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公主,你会想重温一次军营的生活吗?

2023-06-06 14:50:03 86阅读

戎装公主,你会想重温一次军营的生活吗?

关键是重温的程度,退役多年的老兵,回老部队找老战友聚聚,一起吃个饭,喝酒畅谈一下往昔峥嵘岁月,别太频繁的话,老部队、老战友还是很欢迎的,如果是曾经立功受奖的标兵人物,跟老部队联系一下,还可以搞个“传帮带”活动,下连队与新战士共同生活个两三天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真正想跟当年一样的连队生活,退伍三五年之内,自我管理也未曾放松过的人,还可以做到,时间再长恐怕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喽,否则不是你这老兵身体素质天赋异禀,就是原部队训练量不足。总之回部队三两天打个蘸水,借着情怀和热情,部队也不至于跟老战士较真,这么体验重温一遍军旅生涯很有意思,真要到摸爬滚打那一步,绝大多数老兵都不容易做到了,五公里十公里武装越野,八百米综合项目达标测试之类,想想都冒汗,还有海军陆战队那种程度的武装泅渡,将近中年或已经中年的人,日常已经上有老下有小,被生活折腾的身心疲惫的人,要捡的起来,确实不大现实。

戎装公主,你会想重温一次军营的生活吗?

我曾经有认识的朋友,是退伍老兵,他们自己决定相约重温军旅生活,约了大约有十几个战友,还有我们这帮没当过兵的一起去,算是“观礼”吧。

当时是农家乐刚开始发展没几年,他们当兵时野营拉练经常要经过的一个村庄,在云南路南县与弥勒县之间的群山里,村庄东北方向,还有很多石林延伸过来的痕迹,要发展成石林那样著名的景区是不可能,发展一下农家乐,倒是足够富余,那个村的支书就是他们战友,这么相约近四十号人过去,也算是对战友开发农家乐的支持,到地方后,村庄原本就是部队拉练经常要经过的点,有接待经验,也是军民共建标兵单位,给他们安排一个加强班的“营房”不算事,我们管我们玩,打牌钓鱼都行,那地方还有个特色点的活动,是跟着村民进山捡掉落的松球,那种松塔掉地上已经完全张开,没有松子了,得有尺把长,小腿粗,易燃好烧,村民捡回去是做烧柴灶引火用,我们捡回去,是晚上烧篝火玩,树林里这种松塔遍地都是,玩一样的一人捡两麻袋既不费事也不费力,这种泡货拿着也不重,烧篝火那叫一个旺。

他们重温军旅生活的,自己带着就军装换上,单独住一个大间,其实就是村里活动室腾出来,安排上那种钢丝行军床,他们都得按部队内务条例排的整整齐齐,叠豆腐块被子,每天上午一本正经训练队列,下午打背包背着,排着队,唱着歌,到树林里转两三个小时回来,吃好晚饭,才和我们一起活动,主要也就是自助篝火晚会,按部队习惯跟我们拉歌,九点半他们回去睡觉,我们接着玩。那次去了一个星期,每天早上请我们过去参观点评内务,像模像样弄了个流动小三角旗,挂在当天评比最好的人床头,早上队列训练我们爱看就看看,不想看自己去别处玩,我觉得他们安排的很到位,自己也很积极主动了,但是我们这帮朋友过去参观内务,参观队列,他们还是略显尴尬,因为与真正部队比,还是有明显差距了,当时这些退伍朋友,大至都是离开部队五年左右吧。

后来据说他们自己总结这次重温不理想,还是跟我们在边上有影响,许多同志内心已经不够坚定了,所以决定以后战友之间长约这种活动,人够的话就组织一次,不过地点改成去租借旧厂房,旧仓库,这也得益于他们当中有几个回地方后,经商办厂还算成功,这种程度的资金还是可以扶持,并不影响大家生活。只不过之后的活动,我就不清楚了,想来应该比去农家乐更正规些。但我的看法,大多数老兵,恐怕也没时间经常这么去重温军旅生活。

我没有军旅生活经历,不过以前老同学见面,也会约着去学校老教室坐坐,重温往日时光,所以也非常理解老兵们的心情,只是大家还是要记住,我们肩头的责任,还是要推动生活朝前,往日情怀,姑且还是放放吧,咱们这个年纪,无论离开学校还是部队,依旧是责任第一的年纪。

周亚夫结局为何比父亲周勃更惨?

