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绿书”,创作者的新机会?
最近,微信“小绿书”又被关注了。
在微信“发现”页面的“看一看”里,系统推荐的文章很多都是小绿书图文消息,许多微信用户(创作者)再次关注到“图文”功能。不少创作者称,他们通过“小绿书”在卖货和流量上都获得较大成绩。
这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内容曝光机会,尤其是对于粉丝基础薄弱的新手创作者来说,无需依赖已有粉丝基础,就可以通过优质图文内容获得平台的流量扶持,大大提高了创作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由于“图文”模块的界面风格、功能等与小红书相似,被网友称为“小绿书”。
创作者可以在该模块中方便地发布图片,并搭配最多1000字的文字描述。用户只需要点开页面下方的绿色 “+”,从相册里挑选最多9张照片,即可进行图文创作。
图片采用瀑布流显示,方便用户浏览。这种展示方式与小红书类似,能够让用户快速获取大量的图文信息。
和其他社交平台的图文内容一样,微信小绿书也具备点赞、评论等互动功能,用户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互动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小绿书”尚处于内测阶段,不是所有账号都能使用。
微信“小绿书”于2023年7月28日被网友发现有相关截图流出,并称此板块在灰度测试中。2023年8月2日该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被测试到的用户可以在“看一看”界面查看和发布图片消息。
微信拥有极其庞大的用户群体,2024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13.59亿,这为其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微信作为国民级应用,用户粘性高,使用频率高,一旦推出类似小红书的功能,能够快速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和尝试。
现象背后的内容逻辑与流量分发方式值得思考,而国内互联网内容平台的格局竞争,也值得探究。以微信作为切入口,我们看看它推出“小绿书”功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越来越倾向于轻量化、碎片化、视频化。微信公众号原有的长文形式、一天一次的发布限制等,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订阅号文章的打开率也一路走低。
“小绿书”的短图文形式,更符合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并获取核心信息,相比公众号的长文形式更具优势。
虽然视频内容在当下很受欢迎,但图文内容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受众。一些用户在习惯了视频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后,对于高质量的图文内容仍有需求,“小绿书”功能的推出可以满足这部分用户,在微信平台上的图文消费需求。
微信公众号曾经是内容创作的热门平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方面,公众号的运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撰写文章、推广粉丝等。这对于一些个人创作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公众号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性和个性。这些问题导致了公众号的内容质量下降,用户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不少公众号处于长期停更的“僵尸”状态。
“小绿书”功能的推出,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它的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功底和排版技巧,只需要用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就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内容创作中来,为微信的内容生态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小绿书”的社交属性也更强,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增加了内容的传播和影响力。
此外,也可以增加用户粘性和活跃度。通过提供新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吸引用户更多地参与到平台的互动中,增加用户在微信平台上的停留时间和使用频率,从而提高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巩固微信在社交领域的优势地位。
微信的竞争意图也很明显。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火爆,对微信的搜索战略构成了威胁。小红书上的用户分享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消费心得等内容,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搜索引擎。
微信推出“小绿书”,可以鼓励用户在微信平台上分享更多的图文内容,培育自己的内容达人,提升平台的搜索价值,增强在内容领域的竞争力。
成也社交,危也社交。
微信一直以来都是以熟人社交为主,用户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内容往往只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可见。这种社交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安全性,但也限制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和交流机会。随着人们社交需求的不断增长,他们渴望在更开放的平台上认识更多的人,分享更多的内容。
“小绿书”为微信的社交生态带来了新的变化。它类似于一个开放版的朋友圈,用户可以在这里发布自己的图文内容,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开放的社交模式可以让用户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发现更多有趣的人和事。同时,“小绿书”也可以为微信的社交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让用户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深入。
当用户搜索习惯从传统的搜索引擎逐渐向社交平台转移时,微信需要不断优化其搜索功能和内容生态,以满足用户对于个性化、精准化搜索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内容商业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微信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社交平台,也在不断探索自己的商业化道路。“小绿书”的图文创作模式与商品推介和广告投放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商家可以通过发布精美的图片和吸引人的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吸引用户的关注和购买。
此外,微信还可以通过与品牌合作、推出付费会员等方式,实现“小绿书”的商业化运营。例如,与品牌合作举办主题活动,邀请用户参与并分享自己的体验;推出付费会员制度,为会员提供更多的专属服务和优惠等。这些商业化手段不仅可以为微信带来更多的收入,还可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实现平台与用户的双赢。
但是,用户已经对微信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认知,将其主要视为即时通讯和社交工具,对于微信新推出的类似小红书的功能,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接受和习惯。
用户打开微信的目的通常是与朋友聊天、查看朋友圈或处理工作事务等,不一定会想到在微信上浏览图文种草内容。小红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在用户心中树立了“种草社区”的形象,用户在有相关需求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小红书,而不是微信。
微信的使用场景主要是社交沟通和信息传递,与小红书的内容消费场景有所不同。用户在微信上的注意力和时间分配主要集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上,对于浏览和搜索图文内容的需求相对较弱。这就导致微信小绿书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使用时间方面面临较大挑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小红书拥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创作者,他们擅长制作各种精美的图文内容,并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生态。
微信小绿书在起步阶段,需要吸引这些创作者入驻,但由于微信和小红书的平台属性和用户群体存在差异,创作者可能会对在微信上创作和发布内容持观望态度。
此外,微信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原生优质内容创作者,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也可能是微信灰度测试“小绿书”这么长时间的原因之一。
不过,小红书在内容质量和真实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假宣传、广告泛滥等。微信小绿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确保用户能够获得高质量、真实可靠的信息。这对于微信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审核和管理大量的图文内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
除了小红书之外,抖音、微博等平台也在不断加强对图文内容的布局和投入,这些平台在用户基础、流量、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微信小绿书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抖音的图文功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创作者,微博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图文展示和推荐机制。这些都对微信小绿书构成了威胁。
微信本身已经拥有了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内容形式,这些功能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用户在发布图文内容时,可能会在公众号和小绿书之间进行选择,这就需要微信在功能定位和用户引导方面做好平衡,避免内部功能的冲突和竞争。
总之,小绿书,大有可为,但也任重道远。
—本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