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微信APP,移动互联网第三大入口?.pdf

2025-10-01 12:05:20 5阅读

类微信 APP,移动互联网第三大入口? 中国移动低调上线飞信公众平台这事儿,在这个微信收费之争的风口,被很多 人认为是中移动对腾讯的反击,只是“照着老虎画成了猫”。被诟病的地方有 两点:一是界面山寨微信公众平台。二是认证账号流程复杂。笔者对以上吐槽 持保留意见。在飞信推出公众平台之前,一直视微信为眼中钉的新浪微博已在内测“微 博聚合信息推送平台”。阿里巴巴旺信在愚人节也被爆出正在谋求旺信公众平 台。靠山寨Evernote起家的有道云笔记也于近期推出了公众账号页面。笔者估 计百度、搜狗等巨头这段时间应该也在紧锣密鼓地跟进中。巨头们正在做的这 些,难道仅仅是为了山寨微信?去年关于微信是媒体还是平台的评论已经不少。其实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 问题。因为微信是一个承载基础通信的工具,也是一个具备互动属性的媒体, 还是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平台。这几点,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得到了体现。微 信公众平台的本质是什么?伴随着微信自定义菜单的推出,笔者更加确定微信 公众平台实际上是跟原生APP应用市场、WEB APP同样级别的“类微信APP”市 场。巨头们在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利用自家的用户资源,建设类微信APP市 场,以防再次失去第三个移动互联网大入口。一、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上一个入口丢失,是在 App Store出现时昔日移动通信行业的话语权核心运营商错失入口控制机会。传统互联网公 司包括搜索引擎巨头也都被苹果抢占应用市场入口。Google用安卓帮大家抢回 部分入口,于是有了Google Play、Mobile Market、应用汇、豌豆荚、百度手 机助手等应用分发市场的机会。第二个入口浏览器也是传统的互联网入口,内 容还是WEB,通过手机浏览器搬到移动设备上。不过浏览器的往日风光不在,百度数据显示,去年Q3手机用户平均媒体时 长,APP占80%,浏览器不到20%。从流量来看,浏览器产生的流量也已远低于 各APP的总流量。移动互联网一直存在APP和WEB之争。比较有意思的是,在 移动互联网究竟是WEB,还是APP,业界尚无定论之时,又有一个第三者将加入 他们:类微信APP。它极有机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三种入口,第三种内容提供 形态。如果再做移动互联网流量或者用户时长统计,把类微信APP单独计算, 应该会超两位数。二、类微信 APP:一种基于 WEB 并加上诸多限制的 APP 类微信 APP 是什么 呢?这是我的理解:由具备异步交互功能的APP所承载,第三方提供商接入, 且以账号的形式面向该APP已有用户,提供功能和服务的软件。典型的微信公 众账号有虎嗅网的文章查询、大众点评提供的餐馆查询。微信APP是一种非常 独特的应用形式。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这一定程度成就了它无法替代的优 势。微信APP与WEB APP和原生APP有什么本质不同吗?原生APP的优点很多,如更加个性化的功能和交互方式,操作系统级别的 性能优化,对离线数据的支持更加适合无线的网络状况以及更加符合用户的使 用习惯。但是也有一个弱点:开发成本及门槛较高。虽然是基于传统编程语言 如C、JAVA的,但是在产品设计、编程方式、测试和部署等方面,APP编程仍 然需要专门的学习和专门的人才。WEB APP最大的优势是基于浏览器的体验因而可移植极强,不管什么平 台,什么屏幕,只需开发一次。适配工作绝大部分由浏览器去做。而微信 APP,如果仅仅是运营一个微信公号,开发成本几乎为0。具备开发能力的也可 以进行个性化的开发,如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这种开发技术是面向微信平 台的API进行WEB开发。微信在呈现微信公众平台账号时,也会结合浏览器技术来进行展示。所以 这里可以认为微信APP是一种WEB APP,不过已经绕开了浏览器的入口。但是 它又对WEB应用进行了诸多限制,甚至是阉割。交互方式极度有限,除了最古 老的数字或语音回复的“会话”类交互方式外,自定义菜单也仅仅支持菜单及 “上拉菜单”,以及简单的表单。这让其足够简单,但是也限制了一些功能。 不需考虑任何屏幕适配的问题,微信已做好屏幕适配。其实,iPad版微信至今都还没推出。类微信APP在手机上运行的程序极 少,更多是内容的呈现。而需要执行的程序,都是在云端进行。所以,我们可 以认为其是云端APP。对本地设备的计算能力和能耗要求低。这也有一定劣 势,如富媒体的展现。如何解决本地程序执行的问题,微信采取了一个这种的 方式:点击超链接,直接调用其浏览器引擎,这时候进入WEB APP的交互方 式——有一定限制。限制颇多,但微信公众账号仍然覆盖了几乎所有应用领 域。游戏、社交、CRM、工具、媒体、地图、电商、理财等。部分公众账号为了绕开限制也提供了一些创新的交互方式,比如逻辑思 维,罗振宇发布一段语音,回复语音中两个文字,得到一篇好文章;虎嗅网最 近甚至实现了微信号与虎嗅官方账号的绑定功能。微信APP是基于WEB APP的 技术,但是又进行了大量的阉割,实现了比App Store还要严格的控制。乔布斯的产品除了“封闭”外,“控制”也是一大特色。