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杨振宁先生!他曾多次回到合肥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杨振宁卓著而丰富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作为从合肥走出的院士、科学家,杨振宁一生中多次回到合肥,与合肥有着道不尽的情谊。
1923年杨振宁十个月大时与父母亲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满怀深情,多次来肥
2000年9月17日,《合肥晚报》报道了杨振宁回到合肥的盛况。家乡的变化拉起了杨先生对几十年前的回忆,他提出了希望。“合肥是科教城,中科大是世界闻名的大学,希望合肥与中科大优势互补,将合肥建设得更好。”
2001年10月,杨振宁又一次回到安徽,这是自1971年阔别64年后,他在三个弟弟杨振汉、杨振怀、杨振斌的陪同下,首次出现在三河街头。霎时间人潮涌动,万众欢呼。看到这个场面,80岁的杨先生也禁不住泪湿眼眶,“想不到,三河人对我还这么热情。”
2007年的故乡行,在座无虚席的合肥市政务中心大礼堂,杨振宁做了《全球GDP猛增的思考》报告会,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解析中国GDP高速发展“七大秘诀”。
母校给予“值得怀念的回忆”
杨振宁出生在合肥四古巷,6岁离开合肥。1937年又搬回来在老油坊巷住了半年,并曾短期就读于合肥庐州中学(合肥一中前身)。
杨振宁将学生时代的记忆铭记于心。2022年12月,合肥一中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杨振宁发来了视频祝贺,祝母校生日快乐。“合肥一中给我的印象是长久的、非常好的、值得怀念的记忆。”视频中,杨振宁谈起在合肥一中读书时的经历,感慨万千,对母校办学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2022年,中国科大与合肥一中联合建设“杨振宁班”,面向基础学科,探索高中高校深度合作育人方式改革路径。杨振宁成为合肥一中学子心中的灯塔。
1981年7月,杨振宁(右二)参观筹建中的中国科大同步辐射实验室。
到访高校,心系家乡学子
杨振宁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着深厚渊源,1979年,杨振宁先生受聘为中国科大名誉教授。2000年后,杨振宁多次专程来中国科大出席“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颁奖典礼,并为获奖同学作了题为“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三个主旋律”的学术报告,心系家乡学子和科研发展。
2007年11月14日,杨振宁做客“中国科大论坛”,并做英文报告《1957年宇称不守恒在物理界所引起的震荡》。
2015年,杨振宁在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与师生畅聊。
2020年,杨振宁接受高校聘书,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并现场录制视频寄语学院首届学生,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还亲切回忆了自己与家乡及安徽大学交往的点点滴滴。
杨振宁寄语未来一代
翻看杨振宁的合肥足迹,他与合肥市科技馆也有着一段故事。
2001年10月25日,在合肥市科技馆即将落成之时,杨振宁到访参观;2007年,杨振宁携夫人再次前来,受聘为合肥市科技馆名誉馆长。
一直以来,杨振宁关心着家乡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他寄语小朋友:今天世界科技发展方向极多,机会极多,希望你们能认识自己的乐趣所在,能力所在,抓住机遇,创造美好的未来!质朴的话语,激励着无数青少年勇敢追寻科学梦想。
杨振宁还曾亲笔题词:“合肥科技馆之设立对于提高合肥市民的科学素质有极大的好处。”
在合肥,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经历,讲述着杨振宁与这座城市的深厚缘分。
巨星陨落,民众深切缅怀
10月18日,杨振宁逝世噩耗传来,民众沉痛哀悼。合肥的秋雨淅淅沥沥,仿佛天地也在低语哀思。
“四海物理之学人,莫不扼腕。公一生浮沉于中西,守道以济世,其志节学术,可歌可泣!”网友@朱云春的留言间带着景仰和悲痛。
安徽网友@大树林写下惦念和缅怀:“沉痛哀悼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老先生,你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安徽人的骄傲,愿你一路走好!”
“中国人的脊梁、国士无双!先生走好!”“巨星陨落,精神长存!科学之光不灭!杨振宁先生的卓越贡献与探索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诸多安徽网友用真挚的文字悼念杨振宁先生。一代代庐州儿女也将永远铭记杨振宁的精神与风范。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新闻记者 胡晓斌 张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