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治者3,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康乾之治?

2023-06-19 12:55:04 90阅读

国家统治者3,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康乾之治?

开元盛世是盛世中的盛世。

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可以说是和文景之治一样,是过渡时期。所以贞观之治虽然有所成绩,但距离辉煌还远,毕竟当时方兴未艾,又历经政变。

国家统治者3,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康乾之治?

而开元盛世时就不一样了,那时唐朝已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进入鼎盛时期,黄金时代。虽然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但这并不能否定开元盛世的强盛繁荣。

与开元盛世相似的盛极而衰是康乾盛世,但是康乾之治是存在很大争议的。康乾盛世是清朝的统治巅峰,同时也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期间制度僵化,对内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政治腐败愈演愈烈,危机四伏。尤其是乾隆时期,甚至有人把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都追溯到乾隆时期。

康乾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军事实力不强,文化停滞,政治阻碍经济。很多学者对此都提成了意见,说这是饥饿的盛世。清朝唐甄说,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

鲁迅都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

文景之治是中原数百年征战之后的一次休养生息,一次过渡。汉初推行黄老治术,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也不轻易出兵,开支也节制,尽量减轻百姓负担。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百姓开始富裕,到了景帝后期,粮仓丰满,府库充盈,据说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文景之治给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后的第一个盛世。

贞观之治也是一个战后经济复苏的过渡和盛世的基础。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在疆域,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外交,文化等等方面,贞观之治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历经政变,平叛等,唐太宗时期都能应付自如 游刃有余。可见其盛世确实是盛世。

而且还把传统农业推向鼎盛,也是后来唐玄宗时开元盛世全盛的重要基础。所以说贞观之治是盛世 开元盛世就是盛世中的盛世。

把这四个盛世排名的话我认为是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康乾之治。

康熙为什么还要加封他并让他主管兵部呢?

“百官举荐新太子”,尽管八阿哥胤禩的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支持,特别是上书房的两位阁臣佟国维和马齐,他们为了八阿哥费力奔走、积极串联,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禩登上太子之位看似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只不过事情的最终结果是,胤禩非但没有成为国之储君,其本人也为康熙皇帝所厌恶,而整个八爷党集团更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可以说,“百官举荐新太子”,堪称八阿哥胤禩夺嫡之路上的一次“滑铁卢”,毫无疑问他是这次事件中最大的输家。

然而即便是康熙已经严厉训斥了八阿哥胤禩,并且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胤禩的反感与愤恨,十四阿哥胤禵依旧坚定了选择了站在了胤禩一边,进而还与“支持”太子胤礽的十三阿哥胤祥在乾清门外大打出手。不仅如此,他甚至还直接出言顶撞了康熙,使得康熙当场晕厥。

可让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康熙非但没有处罚十四阿哥胤禵,反而委以其署理兵部事务的差事。而实际上,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康熙出于“势力平衡”的角度,进而必须要做出的安排。

大闹乾清门,可以说是十四阿哥胤禵的一手“李代桃僵”,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抽身出来。

“一废皇太子”事件中,十四阿哥胤禵伪造的那封假手谕所引起的“兵变”,可以说是彻底激化了康熙与太子胤礽的之间矛盾,并且对于胤礽被废,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这封“假手谕”达到了十四阿哥胤禵以及八阿哥胤禩所想要的预期目的,但是也将胤禵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危局之中,一旦此时为康熙所知,那么胤禵就将要面对极为严厉的惩罚,甚至其结局与下场比被处于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大阿哥胤褆还要悲惨。

在此之前的“举荐新太子”的会议上,康熙已经提到了此前的“江湖术士张明德案”,这是很明显的在“翻旧账”,因此,十四阿哥胤禵顿时感觉到了危机所在,而他能做的便是“铤而走险”。

于是,他在乾清门外,以为八阿哥胤禩鸣不平为借口,与十三阿哥胤祥是大打出手,扭打在了一起,同时继续辱骂着太子胤礽,并且就算是康熙来到了现场,依旧是没有停下的意思,甚至还不断地质问康熙,最终将康熙被彻底激怒。

其实,十四阿哥胤禵非常清楚,康熙这个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就是有人为八阿哥胤禩进行辩护。

