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王国武斗谋士,洛克王国中的成长日志中的主线任务挑战莫伊莱如何打败她?
洛克王国武斗谋士,洛克王国中的成长日志中的主线任务挑战莫伊莱如何打败她?
楼主,看详细攻略:
1.用圣光迪莫打持久战,用聚能光威在攻击的同时提升魔攻,莫伊莱就会降你的魔攻而没有攻击你【boss的变态性格】,27回合干掉……
2.武斗酷猫使用慧根盾击,莫伊莱无限强化破除,12回合干掉;
3.狮鹫用风之打击克制,慢慢磨死。
4.烈火战神使用魔焰瞬击,莫伊莱无限强化破除,10回合干掉; 请相信我,看我已经打完了。不会骗你的!秦朝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摘要:
《史记·秦本纪》记载:
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可知秦国本是西部小部落,周孝王时被封为附庸,至周宣王时,秦庄公因击败西戎,被封为西陲大夫,再赐以秦地(今天水)。到秦襄公时因护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至此秦国正式成为周的诸侯国。
但秦地处周之西垂,土地贫瘠,地势高洼,所以一直都是各诸侯国眼中的“案板上鱼肉”,但是最终秦不仅统一了全国,其所设立的社会政治制度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基础。这样的反败为胜到底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贾谊在《过秦论》为我们概括出来: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段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秦国崛起并统一六国的本源根据——“地理”和“政治”因素。
地理上:地势奇险,易守难攻,加上八面强敌,民风彪悍,是为天生战士的“沃土”。从秦的立国区域来看,“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国立国时范围主要位于今陕西省。据《史记·六国年表第三》记载:“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脩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陕西的渭河平原一带,即历史上的“关中”,是秦国强大的基础建设支撑。自古以来,“关中”一带都是龙兴之地,为“官家必争之地”,退可守,出可攻,以渭河平原中的牧野之地,可大力发展农耕储蓄国力,遂而东进,逐灭六国。
可战国初期,秦国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东部有强大的魏国,且占据河西地区,是秦国最大的威胁,南方富足的楚国,西部众多游牧部落虎视眈眈。这让秦国腹背受敌,可谓是大“凶”之地。
经历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第一目光就是从魏国手中夺取河西地区,使得南方有险可守。在历经秦缪公到秦昭王不断向西扩张,才使得把地势由险转为安,由劣势转为优势。
地形优势方面,关中地区退有天险可守,进则有居高临下之利。南部为汉中巴蜀沃野之地,攻占汉中巴之地使秦国拥有丰富的战略资源。且汉中巴蜀位于长江上游地带,地势相对于东部较高,占据上游的地形地势优势,顺江东下便可直取荆襄进而攻占楚国。由东出兵便可进入山西,山西处在地行上,进可攻退可守,攻占韩、赵、魏后可据此进一步经略河北之地,以图燕、齐。
正因为如此,当年公孙衍、苏秦等人施行“合纵”六国,一共有四次合纵攻秦战争,第一次为公孙衍倡导、楚怀王主盟的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前318年),第二次为孟尝君倡导、齐湣王主盟的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前296年),第三次为信陵君倡导的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前247年),第四次是赵国将军庞煖倡导的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前241年)。而秦国依然稳若金汤,毫不却站。(这之中自然有联军的松散,但更主要的还是秦的易守难攻,不怕偷袭和六国正面攻打函谷关。)
关中地区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东面有太行山脉、南面有秦岭阻隔,地形单元相对较封闭,被称作“四塞之地”,对外联系主要依靠山脉河谷地带的一些关隘,如函谷关和武关。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大山大河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正所谓“金城千里”。
所以秦地“关中”地区,在军事用途上,真的就是天然的保护伞,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要地。(这也是秦国能够快速崛起,中场超车的一大原因。)
“郑国渠、都江堰”等工程地理改造,为秦国一统天下“赚取”原始积累。当时的西部“关中”地区,是周的边疆,地处西部荒凉之地,是弊,但给秦国带来了另外的战略优势,便是优。在春秋时期,关中地区已是华夏文明的西部边界,由于秦国地处西陲,经济文化上较东方落后。
