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悍将,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机动悍将,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我感觉这位就挺倒霉的:
他是十六国战神慕容恪的子孙,真正的“大燕国”后裔;
被枭雄高欢视为秘密武器,打败“宇宙大将军”侯景......
他就是慕容绍宗。这位集各种光环于一身的传奇名将,结果竟因遇上大风跳进水里淹死。
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慕容复那样的人。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大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已成常态;当家族建立的所有燕国陆续灭亡后,慕容氏子孙也只能接受现实、为最基本的生存权而奋斗。
以慕容恪的后人们为例,他们就投靠了北魏王朝,常年居住在代地(河北、山西一线),重操就业、投身军旅,而且还混得挺不错。慕容绍宗的祖、父两代都担任了北魏的刺史。由此可见,家族基因确实是可以遗传的。
至于慕容绍宗则更是青出于蓝。他性格坚毅、沉默寡语,性格稳重、胸怀韬略。北魏末年爆发六镇之乱后,慕容绍宗为了躲避战祸,就携家带口前往晋阳、投奔了当时风头正劲的远房亲戚尔朱荣。
对南北朝有所了解的朋友,一定明白尔朱荣这个名字是多么地如雷贯耳,这正是改变了其后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有这样的亲戚,慕容绍宗想要出人头地并非难事。
然而,那时的尔朱氏虽然对慕容绍宗极为尊敬,但双方的理念并不吻合。
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死,给了尔朱荣挥兵进京的大好借口。在动身前,他曾向慕容绍宗透露,自己准备在进入洛阳后把那些骄侈淫逸的北魏百官全部诛杀。
但慕容绍宗立即表示万万不可,在他看来,胡太后正是由于荒淫无道才搅得天怒人怨;尔朱荣想要成大事,就得跟她反着来,举起忠义的大旗、笼络人心方是上策。
可惜的是,尔朱荣固执己见,于是有了接下来血腥惨烈的河阴之变。这虽然清除了北魏的旧贵族,但也把尔朱荣推向了皇室的对立面,导致他没多过久死于孝庄帝元子攸之手。
随后,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继承了家族事业的衣钵;慕容绍宗则继续为其效力,并因功升为并州刺史。期间,为了对付纥豆陵步藩,尔朱兆准备征调高欢,但慕容绍宗敏锐地指出:高欢“才雄气猛,英略盖世”,绝不会居人之下,尔朱氏万万不可引狼入室。
但尔朱兆同样固执己见,随后果真被反水的高欢打得节节败退。此时尔朱兆才对慕容绍宗感慨:“如果当初听了你的话,何至今日啊!”
随着尔朱兆自缢而死,慕容绍宗只好率领尔朱氏的残余力量投降高欢。作为知根知底的老熟人,高欢对慕容绍宗极为尊重,不仅保留了他所有的官爵,还经常邀请其就一些军国大事出谋划策。
不过,纵观高欢在位期间,慕容绍宗的职务基本上是在各地当刺史,虽然表现得较为出色,但一直没有进入东魏的决策圈。但如果咱们就此认为高欢不欣赏他,那就大错特错了。
公元546年,高欢卧病在床、气息奄奄。他刻意交代儿子高澄:“我死之后,最担心的就是侯景,此人绝非你能驾驭,现有的文武众臣也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你别担心,有一个人能制住侯景,那就是慕容绍宗。这些年我刻意没有重用他,就是想留给你、由你把他培养成自己的亲信。”
每次看到这一场景,就让人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弥留之际的安排:他故意毫无缘由地将李世勣贬斥,只是为了方便儿子将来收买人心。
如高欢所料,自己刚死,侯景就在河南地区(黄河以南)悍然反叛。为了对付这位百战骁将,高澄丝毫不敢怠慢,他迅速调兵遣将,并且遵从父亲的遗嘱任命为慕容绍宗为总指挥。
当时的侯景是当之无愧的超一流统帅。因此,当听说高澄派韩轨、高岳等人领兵对付自己时,他哈哈大笑、自认为胜券在握;但随后听说是以往并未被重用的慕容绍宗担任总指挥时,他才赫然变色:“谁教鲜卑小儿派绍宗来的?难道高王还没死吗?”(鲜卑小儿即高澄,高王即高欢)
慕容绍宗率领十万大军南下,首先势如破竹击溃了前来协助侯景的南梁大军、俘获梁军统帅——梁武帝萧衍的侄子萧渊明;随后直逼涡阳,与侯景展开了巅峰对决。
