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蚂蚁庄园,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沆瀣一气蚂蚁庄园,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入北京城,明朝灭亡。
一向自视甚高的崇祯帝,对自己这场所谓的中兴之梦的破灭,始终感到难以理解。这种同情崇祯帝的种种观点,显然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先说一说崇祯帝所谓的“诸臣误朕”之言。崇祯帝继位的时候是17岁,虽说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和年幼继位的祖辈明英宗、明神宗不一样,他的这两位祖辈的军政大权全部由辅臣决断,也和汉献帝、光绪帝等亡国之君不一样,虽贵为皇帝,却毫无实权,崇祯帝一继位就独掌大权,不论政务大小,还是人事变动,对文武百官的生杀予夺,皆稳固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杀魏忠贤这种权臣和袁崇焕这种边帅易如反掌,史称“太阿独操”不是没有道理的。明朝灭亡,周延儒、温体仁、熊文灿等大臣固然负有很大一部分的责任,但作为掌握实权、乾纲独断的最高统治者的崇祯帝,难道不是应该承担更为主要和更为重要的责任吗?再说一说《明史》中的“明实亡于神宗(万历帝)”的观点。万历帝的老师张居正大力推行改革,使明朝社会顽疾得到一定的改善,明朝内部矛盾趋于缓和。但是万历帝亲政后,全面清算自己的老师,使得全国轰轰烈烈的改革之风荡然无存,绝大多数好的改革成果尽付东流;不仅如此,为了全国清查张居正党羽,引发大量因为不满张居正改革进行翻案的风潮, 开启了新一轮的新旧势力党争,导致统治阶层力量被大幅度削弱。万历帝自身也是昏庸之主,爱美色,喜金钱, 长期怠政,三十年不早朝,还喜欢挥霍浪费,聚敛财货,掏空国库, 刮尽民脂,造成朝堂的混乱,官僚的对立,军队的废弛,民变和兵变频繁发生,他还收敛,反而大量赏赐王爷、公主们的田地和金银,进一步加剧土地的兼并;为了自己的虚荣之名,进行万历三大征,进一步劳民伤财,最终为后金国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一切的一切,都埋下了明朝灭亡的大祸根。不过,明朝毕竟没有亡在万历帝的手中,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再看看孟森教授的观点。崇祯帝“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这并没有否认崇祯帝是亡国之君,至于如“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只不过是孟森教授的一种假设。但大家也知道,历史是无法假设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以时间、地点、背景、人物为转移的,谁也无法预知到崇祯帝在万历以前成为皇帝,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至于所谓的“气数使然”,的确所谓“气数”,指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其中最出名的历史规律就是“封建王朝不超过300年”。气数的确与封建朝代兴衰密切关联,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这不代表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毫无作为。毕竟人虽然不一定胜天,却能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也能一定程度改变“天意”。按照科学的历史理论来说,那就是外因都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人的智慧与努力虽然很难改变历史规律,也很难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却可以起到延缓或加速的作用。明朝末期,明朝的统治的确已经是病入膏肓,灭亡是早晚的事, 但是它究竟是早些灭亡还是晚些灭亡,在什么时候灭亡,这都要看最高掌权者的所作所为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崇祯帝如果真的有治国理政的才能,才三十来岁的他正处于身体的巅峰期,年富力强,不至于最后落个家破国亡。至于崇祯帝广受赞誉的勤于政务、崇尚俭朴的品质, 这只不过是英主明君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已,但仅仅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是远远达不到治理好国家和百姓的英主明君的要求的。崇祯帝执政17年,除了诛杀魏忠贤之外,没有什么像样的拿得出手的政绩,反倒是枉杀文武百官有一套心得。这都说明了,崇祯帝就是一位空有中兴理想,而没有中兴才干的平庸君主。
在封建社会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特别是挽救危亡之国,要同时具备远大的志向,深邃的智慧、开阔的视野、坚强的意志、雄伟的气魄、包容的胸襟和高超的治国才干,能够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根据轻重缓急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进行长远的治国政策的规划和短期的缓解矛盾的措施相结合,从而治标又治本。但是,崇祯帝天天说百姓困苦、民力维艰,却不想办法解决广大农民的问题,反而接连几次加派税赋,加完辽饷加剿饷,加完剿饷加练饷,加派到广大农民家庭十室九空,民变遍地,加派到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都攻进北京城了,他自缢前才说了一句“无伤百姓一人”,可惜这时一切都晚了,明朝灭亡已成定局。加派税赋逼得农民和百姓到处闹起义,然后在临死前说不要伤害百姓,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如果你是曹操?