春秋时期秦国就已经试图东进,争霸中原,被当时的强国晋国所阻挡。在数次东进无果后,秦国改弦更张,向西部发展,不断兼并西部实力较弱的少数民族部落,扩充土地和人口。秦国经过一系列兼并活动,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战略纵深,扩张自己的实力。
《史记·河渠书》载: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
因为秦国经历过“商鞅变法”后,实力登上顶尖强国,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实力,派使郑国入侵游说秦国,以农业为由,致使秦国无力东征其他的诸侯国。后来事情败落,秦王大怒,誓杀郑国,郑国跟秦王说: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
秦王遂而任用郑国继续修建,直至完工。“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故而在《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项“郑国渠”工程,确实对于秦的统一起到了“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的影响。
后来,随着秦国国势日益强大,明贤辈出提出了“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于是秦国把眼光放在四川平原上,《风俗通》佚文云:“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巴蜀之地,修建都江堰水利系统。修建后,使巴蜀真正变成秦地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以往秦、楚、齐三强长期并驾齐驱的局面。
从这可以看出,秦国的“郑国渠”与“都江堰”分别把荒凉的“关中”平原和“巴蜀”(四川)平原造成秦国真正的“天府之国”,在经济上追上楚、齐两国,并拥有争霸天下的经济和地势支持。
政治上:于内“废井田,修法度。”于外“连横诸侯,近战远交。”天然险峻的地势为秦国提供保护所,再加上“郑国渠与都江堰”提供有力的经济实力,但是要和六国比拼,显然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这里其政治上就是其胜过楚国和齐国的原因。
历经了平王东迁,分封制瓦解后。“铁犁牛耕”的大范围投入农业生产,致使地主阶级崛起替代了原有的奴隶主阶级。所以商鞅变法,把原有的土地国有制变为私有制,极大的刺激这一阶级的快速崛起,大大的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建设积极性。
商鞅变法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性质的转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实就两条:一是废井田、开阡陌,二是实行县制。
《战国策·秦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加上后来的李裡、范雎、张仪、韩非等人的完善,使得秦国建立一套高度法治,由中央直接控制对方的中央集权体制。尤其是法家“法”、“术”、“势”的运用,让秦国解决内患的这一个担忧,从而一致对外。
秦的胜利,其实也是以先进统一落后。从这个角度说,秦国的崛起进而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秦昭王时期,范雎入秦,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先是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使韩、魏亲附,并加以控制,借以驱使楚、赵屈服,从而迫使齐亲秦。此形势便为秦国的军事行动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再消灭韩、魏,进而逼燕、赵,孤立齐、楚,则变得相对简单。如此由近及远,一城一池指日可待,便可逐步对外扩张,达到“蚕食天下”的目的。
最后,秦国的强大也让四方闻之惧怕,所以六国以“合纵”之术形成联盟共伐秦国。于“合纵”相对于的是范雎与张仪等人提出的“连横”。最后的结果依旧无法改变。(在上面的地理一段已经说明过了,所以不再说明了。)
综上所述: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主要由两大因素组成,“地理和政治”。“地理”是外因,而“政治”是内因。秦国崛起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和政治两个方面。地理方面: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的天险优势;大力修建经济工程,解决地势荒凉农业落后的现状。使得秦国直接从经济物质方面,赶超楚国和齐国,奠定了秦大一统的经济基础。
政治方面:采用范雎的连横之策, 创造有利于军事行动的政治环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调整生产关系,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最后补充最值得“奇葩”和不可理解的一点说明:以统一六国的始皇帝嬴政往前推六位秦王几乎没有犯错,唯一有一点错误的就是秦昭襄王因范雎与白起的矛盾,最后赐死白起。(但是这也并非致命的,因为当时白起也就快把六国全部拿下,加上秦国以及人才济济,白起的死并未形成威胁秦的大一统。)相反的是其他六国的王却是错误频出,比如楚王弃用项燕、赵王斩杀李牧、齐王见死不救等等。
萧何的武力如何?