周亚夫 曾任汉景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阿谀权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汉文帝生前告诫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周亚夫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七王之乱”,在同吴王刘濞的做战中,沉着冷静,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周亚夫胜利过后难免有些骄傲,况他武将出身,刚猛过直,喜欢随性而为,这难免让景帝很不开心。

《资治通鉴》记载: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47年)初,上废栗太子,周亚夫固争之,不得;上由此疏之。

汉景帝废黜太子时,周亚夫为太子不平为其争取,让景帝十分不爽。废立太子本就是件十分重大的事情,景帝没有充分的考虑和平衡,绝不会冒然行废立之事。要立的太子是谁呢?就是我们后来要说的汉武帝,这时的汉武帝刘彻已经金屋藏娇和长公主结成一派,背后有窦太后的支持。周亚夫这一争,既惹的景帝不开心,皇后王氏不爽,更是得罪了太子身后的长公主和窦太后。

接着窦太后劝说景帝封皇后王氏兄王信为侯,刚开始景帝婉言拒绝。后来窦太后又劝,景帝同意了,要和丞相议下。本是顺水推舟的事,可是周丞相坚决不同意,并搬出了高祖刘邦的御言,非刘氏不得为王,非有功不得为侯,若有天下共诛之。景帝默然,好尴尬。尴尬的不仅是景帝、王皇后,还有窦太后,窦太后的侄子也封侯了。这事闹得,几个大老板都不开心,但毕竟周亚夫说的也不能说全不对。景帝忍了。

后来,匈奴王徐卢等六人归降朝廷,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人继续归降。丞相周亚夫说:“他们背叛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们为侯,那么还怎样责问不守节操的臣子呢?”这回景帝没有沉默说:“丞相的议论不可采用。”于是把徐卢等人全封为列侯。周亚夫因此就自称有病,请求免职。九月,戊戌,景帝罢免了周亚夫,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此时,汉景帝对周亚夫已不是简单的疏远而是厌恶。

后面发生的两件事更是加速了周亚夫的死。一次景帝大宴群臣,周亚夫获邀参加,酒宴上亚夫发现自己面前的肉块很大没有切开,而且也没有筷子。认为是景帝故意为难与他,气的甩袖而走。景帝冷冰冰的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此刻,杀机已现!

这事刚过去,周亚夫的儿子又给他惹祸。其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父亲去世后给他陪葬用。甲盾在当时是禁止个人买卖的。这事只能偷偷干,可是周亚夫的儿子不但要的急还不用多给钱。结果,心有怨气的佣工就告发他私自买国家禁止的用品,要谋反。这可摊上大事了!

景帝派人追查此事。负责调查此事的官员叫来周亚夫,询问原因。周亚夫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对问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官员以为他在赌气,便向景帝报告了。景帝很生气,将周亚夫交给最高司法官廷尉审理。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

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开始差官召他入朝时就要自杀,被夫人阻拦,这次又受羞辱,更是难以忍受,于是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称赞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

笔者认为,周亚夫的死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自身个性原因,刚猛过直,坚持己见,不会婉转迂回,容易得罪人。受屈辱后绝食抗议,吐血而亡,就是其个性太过刚强的表现。

二是周家两代为相,周勃为平定诸吕叛乱立下汗马功劳,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功勋厥伟。在朝中、军中势力过大,功高震主,令帝王忧虑。

三是周亚夫不够明智地介入太子废立之争,让景帝认为他是太子、栗姬一党。景帝担心少主年幼,驾驭不住周亚夫等功臣,为保证新太子顺利即位必须出手解决。

四是景帝的心胸不够豁达,对臣子的直率个性难以包容,这比起他的先祖刘邦差得可不是一个档次而是几个档次。

假如周亚夫遇到是刘邦做皇帝,他的结局会怎样呢?

