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人开视频会议踩过的坑,它都给你逐个填上了
不知不觉,我们恢复回公司办公也已经快两个月了。
远程协作和视频会议,也恢复疫情前的状态 —— 通常在和异地同事开周会时才出现 —— 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
我不禁思考,那对于疫情前没有视频会议习惯的团队来说,恢复回公司上班后,视频会议也会随之消失吗?
很可能不会。
视频会议技术早已存在,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用?
视频会议还真不是新鲜事。
从国内来看,其实视频会议在 2003 年的「非典」期间就迎来了一次「小爆发」。只是因为当时的产品对硬件和软件都有苛刻的要求,基本上只有政企才能折腾来。

早期的视频会议产品需额外购买相应硬件才可使用,图自 Bilinga
2010 年后,随着云计算发展的推进,视频会议产品逐渐摆脱硬件的束缚,走进了更多企业。到了 2017 年,全球已经有 24% 的公司选择远程办公方式,而在美国,超过 3000 万人都远程办公。而在 2018 年的中国,远程办公的人数大约只有 490 万人。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徐思彦曾指出,如果从这几年来看,虽然美国企业级软件服务更成熟,但中美两国在远程协作的技术水平上其实是差不多的。
然而,由于中国消费者更习惯使用微信、电话等沟通方式,在心智上会抗拒像视频会议这类「专业」远程协作工具。

谁还没有永远带「红点」微信工作群
由于人们不想去用,这领域的产品缺乏需求,没有发展动力,服务不稳定,因此当偶尔一次必须使用的时候,产品的体验很可能就会不好,最后导致企业以后就愈加不想去尝试,更别说为此服务付费了。
3 亿人的「一小步」,打破了存在已久的刻板印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开启远程办公的企业达到 1800 万家,进行远程办公的人员更是超过 3 亿人。
这次集体远程办公实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视频会议的认知和消费心智。

远程办公少不了视频会议,图自猎云网
就算没有去到「人人都爱视频会议」,但至少也做到「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也不是不能用」。
当然,这个体验升级也是来自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视频软件设计的功劳。
譬如,从前想开个视频会议,那就得先买好装好摄像头、音响、显示器和视频会议终端等硬件,然后大家还只限于在那个装好一切设备的房间里开会。
现在,这成了一件下个 app 就能解决的事。

图自 Giphy
以全面免费的「有道云会议」为例,想发起个视频会议,只需要下载应用或软件,不用注册,直接用「手机号 + 短信验证码」登陆后即可发起。
如果别人邀请你参与?那就更简单,输入对方发来的 6 位数会议室号,手机号都可以不输入,直接就能「走」进会议室。

「有道云会议」不注册也能快速加入会议
这次长时间的远程办公实验,还让我们克服了在使用视频会议时,将私人家庭空间「公开化」的不适感。
以我自己为例,最开始当公司说每天都要用视频会议来快速同步大家的工作进度时,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然而大概过了一周后,我的抗拒早已进化成了娴熟,给我三分钟,我就能换上开会专用「造型」,熟练地把电脑搬到家里比较整齐的一个角落,淡定地等待主编呼唤大家一起开会。

图自 Interesting Engineering
不过啊,视频会议那一度使用频率之高,「翻车」总是难免。
见惯风(duan)雨(zi)的「有道云会议」就特别贴心地设置了不少「防翻车」小细节。
譬如,它默认所有人进入会议室时的状态都是「默认关闭摄像头」+「默认关闭麦克风」。

这样你就不用担心自己在匆忙加入会议后,不小心在调整电脑摆放时被同事看到睡裤了。
万一尴尬真是来了,有道云会议还会帮大家快速止损,设置了一系列主持人管理功能。
噢,我们听过太多学生在上网课时,没意识到自己开麦,突然开起个人演唱会的故事。
而在工作场景下,我们也会遇到在开会过程中,同事突然接到电话,一下子忘了先关麦就和对方聊起来的情况。