萧何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大汉朝,是开国皇帝刘帮手下第一谋士,是文官,是刘帮前面大战的后勤保障,如果是比个人武斗那武力几何为零,如果谋划、治理和后勤也就武力值那萧何就是武力超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这样算那萧何武力强大。
同是烽火戏诸侯的小说?
自小学四年级开始看小说,到今天,已经有20年。这20年里,从最开始喜欢热闹,不挑剔,有一本看一本,到现在只看烽火戏诸侯,辰东,梦入神机寥寥几人的作品,虽然眼界未必有多高,但是眼睛却刁钻了。这就像一个食客饕餮,饿的时候,可以无所顾忌,只为填饱肚子,等到品尝过这世间大多数的美味佳肴之后,也就不再随意,开始钟情几个自己喜欢的菜肴。这菜,不一定要名贵,甚至可以是难登大雅之堂,不足为外人道的家常小菜。
最近这些年,要说翻过来倒过去不厌其烦读过四五遍的小说,大多都是烽火戏诸侯的作品,其中以《陈二狗的妖孽人生》《雪中悍刀行》《老子是癞蛤蟆》三本读过的次数最多。在烽火戏诸侯的所有作品中,私下以为,以《雪中悍刀行》《老子是癞蛤蟆》完整程度最高,情结设定以《烽火戏诸侯》《陈二狗的妖孽人生》最好。
有人问“同是烽火戏诸侯的小说,为什么差距那么大?”。要说,没有差距,都是骗人的。毕竟大到社会,小到个人,都是会发展的,都有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都有一个跌倒只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爹喊娘,到流血流汗自己艰苦下咽的过程。作为网络小说作家的烽火戏诸侯也是如此。
但是烽火戏诸侯的作品,之间的差距又没有那么的大,尤其是后其的《陈二狗的妖孽人生》和《雪中悍刀行》。只从这两部作品来看,风雪戏诸侯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角色名字大多取自诗歌经籍,甚至直接借用历史人物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中主角陈浮生,取自“看破浮生过半,心情半佛半神仙”。“看破浮生过半,心情半佛半神仙”其实源自清代学者李密庵《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陈富贵的名字源自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作为哥哥,名字与弟弟陈浮生相呼应。女主角,曹蒹葭,取自《诗经.蒹葭》。陈浮生手下第一猛将陈庆之,其人物设定,与南北朝名将”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一模一样。陈龙象源自“三十年众生龙马,六十年诸佛龙象”源自《华严经》原句是“欲做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其他诸如,詹台浮萍,纳兰王爷等都大多如此。而《雪中悍刀行》中角色也是如此,主角徐凤年,取自我国历史上一位紫砂艺人杨凤年。北凉谋士李义山,取自唐朝诗人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徐渭熊,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李白《大猎赋》:“载非熊于渭滨。”,徐渭熊角色设定为霸王之辅,后期坐镇北凉出谋划策。
四大妖人,惊才绝艳,属于传说中的人物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雪中悍刀行》甚至《老子是癞蛤蟆》,在江湖剧情设置中都有四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大智,大毅力,大能力近乎神仙的妖人。《陈二狗的妖孽人生》中内蒙古有孙满弓,东北有纳兰王爷,南边则有詹台浮萍,还有一个用刀的老佛爷(可能记混)。《雪中悍刀行》虽然有十大高手之说,但以王仙芝,李淳罡,曹官子,邓太阿四人为主。而在李淳罡的那一辈武林,则有四大高手,绿袍,红甲符将,李淳罡,枪仙王绣。《老子是癞蛤蟆》是《陈二狗的妖孽人生》的姊妹篇,同处一个江湖,陈浮生还在其中打过酱油。
