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线测字,有人说苏东坡遭妒忌被贬的原因是好耍小聪明刻薄?
诸葛亮在线测字,有人说苏东坡遭妒忌被贬的原因是好耍小聪明刻薄?
导语:
东坡先生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文采出众。他那种乐天派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更是让他成为后世楷模的重要原因。
不过很多人觉得苏轼之所以各种被贬谪,那是因为他常常耍小聪明,而且说话实在是太刻薄了,那么真相是这样的吗?
为什么苏东坡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呢?其实是我们误解了这一点,正是因为他直言不讳的性格,才显得他更加可爱。
01苏轼得罪王安石,是认为他变法过于极端。北宋最大的一件事,那应该就是王安石变法了。当时宋神宗非常看好王安石,面对北宋贫困积弱的局面,他希望王安石能够像商鞅一样,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王安石成为首相以后,将自己对变法的所有理解,一股脑地全部付诸实践。一个人的想法总归是有局限性的,就算是一个团队,如果独自掌管朝政,也不免会有缺漏。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宋史》
可是王安石看不到这一点,他认为要想变法,就得彻底。为此他颁布了很多法令,一次性全部实行了下去。
这可把北宋百姓给吓傻了,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巨变。一时间民间根本适应不了。而且执法者也不知道分寸,所以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对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变法的确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变法的条例,其实应该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股脑全部实行。而且变法的这些法则当中,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应该在群臣商讨过后,才能逐一实行。如果贸然在民间实行,绝对是适得其反的。苏轼的建议十分中肯,可是已经位极人臣的王安石,对此却不屑一顾。他认为苏轼这个人迂腐沉闷,留在朝中不仅对变法没有任何好处,甚至会阻碍变法大业。所以王安石出面,将苏轼给打发到外地去了。因为王安石的一意孤行,最终他得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手下人吕惠卿等人背叛了王安石,变法大业付之东流。
可以说如果王安石能够放慢脚步,任用苏轼这种理智型的人才,变法大业或许能够得到实行。一旦变法成功,北宋的未来简直不可限量。
02苏轼得罪司马光,是因为司马光彻底废除变法。贬谪在外的苏轼,其实也过了不少逍遥自在的日子。他在地方上的政绩,足以证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大文豪,他更是一位懂得治理地方的父母官。
他在杭州做通判的日子里,通过对六井的疏通工作,疏浚了西湖。在密州做知州的时候,曾写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诗篇。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曾经帮助徐州百姓共同抵挡住了水患,并且上书朝廷建造堤坝,使得徐州来年再也没有水患。调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在地方上实行比较折中的新法,因地制宜,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便民法则,赢得了当地人的一片赞誉。结果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丢了性命。等到司马光这些守旧派上台以后,苏轼重新得到了重用,他从黄州团练副使,一路升迁,一直做到了翰林学士知制诰。
很显然司马光是比较看重苏轼的才华的,当年司马光和欧阳修都非常欣赏苏轼。这回苏轼按道理是要飞黄腾达了。
轼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之卒。自尔以来,民不知兵,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为然。---《宋史》
可是苏轼又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了,那就是怼。当时司马光是守旧派领袖,他们认为变法就是有违天道,应该要遵循老祖宗的所有规则,所以就将变法的所有法则都给废除了。
这等于说王安石变法彻底宣告失败,当时是宋哲宗年间。这一段时间,苏轼上奏司马光,认为他这么做太极端了,变法虽然有过分的地方,但是也有好的地方。
苏轼认为应该取长补短,将变法中好的部分保留下来,这么一刀切的做法,绝对不适合当时的北宋。
苏轼的这番建议,遭到了司马光的强烈谴责,他认为苏轼已经成为了王安石一党,所以司马光将苏轼再次贬谪出去。
03苏轼得罪宋哲宗,是因为名气太大了。得罪司马光还算是好的,毕竟司马光也算是君子。被贬外出的苏轼还能成为杭州太守,属于封疆大吏了。
可是司马光去世以后,新党人重新执掌朝政,他们对苏轼可就没有那么手下留情了。他们将苏轼从杭州一路贬谪,相继贬谪到惠州、儋州等地。