这时候,发起会议的人可以一键静音这位同事的麦克风,让「会议室」重回清静。

会议发起人可一键静音成员麦克风
更让人尴尬的,恐怕就得数那些以为自己离开了会议,但其实又还开着摄像头,「自由自在」做自己的朋友了。

上一秒,小吴快乐地和大家挥手告别。
也许,是不用开会带来的快乐冲昏了头脑,小吴居然忘了退出会议室…… 还好,主持人还是能及时「踢」他出会议,避免小吴的「偶像人设」彻底毁掉。

通过这些小功能,有道云会议又为我们带来了多一点安心和控制。
这次长期的集体远程办公实验,除了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不一样的会议回(shi)忆(gu),它还让更多人增进了对视频会议的理解,也为这个工具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疫情后,视频会议产品可能还会影响我们工作以外的沟通方式
回顾历史,不少科技产品在普及使用后,应用都出现了「异化」的情况,使用的场景也超出了原本设计者所设想。
在线文档,最开始主要服务需要远程协作办公的人。当 Google 决心要打入教育市场后,它让平价的 Chromebook 以及配套的在线协作文档工具 Google Docs 成为了美国大部分中小学生的「学习用品」。

图自 GovTehc
但 Google 一定没想到,被家长和老师禁止上学用社交媒体的中学生,现在居然将 Google Docs 当「聊天室」来用。通过实时用不同的颜色的字体在文档上打字,孩子们成功地在大人眼皮底下「光明正大」地开小差。

视频会议工具现在也开始展现出这种「异化」趋势。
当美国启动居家隔离后,不少在家里闷得慌的人想到了一个社交法子 —— 通过 Zoom 来和朋友们「相见」聊天。虽然隔着屏幕,但也能快乐地(各自)举杯,排解苦闷和焦躁。
这个情况下,视频会议软件不再和「办公」挂钩,它是人们保持情感连接的媒介。
最近,荷兰动态设计师 Erwin Van Den IJssel 则从视频会议这一形式出发,打造了一部独特的定格动画短片。

用视频会议软件演绎的定格动画
他邀请了 22 位设计师参与其中,让「视频会议」和「定格动画」这一旧一新的媒介碰撞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样一来,视频会议则成为了一种可启发创新艺术内容的媒介工具。
想创造更多可能性,降低门槛让更多人用上是关键
视频会议这个工具,的确充满了可能性。
然而,问题是在于不少在疫情期间免费开放的视频会议软件,现在都已经回归到收费模式了(当然,这也合理)。
不过,这也一下子提高了使用视频会议工具的门槛。
而要激发对工具可能性的不同想象,广泛到可以「破圈」的普及性非常重要 —— 只有它足够轻便低门槛,才有原本目标受众以外的人去使用,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工具,进而激发创想。

也有公司抓住了成本和功能间的「sweet spot」。
有道云会议放弃了「大而全」产品路线,在提供核心功能点的基础上,保持了向用户免费开放的优势。
就和大家熟悉的有道云笔记以及网易有道云词典一样,有道云会议保持了品牌一贯的 「轻」「快」「简」体验。
「轻」,在于只保留了能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核心功能。
「一键投屏」可谓是视频会议一大「生产力」来源。
原本得这样 解释的应用操作说明:

有了投屏,就能一边语音解说,一边直观地展示操作流程:

「主持人权限管理」,就像上面说的,让主持人能够更好地掌握会议节奏,减少「翻车」对会议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有道云会议在免费状态下,还能做到不限参与会议的人数,甚至还支持过 700 + 人数的会议,也不限单次会议时长,使用时不用掐着时间,数着人头忧虑。
「快」,则在于使用轻便。
想邀请其他人加入会议,你只需要将六位数的会议室号码拷贝给对方,对方甚至都不用登陆就能直接加入会议。

「简」,则在于使用简单和明了。

有道云会议软件使用界面简明直观,「开启麦克风」、「开启视频」、「共享屏幕」、「聊天」、「结束会议」按钮不仅采用了我们熟悉图标设计,并且在每个 icon 下还注明了对应功能名称,即便第一次使用也能快速上手。
设计上的「断舍离」让有道云会议成为视频会议软件中的「小清新」,让用户不用受限于付费订阅的束缚,随时启用视频会议。
同样的,它既能解突发情况的燃眉之急,也能助燃迸发的灵感之火,创造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