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车管网,南阳为什么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大城市?

2023-07-14 19:50:04 74阅读

南阳市车管网,南阳为什么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大城市?

时代的车轮在高速向前运转,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早已提出,南阳做为一个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中原名城自然不能落后,至于为什么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大城市,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中央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重视

南阳,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承担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的20余座大中城市供水的重要任务,2014年12月12日中线通水并正式进京,通过管网进入北京11座供水水厂,平均每年向北京市供水10.5亿立方米。首都用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水源地的保护和发展也是中央考虑的方面,去年总书记就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

南阳市车管网,南阳为什么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大城市?

河南省政府对南阳的定位

由于南阳是全省面积、人口最大的城市,又是西南门户,GDP总额常年保持在河南省三甲之列,省委省政府去年把南阳确定为全省三大城市之一、区域中心城市,做为重点发展对象,明确了“建设具有较强吸纳集聚能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目标,充分发挥南阳的优势、围绕中心城区提质,努力构建大都市区,提升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影响力,把南阳做大做强。

南阳自身的发展需要

南阳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文化厚重。南阳作为“中原粮仓”,天生丽质,生态宜居。南阳由于是传统的农业城市,工业发展较为薄弱,因此近代经济走了一些弯路,但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旅游业、畜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南阳市已经形成了“一心两山环众湖,两渠九水绕南阳”的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显著增强,宜居成为城市新名片。郑万高铁去年底已顺利通车,三馆一院、大学城、机场搬迁等工程的上马,给南阳高质量大城市建设更多的底气和信心。

总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梦想与希望是全人类追逐的对象,南阳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决心与行动,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是一种逻辑必然,更是一种规律使然,是一代又一代南阳人不断付出努力奋进的方向,更是我们每一名南阳人心中渴望的最美家园。

我是宛都说事儿,80后南阳土著,说南阳人感兴趣的事儿。

欢迎朋友们关注、评论、点赞。

智慧水务行业受到哪些影响?

行业发展历程:“十四五”时期“构建智慧水利体系”

从国内智慧水务相关政策来看,在中国城镇人口日益增长的发展背景下,城镇水务建设需求不断提高,智慧水务应用规模逐步扩大。从2014年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智慧水务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发展智能水务”到“发展智慧水务”再到“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变化。

2020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4.8亿元

中国智慧水务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由于有关部门未公布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规模数据,我国智慧水务项目主要是政府部门主导,因此前瞻根据中项网公布的智慧水务相关建设项目测算,2020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4.8亿元。

供水管网迅速扩张管理压力大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供水量持续增长,供水管网迅速扩张,面对分散的管网、用户、泵站、水厂管理,要求水务部门和企业的管理手段、工作效率能跟上快速的发展,因而水务部门和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支撑整个供水管理的智慧水务平台。

2019年我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达92.01万公里,供水普及率达98.78%,2020年,我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约为96.41万公里,供水普及率约为98.98%。

污水排放量持续上升

根据中国住建部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2019年中国污水排放量逐年增长,2019年中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55亿吨,县城污水排放量为102亿吨,村镇污水排放量为216亿吨,合计873亿吨,我国的污水处理工作刻不容缓;前瞻初步统计,中国2020年城市污水排放量为588亿吨,县城污水排放量为105亿吨,村镇部分污水排放量为233亿吨,合计926亿吨。

我国智慧水务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供水现状、以及水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水务管理过程中控制漏损等问题),为智慧水务营造了发展环境。而智慧水务还有很大的市场可开发,如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实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进一步实现人机交互的综合应用,未来我国智慧水务前景可观。预计到2026年,我国智慧水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70亿元。

—— 更多数据可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水务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南宁未来发展怎么样?

南宁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交通方面,配套升级前全面爆发。从一号线到三号线开通,南宁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了,现在又轮到了第三人地铁规划的公布。未来将涉及有十条地铁线贯通南宁。

不过也有一些争议,就是没有过凤岭南,龙岗。但总比没有的好吧。

以及五象新区的发展,现在也是可以看得见它的变化。我附上几张五象新区建设对比图。

南北水调工程是怎样将水引入北方的?