佟国维为其辩护,被康熙赶回了家,马齐继续为其说好话,被康熙降了职,这些都说明,康熙对于八阿哥胤禩的不满,不仅仅是他假仁假义的行为作风,更是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这才是康熙最大的不满。

所以,十四阿哥胤禵用这样的方式,看似是在为八阿哥胤禩辩护,实则是增加康熙对其的反感和厌恶,进而继续将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八阿哥身上,不在顾及其他,籍此实现了“李代桃僵”的目的。

而与此同时,在康熙已经明确表现出了对于胤禩不满的情况下,十四阿哥还敢如此行事,无疑给康熙以耿直和愚忠的印象,也必然不会把伪造假手谕的事情往他身上去想。

至于八阿哥胤禩,看到如此不管不顾为自己出头的弟弟,心中也必然是无尽的感动,从而也会为其保守“伪造手谕”这个秘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四阿哥胤禵算是从伪造假手谕构陷太子的危局中脱身出来,获得了暂时性的安全。

让十四阿哥胤禵署理兵部,实际上仅仅是康熙这套维系政治势力平衡“组合拳”的一部分。

从晕厥中醒过来的康熙,面对眼前的德妃乌雅氏,以及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时候,可谓是百感交集,他既是欣慰,又是无奈。或许此时康熙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是这兄弟二人能够团结一致,相亲相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属不同的政治势力集团而分庭抗争。

然而事实已然是如此,康熙无力改变,于是面对如此的局势,他便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目的便是希望借由这套“组合拳”,实现政治势力的平衡。

首先,晋封德妃为皇贵妃。

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中,出身最为高贵的便是由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太子胤礽,其次便是由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而按照“惠宜德荣”的“四妃”排序,惠妃那拉氏所生的大阿哥胤褆、宜妃郭络罗氏所生的九阿哥胤禟,也都排在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之前。

而康熙便是通过提升德妃乌雅氏的级别和地位,抬高的是雍正与胤禵的出身。

对于雍正来说,康熙就是要使其能够在面对八爷党中的众位皇子,特别是出身高贵的十阿哥的时候,有着更加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同时,在其面对太子胤礽的时候,也不至于因为出身差距过于明显,进而完全被胤礽的气势所压制。

对于十四阿哥胤禵而言,这无疑使其成为了八爷党中,出身最为高贵的皇子,抬高的是其八爷党中的影响力,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的制造舆论,在限制八阿哥胤禩在集团内部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要分散朝堂上对其拥立、支持的声音。

其次,让雍正兼领领侍卫内大臣的差事,并让十三阿哥胤祥署理刑部事务。

可以说此时的康熙对于雍正是非常的信任,不然也不会让其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全面负责宫禁事务,这就相当于是把皇宫内以及康熙自己的安全交给了雍正,同时这也是为了监督、限制并且牵制太子胤礽。

而让十三阿哥胤祥署理刑部事务,一方面是对其主动保举胤礽、支持康熙复立皇太子这一行为予以奖励,另一方面,这也是康熙在有意的培养雍正的势力。

这样一来如果太子胤礽能够痛改前非,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雍正和胤祥便是太子胤礽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而如果胤礽不能有所改变,继续着他的荒诞不羁,那么一个管理着宫禁,一个管理着刑名事务,可以快速的打压并且清算太子党集团,维持朝局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的雍正和胤祥,在康熙看来,起到的是一把“双刃剑”的作用。

再次,让十四阿哥胤禵署理兵部事务。,而康熙这样做有着四重目的。

一来,十四阿哥本来就精通兵略,这样的任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其能力优势所在。

二来,这个时候的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表面上还是太子党的成员,他们两个得到了任用,太子党的势力无疑得到了巨大的加强,相对应的是,八爷党这面因为八阿哥胤禩受到打压势力进而削弱了不少。而这个时候康熙仍需要八爷党的势力来对太子胤礽的太子党势力进行牵制,不能让太子胤礽在朝堂上一家独大,于是便对十四阿哥予以了重用,并且让其主管的是兵部,为的就是如果胤礽真的有所叛逆举动的话,十四阿哥必然会予以压制,在这方面,康熙也相信十四阿哥反对太子的决心甚至是要强过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