很多朋友都说,如果自己是曹操肯定会第一时间干掉司马懿,这样就没人能够篡夺曹魏的天下了。实际上不是的,干掉了司马懿还会有其他人出现,这是由当时的天下大势决定的,司马懿只是恰好被选中了而已。如果真想一劳永逸的话,还应该从士族门阀入手,因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一:关于士族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虽然汉家政治是“霸道和王道夹杂着使用的”但是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凭着儒家的一套抢班夺权,之后兴起的光武帝刘秀又迷信“谶纬经学”加上之后的“明帝、章帝”又都是仁爱的人。所以经学勃然大兴起来,慢慢的就形成了几个主要流派,他们的学问只在自己的门户(师门)之间传授。逐步垄断了社会舆论和文化知识,再加加上两汉时期特殊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大量有心做官的青年才俊心甘情愿的投身地方豪强,依靠他们的人脉关系,举荐自己入朝为官。中国是个很讲究投桃报李的国家,所以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地方豪强逐渐成长为势力强悍的世家大族(比如:袁氏、杨氏、司马氏等),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受朝廷帝王的摆布和驱使,渴望能够自己来制定游戏规则。
公元184年,由于地方豪强肆无忌惮的土地兼并,大量失地农民终于在走投无路之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趁着这次风波,各地豪族纷纷组建自卫军保护自己的庄园和财产不被侵犯。而这就是后期割据一方的军阀的前身。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说“天下皆以弱亡,唯汉以强亡”的缘故。因为东汉的灭亡实在是因为地方势力远远超过朝廷势力导致的,并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打击和压迫。
二:曹操的态度
在最初的时候,曹操也曾积极的吸收并拉拢当时颇有势力的士族为自己服务,最著名的就是被她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和有“狼顾”之象的司马懿。但由于曹操“宦官之后”的家庭成分,以至于当时天下士族普遍看不起他。比如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为他出谋划策的荀彧,在知道曹操想要做魏王后也激烈反对。再比如,喜欢卖弄聪明戏谑曹操的杨修和借名士祢衡羞辱曹操的孔融。在这些世家名士眼中,曹操,无论他多么强大,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宦官之后”。但很显然的,他们低估了曹操的勇气和胆量。他毫不犹豫的逼死了荀彧、杀掉了杨修、族灭了孔融。雷霆手段,势如疾雨。曹操的凶悍迫使当时的士族即使心中万般不爽也不得不俯首称臣。而这就是曹操的态度“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但在曹操死后,继位的曹丕显然没有其父的强势霸道。他试图去跟士族豪强和解,因为他想做皇帝了,他必须得到这群垄断知识文化和社会舆论的人的支持。也许是当时的士族还没从曹操的狠辣中反应过来,勉为其难的答应了曹丕的要求,并趁机提出了“九品中正”的选官机制来确保自身的利益。为帝心切的曹丕彻底抛弃了父亲的政策,和看不起他的士族冰释前嫌,沆瀣一气。但谁又能料到,这群读书人从未忘记过当年曹操带给他们的屈辱。他们一直想着报仇。
