服复兴?
三百多年的习惯一时半会改不过来,当初满清亡了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不愿意剪辫子,说是祖先留下来的。满清虽然不在了,满清文化的影响力依然在,辫子戏误导年轻人。看鞑靼文化去北京,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满清一朝都没有办到的事情,现在那些反对抵触汉服的人就能阻止汉人衣冠吗?不能。汉服复兴大势所趋无法阻挡
战国七雄除秦国外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对晋国的土地进行了瓜分,建立起了秦国、燕国、赵国、齐国、魏国、韩国、楚国七个诸侯国家,并存于中华大地上,史称战国七雄,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实力都力均势敌,还能够和平相处,慢慢的经过休养生息、屯粮纳兵,国力强大起来,大家就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了野心。正所谓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慢慢的七国之间就有了矛盾起来。
位置比较优越、拥有冶炼资源、土地广袤、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那种地理位置不好,土地贫瘠、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家,发展的就相对慢些,在这个时期,发展快的就想开疆扩土,发展慢的也不甘落后,抱团取暖,同仇敌忾。
齐国:
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先称霸中原地区,等到他死了之后,霸主地位便受到危及,等到了春秋末年的时候,齐家一族逐渐的衰败,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王公贵族之间相互战争,互相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齐悼公在位四年,被杀害,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吕氏绝祀。至陈厉公之子陈完,受国内排斥于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的兼并齐国的栾、高和国、高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吕氏之旧。在田齐立国的时候,已经进入了战国的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等到了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已经是人才济济,可以称之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政治、振兴农业,慢慢的齐国逐渐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国在桂陵大败魏军。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和大将军田忌政见不和,相互争斗。公元前322年,田忌进攻临淄,求助于邹忌,失败后,逃亡到了楚国。齐宣王的时候燕国发生内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领“五都之兵”、“北地之众”征讨燕国,五旬攻城掠地占领了燕国,至此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晚期,齐国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再与秦国抗衡了。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楚国(前11世纪—前223年)先秦芈姓,周朝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颛顼之子称的玄孙季连。由于中原部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据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进入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日渐强盛,与晋国长期争霸.。春秋晚期,楚国陷入了长期的公族内乱,风头渐渐被临近的吴国抢去。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楚怀王时期,楚国与齐国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於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国、魏国进攻楚国,在垂沙将楚军打败,第二年,秦国也来进攻楚国,夺取了襄城。次年,楚怀王进入秦国被扣押,过了三年就死在了秦国。从此楚国变走向了衰落,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燕 (前11世纪—前222年)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质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此节据杨宽《战国史》作了修正。)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余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杀秦王赵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韩(前403年—前230年)韩国先祖为晋国公族。(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曲沃桓叔生子万,姬万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晋武公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国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赵(前403年—前227年)赵国先祖造父(与秦国人同宗,为伯益、蜚廉、季胜之后)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楚。齐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时赵孱弱,屡见欺。武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前299年赵君退位,立王子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前296年,赵主父翦灭中山国,独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前262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至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国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魏(前403年—前225年)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其后代魏犨助晋文公登基并成就霸业。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其先人为伯益、蜚廉、恶来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封在秦,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国一开始处在今天陕西地区,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在当时实力也比较弱,也不受重视,361年启用商鞅,实施变法,轻赋税、重农业,国力慢慢强盛,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实施合纵抗横的御敌政策,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蜀国,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汉寿亭侯是什么官职?
(一)暂归曹营 受封亭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二月,占据徐州大部的吕布败亡,在这次作战中,曹操、刘备合力,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吕布败亡后,刘备跟随曹操回到了许昌。
在许昌期间,刘备一直想方设法脱离曹操,恰逢袁术此时走投无路,想要北上投靠袁绍,对此,曹操断然是不允许的,因此,在一番运作之下,刘备争取到了率军前往徐州拦截袁术的任务。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术在遭到刘备的拦截后,无法前进,最终吐血而亡,而后,刘备并没有返回许昌,而是趁机袭杀曹操所置的徐州刺史车胄,而后占据下邳,开始分兵掠地,反抗曹操。
此时,刘备与张飞返回小沛,以关羽驻守下邳,代行太守之职,得知刘备如此行径的曹操大怒,立刻派遣刘岱、王忠前往攻击刘备,不想却被刘备轻松地击败,无奈之下,曹操也是顾不上官渡之战开战在即,于同年十二月亲自率征讨刘备!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擒,不得已暂时归顺曹操,此时的关羽得到了曹操的厚待,当即被拜授为偏将军,此时,官渡之战已然打响!