北方地势比南方高,南北水调工程是怎样将水引入北方的?

南水北调是我国建国以后所实施的大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截至目前东线和中线已经完工通水,西线正在论证中。东线和中线工程总长度达到2900公里,每年调水量达到近280亿立方米。通过工程的实施,将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连,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科学调控空间水资源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有细心的朋友不禁要问了,从地势上看,南水北调的目的地高程,要普遍高于输水的源头地高程,那么是如何将南方的水调入北方的呢?

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调水,无非就是利用两种主要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借助于地势的高差,依托天然或者原有人工河流的走势进行自然性输水,第二种是通过水泵,将水从地势较低的区域提升到地势较高的区域。从目前已经建成的东线和中线情况来看,由于沿途的地势变化特点不同,因此所采取的调水方案有很大的差别。

从东线来看,其起点为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利用江苏现有的江水北调工程以及京杭大运河,先将长江水源输送至山东境内的东平湖,通过东平湖之后,然后再依托新修建的两路人工干渠,分别将水引至北部的天津以及东部的烟台、威海等地。

以目的地为天津一路为例,其终点天津附近的海拔要比起始地扬州要高一些。此路线的高程有一个转折点,即从扬州的起点出发,高程只有20-30米,经过大约400多公里的高程上升路段进入东平湖,高程值达到最高,即平均80米左右,此后高程缓慢下降,到达天津附近时下降到10米左右。

在东平湖以南河段,由于地势的抬升,为了推动河水正常流动,在南水北调的东线设置了诸多泵站,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泵站群,其泵站数量达到了50多座,在这么多泵站几乎不间断扬水的综合作用下,实现了来自长江的水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东平湖。由于泵站扬水能力需要一定的汇水冗余时间,而东线沿途所经过的一些湖泊,则成为天然的“中转站”,比如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东平湖等。从东平湖出去的水,在向天津进发的途中,由于地势开始逐渐降低,因此利用人工干渠基本可以实现自流,也就不需要泵站对其进行加压了,只是在进入沿线的城市引水工程中,需要设置一些泵站进行一级加压。

从中线来看,其地形变化相对于东线简单一些。起点为汉江中上游的丹江水库,沿着河南南阳淅川陶岔渠、唐白河流域、长江淮河分山岭方城垭口、黄淮平原西侧、西孤柏嘴、京广铁路西侧的路线,直达终点北京。由于丹江口水库的地势较高,高于终点北京的高程,而且途径的区域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区,地势的起伏很小,因此所引之水基本上可以通过自流输送,沿途几乎不需要额外的加压泵站,仅在丹江口水库的取水处设置泵站即可。

从规划建设的西线来看,主要目的是连接长江和黄河,即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以及支流的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构建大坝形成水库,同时将长江和黄河之间分水岭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体挖通,从而将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上游的,继而解决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由于此项工程施工难度较大,目前仅处在规划阶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期进行实施。

通过以上对南水北调三线的分析,可以看出,问题中提出的“北方地势比南方高”的前提是不对的。抛开还未建设的西线,从已经通水的东线和中线来看,中线基本上都是自流型的,表明南部的地势要比北部的高,总体上高程呈现逐级下降的状态;而对于东线来说,只有东平湖以南的400公里左右的河段,存在着北高南低的情况,在这段路途中必须借助于加压泵站和湖泊蓄积作用实现水体的定向流动,而在东平湖以北的河段,则完全可以通过高度差实现水体的自流。

市政水压能到几楼?

6楼

一般来说是4-6层以下采用市政直接供水,以上部分就得采用全自动二次供水设备。但也有从一层开始就直接采用增压设备的,具体要看当地的市政压力是多少,自来水公司供水压力按照相关规定最高只能达到6楼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高层的需要。

市政水压不能送达的地方,就必须二次加压,也就是所说的二次供水。市政水压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家规定满足28m服务水头(六层楼);另一个按照建设部字第277号文规定,是14m水头(三层楼)。因每个地方地形的高低等情况不同,当地水厂供水最不利水压达不到28m水头,就按不低于14m水头。一般的市政供水负责供水至1-6层,二次加压供水从4层或者7层开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