三来,此时的十四阿哥胤禵成为了八爷党的众位皇子中,唯一一位署理六部、参与朝政的,这无疑也是在提高胤禵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八爷党内部的威望,康熙也希望借此培养十四阿哥胤禵自己的“野心”,进而从内部分裂八爷党,削弱其实力。

四来,康熙皇帝也希望借由重用十四阿哥胤禵,向朝堂传递一个消息,那就是他对于此次“百官举荐新太子”中,推举八阿哥胤禩的官员采取的是既往不咎、一视同仁的态度,进而打消朝臣的顾虑。

再次,便是让雍正送弘历入宫,他来亲自抚养。

这个时候的康熙,让弘历入宫并不是说就已经准备好了让弘历作为未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是将一份压力给到太子胤礽,进而让胤礽产生一份危机感,使其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的自己的错误的同时,也能够肩负起储君应有的责任所在。如若不然,不仅仅是与胤礽同辈的康熙皇子们,会成为他登上皇位的竞争对手,就连康熙皇子的孙子辈,也有可能成为他的替代品。

总结下来,康熙皇帝这一整套“组合拳”,有后妃的晋封,有人事的任免,还有皇子皇孙的培养以及家族内部事务的安排。

不管形式和方式最终是怎么样的,但是康熙目的却非常明确,就是要维系朝局的平衡,即无论是从太子党内部还是从整体的皇子势力格局上,都要对胤礽形成限制与牵制,同时对于八爷党内部进行分化和为解,削弱其实力与影响力,并且积极培养和扶持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这兄弟两人,既要委以重任增强其实力,也要兄弟二人之间固有的矛盾与政治势力归属冲突,形成相互的对抗与制约局面,进而维系整体的朝局平衡。

而从这样的安排中,也可以看出《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的的确确是一位权谋大师,并且是平衡各方政治势力的高手。只不过他的这些儿子们也并非等闲之辈,康熙想要极力维系政局的稳定,伴随着“九子夺嫡”进程的不断深入,皇子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矛盾愈发凸显、冲突也愈发激烈,朝局的稳定与政治势力的平衡一再被打破,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剧情一再上演,也让康熙感到无尽的悲痛的同时,对此也已然是无可奈何了。

主权与政权有什么区别?

主权与政权,是分别在不同领域使用的政 治概念。

主权,权利主体主要指的是国家 ,但主权体现的实际利益还是相应国家的 人民的权利。主权虽在表面上看是国家的 权利,但实际上应该是人民的权利,也即 “主权在民”。这种权利用于确立一国在国 际社会上的地位。因此,主权的实现,是 由人民对压迫的反抗和为国家独立而争取 的,但结果不一定都能实现。主权往往是 无形的权利,显得比较虚幻。政权则是一 种管辖的权力、一种控制的权力。这种权 力不是天赋的,而是统治者通过革命、军 事政变或民主选举产生的,是夺取的(革 命或政变)或人民赋予的(选举)。这种 权力是主动的,是靠国家强制力来实现的 。因此,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力”而不 仅仅是权“利”。

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三女,抛去夭折的孩子,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时崇祯还有三子两女在世,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次女长平公主、三女昭仁公主。

崇祯亲手杀女并感叹:何故生在帝王家!

实际上崇祯一生共有六个女儿,但是有三个女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由于这些女儿都是妃嫔所生夭折后也就没有封号,因此后世没把她们计算在崇祯子女之中。

在大明亡国之际,崇祯还有两个女儿还在世,分别是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和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1644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清晨,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对大明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这一天崇祯也知道大明将亡,大势已去,但是崇祯自己还抱了一个幻想,那就是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出皇宫安置,希望将来大明还能东山再起。

做好安置儿子计划之后,崇祯就带着嫡妻周皇后所生儿子朱慈烺和朱慈炯去与她诀别,崇祯怕京城陷落之后周皇后受辱,于是在命人送走儿子们之后就下旨命周皇后自尽,同时崇祯又让袁贵妃自尽。

周皇后也很烈性,接旨之后就立刻自缢而亡。而袁贵妃也随之自缢,不过由于袁贵妃体型过重把绳子压断了,因此她只是被吊得昏迷过去并没有死,崇祯随即上前在袁贵妃身上乱刺了几剑,也没再关注她是否已经死去就走了。后来袁贵妃命大没死被救了起来,一直活到顺治时期才去世。