个人觉得以刘邦的容人之量或许可以有个较好的结局,刘邦无非也就是骂、怒骂,不至于像项羽那样动不动就烹!不过凡事也不是绝对的,韩信、英布等就是例子。所以在当时想要有个好结局要么学张良去学赤松子之术,要么像樊哙一样攀上吕后成为自家亲戚。不然就趁早回家养老,或可善终。

历史上有没有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却有血缘关系?

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两朝帝王

说起杨广,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都是两个字——昏君。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大隋好不容易一统天下,可是仅仅经历了两世便亡了国,杨广自然是责无旁贷。而文学和影视作品更是将其塑造成一个六短之君——弑父、夺权、杀兄、霸嫂、奸娘、戏妹……总之除了好事,什么都干。

当初平灭南陈之时,杨广久闻陈后主的两个妃子国色天香,所以特意交代前军将领生擒二妃,高颎这个老狐狸自然知道晋王所想(当时杨广还是晋王),可是随军的李渊称妖女祸国,执意将二女杀死,因而受到杨广的极度憎恨。不惜制造流言对其进行陷害,一时间李姓官员人人自危,李浑身死,李渊被贬出京。

不甘心的杨广派杀手截杀李渊一家,幸得秦琼所救。而在多年后,杨广要下江南时依旧记得当初的仇怨,于是命李渊在一个月内修建晋阳宫,修不成是办事不力,修成了则是提前修建,图谋不轨,毕竟正常情况下一个月累死也修不完。

于是后面便有了袁天罡驱神造宫殿,李世民拔钉证父清白等一系列故事。

当然了,这些都是小说内容,和历史无关。历史上李渊很得杨坚的喜欢,他和杨广也没有私怨。同时,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也就是独孤皇后)都是昔日北周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所以说,李渊和杨广这不同朝代的两位皇帝是至亲表兄弟。

在几年前这或许比较冷门,不过现在知道的人应该已经不少了。

两大诗人

提到唐代诗人,大家一定会想到“李杜”,也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到了晚唐,又出现一个“小李杜”,指的是前一阵在网络上很火的“冷门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这其中杜甫和杜牧也有血缘关系,只不过有点“稀薄”。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搞定东吴,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晋国杜预。杜甫是杜预四子杜耽之后,算是杜预的十三世孙;杜牧则是杜预少子杜尹之后,十六世孙。所以杜甫和杜牧属于同宗,在数百年前他们的先祖是亲兄弟。

女词人与奸佞毒妇

李清照这个名字在我国应该算得上妇孺皆知,大宋首席女词人,即便是男子,在词的造诣上能超过她的也称得上凤毛麟角。著名的“三瘦”风靡一时,更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传世佳句,表现出其不屈不挠的气节。当然了,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李清照做此绝句是讽刺他老公赵明诚的。

如此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上上人物,表妹居然是遗臭万年的毒妇!我想大家都知道南宋的精忠大帅岳飞,最后被秦桧、张俊等人合谋害死,冠其“莫须有”之名,而在合谋构陷岳飞的阵营中有一个女人也功不可没,她就是秦桧的妻子王氏,“东窗事发”一语便是由她和秦桧而来。现在的岳庙前还跪着他们夫妇的雕像。

两人的具体关系是这样的,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苏轼的弟子。母亲出身更是不俗,其父是仁宗、哲宗两朝宰相王珪!王珪除了这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叫王仲山,王仲山的女儿就是秦桧的妻子王氏,也就是说李清照的母亲和王氏的父亲是亲兄妹,所以李清照和王氏是姑舅表姐妹,关系非常近。我们民间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叫做“姑舅亲,打折骨头连着筋”。