苏轼在路上虽然比较辛苦,也相继失去了亲人。不过他乐天派的性格,却支撑着他始终坚持着。在历史上,但凡遭受如此贬谪的人,一般早就死了,可是苏轼却不是这么脆弱的人。苏轼在路上写下了各种豪放派诗篇,所以他的官职是越做越小,可是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大到宋哲宗都认为苏轼应该回来了。所以62岁的苏轼被贬谪儋州之后,宋哲宗一度想让苏轼回来。可是苏轼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一直有人在传唱苏轼回来以后,一定会成为朝廷的首相。为此蔡京等一批奸臣担心苏轼抢了他们的风头,所以也在宋哲宗耳畔煽风点火,说苏轼的名气太大,大家认为他肯定要做首相。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时国事将变,轼不得入辞。既行,上书言:"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陛下临御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宋史》
这么一来宋哲宗可就不高兴了,官员的任职那是皇帝的权力,哪里轮得到这帮人说三道四的?所以苏轼就没有被派遣回来。
后来宋哲宗去世以后,宋徽宗上台大赦天下,苏轼这才有了重返中原的机会。可怜苏轼漂泊半生,只愿在常州终老,结果船刚到常州,他就病死了,享年65岁。
总结:苏轼的人生观中,吃是不可以讲究的。不管走到哪里,苏轼都很乐观,为什么如此乐观呢?其实离不开一件事,那就是吃。苏轼对吃的研究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他被贬谪到黄州时,自觉无聊,就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不要小瞧这件事,当时的北宋人不怎么吃猪肉,因为不会做。结果苏轼却找到了制作东坡肉的做法,因为猪肉价格便宜,所以他吃了个大腹便便。他被贬谪到惠州的时候,每天都能吃三百多颗荔枝,真不知道杨贵妃如果知道了,会不会十分嫉妒。在惠州他还发现了羊蝎子的吃法,为此在这儿足足吃了4年羊蝎子。就算是被贬谪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都没有忘记吃的这一项技能。他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好吃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生蚝。为此他还特地写信给自己的大儿子苏迈,表示生蚝太好吃,不要告诉别人。可见苏轼被贬谪的这一路上,其实他并不寂寞。各种美食伴随在身旁,就算人生遭逢艰险,他也能够挺过来。
参考资料:《宋史》
为什么说诸葛亮去世后?
公元263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的死,对蜀汉来说,犹如一个惊天霹雳,好多人难以相信,认为自己在梦中。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是超越后主刘禅的灵魂人物,他的离世,对蜀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诸葛亮的死,蜀汉上到后主刘禅、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非常伤心,除了刘禅和孟获外,还有一个人哭得很伤心,他是谯周。
第一个:刘禅本人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白帝城,刘禅成了没爹的孩子。刘备在临终前,曾托孤给丞相诸葛亮,并让刘禅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对待诸葛亮,称之为“相父”。刘禅于223年登基,到诸葛亮死时的234年,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他是一个甩手掌柜,什么国家大事都交给“相父”诸葛亮,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到了年终祭祀的时候,去祭祀一番即可。
现在,相父去世了,还是死在了五丈原前线。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刘禅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例如,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父母,老师,或者一个比较亲近的长辈,心里是很难受,更何况,这位长者岁数并不大。诸葛亮去世时,年仅54岁,还不到花甲之年,虽不是英年早逝,也属于“年纪轻轻”就去世的。
于公,刘禅失去了辅佐自己治理朝政的丞相,于私,刘禅再一次失去了教导自己的“相父”。在失去诸葛亮后,以后的路就需要刘禅一个人走了,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刘禅在听到诸葛亮的死讯后,哭得非常伤心。
第二个:谯周
诸葛亮五丈原病逝,谯周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奔赴前线奔丧的官员。当时谯周在家,听闻自己的顶头上司丞相诸葛亮病逝,不顾三七二十一,连后主刘禅也没请示,就前往奔丧。
按照蜀汉习俗,长官病故,手下属官需要第一时间去奔丧,为其送行。谯周就是基于这个考虑,前去的。在谯周走后,后主刘禅怕大部分官员前去五丈原奔丧,造成朝廷瘫痪,于是特意下了一道诏书,禁止大臣前往奔丧。
然而,谯周行动迅速,已经出城了,才顺利到达五丈原,也是唯一一个到达前线的官员。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谯周是否哭得伤心,我们从他行动迅速,第一个奔丧,可以推断出,谯周对于上司诸葛亮的去世,是非常伤心的。他能够见到诸葛亮的遗体,比其他人哭得更加伤心,伤心程度仅次于刘禅。