之后崇祯又跑到嫂子懿安张皇后的寝宫与其诀别,同样他也希望嫂子张皇后尽快自尽殉国以免受辱。就这样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嫡妻张皇后也自缢殉国。

随后崇祯就手提利剑向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的居所走去,当时昭仁公主看到父亲来了,她可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她还很高兴的向父亲崇祯跑去,这一声“父皇”还没喊出来,崇祯提起手中长剑就直刺昭仁公主心窝,于是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前一秒还等着父亲抱抱她,下一秒她就死在了父亲剑下。

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时,没有人能知道崇祯当时的心情,但是可以想象崇祯当时心里绝对是万分痛苦,赐死妻子和嫂子,又亲手杀了女儿,崇祯的心情绝对十分痛苦难过。

而当崇祯的另外一个女儿年纪较大的长平公主看到父亲刺死了妹妹,她就知道多年来悬在大明王朝头上的利剑要掉下来了,但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的剑却是由她的父亲崇祯亲手刺出,她知道自己今天也是难逃一死了,可求生欲还是让她跪在崇祯面前拉着衣襟哭泣。

崇祯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痛哭的女儿长平公主,加上他又刚刚杀死了小女儿昭仁公主,他的心应该也碎了,于是他仰天长叹:汝何故生我家!

随后崇祯一狠心又再度挥起利剑砍向长平公主,出于本能的求生意识,长平公主挥起左臂格挡,于是利剑斩断了她的左臂,她尖叫一声昏死过去。

崇祯看着女儿昏死过去,他已经再也硬不起心来继续刺向女儿,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京城开始围攻皇城,皇城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崇祯也顾不上再杀女儿了,于是他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踉踉跄跄的跑到了景山上,最后崇祯就和心腹太监王承恩一同吊死了在了景山之上。

长平公主断臂之后一直昏迷了五天五夜,才被一些心地善良的宫女给救活苏醒过来,由于李自成占据京城期间十分短暂就被清朝打跑了,因此李自成都不知道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还活着,而清朝入关占据京城并搬进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之后,为了安抚人心,就开始寻找皇族后裔,袁贵妃和长平公主就是在这时候被清朝搜寻出来。

清朝为拉拢人心,特意公告天下将赡养袁贵妃、长平公主这些明朝皇室女人,因此袁贵妃和长平公主还得以一直留在紫禁城中居住。

在明朝灭亡前夕,崇祯已经为长平公主订下了婚约,其未婚夫就是其母周皇后的本家亲戚周世显,但是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攻向京城,崇祯没来得及给他们举行婚礼就亡国了,因此长平公主与周世显还没有正式结婚。

明朝灭亡之后,长平公主已经身体残疾,她不想连累周世显,因此她主动向清朝的顺治皇帝请求出家为尼,但是却被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所拒绝,多尔衮为了表现清朝对明朝皇室的宽厚,特意帮她找到了未婚夫周世显,并以顺治名义下旨让两人尽快完婚,以慰崇祯在天之灵。

长平公主就这样在顺治时期按照崇祯给她定下的婚约嫁给了周世显,婚后不久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长平公主就怀了身孕,但是她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由于她的身体虚弱染了重病,因此去世,可谓是一尸两命,其丈夫周世显十分悲痛。

后世都十分怜悯这位长平公主,因此很多文学作品以她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比如金庸先生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塑造出来的阿九和九难师太,还有梁羽生先生的《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还有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先生创作的《帝女花》等文学戏曲作品都是以长平公主为原型所虚构出来的。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长平公主由于国破家亡使得她心情始终抑郁难解,加之她却是一条手臂后身体虚弱,所以导致她在怀孕期间罹患重病去世,她的命运其实十分悲惨。

崇祯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人成了困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噩梦

明朝灭亡时崇祯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是亲兄弟,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是崇祯的宠妃田贵妃所生。

在李自成的军队攻打京城时,崇祯特意派人将太子朱慈烺送到纯国公朱纯臣府上,希望朱纯臣能护送朱慈烺去南京再建大明,当时接到崇祯勤王命令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途中听闻崇祯殉国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本想营救出朱慈烺到南京,后来才得知原来朱纯臣向李自成献朝阳门投降,并交出了朱慈烺,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得撤回南京。

当时李自成攻入京城又攻入紫禁城,他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志得意满的接见了朱慈烺,虽然朱慈烺当时年仅16岁,但是他自幼就被崇祯立为太子,一直被悉心培养,因此朱慈烺颇有帝王气度,见到李自成举止应答不卑不亢,面对起义军勒令他向李自成跪下,他也坚决不跪,他小小年纪已经国破家亡还有如此气势,都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为了磨一磨朱慈烺的锐气,他故意问朱慈烺:“你们老朱家为何会失了江山?”