但是或许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历史上没有李清照与秦桧夫妇来往的任何记载。包括李清照和第二任丈夫打离婚官司时,找到的也是亡夫赵明诚的远房亲戚,而不是权臣妹夫,而赵明诚的这位远房亲戚綦崇礼还多次上书弹劾秦桧,俩人是死对头。

除了和王氏,李清照和曾巩、王安石、蔡京都能攀上亲戚,只不过没什么血缘,就不在这里进行讨论了。

八仙与八大家

“八仙”和“唐宋八大家”在我国算得上家喻户晓。八仙指的是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而唐宋八大家则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和王安石。今天我们说的这对亲戚便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和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

照说一个神仙、一个凡人怎么了可能有交集。实际上吕洞宾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全真派祖师,只不过后来被神化了,他的祖母柳氏是大唐礼部侍郎吕渭的继室,而柳宗元是这位柳氏的亲侄子,也就是说柳氏是柳宗元的姑姑,那么吕洞宾的父亲和柳宗元就是表兄弟,这样算来,吕洞宾见了柳宗元是要叫一声“表叔”的。

除了上面说到的,历史上其实还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亲戚”,比如杨国忠和张易之,张飞和夏侯渊、羊祜等等,就不一一而论了。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81944198788295418&origin_type=&origin_id=85777155145_3481944997752919517&alkey=1306_85777155145_0_3481944997752919517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81944997752919517\",\"product_id\":\"3481944198788295418\",\"title\":\"《中国通史》上下册烫金珍藏版 吕思勉著 全本注释通俗易懂读历史\",\"cover\":\"https:\\/\\/lf3-cm.ecombdstatic.com\\/obj\\/temai\\/58d79def5c567d006f75898550cb48dewww800-800\",\"price\":4900,\"market_price\":4900,\"cos_fee\":2401,\"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81944198788295418%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481944997752919517%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481944997752919517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tWIxM-5lqkw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412,\"item_type\":4,\"cos_ratio\":49,\"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81944198788295418&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481944997752919517&alkey=13_85777155145_0_3481944997752919517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tWIxM-5lqkw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中国通史\"}","commodity_id":"3481944997752919517","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81944198788295418%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85777155145_3481944997752919517%26alkey%3D13_85777155145_0_3481944997752919517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yYjexb8CGgQIABAAIgAo-tWIxM-5lqkw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49,\"price\":49,\"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81944198788295418&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85777155145_3481944997752919517&alkey=13_85777155145_0_3481944997752919517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yYjexb8CGgQIABAAIgAo-tWIxM-5lqkwMAE\",\"shop_goods_id\":\"3481944198788295418\"}","img_url":"http://p26-item.ecombdimg.com/obj/temai/58d79def5c567d006f75898550cb48de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49,"promotion_id":"3481944997752919517","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中国通史》上下册烫金珍藏版 吕思勉著 全本注释通俗易懂读历史"} --}

场景有多惨烈?

西晋灭亡时,汉族百姓最惨:被活埋、被杀戮,甚至被吃掉。白骨蔽野、差点灭族。

西晋灭亡时的屈辱和惨烈,不下于“靖康之耻”

几乎所有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靖康之耻。

北宋皇室的宫女嫔妃,乃至皇帝全被金人掳走。北方的4月,天气还很冷,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和皇后被扒光上半身,披着羊皮,脖子上套上绳,像羊一样被金人牵着向金人投降,史称“牵羊礼”。

朱皇后因无法接受“牵羊礼”的屈辱,选择自尽而死。宫女妃嫔受的侮辱更是难以细数。

我们都知道“靖康之耻”,又有多少人知道西晋灭亡的惨烈呢?

