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峥嵘分身直播?全红婵卖土鸡蛋?AI仿冒直播乱象如何维权
据央视新闻11月5日报道,演员温峥嵘自爆遭AI盗播,曾在凌晨三四点拍完戏后,刷到有直播间出现她的带货形象,而彼时她并未开播,质问后被对方立刻拉黑。

温峥嵘在采访中表示,“早在4月份之前,就说我出现在多个直播间,同一时段,妆发不同,不同的产品,说着同样的话。”目前,多个直播间同时出现的“温峥嵘”均非其本人出镜,此类内容都是AI合成的虚假直播及盗播、录播的过往片段。
11月5日晚,平台方发布了相关处置信息,通过专项治理,共处置下架温峥嵘相关仿冒侵权的视频1万余条,其中带货类视频6900余条,并对37个违规账号予以处罚。

假冒浪潮:AI替身带货并非个例
事实上,温峥嵘的遭遇只是AI假冒现象的冰山一角。
今年6月,北京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某公司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名义和形象的虚假广告案,并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该案中的涉事直播间,凭借高度仿真的合成影像吸引了88万关注者,开播后销量迅速突破万单,让不少消费者误以为是本尊推荐。
据央视新闻8月报道,某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利用AI仿冒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声音卖土鸡蛋;孙颖莎、王楚钦的声音也被“克隆”,用来给“婵宝家土鸡蛋”高调带货……评论区显示,不少网友误以为这就是奥运冠军本人,纷纷下单购买。此外,还有博主“克隆”演员靳东等的声音,进行24小时语音直播。

今年9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一起典型案例:某公司截取教育领域知名教授的演讲视频,用AI合成其声音推广图书,最终被判侵权,赔偿12万元并公开道歉,未尽到审查义务的商家也承担了连带责任。
随着AI行业不断发展,AI技术和工具已成为部分商家“蹭流量带货”的手段。相关案例涉及影视演员、运动员、主持人、学者教授等多个行业,这些公众人物因其高知名度和粉丝信任度,成为AI盗用的重点对象,而这种成本相对较低的AI带货模式,正被不法商家频繁复制且屡禁不止。
技术滥用:明星与消费者的双重伤害
公开信息表明,目前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轻易找到大量AI工具及使用教程,AI技术滥用仿冒名人带货,已形成“侵权-欺诈-牟利”黑色产业链,严重破坏市场诚信与法律秩序。
在央视曝光了多起利用AI技术仿冒奥运冠军带货农产品事件后,有律师解读了该现象背后的法律风险,明确AI仿冒行为构成多重侵权。
首先,侵犯了名人人格权,未经授权使用名人肖像、声音,构成对肖像权、声音权的侵害,若仿冒内容导致名人社会评价降低(如推销劣质产品),同时可能侵犯名誉权;其次,欺诈了消费者,虚假带货视频隐瞒商品真实来源,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若商品质价不符则构成欺诈,需承担退一赔三责任;最后,此类行为也存在刑事上的风险,若仿冒行为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大于等于3000元),可能涉嫌诈骗罪。
综合来看,利用AI技术伪造的明星带货直播间,若消费者在基于对明星信任下单后商品出现问题,不仅可能损害明星多年积攒的口碑信誉,消费者也可能面临售后无门的情况,导致双方都陷入“维权难”的境地。
法律困境:审核滞后且维权复杂
对于近期“温峥嵘AI盗播”事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这里面的涉事商家,明显误导了在直播间的消费者,让他们误以为这些产品质量,有这些社会公众人物,也就是温峥嵘的背书,涉事商家涉嫌侵犯了温峥嵘的肖像权、声音权、以及个人信息权益,也包括名誉权。”
事实上,温峥嵘团队早在年前就已整理相关证据并送达律师函。有忠实粉丝曾一天内举报18个伪造直播间,但始终陷入“封一个、冒一个”的拉锯战。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已于9月1日施行,要求AI生成内容“亮明身份”,但平台审核疏漏、商家刻意规避标识等问题,使得新规落地效果大打折扣。

一些盗播账号利用“镜像翻转”“画中画遮挡”等技术规避平台AI识别,通过更换IP地址、使用虚拟定位、修改设备ID等手段绕过封禁规则,而多数平台无法及时发现并拦截侵权行为。即使被发现违规,大部分平台只是封号,并不会追溯资金流向或向执法机关移交线索。对于一些被侵权的正规商家来说,维权成本却较高。据专业律师分析,这些盗播往往跨平台传播,各平台用户行为数据互不共享,难以追踪完整的侵权链条。
针对近年来的AI仿冒行为,有业内律师给出了维权路径建议。首先,被仿冒名人应立即进行证据固定、要求平台下架侵权内容;其次,受骗消费者可进行退一赔三索赔、行政投诉举报,以及刑事报案准备;最后,平台方应主动进行内容审核、建立黑名单机制,以及配合司法取证。
潇湘晨报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