《三国志·谯周传》: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第三个:孟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为收服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之心,曾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实在没脸和诸葛亮对着干了,这才心悦诚服,归顺诸葛亮。在正史上,诸葛亮虽然没有七擒孟获,也是采纳了参军马谡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之计。
据《汉晋春秋》记载,蜀汉先主刘备白帝城病死后,孟获跟着益州郡大姓雍闿起兵作乱。诸葛亮于是亲征南中,百战百胜,在盘东擒获了孟获。他不但没有诛杀孟获,反而对其礼遇有加,将其无罪释放,收服了孟获的心。
《汉晋春秋》中记载: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南中平定后,孟获跟随诸葛亮回到成都,担任御史中丞。蜀汉南中少数民族表示,在诸葛亮有生之年,不敢再反叛。孟获感激诸葛亮饶了他一命,再加上诸葛亮还任命他为蜀汉官员,感激知遇之恩。因此,孟获听说诸葛亮病逝,哭得也非常伤心。
结语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哭得最伤心的就数刘禅本人、谯周、孟获这三人。后主刘禅心里心知肚明,他失去的不但是能力出众的蜀汉丞相,还是疼爱自己的“相父”,谯周是作为诸葛亮最忠诚的属下,第一个奔丧,见到诸葛亮遗体的,所以也哭得非常伤心,至于孟获,则是觉得诸葛亮多次饶了自己的小命,对于他有活命之恩,突然听到诸葛亮的噩耗,于是伤心地哭了。
当然,诸葛亮的去世,蜀汉不只刘禅、谯周、孟获这三个人痛不欲生,还有不少人也是非常伤心的,如李严,感叹无人能够起用自己,伤心过度,病逝了。只不过他主要伤感自己不能再次出仕当官,不是纯粹地为诸葛亮伤心。
你对玄学怎么看?
在这珍贵时间,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玄学是盛于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潮,本来以解释“三玄”(《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主,后来发展成讨论和解释其他道家、儒家经典的清谈风气。
由于在现代,“玄学”一词已转变为风水命理等意思,所以现今多被称为魏晋玄学。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末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东汉末期至晋朝期间,正统儒家名教之学开始受到质疑,于是从儒家转向道家。
魏晋时期,玄学指立言、行事方面,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皆可称为玄学。清谈者大多是当时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何晏、王弼提出“名教本于自然”,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以儒家的名教为末。
阮籍、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领,其学被后人称为“竹林玄学”。他们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强烈反对儒家的名教,驳斥何、王二人之“贵无论”。
向秀、郭象、裴𬱟等则认为万物皆是自然而生,主张“名教即自然”,则名教亦是万物之一。
在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宋明帝把玄学与儒学、文学、史学并列为“四科”,不过此时玄学已经没有新发展,在张湛的《列子注》后,大多只要讨论前人留下的论点,而在佛教传入后,玄学逐渐式微。
玄学主要涉及有无、生死、动静、名教、自然、圣人有情无情、声音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在后世部份士人认为,玄学清谈无关于经国济世,因此有“清谈误国”的说法。
唐代有道教学派重玄派,“重玄”亦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派的最初形成当是魏晋玄学的产物,魏晋时孙登以“重玄为宗”解释《道德经》,奠定了这一学派发展的基石。
现代的所谓“玄学”,已经不是解释《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意思,而是变成神秘主义式的民间信仰,甚至衍生出职业(玄学家等),包括术数、占卜、算命、风水、择日、姓名学、开坛作法等命术鬼神行业,多数民间信仰从业者或术数先生自称源自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民间信仰被认为是文化的一部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亦有人认为是迷信、伪科学。
现代玄学包括了八字、命理、纳音、占星、风水、姓名学以及占卜等分支。因此就我而言玄学更像是基于统计学、哲学、道教、佛教等学科衍生而出的社会学产品。玄学就是对的或者玄学就是错的这种二分法结论远不足以为一门传承了千年的学科做一个简单的结论。
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身体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什么是玄学?
