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神传奇,1式步枪会成为三军仪仗队的礼宾枪?
兵神传奇,1式步枪会成为三军仪仗队的礼宾枪?
为什么56-1式步枪会成为三军仪仗队的“礼宾枪”?答案其实很简单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一下关于步枪的那些事,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会看到各式各样的步枪,尤其是在阅兵的时候更是气势恢宏,2019年将迎来建国70周年的大庆,我们更能一饱眼福了,但是为什么56-1式步枪会成为三军仪仗队的礼宾枪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小编专门咨询了专业的退伍老兵,老兵说出了这样的解释和答案,给大家分享一下!首先,目前我军常见的礼宾枪是在56式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因此被称之为56-1式,相比56式,56-1式礼宾枪最大的改变就是去掉了供弹和击发系统,所以该型礼宾枪并没有实弹射击的功能,56式半自动步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撤装后,产生了大量的库存,如果将部分改装成礼宾枪不仅相对节省了成本,而且还能继续为我军发光发热,56-1的整体外观更胜一筹,而这也正是礼宾枪的使用意义,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辅助展现一支军队的军
其次,礼宾枪既然是作为仪仗用途,特别强调枪支的美观,以及表演仪仗动作时的美观,而我国建国以后的制式步枪中,如果需要劈枪等动作,符合标准的只能是56半,56半不仅是一款优秀半自动步枪,而且是颜值颇高的一款枪,“越好看的武器越有战斗力”,所以它被选为解放军仪仗队的礼宾枪是没有绝对没错的,纵观世界各国的礼仪部队使用的都是枪管较长的步枪,因为较长的步枪在放在地上时手刚好适合拿的位置,再配上量的发光的刺刀显得格外的威武
最后,56半加上刺刀长度为1260毫米,56冲则为1100毫米,短了不少,除了56半以外,其余的自动步枪都是30发弯弹匣,舞动枪支会受到弹匣的干扰,增加训练的难度,最初的56半就是普通的枪,装上子弹就可以射击。但出于安全和重量考虑,礼宾枪不可能装弹,以防止走火,还有卫兵对于政要的暗杀,毕竟礼宾枪很多时候,用于迎接国外元首以及国家重大庆祝场合,各国领导人都可能出现,不能安装弹药
我给大家讲清楚了吗?如果您有相似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小编有时间会一一回复大家的,也欢迎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评论点赞,有关这类型话题小编会持续更新,关注小编不迷路!
你知道哪些将民间怪谈的小说?
《山海经》:开山鼻祖
《山海经》全书18篇。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描画了无数奇禽异兽的《山海经》是后来小说家们的素材库,如《西游记》中许多妖怪形象等都能在《山海经》里找到原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小说之最古者尔”。
《淮南子》:绝代奇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其于保存了众多失传的神话故事。《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
《搜神记》:最高成就
《搜神记》作者干宝,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搜神记》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太平广记》:小说总集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因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馀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
《聊斋志异》:刺贪刺虐
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后人评价: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鲁迅: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阅微草堂笔记》:才子佳作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全集分五书,共二十四卷,
你见过哪些搞笑的穿帮镜头?
《水浒传》和《西游记》同为四大名著,虽然前者在改编力度上不如后者,但也不乏一些经典作品横空出世。然而再经典的作品也可能会出现差错,再怎么审核剧本、场景,也可能会出现纰漏的地方。“人无完人,剧无完剧”,就比如下面这个镜头:
这假的老虎就不说了,众所周知,自行车是近现代产物,在宋朝那个年代,人们代步往往会选择骑马。但这个镜头上却出现了自行车,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穿帮镜头。
这又是一部童年经典,主要讲述了风云二人对抗雄霸的奇幻故事。然而在拍摄时也不免出现穿帮镜头,比如聂风露出的背心:
迪丽热巴如今可是火的一塌糊涂,但在她拍《三生三世》时,也存在穿帮镜头,她的腋窝处的衣服竟然开了一个大洞,是用来透气的吗?
这个镜头里面的场景是一部抗日神剧,不过把姑娘捆成这样真的好吗?这位导演你是怎么想的呢?还有这位美女嘴里塞的那块白色的东西是卫生纸吧,就不能找块布吗?也太敷衍了吧。
从这个镜头里就可以看到演员们拍戏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这在大夏天的时候还穿得这么的厚,这么热的话真是痛苦啊,看来拍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在拍一些古装戏的时候,导演组往往在前期准备上会话费很大的功夫,即使这样也还是会出现镜头的漏洞,就像这张图片,可以看出这是清朝的戏,但是却出现了现在的空调,这是空调穿越了嘛?既然出现空调了,那么,这么多宫女和太监,比外面走不热吗,去屋子里吹吹空调多好呢!
