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国凤凰古城那里的风土人情你知道多少?

2023-12-20 08:00:06 87阅读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国凤凰古城那里的风土人情你知道多少?

凤凰古城这边的苗族和土家族基本上一样,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所以很多寨名都是以姓氏为名,如:李家村、向家坡、覃家湾等。其住宅一般都是由正屋、偏屋、木楼这三部分组成。

由于村寨一般都是依山旁水,所以一般也是依山而建。房屋大多造坐北朝南、很多都是纯木结构的居脚楼。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有很多还会刻上蝙蝠的图案,意思是幸福。房屋顶上一般都有凭桩可观景,也可晾晒衣物。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中国凤凰古城那里的风土人情你知道多少?

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在湘西武陵山脉这一带,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便肩挑,但是背在肩上的相对容易很多。于是当地土家族、白族和苗族人多用竹片织成长筒形背篓,用以作生产、生活用的负重工具。而且根据背篓的用途不同,背篓的制作规格和大小也是各不相同。有用于生产的大而粗糙耐用,也有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精细。 用来背柴的背篓一般都用粗厚的青竹篾编织,形状较大,四周用竹片做成"墙"状,这样可以防止柴火遗落;而洗衣背篓则选料精细,用水竹破成细篾精心编织,上大下小;还有用于陪嫁背篓形状如同洗衣背篓,只是制作工艺更为考究,篓口用斑竹和青竹镶边,表示阴阳交合,中部用红漆刷约3厘米宽的圆圈,以示喜庆。另外还有背小孩的是,其实是椅架式背篓,篓框用毛竹制成,背带一般用布条包扎好。

土家族和苗族还有一个结草标作为记号的习俗,草标为几根草编结而成,以形状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意思。并却这种草标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交易活动中,比如旱地播种或水田插秧后,将标结成"又"字形,以祝愿丰收和看护庄稼。锄草时把草结在锄头上,放鸭时结在浪竿上,封山育林时结在树上,背柴时结在背篓上,以示物有其主。还有买卖也用,比如卖牛时,草标结在牛角上,卖猪时结在猪笼上,以示此牛此猪出售。另外草标还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青年男女恋爱,在约会地点结成圆形的草标,表示团聚求爱。要是女方同意即在草标上系上一根丝线,不同意就另结两个分开的草标,表示不再往来。若草标用青草与黄草扎成,表示秋后相会。几根草结在一起表示相会,其根数表示几天后相会。

不过随着全国各民族的融合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很多传统的风俗已经不见了踪影。如果想要看到这些最具民俗特色的东西,要到一些偏远的地方,呆上一段时间,还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特点?

56个民族风俗和特点分别是:

1、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统称。其确立经历3个阶段,除了源远流长、从未断过传承的炎黄子孙汉族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皆在新中国成立后认定,之后还印发过整版的56个民族邮票。

2、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3、汉族是中国传统民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人口数量在中国是属于最多的。汉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比如腊祭、春节、清明、中秋,这些都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汉族中最为隆重的节日是春节,也是整个中国人最为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历史悠久。

56个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白族、朝鲜族、侗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满族、土家族、瑶族; 达斡尔族、东乡族、高山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纳西族、畲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仫佬族、羌族、水族、土族、佤族。

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普米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仡佬族;保安族、德昂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京族、怒族、乌孜别克族、裕固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基诺族、珞巴族、门巴族、塔塔尔族、汉族。

其中汉族是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不能摸头的民族?

答案是;不能摸头的民族是土家族。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分为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乡的土家族操南部方言外,其余土家族均操北部方言。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目前只有酉水流域永顺、龙山、来凤等县的部分土家人会说土家话。

重庆土家族特色?

土家族近代的风俗习惯大体与汉族相同,崇拜祖先,信仰多神,特别崇拜土王。土家族有语言,但无文字。土家族能歌善舞,他们传统的摆手舞、龙灯、狮灯、花灯、跳香、民歌、号子、打闹等均享有盛名。

传说土家的摆手舞来源于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军队的“前歌后舞”,即汉代著名的巴渝舞。土家族文学上的成就是有名的“竹枝词”,曾对盛唐以后的中国诗坛产生过重要影响。

土家族戏剧也很有特色,在酉水流域,流传着土家族的傩愿戏(又叫傩堂戏);在石柱一带流行着一种源于傩戏而又不同于傩戏的“土戏”。

在土家地区,往往土家与苗族、汉族交错而居,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酉阳、秀山、黔江和彭水则是土家族和苗族联合组成的自治县。

重庆的苗族源于古代的“五溪蛮”和“黔中蛮”,和土家族、汉族长期和睦相处,创造出了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干栏式的“吊脚楼”民居和建于江河上的风雨桥、土花被面、蜡染织品、油茶汤、糯米糍粑、油香粑、极酸的泡菜,以及苗家的“踏月”歌舞,都有独到的特色,享有盛名。

土家族有什么独特的民族习俗呢?

感谢邀请,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土家族作为我们少数民族中一个比较大的民族,它又有什么样独特的习俗呢?

节日民俗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独特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 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哭嫁

土家青年男女多由对歌而相爱结婚,而且还有“哭嫁”习俗。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如果存在纰漏欢迎斧正,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