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未披露的 CIP 真相:作者署名变更规则“潜规则”
一、先搞懂 CIP 是什么?
CIP 全称 “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是指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的机构(如中国版本图书馆)根据出版社提供的书稿,对图书的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内容提要等)进行编制,并赋予唯一的 CIP 数据核字号。
简单来说,CIP 就是图书的 “数字出生证明”,其数据会印刷在图书版权页和封底条形码上方,是图书合法出版的重要标识,也是图书馆采购、读者检索图书的关键依据。
二、核心问题:已下 CIP 的书能否增加作者?
答案:原则上不能,特殊情况需 “过五关斩六将”!
CIP 数据在书号申请阶段已通过总署审核备案,作者信息属于核心登记项,一旦生成即具有法律效力。
(一)正常情况下:禁止新增作者
(二)特殊例外:仅允许法定事由下的 “例外申请”
若因学术争议、版权归属纠纷、遗漏重大贡献者等特殊原因需追加作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全体原作者书面同意:需提交《作者变更声明》,由原作者手写签名并附身份证复印件;新增作者贡献证明:需提供书稿章节分工记录、参考文献标注、创作过程邮件 / 聊天记录等原始证据;出版社内部审核:编辑室、法务部、总编辑需三级审批,出具《CIP 变更专项报告》;总署严格审批:向总署提交《CIP 数据更正申请表》及全套证明材料,审核周期至少 1 个月,且仅约 30% 通过率。三、为什么 CIP 对作者信息管得这么严?
管控维度
具体原因
政策合规性
落实《出版管理条例》,确保图书信息可追溯,防范非法出版、虚假署名等乱象。
市场规范性
避免 “挂名作者”“人情作者” 等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出版行业公信力。
法律安全性
明确作者权责边界,防止因署名问题引发著作权纠纷(如抄袭、剽窃争议)。
四、给作者的 “避坑指南”:如何提前规避后期变更风险?投稿阶段:列清作者 “完整名单”提交书稿时,需同步提供《作者情况表》,注明每位作者的姓名、单位、贡献章节、署名顺序(如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若为多人合著,建议附《合作协议》,明确后期不得随意增删作者的条款。审校阶段:重点核对 CIP 预报表出版社通常会在申请书号前提供《CIP 数据预报表》,务必逐字确认作者信息,连拼音拼写、标点符号都不能错!特殊场景:提前备案 “潜在变更需求”若涉及导师指导、团队协作等可能需补署名的情况,可在合同中约定 “若需增加作者,需提供 XX 证明材料并经双方同意”。
五、延伸答疑:CIP 其他常见变更问题
小编总结:CIP 的权威性决定了其信息修改的高门槛,与其事后 “救火”,不如事前 “防火”。作者在出版全流程中需保持谨慎,如有疑问可随时联系自己的编辑,避免因细节疏漏影响图书出版进度!关于出版过程中有任何不明白的,或者想咨询专著出版都可以联系小编进行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