朱慈烺则不卑不亢地回答大明之亡乃奸臣误国,还告诉李自成这些主动投降起义军的大明朝臣都是不忠不义之徒,若李自成真心收留他们,将来李自成就会自取其祸,说完这些之后朱慈烺就要求李自成立刻将自己处死。

李自成却对朱慈烺越发刮目相看,于是告诉朱慈烺身为太子没有罪过,明朝逼得百姓造反与朱慈烺无关,所以也不会将他处死。

于是朱慈烺趁机恳请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不要破坏明朝皇陵,并礼葬崇祯和周皇后。李自成听后则仰天长笑,随即他就告诉朱慈烺自己本就是农民起义,兴义军吊民伐罪,怎能伤害无辜百姓,更不会破坏明朝皇陵,礼葬崇祯也是理所应当。

于是李自成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崇祯和周皇后,并加封朱慈烺为宋王。

朱慈炯和朱慈炤则被崇祯送到了周皇后之父老丈人周奎家中,周奎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爱财如命,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不久就以赞助军饷的名义开始大肆拷掠王公贵族,周奎家产非常富有,他害怕被李自成拷掠,于是主动向李自成交出了外孙朱慈炯和朱慈炤。

周奎本来是想主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能免于被李自成拷掠,不过李自成依旧没放过这个老财迷,最终周奎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之后,其家产还是全部被李自成掠走,周奎为此忧愤而亡。

因此在崇祯自缢之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全都被李自成找到了,幸好李自成并没有立即加害这三兄弟,李自成给他们分别封了王爵,不过朱慈烺很有骨气,他带着两个弟弟拒绝接受李自成册封,并且在为父母出完丧之后,朱慈烺就开始绝食明志,想随父母于九泉之下。

但李自成不许朱慈烺三兄弟绝食自尽,于是命大将刘宗敏将他们分别隔离,然后逐个严加看管,后来李自成亲率大军去攻打驻扎在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时也把朱慈烺三兄弟都带在军中,企图用朱慈烺要挟吴三桂投降。

结果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与清朝军队联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败往北京逃跑,随着李自成军队的溃败,刘宗敏也顾不上看管朱慈烺三兄弟,因此朱慈烺三兄弟不约而同的都趁着起义军溃败之际逃亡了。

不过朱慈烺三兄弟却也在乱军之中失散了,先说一说朱慈烺,他在逃跑途中被吴三桂的军队找到,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找到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十分高兴,清朝的王公贵族原本都担心入主中原后汉人太多无法统治,因此多尔衮当时就有了让吴三桂扶持朱慈烺在北方称帝,然后成为清朝的傀儡政权,借此兵不血刃收服南方的明朝势力。

朱慈烺十分机警,他看透了吴三桂是不安好心,于是在行军途中他趁机逃跑了,此后朱慈烺不知所踪。

而南方的明朝势力在史可法没能救回朱慈烺之后,就赶紧商议另立新君以延续大明江山,于是崇祯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开创了南明政权。南明后来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担心清朝利用身份不明的人第一时间赶紧站出来公告天下,称朱慈烺已被清军害死,并在南京替朱慈烺发丧,朱由崧追谥其为献慜太子,后来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为悼皇帝。

在1988年史学界爆出消息,原来是找到了在历史上失踪的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有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在乱军中逃跑之后,隐遁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上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

因为崇祯在位时期经常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作为太子也曾来到过这里,所以他对栾川一带比较熟悉,加上明朝自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后大多崇信道教,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曾下旨在栾川老君山敕建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就跑到老君山出家当了道士企图借机恢复明朝。