据史料记载,西晋巅峰时期人口约3000万,北方2000万。八王之乱后,北方人口锐减70%,其中1000多万人死于饥荒和战乱。

晋武帝司马炎一脉彻底绝嗣;士族名士,没跑掉的都成了胡人刀下鬼。

被俘虏的晋愍帝,在11岁那年,被迫赤露肩背,口含国玺,出城往刘汉军营里求降。

这个可怜的皇帝,只活了18岁,投降后受尽屈辱。在宴会上,他被迫身穿青衣,为人斟酒,稍有差池就被责骂,围观的有旧时臣子,见皇帝被羞辱,都忍不住低声啜泣。

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耻辱时刻,史称“青衣行酒”。

可即便忍辱如斯,刘聪还是把他杀了,因为他担心晋人会造反。

说实话,晋愍帝是真可怜,因为他被扶持上位时,西晋早已名存实亡。

最惨的,还是百姓,尤其是北方的汉人。

教科书上,“五胡乱华”被一笔带过,可当时的北方汉人,遭遇的是亡国灭种的危机。

有人说,“五胡乱华”不准确,更准确的说法,叫做“五胡灭华”。

所谓“五胡”,是指匈奴族、鲜卑族、羯族、羌族、氐族五个游牧部落联盟。

自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大幅衰减。

这场290年开始打的仗,一直持续到306年,打掉了国内绝大部分的青壮年。此后,原本依附于西晋的少数民族,见西晋国力衰弱,纷纷起兵反叛,将整个北方都拖进了混战之中。

没有青壮年,西晋国内别说军事力量了,就连农业也大幅度衰退。

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呢?

羯族发明了“两脚羊”。

这可不是新物种,“两脚羊”,是人,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大概率是汉族的女子。

当时,羯族人打仗不带军粮,靠着掠夺“两脚羊”为食。

这可不是我瞎说,在《晋书》中有详细的记载。

《晋书》里,匈奴、羯等族军队四处烧杀淫掠,屠城更是常用手段,“中原士族十不存一”。

羯族建立的后赵,只要出征,就要屠杀百姓几十万。

石勒甚至规定,胡人如果抢汉人的东西,汉人只能顺从,否则就斩首。

石勒和石虎还曾掠夺汉女五万,充入后宫。这些女子,并没有被很好地对待,而是在后宫中被凌虐,然后杀掉。

当时,后赵的城墙和道路两边,挂的全是尸体,绝大多数是汉人的尸体。

就是这么夸张,可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这种情况,直到350年才出现好转。

当时,冉闵诛灭羯族皇室,于邺城颁布“杀胡令”,保住了汉人的一丝丝血脉。

冉闵规定,凡斩杀胡人,带着头来,就加官进爵,如果胡人敢拿兵器,杀无赦。

此后,各地军队对胡人展开报复性屠杀,几天之内几十万生命就此消失,北方也因此陷入更大的混乱。

伦理道德,在这个时期全部被丢弃,只剩下无尽的杀戮。

最终,五胡的军队不得不退出中原,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相互进攻,等回到塞北已经十不存一,羯族更是因此亡了族。

有句话说得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羯族耀武扬威之际,恐怕也想不到,自己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轮回。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争之下,受苦的永远是普通老百姓。

或许,对五胡乱华一笔待过,是因为这段历史太黑暗,毕竟当时,整个北方成了胡人牧马的草原,杀人的猎场。

可恰恰因为黑暗,我们更应该重视,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第一,西晋王朝的衰弱,要归罪于统治者

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

其他朝代的开国君主,一般都比较英明,但司马炎一统天下后,很快就成了一个昏君,并在朝中刮起奢靡之风。

西晋的吏治非常腐败,根源就在司马炎身上。

而他在处理继承人问题时,也犯了一个天真的臭毛病——把皇位给了一个傻子。

太子司马衷

司马炎的太子,名叫司马衷,是个傻子。(这不是骂人啊,他真的是傻子。)

但司马衷虽然是个傻子,可他有个儿子,名叫司马遹。

司马遹非常聪明,司马炎格外喜欢这个孙子,于是,他铁了心要把皇位给儿子司马衷,目的是让孙子当皇帝——然而,他算漏了他的儿媳贾南风。

贾南风

自从司马衷继承皇位,皇后贾南风就开始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生活,并最终把司马王朝推向了覆灭。