袁绍派遣所部上将颜良与淳于琼、郭图等人猛攻东郡,在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激战,此时,曹操在荀攸的见一下,迅速援救白马,而关羽则是作为先锋出战颜良!
关羽来到阵前,遥遥望见颜良,立刻便是策马狂奔,直接突进颜良阵前,一下刺死颜良,而后又割下颜良的首级,返回了曹操阵前,对此,袁军众将无人可挡,关云长之名一下子响彻整个中原地区!就此,白马之围直接解除,此战过后,为了表彰关羽的武勇,关羽直接被封为汉寿亭侯!
而这,也是关羽汉寿亭侯的来源,那么,在这里,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亭侯是一个什么级别的侯爵呢?
(二)何为亭侯?有何意义?根据《后汉书 百官志》记载,是为如此:
“列侯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这也就是说,所封侯爵,在东汉时期有三种,分别是县侯、乡侯与亭侯,其中县侯地位级别最高,这是依据着行政区划而施行的封侯体系。
如蜀汉后期魏延封为南郑侯,是为县侯,张飞为西乡侯,是为乡侯,而关羽的汉寿亭侯,则是最低级别的亭侯。
而且,在东汉中后期,所封侯爵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实封很少,也就是真实领有封地的很少,大多数是虚封,也就是只有其名,而无有封地。
关羽的汉寿亭侯,地点汉寿并不在曹操的统治区内,所以,关羽的汉寿亭侯,也只不过是虚封而已。
那么,这里问题出现了,有的人有着这样的主张,那就是关羽一直都相当的重视汉寿亭侯,而且根本看不上刘备所封的任何官职,而且关羽心里是因为认可大汉正统,在一直重视汉寿亭侯的。
这种说法,其实相当的不严谨,关羽的确重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可是远远没有达到不重视刘备所封官职的地步,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封侯,不是官职,而是地位的象征,其叫做爵位,而不是官位,所以,是不能将侯爵与官职混为一谈的。
其次,封侯的权力,一般的诸侯根本不具备,至少是王以上的级别才可以,更多的,在东汉末期,是天子,因为,刘备并非不封侯给手下众将,实在是级别不够,在蜀汉集团,刘备称帝之前能够封侯的人,少之又少。
法正算是一位,不过,那也是在刘备成为汉中王的时候,且是追谥,包括刘备自己在内,都是在称汉中王之后,才将朝廷所给予的左将军印绶与宜城亭侯爵位还给朝廷。换句话说,在此之前,刘备自己也才仅仅只是个宜城亭侯而已,按照爵位级别来说,与关羽,是一致的。
第三,关羽的汉寿亭侯,只是为了象征身份,因为汉寿亭侯是大汉天子授予,刘备代表的便是大汉天子,正如刘备保有的宜城亭侯,是一个道理,这并非是关羽忠于天子而贬低刘备的表现。
第四,所谓的汉寿亭侯,实在不能与刘备对关羽加封的官职相提并论,不管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以关羽为元勋,封为荡寇将军领襄阳太守。
还是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六月的“董督荆州事”,或者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的“前将军、假节钺”,这才是真实的权力与信任,岂是一个区区亭侯可比拟的?
所以,对于关羽来说,亭侯的爵位,不过是得到大汉天子官方认可的象征地位的锦上添花而已,他虽重视,却也是仅此而已。
初一语文怎么补好呢?
感谢悟空邀请
欢迎来到“无限知识汇”的问答领域,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回答1000个问题。
“初一语文怎么补好呢?刚升初一,还有很多内容不会?”
我觉得初一语文就把你难倒了,那可能是小学语文基础没打好。因为初一的语文是链接小学的,无疑就是多了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四大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文言文,还有就是古诗词的增加等。那我们怎么来补初一语文呢?一起往下看吧!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想必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学过很多基础知识,比如(字、词、标点、修辞、句、段)等。如果小学把以上这六类基础打好,那么,我相信,初一的语文还是没问题的。
而初一我们除了小学学的六类基础之外,还新增了两类(文学常识和三大文体)。
1、文学常识
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就经常遇到过考文学常识的题目。所以,到了初中我们一定要把课文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了解清楚。
(1)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圣”人:书圣(王羲之)、 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 等。
中国文房四宝:笔、纸、墨、砚。
我国四大国粹:武术、京剧、中医、书法。
等等........