三:被选中的人
司马氏是河内郡的士族,司马懿则是这个家族中的佼佼者,他因为支持曹丕而备受器重。后来更是被魏明帝委任为托孤大臣,在经过“高平陵政变”之后俨然成了整个曹魏帝国的掌舵人。这时天下士族的眼睛都亮了,他们猛然间意识到,为什么不换个同样是士族出身的人做皇帝呢?于是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帜,荀顗率先投入到司马氏的阵营,之后又有郑冲、羊祜、王广、诸葛靓、卫瓘等等。等到司马炎时候,一切都已水到渠成,代魏而自立是这么的理所应当。到此为止,士族们终于如愿以偿的控制了整个国家。于是他们开始畅享生活,跑马斗鸡、炫富嗑药、清潭攀比,魏晋名士们一样都没落下。终于~他们的洒脱引来了北方的豺狼。他们挥舞着大刀,将这群名士感到了江东地区。谁知道到了江东之后的名士依然风采依旧,甚至更甚往昔。因为在江东这片土地上,他们猛然发现自己成了真正的大佬,朝廷上坐着的家伙已经成了光杆司令了。这一发现让他们欣喜欲狂。有个别心思灵巧的已经在想取而代之的事情了。最先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将其付诸实践的是王敦,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司马氏根本不敢动他,反而好言安慰。这下子,全天下的士族都激动了,他们纷纷开始谋划,谋划怎么把这东南半壁江山收入囊中。
综上所述,如果我果真穿越回三国,我要做的第一件事:要么极尽所能的拉拢士族,要么,不折手段的铲除他们~只有这样,这日后的天下才能安稳~
声明:文章皆系原创,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有不妥请联系作者,谢谢~
怎么看待家委会的存在?
看了几篇回答,结论:有的人就特么毛病多!老是觉得别人惦记他包里那几个钢蹦,得了便宜还牙尖舌利。
做人,你可以不奉献,但一定要学会善良,不要人云亦云,不仅不懂感恩,还四处造谣中伤。
我家孩子今年才小学毕业,作为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我清楚地知道家委会成员和老师都为孩子们做了什么,班里的其他家长也明白,所以,毕业后,我们群里没有一位家长退群,这足以说明我们这个群体是健康和谐的。
一年级,成立家委会,由家长自己报名,在家长会上,五位家长从自己的工作、沟通协调能力、时间安排、办公能力等方面做了自我介绍,坦白说,我这个高中教师,自认在他们那没有竞争力。
六年来,家委会开学前组织打扫教室卫生,检查并维修桌椅,购买班集体用品,配合老师组织报名工作,领取发放教材……学期中,组织班级活动,购买零食、水果、饮料等(这些得自己贴钱,由家长主动赞助),拍摄活动照片上传家长群,协助管理学生……学期末,帮忙打印复印资料,各种汇总等等等等,本人这六年里,有幸抢到两次打扫卫生、一次布置教室、一次维修课桌的机会,但每一次劳动,都家委会成员在,他们是付出最多的,我对他们的每一次感谢都是发自肺腑。
多的就不说了,说说许多人牵肠挂肚的班费,我家孩子一到五年级,每学期约200班费,他们班58个人,最大头开支便是水费,孩子们一天最多能喝4桶纯净水,其次是资料费,除开这两样,所剩无几,对我们的家委来说,任何一位的名声都不止班费总数,又有什么理由去贪污那点碎末?