后来朱慈烺发现复国无望,于是就只能在老君山当道士终老,朱慈烺在隐居老君山期间,也吸引了一批明朝遗臣,他们暗中在老君山奉朱慈烺为皇帝,此后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享年51岁。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有关朱慈烺的传说,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

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可谓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可是在后来整整困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传奇人物。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初期,只要民间爆发起义,大多数都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号,因此朱慈炯在明朝虽非太子却在后来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仅康熙一朝就爆发了大概十多起以朱慈炯的名义反叛,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时,趁机在京城发动叛乱想攻占紫禁城的朱三太子起义,但是由于事情败露,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清廷扑灭,主谋朱三太子一直潜逃。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多年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抓获,后来康熙特意找了前明的大臣和宫廷老太监来辨认,结果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朱慈炯,这个人是一个京城无业游民杨起隆。

由于杨起隆自幼在北京长大,他与一些前明宫廷太监比较熟悉,听老太监们描述宫廷生活和崇祯皇子们的喜好,杨起隆才萌生出冒充朱慈炯趁乱起义的想法,后来杨起隆被康熙以谋反罪诛杀。而杨起隆起义事件还被二月河先生所采纳,创作进了其原著小说《康熙王朝》中并被改成电视剧播放。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爆发的起义如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很多起义都是打着朱慈炯名号,都称自己找到了流落民间的朱慈炯,要帮助他反清复明,结果这些起义被先后平定,康熙是平定一个起义就杀掉一个朱慈炯。

但是这些朱慈炯全是冒牌货,真正的朱慈炯却始终没有被清朝找到,所以朱慈炯这个名字让康熙十分头疼,不止康熙痛苦,连他的儿子雍正也跟着脑袋疼,雍正时期爆发的反清复明起义也大多是打着朱慈炯的名号,雍正为此也是不胜其烦。

雍正后来为了平复民间反清复明的想法,他特意找到一个名叫朱之琏的知府,公告天下称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代,并对外称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死光,找不到后人了,于是奉朱桂的后人朱之琏为朱氏正统后裔,册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并允许世袭罔替,还让朱之琏及其后人负责每年对明皇陵春秋二祭。

至此明朝皇室朱氏后人一直世袭清朝的延恩侯爵位到清朝灭亡,不过后世关于朱之琏的身份其实颇为怀疑,朱之琏是否为朱元璋后裔都有待考证,因为朱之琏的名字没有按照明朝皇室的字辈和五行偏旁部首来起名字,因此朱之琏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直系后代,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人,属于明朝皇室旁支后裔。清朝灭亡后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生活贫困,在民国时期居然靠盗挖明十三陵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雍正册立的延恩侯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后裔。

雍正之所以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就是被各种朱三太子起义逼出来的无奈之举,雍正只能随便找了一个朱氏后人封爵恩赏以安人心。

朱慈炯的名号一直到乾隆初期还有人打出来造反,不过到了乾隆中期之后,即便真的朱慈炯还活着也都已经100多岁了,不太可能在世了,所以朱慈炯的名号才逐渐被人淡忘。

其实真正的朱慈炯下落如何至今都成谜,很可能他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也很可能被清朝杀掉的那么多自称朱慈炯的人中就有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毕竟后来清朝已经懒得去计较朱慈炯的真假了。

虽然真的朱慈炯下落不明,但是他的弟弟朱慈炤可就受他连累了,康熙当初被打着朱慈炯名号反清复明的事整得也很烦躁,于是康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康熙在祭拜完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下旨公告天下寻找朱元璋的嫡系后人入朝封爵,使得这些朱氏子孙能被朝廷监视起来,同时康熙也是希冀能找出真正的朱慈炯,如果真的朱慈炯出现,那么康熙就会认定他是冒充,然后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其名正言顺诛杀。

但是康熙这一招还是没找到几个真正的明朝皇室后裔,于是康熙又加大力度命官府在民间排查朱慈炯,其实康熙主要是想找到朱慈炯杀掉以绝后患。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余姚的地方官排查时,发现了一个名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很可能就是传闻已久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其实这个王士元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原来朱慈炤在逃亡途中被一位明朝的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担心朱慈炤的身份被泄露,于是让他改姓为王,成为自己的养子,并给他取名为王士元,其含义就是原是王的谐音。