诗歌典籍古籍文章的应用,妙不可言
我们现在在网上看到的很多称之为烽火戏诸侯金句的句子,大多不是烽火戏诸侯原创,均有渊源。比如《陈二狗的妖孽人生》中陈圆殊把陈浮生丢在五星级酒店的套房里面,陈浮生面对繁华的都市夜景甘坐一夜之后,写下的“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句,源自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原话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只读诗,未必有心惊肉跳的感觉。但是在烽火戏诸侯描写的场景中,就是另一番滋味。《雪中悍刀行》中在北凉绿蚁酒的背景下再读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就是另一番滋味。原本这两句诗的点睛之笔在后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但经过烽火戏诸侯的应用之后,别独立了出来。《雪中悍刀行》中还有一句“十八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以西楚亡国女子凄厉的口味说出来,倍感撕心裂肺。而这一句“十八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源自五代.花蕊夫人的《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行文布局信手拈来历史典故,恰到好处
《陈二狗的妖孽人生》中陈浮生的爷爷陈半仙的故事暗合建国初期的天安门重要建筑的建设。《老子是癞蛤蟆》主角赵甲第,名字取自《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作者在小说中托到《康熙字典》中。而甲第两字,也符合主角的人物设定,家是牛逼,读书好,武力值高,学习能力强,围棋下的好.....正如烽火戏诸侯所说“身世不如赵甲第,努力当如陈浮生”。而以架空历史为基础的《雪中悍刀行》对于历史典故的运用更是拿捏到巅峰,角色名字,设定,情结的布局都有相似之处。北莽高龄女帝,为武则天。谋士李义山,名字取自李商隐字义山,人物设定,与三国时期的毒士贾诩相似。大秦王朝的短命,与历史相切合。北凉,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十六国之一。李当心西行则是唐三藏的戏码,而西行归来,太安城万人空巷的情节又是魏晋时卫阶进京时的场景,《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春秋乱战,则是利用了春秋战国的名号,局势则是混合了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两个阶段。而大楚的硬气,无论是在哪个混乱时代,都是有名的。“京观”一词,本是我国军事史上一种血腥凶悍的行为,在此处却是北凉震撼。离阳的国都太安城,与长安只有一字之差,却有一股莽荒厚重之气铺面而来。徐凤年梧桐苑的红薯,青鸟,黄瓜等丫鬟,以及对丫鬟的等级分类,大多与《红楼梦》相似。与樊小钗一起赏灯要吃胭脂的那个公子,及其所作所为也都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所言所行。学子圣地上阴学宫,则与战国时期的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样的。张家圣人,则是儒家孔子的翻版。离阳王朝张巨鹿,与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如出一辙。其中离阳张巨鹿的各种政策改革,比如郡县之上,设州,刺史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郡县上设立道,节度使,则是唐朝时期的改革。张巨鹿打压士族,提升寒士的举措,与科举制的开创相似,而文中关于士子行文策论的规矩,则有时明朝八股文的样子。在《雪中悍刀行》中诸如此类的内容,数不胜数,但却令人不厌烦。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厉害之处吧。
同样夺嫡玄武门之变是武斗?