往年雷雨时,大家总会调侃“到底是哪位道友在渡劫?”上流君一向以为是玩梗说说而已,没成想,今年的这一张气象雷达图,竟被解读成了一部中国道长与鬼子阴阳师斗法的修真仙侠大作。这么规整的圆圈雨带确实不太常见,但被说成是斗法,是不是有点过于离谱了?事实上,上网久了,真的会让人有退网的冲动。无他,有些事情的走向,实在令人迷惑,关键是还有一堆不明真相的人信了。前有八角井镇魂,后有大圆圈雨带斗法。尽管有气象人在微博上科普呼吁,还是抵不住鬼神说在民间的深入人心。所谓的道士懂哥们趁机声称这不是普通的气候变化,而是有不世高人出山,他们正在与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阴阳师斗法。点进某短look平台评论区,居然有大量网友在一本正经地请教道长。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在戏谑,而是在认真地完善斗法的每个细节。在他们眼里,郑州暴雨前天空变成绿色并不是因为光的折射,而是道士念咒后请来了诸天神佛。暴雨蓄势时的闪电惊雷哪里是大气摩擦,那也不是雷公在摇旗,电母在呐喊,而是护佑中华的道长们正在集体发功。甚至有人说,是不是全国都在打雷。稍微多看几分钟天气预报,都说不出这话来。如果有人不信,懂哥们还会要求他们看一下卫星云图,看看异常气象是不是在河南这块中华腹地形成一块圆形的八卦。“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我道教瑰宝八卦阵护住中华气脉,尔等奸小阴阳师再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幺蛾子来。”每个不同的气象都成了阵法的证据。一点点蛛丝马迹,都被解释成了道长们在努力。坐车看到一车道士,是人家在集体出任务;发消息给道长没回,那是道长在忙着施法,可别给人添乱。而彩虹、闪电、晚霞更是成为了大战告捷的重要佐证。这种拨开浓云后的美景,不正是道友们施展一身修为赶走宵小吗?雨后的云更是被网友称作祥瑞,因为在他们眼中,那些不是云,而是麒麟露蹄、神龙扫尾、凤凰展翅……可以说,一旦点开了评论区,就再也出不来了,只差转身找个山去修行了。但凡提到引雷唤电、操纵气象之类的法术,朋友们大多会第一时间联想起道士。这次被提及多次的神霄派中的“神霄”二字,出自《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在这本经书里,上天有九霄、九重之说,而神霄则是其中最高一重,指的便是道教神仙居住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用这个名号,便是看中了其高远尊贵的意思。神霄派主要修行五雷符,据说这种符咒可以役使鬼神、呼雷唤雨、除害免灾。北宋道士王文卿是神霄派的创始人,他自称早年在长江遇到了火师汪君,学到了如何飞神谒帝的技能,也就是他可以通神灵;后来又碰到一个老太太,据说是雷母,又学到了雷雨之术。此后,他发挥自己的能力,解除干旱,为人治病,一下子成了当时的名人。深受宋徽宗信任的北宋著名道士林灵素也是神霄派门人。在他的推荐下,宋徽宗曾召见王文卿求雨,求雨果然成功,于是宋徽宗大喜,封王文卿为太素大夫。后来宋徽宗更是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因此神霄派彻底天下扬名。若是仔细研究这段传说,就会发现它充满了修真小说的各种元素,主角遇到贵人,修炼技能,然后拯救天下,投稿至晋江文学城仙侠区也不是不行。由于道家推崇天人感应的四象,设想人的精神可以感通天地,影响自然,一旦功力修炼到一定的境界,甚至可以主宰天地风雷。而在一些以宋、元、明等朝代为背景的修真小说里,雷系法术更是成为了道士体系里的明星法术。《诛仙》女主陆雪琪的成名绝技,便是名为神剑御雷真诀的纵雷术。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来到车迟国,该国养了不少和尚,但在干旱时,和尚们却说自己不会求雨,随后来了三个道士,求雨成功后,车迟国国王就罚和尚们给道士做苦力。《西游记》里还有乌鸡国等多处情节,展示了道士求雨的“实力”。加上各种仙侠小说和电视剧的渲染,普通人的印象里,是否能够操纵雷电就成了道士的行业技能标杆。很多人认为道士平日里就是在道观里出世修行,只有降妖除魔时才能入世。尤其是茅山派的道士,捉鬼捉妖的传统技能在各种影视剧里被尽数展现。然而,这些所谓的呼风唤雨、捉鬼替天行道技能,终归只停留在影视剧和游戏里。回到现实中,就会发现,真道士几乎不出世,假道士倒是遍地,营生主要是靠周易八卦、铁口测字。