不得不说,侯景确实彪悍,面对东魏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加上慕容绍宗、斛律光、段韶(这二人后来成为北齐顶梁柱)等一大批将领共同上阵,他在正面交锋中仍不落下风。
不过,慕容绍宗随机改变战略,他采取消耗战+心理战的模式,历时几个月,终于在公元548年初磨垮了侯景。有意思的是,当侯景带着几百人逃向南梁时,慕容绍宗刻意放了其一马;后来的南边发生的惨剧(侯景之乱)表明:他这极有可能是故意引祸水南下。
解决了高澄的心腹大患,慕容绍宗的前景一片大好。但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他就以一种极为意外的方式谢幕。
战胜侯景的同年夏天,慕容绍宗以南道行台的身份,连同太尉高岳、大都督刘丰生等人率军十万围攻西魏的颍川。但在防守怪物王思政的坐镇下,占据绝对优势的东魏军队围攻了一年,仍旧望城兴叹。
根据刘丰生的建议,东魏在颍川城外修筑堤坝,其后引来洧水灌城。这一招果然有用,城墙逐渐出现多处垮塌;同时,东魏还修了不少高大的舰船,安排了大量神射手往城内猛射。而宇文泰的援军也被大水阻隔、无法前来,颍川城一时间岌岌可危。
但在东魏形势大好之时,却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意外。
公元549年4月,慕容绍宗、刘丰生乘船检查堤坝,突然东北方尘土飞扬、狂风骤起,众人只好进船躲避;随后狂风席卷而至,他们的坐船被吹断缆绳、飘向颍川城。城上的西魏军自然不会客气,他们一边用长钩拽住船,一边弓弩乱发。
情急之下,慕容绍宗跳水逃生,但却溺水而死,年仅四十九岁;至于水性更好的刘丰生,虽然成功游到了旁边的土山,但也死于乱箭之下。
虽然接下来攻下了颍川、俘获王思政,但意外地失去了两大将领,这让高澄甚是郁闷;尤其是慕容绍宗的英年早逝,让正值用人之时的东魏上下都为之感伤。随后,高澄命令追赠慕容绍宗为使持节、都督青兖等七州军事、尚书令、太尉、青州刺史,谥号景惠。
脑补一下,假如没有这次意外,也许接下来东魏/北齐的招牌名将就不是段韶、斛律光、高长恭“三巨头”了。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先说结论:历史上,关于僧格林沁之死有“自杀”和“他杀”两种,而且在“他杀”中,关于凶手也有几种说法。因此,一个少年杀死僧格林沁只是其中的一种。
僧格林沁打败英法联军值得钦佩,但逮捕英法公使被人诟病说起僧格林沁,大家对他最熟悉的事迹,恐怕就是他参与了反抗英法联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面,对僧格林沁的评价是爱国将领,我觉得并不全面。
老实说,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重挫英法联军的舰队,的确值得敬佩。但是,他在英法公使前往北京换约的路上,擅自逮捕并虐待公使,违反国际法,也说明了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清政府,还处在前近代时期,头脑中还是落后的思想。
此外,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与英法联军作战,最终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清朝引以为傲的骑兵战术,在近代火炮面前彻底失去威力,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后的清军不再注重弓马骑射,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枪炮。
其实,僧格林沁除了曾与英法联军作战之外,他还与太平天国和捻军常年作战。1854年,他消灭了打到天津静海独流镇的太平天国北伐军。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1860年,僧格林沁又率兵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与捻军作战。所谓捻军,其实也是地方农民起义组织的军队,捻军的意思就是希望像捻绳子一样,把所有人聚集到一起,消灭清军。
在与捻军作战的过程之中,僧格林沁打了很多败仗,并最终死于剿捻的任上。
那么,僧格林沁究竟是怎么死的?杀僧格林沁的人究竟是谁?他的最后结局又是什么呢?