(2)历史知识
古代中国别称:赤县、神州、华夏、九州等。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等等........
(3)古代地理
中国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中国佛教名山:峨眉山、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
等等........
(4)风俗礼仪
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礼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
等等........
2、三大文体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每一种文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及表达形式。所以,我们也需要掌握一些关于三大文体的有关知识。
(1)记叙文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夹叙夹议、抒情
写作顺序:倒叙、插叙、补叙、顺叙
(2)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来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打比方、摹状貌等
说明对象:人和物
(3)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阐述观点、分析问题、论证道理的文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特点:有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
议论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二、语文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的两大核心之一,经常会考三大文体的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曲的鉴赏和文学作品的鉴赏等。三大文体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在多说了。
1、文言文阅读
(1)通假字:种类和形式(反—返)
(2)词语替换: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
(3)翻译:原则、技巧
(4)古今异义:发展变化、做比较
2、古诗词曲的鉴赏
(1)分类:送别诗、写景诗、战争诗等
(2)鉴赏方法:反复诵读、品味哲理、展开想象
(3)解题思路:看题材、抓诗题、分析词义、联合背景
(4)考题:翻译、默写、评价、分析、诗的风格
3、文学作品的鉴赏
(1)文学鉴赏概论
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清作品的思路、学会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2)小说的阅读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故事情节、领会小说优美语句
(3)散文的阅读
从结构分析、品味散文的语言、领悟散文的意境
(4)现代诗歌的阅读
诗歌的具体特点、具体类型、诗歌的阅读方法、解题技巧
(5)戏剧的阅读
戏剧的分类、剧本的要点、戏剧的阅读方法、学会分析戏剧人物
三、语文写作部分(五个必须会)其实写作的话,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和写过很多类型的作文。比如:记事、写景、状物等等文章,而到了初中,我们会经常写到三大文体的作文。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课后积极复习。
1、会审题
在审题的时候,要看清楚是需要我们写什么类型的文章。要学会仔细,学会抓住题目说给的“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更要懂得深入,不要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要挖出隐藏部分。
2、会立意
什么叫立意,立意就是要通过你所写的文章告诉读者什么,或者表达某种意思。其实立意就是文章的主题,我们学会让文章深刻、新颖和简单明了。
3、会选题
标题是一篇作文最显眼的地方,而一篇好的作文也离不开一个好的标题,不同标题写出来的作文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的标题要生动、鲜明、简洁等。还可以用套用法和修辞法来使文章标题更加新颖。所以说:有一个好的标题,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了。
4、会选材
有好的标题还不行,作文的写作素材丰富多彩,只要你平时多做积累和关注实时政治。那么,你写作文的素材就能从生活中找到,而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真实。我们所选的材料要有新鲜感、要生动形象、要紧扣中心和具有典型性。
5、会写作
在写作文的时候,要确定好所选用的标题和题材,选好之后就要合理的把它们组织起来。怎么来开头、怎么来结尾和中中间正文怎么过渡,这是我们写作之前都必须要考虑清楚的。
(1)作文的开头
我们在写开头的时候,可以运用作文的五大开头方法来写。如:开门见山、悬念法、环境描写法、引用法、修辞等等,可以使文章的开头更加精彩夺目。
(2)作文的正文
写完开头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在正文处,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了,自己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把自己的想法写得月越生动越好,越真实越好。文章自然而然就生动活泼了,这样的文章会使看你文章的人也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3)作文的结尾
最后,我们写的是文章的结尾,结尾最重要的点明主题。我们这里讲的是文章怎么开头的,我们就怎么结尾,这是最简单的方法。结尾必须要首尾呼应,这样文章才精炼简洁和更富有韵味。
谢谢,答题完毕!