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少朋友喜欢找道士为珠宝玉石开光,并且以此与道士结缘。近些年,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不少“道士”开通了社交账号,并且做了实名认证。在他们的账号里,玄学论述比比皆是、好不热闹。这些“道士”还深谙互联网流量技巧,能够熟练掌握热搜关键词,时时点评明星八字、比特币走势等等。△甚至还能“治疗疑难杂症”值得玩味的是,在这些人的评论区里常常出现诸如“慕名而来”、“拉我进群”、“求道长解惑”之类的留言。而大家如果想要进群,首先就要发红包结善缘。可问题是,如果你发的红包小了,“道士”会告诉你缘分未到。原来,“道士”的尽头是社群营销。即便网友狂欢于道长施法破阵,还是有真正的道长下场,劝大家要相信科学。毕竟一不小心被割了韭菜,那就不值当了。如今的道士,就是一种职业,既不能御剑飞行,也没有引雷唤雨的超能力。而且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随便便去做道士,必须要有道士证,或是宫观、道协的推荐才有资格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什么三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里自行修炼的散仙,不会被承认,毕竟咱有专业的道教学院。早在1961年,中国道协便拟定了《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大纲》。在北京、上海、湖北、浙江、四川等地,都有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的专业道教学院。△中国道教学院|来源:图虫想要进入这些专业的道教学院里学习道学,需要参加相关考试后才能被录取。在浙江道教学院的秋季招生里,明确规定了考试科目为面试、圜堂集训综合测试和笔试。同时还限定了参考教材,分别是《道德经》、《太上玄门早晚功课经》以及闵智亭所著的《道教仪范》。考进来也不轻松,日课、晚课、静坐、太极拳、八段锦都是必备。基础课程有《古代汉语》、《新概念英语》、《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专业课有《道德经》、《南华经》、《重阳立教十五论》、《老庄思想概论》……选修课有基础建筑知识、诗词格律基础知识、道教音乐……每一门课都规定了学时,不及格需要补考,毕业也需要毕业论文。甚至毕业证书都和普通本科长得差不多,专业、学号、学位都写得清清楚楚。可以说,佛门不渡研究生以下,道士毕业也没有那么容易。引雷术,那是真没有,还请移步仙侠小说。一般来说,道教学院都是以教内人士为主,但也允许尚未入道却符合条件的好道人士居住,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不愿996的都市人寻求清静的一个选择。△终南山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城市人前来隐修|来源:图虫不过大家得注意了,非教内人士入学后得服从院方安排,参与帮厨、打扫卫生等劳动,完成站桩、运步以及静功之类日常练功,还要进行体能测试拉练、长距离徒步。没点体能,隐修都很难跟上节奏。道士与普通人也没有太大的差距,如今这个时代,他们也得用手机,没法万里传音,出门也得坐高铁,不能御剑飞行。△道士下山|来源:图虫至于下不下雨的,这边建议还是追踪一下萧敬腾可能更加摆谱(bu shi),毕竟气象局都已经把他加进关注列表。作者 | 放学堵他编辑 | 豌豆 // END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只能呵呵了!
前些时候,也看到过类似的文章,好像叫:最著名的有错字的匾额,其中就有“避暑山庄”。
难道题字者真写错了吗?非也!他们之所以这样写并非故意而为之,而是按古人的写法很自然的写出,什么这个目的、那个原因都是后来人按自己的想法随意臆测而已。
这些匾额的书写者功力都很深厚,都有极高的传统修养,说明他们都经历过严格地临摹古帖,有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
反观那些认为写错的人,不客气地说,他们应该好好补补课了,不要不懂装懂,闹出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