僧格林沁的败亡:轻敌突进,被捻军围困我们还是先从僧格林沁败亡开始说起。
1864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即南京)。随后,散落在各地,尤其是河南、安徽等地的太平军加入了捻军,比如遵王赖文光就被人推举为捻军的领袖,建立了新捻军。新捻军由于有能征善战的太平军将士,所以势力更加壮大。
后来,新捻军开始攻打山东鲁山,僧格林沁等人立即率军驰援鲁山。
在鲁山,僧格林沁过于轻敌,中了新捻军的计策。新捻军佯装撤退,引诱僧格林沁的军队追击,结果中了埋伏,手下大将相继阵亡。但是,僧格林沁仍旧不停的与新捻军作战。
朝廷多次发上谕告诫他避免进入敌人的圈套,就连曾国藩都看不下去了,也去告诫他,但是僧格林沁不为所动。
1865年5月18日,新捻军将僧格林沁的部队引到了山东曹州府西北一带,在那里进行决战。
在山东曹州的决战中,僧格林沁的部队几乎被捻军全歼,就连僧格林沁本人都被捻军杀死。
自杀说:僧格林沁自己掐断喉咙其实关于僧格林沁之死,历史上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自杀”说。一种是“被杀”说。
关于“自杀说”的资料主要见于光绪朝国史馆协修高熙喆所写《高太史文集》,其中说到:
黎明时分,僧格林沁被人包围,然后被人刺中了肩膀,随后坠马。有一个蒙古士兵跑过来,请僧格林沁上马。僧格林沁没有答应,还让这个士兵将自己身上的珠宝丢弃到三里意外。随后,僧格林沁打算用右手掐断了自己的喉咙,但是手抖的厉害,只好用左手掐断。
这段写得惟妙惟肖,但显然有想象的成分,毕竟僧格林沁死的时候,他周围并没有人,高熙喆如何得知?
此外,还有《宋景诗历史调查记》、《天咫偶闻》等笔记记载僧格林沁自杀。
他杀说之一:被“乌”姓或“桂三”内奸所杀再说“他杀说”。
关于“他杀”的记录也比较多,而且凶手多不一样。
比如在《见闻琐录》里面记载,僧格林沁是被一名姓“乌”的内奸所杀。
这个人趁着僧格林沁吃饭的时候,带人从背后将其杀死,随后投奔了捻军。而后,淮军将领潘鼎新带兵追击,最终将其生擒,割下了他的脑袋,挖出了心肝,祭奠僧格林沁。
不过,有学者推测这段记录并不真实,因为僧格林沁死的时候,潘鼎新正在上海,不可能去追击凶手。
在《济宁直隶州志》中记载,僧格林沁是被“桂三”所杀,这个桂三也是一个内奸,临阵倒戈将其杀害。不过,这也只是当地一种传说,这个桂三的情况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流传最广的凶手,就是我们题目中所说的这个少年张皮绠关于张皮绠刺杀僧格林沁的记录,最早出现在《薛福成日记》,里面说到:丁宝桢通过调查发现,杀害僧格林沁的人是十六岁捻匪张凌云,也就是张皮绠,此外还有漏匪单兴邦。
张皮绠说,乙丑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受伤坠马。张皮绠看见,就用攮刀连扎僧格林沁的咽喉处,随后官军四散。现在,已将这个张皮绠捕获,凌迟处死,摘心祭奠僧格林沁。单兴邦也被处斩。
此外,邹钟在《志远堂文集》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正史《清实录》、《丁文诚公奏稿》中却并没有出现相关的记录。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僧格林沁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儿童杀害,太不光彩,因此就删掉了这些内容。
不过,根据《薛福成日记》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张皮绠最后是被凌迟,并且被挖了心。
在淮北地区的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版本,是张皮绠在杀掉僧格林沁之后,跑回了涡阳老家,当回了农民。后来,清朝为了稽查凶手,多次派官员微服私访,最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捉住,在解往北京的途中,张皮绠绝食而死。
在安徽当地还流传了一个歌谣,描写了僧格林沁被张皮绠杀掉的场景:
四月二十开的仗,杀得僧王钻麦棵,小阎王一边开言叫:皮梗(绠的误写)皮梗你听着,为何不将僧王捉?皮梗应道:让我仔细找。麦棵里将僧王来拿住,手举大刀割了他的头。老百姓听说僧王死,人人心里都快活。薛福成的弟弟当时是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幕僚,肯定有听说真实事件的渠道。此外,薛福成将事情写进日记,没有撒谎的必要。
因此,僧格林沁被张皮绠所杀,以及张皮绠的结局,都有可能是真实的。
为什么还能延续三百多年?