在贾南风之前,虽然大家也互相看不惯,但是,都比较讲规矩。

可贾南风整到了不少藩王,这些藩王怒了,于是乎,整个司马家族开始了搏杀,不死不休。

自290年开始,至306年结束,八王之乱持续了整整16年,这16年,原本是休养生息的好时候,可全部被用来打仗。

数十万士兵死于内斗,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这些藩王之间的内斗,苦的都是百姓。

青壮年都去打仗了,自然也没有人种地了,农业凋零,国力衰减,最终导致五胡乱华。

第二,人心不齐,让西晋王朝错失翻盘机会

其实,即便是洛阳沦陷之后,西晋王朝也一直有翻盘的机会,可这个机会,被他们白白做“作”没了。

洛阳沦陷后,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登基,当时,幽州几个北方重镇,还都在西晋的手里。

然而,西晋开始了一系列的作死操作,比如:

镇守幽州的王浚,浑水摸鱼准备称帝,于是,石勒就来了一招“假投降”,骗他打开城门,一进城就大杀特杀,把王浚抓了当俘虏……于是,幽州这个战略重地,没了。

此后,司马邺困守长安,一直没打算投降,可其他几个地方的“重臣”,一个个都在观望,援军也磨磨蹭蹭,根本不去帮忙,只是眼睁睁看着长安城弹尽粮绝。

最终,11岁的司马邺,在绝望中光着膀子,叼着传国玉玺,出门投降。

总结

公元316年,18岁的晋愍帝司马邺,被刘崇杀害,司马睿在南方称帝,自此,西晋王朝彻底灭亡。

这个朝代很短命,只有50多年,从八王之乱开始,到晋愍帝被杀,整整25年都在经历战乱,可见西晋统治者的无能。

不过,除了统治者的无能外,有几个原因还是要提一下:

第一,人丁凋零,必然导致国力衰退

西晋王朝人口数锐减,是从八王之乱开始的。

其他朝代也有打仗的事,但打到西晋的人口凋零程度,也是十分少见了。

八王之乱结束后,整个西晋国内人口不足2000万,其中大多数都是老弱妇孺,因为青壮年都战死了。

没有青壮年,不说军事力量,连农业水平都提高不起来,自然导致了国力衰退。

第二,乱搞政策,强制外族内迁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国内青壮年太少,西晋王朝不仅不禁止少数民族内迁,甚至还强制他们居住于内地,以此同化人口,补充军事和农业上的青壮劳动力。

这种方式,也不是不行,可却忽视了当时国内对外族的接受程度。

当时的民族荣誉感非常强,中原人根本不愿意和少数民族互相来往,而配套政策也没跟上,这就导致了在国内的少数民族生活非常憋屈。

等西晋国力衰弱,少数民族自然奋起反击了。

其实,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很多东西,背后往往是数不胜数的民生苦难。

战争、杀戮、欺凌、饥饿、疾病……西晋王朝的北方百姓,不是被屠杀抢掠,就是被迫流亡……

那些看似“作死”的事,都是西晋王朝病态的必然结果。

关于西晋王朝的覆灭,被活埋的王衍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这话说得很对,如果和平时期就懂得居安思危,而不是以“口不论世事”为荣,以男子敷粉为美,在危机来临之际,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白衣飘飘”的西晋,以鲜血和耻辱,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或许,这就是读历史的意义吧。

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

周亚夫已经五天没吃饭了,真快饿死了。

恍惚中,他想到自己的下场竟与父亲如此相似,忍不住喷出一口老血。

这位大汉丞相,终于把自己逼死了!