PS:我是无限知识汇,90后教育工作者,喜欢看书、写作,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教育咨询。
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狼烟四起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因为战乱,期间出现了不少的能臣良将,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历史典故。大家熟知比较著名的,比如:田忌赛马、完壁归赵、围魏救赵等。
不过今天要说的是,被后人误解了两千多年“纸上谈兵”的这个历史典故。纸上谈兵大家都知道是由于长平之战战败,作为赵军主帅的赵括被后人冠以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那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吗?小编以为不然,而且认为赵括还是个指挥能力超强的军事统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典故事件过程及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引言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桓惠王派人前往秦国求和,并将上党的土地献给秦国以退兵。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国的平阳君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然而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却认为:“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最后赵孝成王接受了二人的意见,随后派赵胜前往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收上党,秦昭襄王心里当然很不爽,正好借机派兵攻打赵国。
赵括接替廉颇 担任赵军主帅公元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占了上党,接着又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但由于赵军连战失利,廉颇只好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坚守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就在此时,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重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根本不把廉颇放在眼里,其实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听到谣言后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于是不顾众人(包括赵括的母亲)的劝阻,启用赵括接替廉颇成为了赵军主帅,这位历史上著名“纸上谈兵”的主角正式闪亮登场。
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上任后的他迫不及待的烧了三把火:第一把更换原来廉颇老部队的将领;第二把改变了军中制度;第三把改变廉颇坚守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见鱼儿已经上勾,为能彻底击败赵国,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的秘密。
作为刚出道的赵括,在战神级老将面前显然还是嫩了许多,白起略施小计按了套,赵括想都没想就钻了进去。
白起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赵括出兵进攻的时,命令秦军佯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带主力部队追击到了秦军的营垒外围。
白起见赵括已经进入自己的伏击圈,随即命令一支部队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然后又命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军数战不利后,这时赵括才发现自己已经中计被围,只得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侍机突围。
此时远在咸阳的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为了能一战定乾坤,亲自跑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加入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括中箭而死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被围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后,大量赵军士兵饿死,活着的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不得不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不料在突围时被秦军乱箭射中而死。
赵括死后,赵军在无主帅指挥的情况下伤亡惨重,剩下的士兵只得选择向秦军投降。然而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下令:除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其余赵军降卒全部活埋。
长平一战,赵国伤亡惨重,赵括被后人冠以“纸上谈兵”的骂名。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本是战神的白起也由于此战坑杀赵军降卒而坐实“人屠”之名。
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绝对不是!那个时候的秦国,在吞并六国的兼并战争中进行得如火如荼(要不是秦相范雎抱有私心,秦昭王时期有可能就完成了统一六国)。而当时有能力和秦国拼死一战的国家也就只有赵国了,所以长平之战双方都动用了全国的国力投入到这场战争。
秦国方面大约动用了65万兵力,赵国方面动用了45万兵力,这个数据应该只少不多,而且还不包括后勤人员。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直接对战双方伤亡人数:
秦军:主帅白起,动用了65万兵力,战死20万。
赵军:主帅赵括,动用了45万兵力,号称40万投降而被活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直接战死只有5万,因为被活埋的降卒不算是战死。
然而对于这个数据,九品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秦军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都伤亡了20万,赵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伤亡应该更大。所以小编大胆的估计下,实际被活埋的赵军降卒应该在20左右,那么赵军直接战死就是25万左右。而赵军的死亡数据是包含了粮道被切断后,坚持了三十六天的情况下,有部分士兵因为饥饿而死或互相残杀而死的。
结语由此可见,秦军就是在战神白起的指挥下,赵军在被围困断粮的情况下,秦军的伤亡还是远大于赵军,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绝对不输于白起。只是赵国国力不足,赵孝成王求战心切,刚出道的赵括也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加上赵国外交上的失误,丧失五国与其共同对抗秦国的援助,最终导致赵军孤立无援,赵括于突围之中被乱箭射死。
赵括的死,不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而是赵国国力所决定迫使他必须主动攻秦。同时也是他的命运不济,刚出道第一战就遇上了千年难逢的对手战神白起。然而就算在兵力和处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赵括还是给白起带领的秦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这也是白起领兵生涯最惨烈的一战。
小编认为,赵军在被围困的三十六天里,没吃没喝的情况下,40多万大军在赵括的指挥下,居然没有发生投降兵变,还对秦军造成巨大的损亡。所以九品认为,在军事方面,赵括绝对是个指挥能力超强的军事统帅,并不是后人所说的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