一不小心又划到底部了,再次谢谢各位点进小编的文章,希望给您们带来很多的欢乐,大家多多支持,您们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对以上事件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的评论和吐槽哦~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女将?
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批女性,她们虽然不是最历害的将军,但她们发挥着巾帼英雄的作用,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值得称赞和崇敬。她们是:
△张琴秋,浙江桐乡县石门镇人,1924年入党,早年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博古、杨尚昆是同学,她也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她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将领,曾任“妇女独立团”的团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局,张琴秋与朱德、任弼时、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二十位红军高级领导人同为西北局委员,她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她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由于在地方工作,没有授予军街。而陈赓、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这些威名赫赫的共和国的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当时都曾是她的部属。《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认定张琴秋是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王泉媛(女),江西吉安县敖城镇沪富村人,1934年入党。1934年10月,她与康克清、贺子珍、刘英等30多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红军西路军组建妇女先锋团,王泉媛任团长,全团1300多名女战士。她们一路西征,浴血祁连,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展开血战,打山丹、攻张掖,因寡不敌众,在甘肃临泽不幸被俘。电影《祁连山的回声》就是以她为原型拍摄的。后来她趁机逃脱,一路乞讨,回到了家乡,新中国成立后,她当过大队妇女主任,生产队长,养老院院长等。
△王定国,四川省营山县人。1933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三过雪山草地的艰苦两万五千里长征。曾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在西路军征战中,浴血河西走廊,被俘后经组织营救脱险。后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负责接收失散的西路军人员。在兰州八办,他与革命家谢觉哉结为革命伴侣。
当然还有贺子珍、邓颖超、康克请、蔡畅、刘英等一批红军女战土,她们都是老一辈革命家,巾帼英雄。
广西玉林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提起广西玉林,大概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著名的狗肉节了。实际上,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玉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素来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之称,孕育了无数历史名人,我们取近代的几个历史名人作为代表。
黄绍竑一提及民国大名鼎鼎的新桂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李宗仁和白崇禧,但实际上,新桂系的创始人和领导人是三巨头,除了知名度最高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另外一个巨头就是出身广西玉林的黄绍竑。而且,黄绍竑在桂系三巨头中排名第二,还要要高于“小诸葛”白崇禧。
黄绍竑,字季宽,1895年生于广西玉林容县一个望族家庭,1916年,毕业于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黄绍竑回到广西陆荣廷部担任排长。因英勇善战,黄绍竑屡立战功,并升任马晓军部第一统领,当时马晓军部的第二统领,就是白崇禧。
1924年,趁广西军阀混战之际,李宗仁的定桂军和黄绍竑的讨贼军联合,组成了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任总指挥,黄绍竑任副总指挥。定桂讨贼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先后击败了广西军阀沈鸿英、陆荣廷,击退了进入广西的滇军唐继尧、龙云,一统广西,三个年纪刚刚30出头的年轻人,成为了新桂系的首领。
广西接受广州国民政府改编后,李宗仁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而黄绍竑则担任党代表。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后,黄绍竑留守广西,对广西进行了大力的建设。他创办学校,发展教育,建立全省交通网络,整顿税收,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广西成为民国模范省之一。
1930年,在与蒋介石争夺天下失败后,黄绍竑离开了新桂系,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的任职,先后担任了湖北省主席、浙江省主席、内政部长等职。不过,黄绍竑离开新桂系,并非背叛,恰恰相反,他为新桂系融入了国民党,为新桂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黄绍竑留在了大陆,并先后担任了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职,1966年去世。
夏国璋夏国璋,字超然,1896年生于广西容县。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步兵科毕业后,夏国璋回到广西,一直在新桂系任职,成为老乡黄绍竑的麾下。1932年,夏国璋再次进入陆军大学学习。并在桂军中先后担任司令部科长、旅长、副师长等职。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担任174师师副师长兼522旅旅长的夏国璋,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参加的军队人数已超过百万,也是开战以来最惨烈的会战。
参加淞沪会战的首批桂军为21集团军。夏国璋担任21集团军48军174师副师长,10月中旬,21集团军刚到达淞沪战场,包括夏国璋在内的桂军就马不停蹄的加入了惨烈的淞沪会战。
夏国璋奉命率部坚守桃源滨至谈家头沿线的阵地。战争初期,正是日军士气最高,战斗力最强大,装备最先进的时候,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之下,日军如潮水一般,连续几天向174师的阵地发动攻击,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
夏国璋率部与日寇反复厮杀,始终坚守阵地。11月中旬,为防止日寇截断中国军队撤退的后路,夏国璋奉命率部阻挡进攻吴兴城的日寇,夏国璋率一个旅与日寇血战三昼夜,坚守征地不失。11月21日,夏国璋在前线阵地观测敌情时,被日机轰炸,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