许多回复中一个班不过区区三五千班费,都还在质疑家委会贪污,哎呀我去,我都不想为他们辩解了。
肯定有人扯几百块班服,几百块班费的,我想告诉你,孩子衣服并不都是几十元一套的,能够放眼500+一套衣服的家长,人家家庭收入怎么也得20W保底,班费能交几百块的,班级用品都不是普通玩意,人家家委真不屑你那俩散水银子,说不定人家动用的资源服务在你孩子身上的折算下来远超你交的那俩班费。
慕容复要是当选西夏国驸马?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西夏国皇帝曾经发布榜文,公开为银川公主招取驸马,不论何国人士,不论什么出身,只要自信人品才能出众,便可赴西夏应聘。慕容复正愁光复大燕难以成功,少了个有力的强援,如今得知这一情报,立刻屁颠屁颠地与四大家将、表妹王语嫣远赴西夏,想要当上西夏驸马,借西夏兵马复国。
没想到,这次西夏之旅,竟是慕容复命运的转折点。慕容复为了除去竞争对手,将段誉推入井中,有眼睁睁地看着爱慕自己的表妹王语嫣跳井自杀。段誉和王语嫣因为慕容复的这一举动走到了一起,慕容复自己却啥也没得到,不仅失去了王语嫣,也没有当上西夏驸马,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慕容复从此撕下了伪装,彻底成为了阴险小人,并最终精神错乱,成了疯子。
如果慕容复真的做了西夏驸马,他有可能在西夏的帮助下,复国成功吗?完全不可能,这只是慕容复的痴人说梦。
首先,慕容复和四大家将的理想很丰满,仿佛当上了西夏驸马,便能大权在握,借助西夏的军队光复燕国了。但是现实很骨感,假如慕容复当上了驸马,他可能完全没有实权。
在历史上,一般当上驸马的人并不掌握实权,有的驸马还会受气。驸马的地位来自于公主,公主虽然出自皇室,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公主一般没有权力,因此驸马也只能做一些看上去很美好但并不掌握实权的官。并且,在夫妻关系中,公主是皇帝的女儿或姐妹,而驸马虽然娶了公主,却仍然是皇帝的臣子,因此公主比驸马的地位要高。如果公主性格桀骜,那么驸马是会受公主欺负的。
而且“驸马”这个名称的来历,已经暗示了他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秦汉之时,皇帝乘车出行,总怕有人刺杀,当年秦始皇就被人刺杀未遂,所以除皇帝所乘的正车外,还要设置几辆与正车一模一样的副车,而乘坐副车的替身,就叫做“驸马都尉”。后来,驸马都尉专门由公主的丈夫来做,所以驸马便成为公主丈夫的代称。可见,驸马就是给皇帝挡刀的样子货,虽然看上去很尊贵,享受着皇家礼仪,但完全没有重要性,死了也不可惜。所以自古以来驸马的官阶并不高,到了清朝,驸马地位才显赫起来,被称为“额驸”。
不过,如果驸马的家族本身实力雄厚,足以改变朝中局势,那么皇帝选择他做驸马,本就是想加以拉拢,此时驸马的地位自然也不同凡响。可慕容复只是来自姑苏的大财主,除了四个只能做猪队友的家将外,并无其他势力。像慕容复这样一个土财主,又是来自敌国,怎么可能在西夏手握兵权?
就算慕容复做了驸马能够掌握兵权,他也难以复国。
慕容复娶了西夏公主后,若想实现自己的皇帝梦,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想办法挑起西夏和宋的战争,在混乱中自己乘机立国;第二个办法是,在发动政变,取代现在的西夏皇帝。但是,这两个办法都行不通。
首先看看第一个办法。当时西夏皇帝李谅祚本就有进攻中原,为此他招聘天下高手,创立了一品堂,就是为了对付中原武林人士,特别是丐帮。所以在杏子林中,一品堂趁丐帮内讧之际,放出悲酥清风,差点将丐帮高层一窝端了。
但是,在书中西夏却一直没有进攻大宋,只敢搞一些小动作,这说明了西夏还没有与大宋开战的实力!就算慕容复带着四大家将帮助西夏,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势。慕容复和四大家将加一起的实力,还比不上段延庆一个人。而慕容复口口声声要收买人心,但是他手下的包不同尽干得罪人的事,慕容氏根本没有什么部属。
第二个办法同样行不通,慕容复想要篡位简直如痴人说梦一般。因为慕容复在西夏完全没有自己的势力,他是因为娶了公主,才平步青云、手握大权的。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对他心服口服,谁会跟着他谋权篡位呢?如果慕容复这么做,只怕银川公主第一个就要灭了他。
有一个春秋时期的小故事。当时郑国的大臣祭仲手握大权,只手遮天。郑国国君郑厉公颇为忌惮,所以便和祭仲的女婿雍纠商议,要除掉祭仲。没想到这雍纠脑子不好,居然跑去跟老婆雍姬,也就是祭仲的女儿商量。雍姬一听,左右为难,就问了母亲一个问题:“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雍姬的母亲回答道:“每个男人都可以做你丈夫(人尽可夫),可父亲是独一无二的,显然父亲更亲近。”所以雍姬就背叛了丈夫,将郑厉公的图谋告诉了父亲,祭仲一听:“我靠,国君想谋反?”于是他杀掉了雍纠,郑厉公则狼狈逃到了蔡国。