硬件、系统、 APP、内容、APP Store、iTunes甚至苹果体验店,都体现了乔布斯的“控制” 欲望。Apple的用户体验美名与这个控制不无关系。而张小龙和他的微信,将 这个“控制”发挥到了极致。所以笔者一直认为,张小龙大神深得乔布斯思想 精髓,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独到好处的应用。你可以否定张小龙的控制结果, 但微信仍吸引了大量的第三方涌入。做微信个性化开发的朋友告诉我,接入资格审批排队要5天以上。离App Store的一周甚至10天有距离,但也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笔者的微信公众账号 SuperSofter发送消息时,从前期排队30秒到现在排队三分钟甚至20分钟都 有。腾讯暂时没有公布微信公众账号数,公众账号发布消息数。但这肯定是惊 人的数字。那么微信的魔力在哪里呢?或者说微信的优势究竟在哪里?三、类微信 APP 为何可以成为第三大移动互联网入口?1、对第三方来说,用户是他们趋之若鹜的基础4亿的用户数量是一个原 因,但微博还超5亿呢。不过微信这4亿用户是真实的用户。每一个微信用户 身份都是确定的。不是实名制,但是每个账号背后一定是一个真正实在的人。 这解决了微博存在的僵尸粉问题。吸引用户登录,增加用户黏性,让用户成为 自己家的,是绝大部分网站、应用想解决的问题。微信则天生具备账号管理的 功能。普通APP及WEB APP的用户不登录则不确定其身份,微信用户在使用你 家公众账号时,一定是登录的。微信的类OAUTH类账号API暂时没开放,但是 已经有办法可以实现微信账号与网站账号的绑定了。从信息到达率来说,微信消息达到率接近100%。一条微博,可能会淹没在 “信息流”中。但是微信则是推送到用户手机,用户必须一条条点击阅读。微 信比较狠,一直不推出“全标为已读”的功能。之前很多观点认为微信这种方 式会赶走用户,因为这是骚扰。这一点微信一方面限制微信公众账号每天只能 发送1条信息,另外也让用户和公众账号“自选择”,你如果真骚扰到了用 户,其删除你也是非常容易。还有一个是门槛。微信公众账号的门槛非常低。只有有QQ号或者邮箱就可 以开一个公众账号。对普通账号来说几乎不存在开发及维护成本。专注做好运 营和推广即可。微信二维码在这个环节还起到很大推动作用。2、对于用户来说,微信APP虽然过于简单,但是它可以简单地满足需求登 陆微信就够了,不需要在不同应用重复登录。尤其是在移动端还没有“微博一 键登录”这种成熟的解决方案时,打字又不方便,登录是痛苦的体验。微信公 众账号,也不需要下载安装。添加账号即可使用服务了。这比WEB APP或者 Chrome OS的应用添加还要简单。对用户来说微信最大的变革还是“交互方式”。这是与传统的HTTP协议完 全不同的“对讲机”异步交互方式。与好友通信时,发文字消息和语音消息, 跟发短信和打电话的区别是你不用担心信号不好。地铁里信号不好,消息没发 出去,等你走出地铁,消息已经发出去了。如果是打电话遇到信号问题呢?断 线,得再拨号。除了对讲机交互,微信还提供表情、位置、名片、视频、实时 视频等通信内容(谁知道以后还有什么)。在信号好的地方如WIFI,又可以选择 使用实时通话这类与手机通话几无二致的通信方式。所以微信带来的通信方 式,完全不是“免费的短信彩信”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变革。同样,在通过浏览器进行交互的时候,如果是访问一个网站,或者发表一 个评论,你得等。等到结果返回。如果遇到网络问题,只能说“shit”然后点 击刷新按钮,再试;如果不行,继续点击“刷新”。微信呢?在你向公众账号 发了一个信息后,你可以将手机装进口袋。等你拿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在 撒哈拉沙漠应该已经发出去了。微信在遇到网络问题时,可以不断尝试,直至 成功。HTTP是同步的交互,发了请求得等服务器端返回。(虽然AJAX有点异步 的意思,但是跟微信还是不一样)。微信则是真正的异步:我发了消息给你就不 管了,你总会收到。上述讨论有点偏技术,用户感知就是简单了。简单对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不用记忆,不用学习,不用看操作手册。可能 这对极客们意味着不好用,虎嗅也有用户在骂微信难用,但是请理解以及接受 这个事实:只有小米是专为发烧友而生的。另外微信虽然简单,但是其逐步开 放的第三方接口,日渐丰富的第三方账号,以及微信自身与支付环节、与搜索 等基础功能的打通,将使得微信成为一款简约但不简单的应用平台。这都会让 用户更多地使用微信。根据“用户碎片时间守恒”的理论,用户用微信及微信公众账号越多,使 用其他APP时间会变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微信每日启动次数已经超过了微 博、浏览器等常规APP。3、对于腾讯来说,有了商业化的机会现实是微信已经通过第三方APP分发 在商业化了。使用微信时,点击一下“”号,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除了第二个 “”号。是什么?点击后显示“添加更多推荐工具”。再次点击后出来的是微 信推荐的一些APP,除了腾讯自有的,还有美丽说、唱吧、豆果美食、POCO美 食等APP。而比较“巧合”的是,这些APP也是腾讯的应用市场“应用宝”下 面推荐的应用。这难免让人联想。微信与原生APP有什么关系呢?在移动互联网的现阶段,赚钱的并不多,游戏是一个;还有就是应用分发 市场或者周边的一些产品。例如最近被阿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