唐高祖李渊晚期的玄武门事变和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储君之争最为著名的两个事件,正如题主所说,玄武门事变最终上演全武行,而九子夺嫡则以明争暗斗分出胜负,那么九子夺嫡真的就比玄武门事变的结局惨烈吗?其实只是错觉罢了。
△《贞观长歌》版李世民和《雍正王朝》版胤禛
玄武门事变和九子夺嫡哪个结局更为惨烈?在古代,权力角逐无疑是血腥的,更何况是关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争,作为失败的一方,他们的结局往往极为惨烈。我们不妨分别看看玄武门事变和九子夺嫡背后,失败一方的结局,再来分辨哪个更为惨烈。
1、玄武门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抄家灭族。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最终在玄武门被杀,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继位。作为失败一方,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包括幼儿在内全部被杀,宗族名册除名。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则全部被充入宫中,其中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杨氏甚至被李世民直接纳入了后宫。此外,李建成被追封为息王,追谥曰“隐”,并于贞观十六年(642年)又被追赠为皇太子;齐王李元吉则被追封巢王,谥号为剌。
2、九子夺嫡:失败一方大多被秋后清算。四阿哥胤禛最终胜出,成功继位为帝,而作为失败的一方。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因较早败下阵来,再加上早在康熙年间便已经被圈禁,因而受到的波及较小,最终均被幽禁而死。三阿哥胤祉则因为主动退出,受到的波及同样较小,只是之后因连续犯错在雍正六年后被圈禁致死。八阿哥胤禩则在雍正年间连续遭到打压,最终被革爵除名,被幽禁于宗人府,并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其子弘旺则被改名为“菩萨保”(这个没搞清楚是什么意思),最终卒于监所。九阿哥胤禟则是在连续降爵后最终被除名,并与嫡福晋董鄂氏、长子弘晸被禁锢,雍正四年后被圈禁,改名为塞思黑(讨厌的人),最终在煎熬和绝望中被囚禁致死。十阿哥胤䄉于雍正元年被削爵圈禁,但却成功的活到了乾隆二年后被释放,并被加封为辅国公,于乾隆六年病逝。十四阿哥胤禵先被幽禁于景陵,后被革爵囚禁于景山寿皇殿,直到乾隆年间被放出,并先后被加封为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和多罗恂郡王,最终于乾隆二十年病逝。
从结局上来看,李世民显然要比胤禛下手更狠,不仅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场杀死,就连他们的儿子和女眷也一个都没有放过,而九子夺嫡中失败的几位阿哥,却只有部分牵连到了女眷和儿子,就连本尊也有两位成功活了下来。
为何会有人认为九子夺嫡比玄武门事变更惨?既然玄武门事变要比九子夺嫡惨的多,为何却会给人留下一种截然相反的印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参与人数的影响。玄武门事变主要围绕李世民的秦王党和李建成的太子党所展开,也仅有三位皇子参与其中。而九子夺嫡则先后有九位皇子被卷入,更是形成了多股势力。因此,不论从参与人数,还是从派系斗争的复杂程度来讲,九子夺嫡都要比玄武门事变更为复杂一些,而九子夺嫡由于牵扯皇子太多(毕竟很少有人关注大臣们的结局),显得更为激烈一些。
2、持续时间的影响。玄武门事变从皇子之间矛盾爆发到争权清算完毕,前后不过6年时间(621年至626年),而九子夺嫡则长达数十年时间(从1708年胤礽第一次被废到乾隆二年左右)。玄武门事变虽然激烈,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九子夺嫡虽然较为平和(更多是阴谋诡计、明争暗斗),但却持续时间过长。此外,玄武门事变的爆发,直接导致两位竞争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而他们的儿子和妻妾也迅速被处置,一切干净利落。而九子夺嫡中的失败者,则是在雍正年间接连被持续打压,更有多人是被圈禁数年乃至十数年后才死,因而给人一种更为悲凉凄惨的感觉。
△李世民的身后名更加正面
3、帝王身后名的影响。唐太宗李世民和雍正帝胤禛显然都是极有作为的两位帝王,一个开创贞观之治,一个在康乾盛世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两人的身后名却堪称截然相反。后世对于李世民的评价更多偏向正面,就算对历史再不了解的人,也知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种正面的身后名,其实对玄武门事变的惨烈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反观雍正帝,由于其在位期间大肆推动改革,从而得罪了大量官员士绅,导致其本身名声就不太好,因而导致其身上的污点被人为放大。
△雍正帝的身后形象并不好
4、史书资料的影响。后世想要窥探历史事件,由于根本无法亲历,导致只能通过史书来进行考证,而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控制的显然要更好一些。毫无疑问,李世民对于史书的记载影响较大,《资治通鉴》中便记载李世民曾迫使史官修改史书,直接影响了第一手资料,而修改内容主要便是围绕“玄武门事变”所展开,使得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加正面。而雍正在这方面干涉却普遍较小,此外由于《清史稿》成书于民国时期,因而记载反而较为真实。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原因的影响,使得九子夺嫡看起来比玄武门事变更为惨烈一些。事实上,玄武门事变中失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下场要比九子夺嫡中的皇子们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