假若银川公主听说了慕容复有谋权篡位的野心,也一定会坚定地支持皇帝,反对慕容复。而慕容复所有权力,都源自他娶了公主,会立刻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局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算慕容复做了驸马,也绝无机会复国,反而可能天天看公主的脸色,不得自由。慕容复还不如直接娶如花似玉的王语嫣为妻,反而逍遥自在。
其实,慕容复自己本来也不太想去争西夏驸马,这件事完全是四大家将一力主张的。小说里写五个人商议此事时:
慕容复心中雪亮,四人是要自己上西夏去,应驸马之选。
而且慕容复本来对王语嫣甚是愧疚,也是四大家将劝说他以复国为重,不要沉溺于儿女情长:
慕容复自然深知表妹自幼便对自己钟情,虽然舅母与自己父母不睦,多方阻她与自己相见,但她一个身无武功的娇弱少女,竟毅然出走,流浪江湖,前来寻找自己,这番情意,实是世上少有。慕容复四方奔走,一心以中兴复国为念,连武功的修为也不能专心,于儿女之情更是看得极淡。但表妹对自己如此深情款款,岂能无动于衷?这时突然间要舍她而去,另行去向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公主求婚,他虽觉理所当然,却是于心不忍。
公冶乾轻轻咳嗽一声,说道:“公子,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大英雄大豪杰须当勘破这‘情’字一关。”
包不同道:“大燕若得复国,公子成了中兴之主,三宫六院,何足道哉?西夏公主是正宫娘娘,这位王家姑娘,封她个西宫娘娘便是。公子心中要偏向她些,宠爱她些,又有谁管得着了?”
最后,不仅复国没能成功,连本来可以轻松得手的表妹王语嫣都跟段誉跑了。
慕容复的四大家将完全就是猪队友,就来坑慕容复的。他们一直用“光复大燕”的名义来绑架慕容复,让他不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简直是“皇上不急太监急”。
尤其是那个包不同,就是一个杠精,不论何时都能与别人杠起来,而且尤其擅长得罪人。慕容复想要复国,必须拉拢武林人士,而包不同一张破嘴却把人都得罪光了,简直是不把慕容复坑死不罢休。
最后包不同死在慕容复的掌下,实在是活该。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为什么水浒传中的人都吃牛肉?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或者“成瓮吃酒,大口吃肉”,是水浒中好汉们常说的话,有时候还要加上“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可见,在好汉心中,喝酒、吃肉、分金银、穿绸缎是很不错的生活。
好汉们吃什么肉?很多,有鸡肉、牛肉、鹅肉甚至狗肉等。
一些读者认为,水浒中的人只吃牛肉,不吃猪肉。还有读者据此认为,不能吃猪肉是因为明朝皇帝姓朱,而吃牛肉则代表好汉们有反抗精神,因为古代不能杀牛吃肉。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步来回答。
第一步:水浒中好汉,真的不吃猪肉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梁山好汉,还是其他人,他们都吃猪肉。我个人统计过,在《水浒传》中,至少提到过十五次吃猪肉。
比如第三回,镇关西郑屠就卖猪肉,鲁智深打他之前,郑屠“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鲁智深上桃花山后,李忠和周通安排“山寨里一面杀羊宰猪,且做送路筵席”;在大相国寺,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后,泼皮们“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鲁智深请泼皮们吃饭时,也“去城中买了几般果子,沽了两三担酒,杀翻一口猪,一腔羊”;阮小五痛斥官府时,说官兵只要到村里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阮氏三兄弟入伙时,晁盖“便叫庄客宰杀猪羊,安排烧纸”。包括当时立誓祭拜的猪肉,后来也被分吃了(散福);大闹四柳庄前,李逵要吃肉,“猪羊都煮得熟了”,吃的时候直接用斧头“砍开猪羊,大块价扯将下来吃”……(双引号里都是引用原文)
后面还有很多,比如李俊等人与费保等人结义时,也杀猪宰羊等。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列举。至于吃牛肉,水浒中更多。其他还有狗肉、鸡肉、鸭肉、鹅肉、鱼肉等。
由此可知,不惟梁山好汉,就是其他人也都吃猪肉。猪肉的吃法也不少,可以直接煮熟吃,可以剁碎了吃,可以吃猪头,也可以吃软骨等。
根据这一点,所谓的“明朝皇帝姓朱,所以水浒不写好汉吃猪肉”说法就可以被推翻了。如果真的因为明朝皇帝姓朱,那水浒恐怕一次猪肉也不能写,更不要说土兵买猪首、郑屠切碎猪肉了。
事实上,网上所谓的“明朝不吃猪肉”等说法也毫无根据。从历史资料来看,明朝16位皇帝中,禁吃猪肉的事儿,只有正德皇帝说过,因为他属猪,所以禁止民间杀猪。不过这个禁令根本没啥效果,因为牛肉、羊肉贵,老百姓只能吃得起猪肉,你不让他吃能行吗?