周亚夫是个高级官二代,老爹周勃是西汉十大开国上将。老周做过两次大汉丞相,退休后却被诬陷谋反而下狱,倾家荡产才给捞了出来。平反之后,周勃回到封地养老,周亚夫做了河内郡守。

命运放过了老实的周勃,却盯上了更年轻的周亚夫。

周亚夫像父亲一样正派,经常在辖区开展扫黄打非活动。有次遇到一个摆摊算命的,非要给他算一卦。

算命的:这位先生,看您面相不凡。三年定当封侯、八年能做丞相、九年后却会饿死!老朽可以化解你的灾祸,不知你是愿意听呢?还是愿意听呢?

周亚夫:少废话!暂住证、身份证、营业执照统统拿出来!

算命的:咳咳,我乃游方高人,通融一下嘛!周亚夫:那就是无照经营了?再不收摊,把你和烤面筋的一块弄走。

算命的临走前对周亚夫说:“唉,您嘴边那条竖直的纹路,就是饿死的面相啊!”

命理总是诱惑人心!周亚夫回家照了三天镜子,除了发现自己越来越帅以外,啥面相纹路也没看出来。他又想到大哥娶了公主,已经继承了爵位。就算明天吃饭噎死,那也是大侄子上位,拐着弯也轮不到他。

何况既然说自己面相尊贵,那怎么又会饿死呢?这简直是自相矛盾嘛!周亚夫认定那就是个招摇撞骗的神棍。

命运总是难以预料!三年后,大哥对公主家暴,还失手打死仆人,汉文帝直接将他贬为庶人。后来让大臣们选举周勃最好的儿子,继承周家的爵位。

周亚夫以压倒性优势脱颖而出,他继承了这份福利,好像也继承了父亲曲折的命运。尊荣和厄运同时盯上了他。

公元前158年,匈奴又来恐吓大汉,文帝连忙调回三路大军守卫长安。刘礼睡在灞上,徐厉蹲在棘门,周亚夫驻守细柳。

有天,汉文帝想去军营参观。他没让秘书打电话提前通知,随便带几个侍从就过去了。

刘总先来到灞上和棘门,守卫一听董事长来了,连忙打开大门迎接领导。二位主将第一时间吩咐后厨:快快快!面要宽!汤要煎!

随后举行了简单的阅兵仪式,汉文帝给将士打鸡血后吃了八碗臊子面,最后在全军热情欢送下缓缓离开。

汉文帝又来到细柳营,这回连大门都进不去。守卫说:“我们这只听将军的,不听皇帝的,要参观请站在警戒线以外,谢谢合作”。

汉文帝只好写封证明信送进去,周亚夫才通知门卫放行。

皇帝的座驾准备进门时,守卫又说:“营里车速不能超过10迈,否则罚款扣分”。吓得车夫紧紧攥着缰绳,生怕当着老板的面搞出个违章。

汉文帝一直走到主将大帐前,周亚夫才穿着一身盔甲出来了。他拱拱手说:“介胄之士不拜,还请老板见谅哇”。

汉文帝扶着车前的横木,尴尬地挥挥手说:没关系,同志们都辛苦啦!

刘总很快就被送出来了,侍从纷纷抱怨周亚夫连顿饭都不管。汉文帝却感叹道:“周亚夫才是真将军啊!霸上和棘门的军队简直就像唱戏的”!

一个月后,匈奴人退兵了。文帝让那些军队从哪来的回哪去,唯独留下周亚夫,让他掌管京城的兵权。

汉文帝临死前给太子留下一个锦囊,告诉他危机时刻再打开,定会转危为安。刘启很纳闷,导演一般都会安排三个啊,老爹怎么只留一个,看来这辈子真是太节俭了。

汉景帝当了新老大,牛气哄哄的皇叔们却不鸟他。像跟着刘邦打过江山的吴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从来不进京听小侄子训话。

晁错看到年轻的皇帝很没面子,就鼓励他“削藩”。汉景帝大腿一拍:这个主意好啊!马上恁!