宋朝到底有多弱?
简单对比一下就能知道:历代中原王朝都有长城,但宋朝没有。不是不想有,而是没法有。因为能修长城的地方,全不在自己手中。山西河北段,是辽国的幽云十六州;宁夏陕西段,是党项人的西夏国。
秦始皇留下了“百代皆行”的“秦政法”,同时也留下了万里长城的草原攻略。
对于草原那个地方,你不要奢望去占领。输出了暴力,然后占领了;但无法输出秩序,于是只能接着输出暴力。这个成本是天文数字的。所以,长城配合关市、和亲、羁縻,才是成本最低的处理手段。
汉武帝不信,打了一辈子匈奴,而且两汉都在折腾草原。但最后还是匈奴内附、鲜卑羁縻。唐太宗也不信,大唐帝国不靠长城,靠的是缘边八镇几十万职业军人。结果呢?帝国巅峰就是日盛则衰。雄冠八镇之首的范阳军,还搞出了安史之乱,比草原还狠。
长城真的有用吗?
秦朝长城,建立在燕战国、赵战国和秦战国的基础之上。所以,战国七雄时代,三个北方诸侯国就靠这个攻略搞定了草原,同时也没耽误自己逐鹿中原。从这个结果上看,能说长城没用吗?
北魏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鲜卑入主中原之后,也要面对来自草原的威胁,就是柔然。鲜卑人是怎么做的?北方设边镇,但同时也得修长城。女真人在巅峰时期,号称满万不可敌。但入主中原之后呢?接着修长城。
唯独宋朝没有。因为能修长城的地方,宋朝全都没有打下来。从这个结果上看,宋朝真心弱。因为宋朝连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都不如。
为了弥补没有长城的缺憾,宋朝只能拼命扩充军队。在宋仁宗时期,就有不下百万的职业军人。为什么要养活这么多的军队?有长城预警、有要塞据守,自然可以通过集中力量、集约资源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但没有长城,就只能拼命养军队,既是局势所需又是心理安慰。所以,宋朝虽然富裕,但财政境况却不是最好的。
没有长城,能够证明宋朝太弱;因为没有长城,也导致了宋朝没法太强。而同时,两宋的外部形势,已经恶化到了极限。
北宋的外部形势已经够惨了,先是面对一个已经崛起的契丹,再是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党项,最后还要遭遇女真大金的雷霆一击。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北宋要面对三个草原劲敌。
而南宋更惨,先替北宋还账,面对一个仍在上升期的女真大金;接着,又遭遇了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大蒙古帝国。
北宋惨,南宋更惨,外部形势要多凶险有多凶险、草原对手要多凶蛮有多凶蛮。唐末至两宋期间,草原完全是一副逆天的存在。与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之相比,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南北朝时期的的柔然以及隋唐时期的突厥,根本就是渣滓级的存在。
所以,宋朝就是病恹恹的林黛玉,却偏偏闯进了步步惊心的大后宫。大体预测,连第一集都活不过。但是,宋朝硬是活到了全剧终,而且以崖山之战的千古悲情收尾。
既然是林黛玉的身子,宋朝就搞不了政治斗争。北宋先是搞反了党项人,导致失去了河套地区;接着继续搞不定契丹人,逼得澶渊城下之盟;后来联金灭辽,就是没事去找死。到了南宋,这个林黛玉即便学会了宫廷斗,也已经于事无补。因为蒙古人根本没工夫跟你搞关系攻略。这家伙就是一个呆霸王薛蟠的存在,一定要强娶了南宋这个林妹妹。
自己本身就弱、外部形势险恶,而且关系攻略的每一步几乎都是臭棋。但是,两宋为什么能够延续300多年?