唐朝因为皇帝姓李,所以禁止民间吃鲤鱼,捉到鲤鱼还得尊称一声“赤鯶公”,然后放生。鲤鱼鲜美,价格适中,做成刺身备受会欢迎,凭啥不让吃?所以唐朝两次禁止民间吃鲤鱼,结果还是禁不住。
第二步:好汉为啥爱吃牛肉?真是因为反抗精神吗?
好汉爱吃牛肉,原因之一,在于猪肉不好吃。
您可能不知道,直到明朝时,中国本土养殖的猪都是黑猪,白猪是近现代才引进。《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其实就是黑野猪。86版西游弄错了,才把猪八戒当成白猪。张纪中版西游就没错,猪八戒实实在在是黑猪、野猪(后来还是变白了)。
黑猪臊气,味儿重,如果没有好的佐料和耐性,猪肉怎么做都不好吃。所以,有钱人都吃牛羊肉,对于老百姓,因为没钱,也只能吃猪肉。宋代苏东坡被贬,没有好肉吃,也只能琢磨吃猪肉,这一琢磨才出现了“东坡肉”。直到清朝时,由于皇室的带动,民间才开始以猪肉为主,当时大家都爱吃“水煮猪肉”。
尽管古代禁止私自杀牛吃肉,但施耐庵主要生活在元朝,蒙古人吃牛羊肉很多,施耐庵可能是把自己生活时代的信息,反应到了水浒好汉们身上,所以才写好汉爱吃牛肉。还有一点,牛肉冷下来之后基本不变,还可以吃,但是猪肉则不然,油脂凉下来会凝固,影响口感。比如林冲守草料场时,也吃过冷牛肉。
当然,也可能因为牛代表的是力量,好汉爱吃牛肉,可以突出好汉力量和本领。
很多读者说,古代中国不允许杀牛吃,所以作者写好汉吃牛肉代表反抗。实际上,这种说法毫无道理。
尽管古代的确禁止杀牛,但是吃牛肉却很多,因为不仅有耕牛,还有肉牛,人故意杀牛卖肉的情况有,不是人故意杀死的牛也有,人们要吃到牛肉并不难。事实上,宋代吃牛肉特别多,以至于律法都有相关规定。洪迈在《夷坚志》中,也不断宣传“吃牛肉会遭报应”,可见当时吃牛肉特别多。
所以,说好汉吃牛肉是作者突出他们的反抗精神,并没有道理。
因为牛肉难得,羊肉好吃,所以某种程度来说,牛羊肉代表贵族,牛肉最贵,羊肉次之,而猪肉最差,代表底层。故而,水浒中人们不爱吃猪肉实在是很正常。尤其是梁山好汉,很少吃猪肉,有钱了才吃牛羊。
其实,这些也可能只是作者随手写来,没啥寓意在里面。作者不可能把所有肉都写完,更不会刻意让各种肉食出现的频率一样。否则,鲁智深吃狗肉难道是说他反宋徽宗(属狗)?好汉们吃羊肉难道说他们结局不祥(羊表示吉祥)?显然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