削藩令的通知刚发下去,老皇叔们就带着五十万叛军要来问候老板,并一路高喊“诛晁错、清君侧”。吓得汉景帝骗晁错进宫开会,半路上就拉到刑场剁了。

造反这事哪有干一半,就回家吃饭的道理。汉景帝像装了电动马达一样,急的在屋里转圈圈。他忽然想起父亲留下的锦囊,急忙翻出来一看:找周亚夫,干他丫的!

汉景帝让周亚夫担任平叛总指挥,但只有十万兵力。此时的叛军正猛攻梁国,周亚夫根本无力正面救援,他打算绕到背后断其粮道。但梁王是老板唯一的亲弟弟,周亚夫背不起这口锅。

景帝看完周亚夫的工作计划,大气的说:“没问题!放手去干,我顶着!”

梁国被揍的扛不住了,梁王不停给周亚夫发信息,周亚夫连个呵呵都没回。梁王又去求哥哥救命,景帝担心弟弟真被干死了,就指示周亚夫赶快发兵救援。

看到领导说话不算数了,周亚夫决定自己顶。

他拒绝救援梁国,一直等到叛军运来粮草时,一把全搂回来了。汉军们支起火锅唱着歌,饿急了的叛军转过头来围攻周亚夫。

然并卵,三天没吃饭的汉子,连一个刚吃完自助的娘们都打不过。

周亚夫攻守有序,连叛军老大刘濞的人头都弄回来了,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表彰大会上,大家纷纷称赞周亚夫用兵如神,只有差点被打死的梁王忌恨他。

公元前152年,周亚夫做上了大汉丞相。如同父亲一般,他们达到人生荣耀的顶峰后,便开始被皇帝所厌恶。原因很简单:这爷俩的性格老实正直。

梁王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坏话。老板他妈就不待见他了。

汉景帝要废掉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周亚夫坚决反对,老板也不待见他了。

太后想给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周丞相硬邦邦的说:“刘邦说过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乖,听爷爷的话”。老板他妈恨得要死。

匈奴五个小头领归顺了汉朝,汉景帝想给他们封侯,以鼓励更多的匈奴人归降。周丞相直愣愣的说:“如果投降背叛的人都能封侯,我们还怎么处罚不守节的大臣?”

老板不高兴地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不但将五人封了侯,还特赏秦岭一白的土蜂蜜。

周亚夫直接撂挑子不干了,他立马递交辞职报告,汉景帝看都没看就签字了,让他马不停蹄的走人。

过了段时间,景帝想看看周亚夫的楞脾气有没有改,就派人请他进宫吃饭。周亚夫入席后,看到其他大臣都噼里啪啦的戳开消毒餐具,只有自己的桌面上清光溜溜。

周亚夫的脸立马黑了,他怒斥服务员去拿碗筷。汉景帝笑着说:“今天都请你吃席了,还不够高兴吗”?周亚夫羞愤不已,极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

汉景帝刚说了个起字,周亚夫站起身来扭头就走。景帝都蒙圈了,赶紧通知后厨少做两个菜,免得吃不完浪费了。他叹息道:“像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周亚夫回家后病倒了,儿子周阳看他年纪也大了,就想准备点陪葬的东西,结果实力坑死爹。

周亚夫曾是干匈奴、平叛乱的举世名将,周阳便在黑市上偷偷买了五百甲盾。这玩意当时属于管制器械,严禁私人买卖的。后来仆人告发周家囤积违禁品,意图谋反。

汉景帝派人来调查,就像当年汉文帝调查周勃一样。周亚夫还不知道儿子做了什么,也像父亲当年一样保持沉默。汉景帝得知后很生气,将他押到京城交给最高检审理。

廷尉:“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周亚夫:“那是儿子买的陪葬品,怎么能说谋反?”廷尉:“呵呵,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周亚夫:......

周亚夫被打入大牢,正是父亲当年住的那一间。周亚夫越想越觉得憋屈,他开始绝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周亚夫绝食自尽后,汉景帝让他的弟弟继承爵位。三十年后,汉武帝以献祭的黄金品质不佳为由,彻底废除周家的爵位和封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