去除历史噪音,把握历史脉络,从上往下俯瞰,或许能够从中发现大宋的生存之道。而且,这个道,完全是近乎一种超前的存在。
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关系,按照司马光的定位就是富邻居与穷邻居的关系。于是,草原与中原的文明对抗,就被转变为一种新的关系定位。定位一变、思路打开,宋朝也就在长城之外,找到了更为创新的处理手段。
北宋基本上放弃了征服草原的打算,简单说就是:草原的事情,与我无关,宋朝只做好自己。所以,对于西夏和契丹态度,北宋已经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帝国思维。
所以,在北宋时代,中原王朝开启了一种成本最低的方式,来处理与草原的关系。其他时候的手段,要么是被打得称人家为圣上、要么打赢了叫人家为禽兽。宋朝却不是这个定位,而是邻居的定位。
中国与夷狄为邻,正如富人与贫人邻居,待之以礼,结之以恩,高其墙垣,威其刑法。
这是司马光说的,但不是他的创见,只能算是总结。因为北宋自开国以来,就一直是这个攻略。虽然期间偶尔会中二一把,但澶渊之盟的主基调大体不差。而后来的联金灭辽,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彻底背叛。
关键是:中国与夷狄为邻。
从秦到唐,甚至把五代十国也包括在内,中原王朝就没有用邻居来定位草原。草原蛮夷,朕必替天行道、吊民伐罪。这才是中原王朝的总态度。
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是说了,但天可汗李世民是这样做的吗?李世民对外征战,唐军的行军大总管一般都是汉人,而胡人最高也就是行军副大总管。
正是有了邻居这个定位,所以北宋正式区分出了你与我的概念。我就是中原汉地,宋朝人习惯用汉人来指称自己。自己是一个特定族群,这个族群以宋朝皇帝为核心,拥有共同的祖先、拥有发达的文化。有了这个定位,也就自然能够懂得如何定位我以外的世界。所以,宋朝人才会有邻居的定位。
宋与契丹和西夏之间是邻居,是邻居不假。但三个邻居之间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北宋是富邻居,但西夏和契丹这两个邻居,全是穷邻居。原因就是草原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薄弱到什么程度?
一场水旱灾害,就能让中原百姓流离失所。但只要朝廷还算清明,就总有办法去赈灾,因为国家有钱。战国时代就有“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即便不清明,灾民变成流民,也总会自己找到活命的办法,第一个选择不会是饿死、第二个选择也不是起义。
但草原游牧民族但凡遭遇一场瘟疫,就基本等着整个部落被灭;但凡遇到气候异常,就是整个草原的灭顶之灾。脆弱的游牧经济,使得草原民族一定要在游牧之外,搞出副业来。没有副业的补充,草原人靠天吃饭就只能等着一茬一茬的死人。而这个副业,就是抢劫。所以,草原与中原的冲突较量,既是文明的较量,也是争夺生存资源的较量。
即便西夏文明光辉灿烂、契丹大辽媲美大唐,但经济基础都是脆弱的。所以,跟北宋相比,统统都算穷邻居。
于是,富邻居与穷邻居的相处之道,就是司马光所言的“待之以礼,结之以恩,高其墙垣,威其刑法”。
而这个过程之中,契丹人和党项人,也逐渐汉化。于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终于在语境上站到了同一个频道之上,并在互动中实现了融合。后期,契丹人甚至已经学会了玩文字游戏。
重熙增币是澶渊之盟的再次修约。起因是宋与西夏的庆历和议。契丹人认为北宋给西夏这个二等国的岁币太多,这就相当于间接轻视了自己。庆历和议给西夏岁币总计是银九万二千两,绢十七万三千匹,茶四万斤。而澶渊之盟给辽的岁币是银十万、绢二十万。所以,辽国要求增币,庆历增币是再增银十万、绢十万。但这点儿钱,辽兴宗根本看不上,他看上的却是一个“纳”字。北宋在交割岁币的时候,必须用“纳”这个字,岁币是北宋“纳给”契丹的而不是“赠送”的助军饷。一个字的变化,完全不是钱的事,而是面子的事情。在面子上,契丹要压北宋一头。这就是外交辞令上的文字游戏。而能玩文字游戏,就说明辽宋之间已经可以在同一语境中同频互动了。有了这个条件,大家才可能在战争与征服之外多出一种选择。
从北宋方面来讲,这就是一种把与草原的战争关系、征服关系,转变成为稳定而和平的外交关系。这几乎就是一种相当接近近代国际关系的处理模式。同时,在这个外交关系中,北宋将政治问题转变成了经济问题,用钱来搞定政治。
澶渊之盟以前,中原与草原之间持续了20多年宋辽战争。这场战争不是短暂而不定时的边界冲突,而是另一场中原与草原之间的汉匈大战。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和契丹之间维持了100余年的和平。自秦汉以来,中原与草原之间,就没有过这么久的和平时期。
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在宋徽宗时期,宋军已经不会打仗。但契丹人还能打。原因就是这伙人拿着幽云十六州的财富和大宋的岁币,一直再向草原输出暴力和秩序。
