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日赏《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的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注释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注释引用:百科
赏析
渭城驿馆的檐角还悬着晨露,一场朝雨刚洗净长安西去的尘埃,王维在柳色浸润的客舍中执起酒盏,将大唐最动人的送别定格成永恒画面。《送元二使安西》以二十八字的玲珑篇幅,在千年时光里酿成一杯饮不尽的离愁,至今仍在敦煌的残阳与江南的烟雨中回响。
开篇的“渭城朝雨浥轻尘”藏着诗人对时空的精准把控。这场晨雨不仅湿润了元二马蹄下的尘土,更浸润着中国诗歌长廊中所有离人的眼眶。朝雨过后,柳色新得近乎透明,青砖客舍在烟雨中褪去棱角,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场离别蒙上柔光滤镜。王维用“浥”“轻”“新”三个字眼构建出水晶般澄澈的清晨,却在第二句的“柳色”里暗藏玄机:折柳送别的古老习俗化作笔尖的留白,让客舍檐角每片新叶都成为欲说还休的挽留。
劝酒的动作在诗中形成时空的褶皱,“更尽一杯”的重复邀约里,藏着诗人对物理时间的温柔对抗。玉壶光转间,元二饮下的何止是杯中物,更是长安城未尽的夜话、终南山共赏的云霞,以及此后阳关外再难复现的故园春色。当“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暮鼓般敲响,整幅水墨长卷陡然撕裂:前两句精心铺陈的清新意境,此刻成为反衬绝域苍凉的底色,渭城柳色与西域风沙在读者的想象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张力。
王维的高妙在于将政治风云敛入私人叙事。写此诗时的大唐虽仍维持着开元盛世的表象,但河西走廊已能听见安西都护府战马的嘶鸣。诗中的“阳关”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盛衰交替的隐喻。跨过这道关隘,便是王权难以完全照耀的疆域,是建功立业与埋骨黄沙的双重可能。那杯被反复吟咏的酒,既承载着个人情谊的重量,也晃动着整个帝国对边陲的复杂凝视。
作为“阳关三叠”的母本,这首诗在传播中完成二次生长。中唐的乐工在反复叠唱时,或许在某次酒醉后把“劝君更尽一杯酒”唱了四遍,反而意外放大了时空延展的魔性。宋元画师将诗境转化为《阳关送别图》,让青青柳色漫出绢帛;明清琴师则在七弦上模拟出西域驼铃,使无声之诗获得声音的翅膀。这种跨艺术门类的生命力,恰印证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乐”的美学自觉。
王维笔下那个关于时空、友情与家国的复杂母题,依然在每一个需要告别的清晨鲜活如初。只是渭城的柳色早已深埋地下,阳关的故人化作沙粒,唯有那杯永远饮不尽的酒,还在汉语的长河里泛着琥珀色的光。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边疆事务及诗人王维的私人情谊紧密交织。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正值盛唐国力强盛、西域往来频繁之际。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肩负着巩固边疆、沟通西域的重任。王维专程从长安赶至渭城(今陕西咸阳)为友人饯行,这座秦代旧都的驿馆旁,朝雨初歇,柳色如洗,成为这场千古送别的诗意舞台。
彼时的阳关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文明与荒芜的象征。唐代虽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但阳关以西仍属“穷荒绝域”,风沙漫卷、战事频仍。王维深知此行艰险:元二需穿越河西走廊,面对未知的边塞环境与政治变数,甚至可能“埋骨黄沙”。这种对友人安危的隐忧,叠加盛唐表面繁荣下暗涌的危机,让这场送别超越了私人情感,折射出帝国对边疆的复杂态度。
作者简介
王维(约693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画家、音乐家。出身河东王氏名门,开元九年(721年)以弱冠之龄进士及第,初任太乐丞,因“黄狮子案”贬谪济州,十余年后得贤相张九龄提携重返朝堂,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给事中等职。安史之乱中身陷洛阳被迫受伪职,乱平后因《凝碧池》诗表忠及弟王缙力保获赦,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人生轨迹与盛唐国运共振,早年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少年行》等诗展露锋芒,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雄浑,亦存“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深情隽永。中年后历经宦海沉浮,在终南山、辋川别业中开创“诗画禅”三位一体的艺术境界,将山水田园诗推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空灵之境。作为南宗山水画始祖,他以水墨渲淡突破青绿传统,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语道尽其艺术精髓。晚年虽身居高位却“焚香独坐,禅诵为事”,最终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悟中走完跌宕人生。存世四百余首诗作与《辋川图》等画论,至今仍为东方美学的重要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