北宋享国167年,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167年里,北宋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全部达到了造极的地步。北宋时期的城市人口占比20.1%,请记住这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时期。而1957年的时候,我国的城城镇化率是多少?15.4%。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普遍在10%以内,甚至不到1%。这种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海上之盟后,宋朝失去了很多,北宋这个中原王朝也因此成为历史。但宋朝的最大损失是:永远失去了一个能够建立持久博弈关系的草原对手、契丹。女真的大金,完全无法与宋朝在一个频道上讲话。指望一纸盟约就能阻止女真人的铁蹄,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于是,北宋变南宋。但北宋已经为南宋打下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内部的自我认同。
唐自安史之乱以后,基本等同亡国。大唐帝国不是无力面对草原的问题,而是完全搞不定内部问题。但是,南宋呢?南宋基本上把国境线锁定在了秦岭淮河一线,而且一直扛到女真大金灭国。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却在弱到无底线的南宋这里,耗费了几十年。原因就是南宋的内部凝聚,完全是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大蒙古帝国,在窝阔台、蒙哥、忽必烈期间,几次因为继承问题濒临崩溃的边缘。但天助蒙古,在成吉思汗死后上百年内,大蒙古帝国以及后来的大元帝国,始终没有陷入“胡虏无百年之运”的魔咒。
大蒙古帝国以数万里的幅员,对阵南宋数千里的幅员,这就是一种力量上的碾压。而南宋却扛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地利的原因很重要。秦岭淮河几千里战线上,总共只有三条进攻通道。无论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都难以在关键局部上实现优势碾压,而南宋却可以游刃有余。
但是,内部凝聚是最重要的。
大唐在安史之乱后持续跌落了150年,除了宪宗中兴,几乎一片黑暗。西汉与东汉之间,根本就不具有王朝上的继承关系,西汉是灭了的王朝,东汉是新建的王朝。东晋在北方十六国的局势之下,也就扛了104年。而明朝,几乎就没有一个南明的时期。
承接北宋的南宋呢?扛了152年。而且,南宋这152年并非一直没落的。北宋的城市人口率是20.1%,而南宋是22.4%。这根本就不是一个衰落的王朝,而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王朝。
而其原因就是宋朝人的自我凝聚,确保了这个王朝能够有足够的韧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对抗外来压力。崖山之战后,十万南宋军民以身殉国,近乎以一种民族主义的方式来书写的千古悲情。
宋朝为什么能够延续三百余年的秘密,就在于一种道胜:
在内部实现了自我认同,区分了自己这个特定族群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原则,以一种近乎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处理草原问题。
以此为指导的关系攻略,在征服与战争之外建立一种和平的外交关系。
政治原则与关系攻略,在北宋是奏效的。但是,南宋就只能以自我认同和自我凝聚来对抗来自草原征服型王朝的冲击。但这个力量已经足够大。若非天助蒙古人,南宋未必不能笑到最后。
宋朝最后亡国了,因自己太弱而亡国,也因草原太强而亡国。
但宋朝并非毫无意义,它为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传统时代的造极时刻。吴钩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的一些数据,足以让我们领略大宋的华丽:
宋朝的城市具有高度自治权,政府的官员只负责收税和消防,其他问题全靠百姓们自治。
宋朝人可以自由结社,而且社团极为发达。各种被称作“市”“行”“社”的行会,数不胜数。南宋临安有414“行”,还有各种非盈利的“社”,其中的齐云社,甚至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的蹴鞠比赛。
宋朝人的婚姻也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男女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权,甚至可以以媒人为中介搞相亲。女人的地位很高,男人怕老婆在当时已经非常多见,甚至女人可以主动提出离婚。
宋朝人不区分良民和贱民,统统称做齐民,士农工商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壁垒。宋朝也不歧视商人,读书人考取功名就去做官,考不上就去经商。
宋朝人逐渐发展出了陌生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而不再把自己的思维限定在宗法层面。买酒可以从酒店借走银质酒壶,丢了东西有失物招领处,陌生人之间有了信任。
宋朝政府给老百姓提供了各种福利设施,福田院、居养院收留生活无着的人和孤儿;安济坊、施药局,为无钱看病的人提供药品和诊治;漏泽园,则是福利性的公墓,为没钱人提供目的,埋葬无人收尸的露死街头者。
正是因为有这样自由而发达的社会,所以明清小说要么以宋朝为背景、要么取景于宋朝。英雄的故事需要平凡人的故事来点缀。而如果平凡人都锁在枷锁中的世界,又怎会点缀英雄。所以,只有在宋朝,才会有各种争芳斗艳的故事。
宋朝当然也有农民起义。如,宋徽宗的花石纲,激起了南方方腊起义。由于政府对盗匪的纵容,甚至流行“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民间俚语。
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宋朝的光辉,那是一道接近现代的曙光。可惜,被一个有一个崛起的草原征服者给终结了。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此言非虚!当此之时,我们不应追问宋朝何以弱存三百余年,而应为造极之宋的失去感到惋惜。
赵国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名将?
感谢提问。
一个国家会不会被灭掉,跟有多少名将并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更何况与廉颇和李牧这样的战国名将齐名的秦国正好也有两个,那就是白起和王翦。而赵国真正被灭掉的原因是因为拼到最后,赵国的国力已经明显跟不上了。
因胡服骑射而强大起来的赵国赵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部分,因为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建国,西侧是强秦,北边东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东边也与燕国、齐国接壤。
除去这些异族与列国外,赵国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几乎将赵国拦腰截断,在这些威胁共同夹击之下,赵国的处境可谓是举步维艰。
赵武灵王继位后,开始筹谋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来保卫赵国的核心利益。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赵武灵王发现少数民族的窄袖短装比汉族的宽大服饰更适合骑马,但是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赵武灵王改穿胡服的决定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
但是在赵武灵王的坚持下,他说服了国内所有的守旧势力,他的改革得以在全国内推行。改穿胡服的赵国终于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也是赵国日后敢跟强秦掰手腕的底气所在。
说完好处再说点缺点,赵国的的改革是自上而下发起的,并且是重视军事发展而轻视内政和农业,故而赵国空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其国力并没有多少增长。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秦国原本只是西边的一个弹丸之地,因为保护周平王东迁才有了诸侯的地位,但即便如此,几个老资格的大国还是瞧不起秦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首先强大起来的魏国依靠魏武卒暴揍秦国,秦国上下痛不欲生。摆在秦国面前只剩两条路,坚持老本等死;来一次彻底的改革,或许会获得新生。
正在秦国急需人才之际,商鞅来到秦国,得到了秦王的重用,并且开启了变法的序幕。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以法治国,以军功授爵的制度,亲人的激情被彻底激发,大秦军阵也将让六国颤栗。
商鞅变法是一次彻底的改革,秦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军队的战斗力更是彻底的飞跃,秦国的国力成为了战国最强。
赵国的战争潜力明显弱于秦国以长平之战为例,秦国将赵国大军围在长平,历时四十多天。
但是,赵国已经到了要崩溃的边缘。赵国比竟是以军事改革达到强国目的的,其农业领域变革不多,其农业基础很是薄弱,向齐国请求粮食支援还被拒绝。
但是秦国却还有可以支撑的实力,秦国的弱点仅仅是补给线比较长而已。秦国坐拥巴蜀之地,物产丰富,即便是陷入战争的泥潭,也只是损耗的多一些而已。
因此秦国实施反间计,赵国换下了廉颇,改成了赵括,也奠定了赵国的败局。
廉颇和李牧都没有落得好下场赵国有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和李牧,但是秦国也有另外两大名将白起和王翦,所以在武将配置上,秦国和赵国并没有差多少。
但是赵国的国君对这两位名将并没有足够的信任,因为两次离间计,廉颇含怨出走,最后老死在楚国,至死没能回到故国。
而李牧的结局更惨,廉颇好歹能够善终,李牧因为被人诬告被赵王下令解除军权,但李牧为了社稷考虑,拒不交权,但是在没有防备之下,被赵王及郭开残杀。值得一提的是,廉颇的出走和李牧的冤死都与郭开有关。
而秦王虽也处死白起,但白起的死与其自负脱不开关系,更何况秦王对属下很是信任。秦将王翦虽然自污以免引起秦王怀疑,但是秦王也是真的对其信任有加。
赵国在战国后期是唯一能够与秦国一战的国家,但是仅仅是能够,秦国已经有了吞并天下的大势。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下一统的大势非人力所阻,更不用说是两个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武将了。广厦能横扫辽宁吗?
说实在的,我其实根本就没有想到广厦能进总决赛。一方面是我猜的不准,另一方面是广厦与山东队的半决赛一些因素影响了这个系列赛的走向,包括山东队主帅凯撒的用人等。回到问题上来。我觉得广厦队虽然打进了总决赛,李春江指导也实现了在广厦执教之初立下的“五年打进总决赛”的豪言,但是从广厦这个赛季的表现、球队的现状、球队的底蕴来说我不大看好广厦队能夺冠,至于说广厦横扫辽宁队那更是不可能的。首先,广厦队太依赖外援的发挥。常规赛和季后赛广厦队的小外援虽然招人怨招人恨,但是,不得不说福特森的发挥非常的稳定,有得分有助攻,常规赛场均30.3分11.3助攻非常的吓人,可以说广厦队小外援福特森的发挥影响着球队的上限。这么一个大杀器的存在,辽宁队必然会采取严防死守,极尽所能的限制、消耗福特森,扰乱福特森组织串联球队,那么就抓住了广厦队的咽喉。第二,广厦队的大外援是个“软柿子”,得分能力不足。在整个季后赛,广厦队的大外援博洛西斯表现强差人意。在与山东队的半决赛中博洛西斯喜欢在外线投篮而且投篮命中率低;有时靠着庞大的身躯往内线推,但是投篮的一刹那缺乏柔和的手感往往打铁,经常被山东的大外援莫泰打爆。博洛西斯是广厦队的“软肋”,辽宁队巴斯与韩德君的内线组合放诸CBA联赛都是顶级的,完胜广厦队博洛西斯与苏若愚组合。第三,辽宁队的后卫线上阵容豪华,广厦队的后卫线阵容稍逊一筹。辽宁队的后卫线上有哈德森、赵继伟、郭艾伦,能突能投,在球队当中起着穿针引线,盘活球队的作用。
第四,辽宁队与广厦队相比阵容更加完整,没有伤病的影响。而广厦队在半决赛对阵山东时针尖对麦芒,双方的动作都比较大。据传广厦队与山东队打完了半决赛两队共有5人不同程度的伤病,这对广厦队不利。第五,从球队的底蕴来看,虽然广厦队这几年来在李春江指导的执教之下球队的气质发生很大的变化,敢拼敢冲,朝气蓬勃,但是它就是一支青年军,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却缺乏强队的底蕴。辽宁队不同,多年来向总冠军冲击、出发,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越发成熟。更重要的是,球队各个位置的配置都很均衡,没有明显的弱点。速度快、投手多、内线强、三分准、外援强。还有就是辽宁队的防守强度在CBA联盟中排在前三,时不时祭出“杀手锏――”全场的紧逼防守。不知道面对这样的辽宁队,广厦队有什么底气横扫辽宁队呢?
CBA联赛经过23个赛季的发展,今年新王当立,将会产生第七支冠军球队。我认为辽宁队越来越具有“冠军相”。
辽宁4-2拿下广厦怎么样?可行吗?欢迎大家评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