此后朱慈炤就一直以王士元的身份跟随这名王姓官员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生活下来,并以教书先生的职业一直隐藏于民间五十余年。朱慈炤虽然改名王士元,但他不肯背弃朱元璋定下的宗谱,他给子女起名依旧按照朱元璋给朱棣家族制定的字辈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辈中他的下一辈第二个字为“和”字辈和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起名字,只不过改姓为王而已。

当时官府加大排查力度,就是通过王士元的子女异于常人的起名方式引起了官府注意,因此官府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想法将王士元当朱慈炯抓捕起来,被抓后的王士元很痛快,他直接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按照康熙的圣旨,朱慈炤理应被接进京城封为王爵,但是一个朱慈炯就够让康熙头疼了,这又出个朱慈炤,这还能让康熙安心,因此康熙和朝臣们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

原来朱慈炤有一位同母弟弟即崇祯第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夭折去世,康熙就把朱慈焕的事迹搬到了朱慈炤身上,《清实录》中记载为: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康熙就这样坚持对外称朱慈炤已于崇祯十四年时去世了,所谓的王士元自称是朱慈炤完全是信口开河,于是康熙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75岁的朱慈炤及其子孙满门全部诛杀。

写在最后

因此崇祯自缢后,女儿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命运也很不好,虽然被清廷赡养,实际上是清廷为了对外安抚汉族人心故意表现出的手段,长平公主虽然活了下来却还是在16岁时英年早逝,和她国破家亡有很大关系。

而崇祯的三个儿子最后是一个隐居避世,一个真正的下落不明,另一个则是暴露身份被康熙满门诛杀。

从朱慈炯的一个名号就困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就能看出来崇祯的儿子们影响力确实很大,如果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个人有一个人能被史可法救走,以他们崇祯之子的正统身份绝对更比南明的那些皇帝如朱由崧、朱由榔等人更具有凝聚力,也许都会改变历史进程。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之人受到酷刑而死?

好黑暗的话题.......不过刺激啊,我们一同增加一些奇怪的知识吧。回答之前,我浏览了其他10几个朋友的回答,都很全面,所以比较有名的一些说过的人物,我就不再重复了,如:商鞅、李存孝、韩非子(毒死不算残忍吧)、袁崇焕(这人都在网上说烂了)、晁错、李斯等等,车裂说的人也很多,也不说了。为了丰富文章,我同时也引几个国外的受酷刑之人,供大家讨论。

进入主题,因当今人类社会和文明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演变而来,在古代人们的思想和受教育程度很低,所以法制十分严苛,刑法可说是残忍无比又花样百出,我们在谈论人物同时,也见识一下古代的酷刑吧。(胆小者闭眼)

第一、膑刑(刖刑)

这种刑罚出自夏商时代,施刑主要有两种手段,直接从脚脖子砍断犯人的脚,或用利刃剜掉犯人的膝盖骨(注意是剜,不是切,想想都不寒而栗)。虽说不会致死,但残忍至极,我小学时读到这个刑罚时被震撼了,所以虽说不死人,但我也提一下。

受刑人1: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兵法家、军事家

孙膑是大兵法家孙子的后代,其军事才能卓著,有名的“田忌赛马”就是孙膑的主意。但他的才能被好友魏国大将庞涓妒忌,庞涓向魏国君主进了谗言,于是孙膑被施以这种残忍的刑罚。后来他装疯逃过一死,被人接去了齐国,做了齐国军师,著有《孙膑兵法》,但不幸失传。

孙膑和庞涓

受刑人2:卞和--和氏璧发现者

和氏璧就是春秋战国有名典故“完璧归赵”的玉璧。卞和是楚国人,他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的原石,于是献给厉王,但经鉴别为石头,被判膑刑,断了左足。他不死心,后再次献给武王,但仍被鉴别为石头,这下可好,右足也没了。(这些鉴别师该死啊) 双腿没了,宝贝被说成石头,自己被冤枉成骗子,卞和崩了,抱着玉石在荆山下面嚎啕大哭,这时是文王当朝了,他问卞和为何哭。(你去死)卞和凄惨的说:“宝玉被说成石头,忠士被说成骗子,我当然哭啦”。文王让人破开石头,果然得到了一块绝世宝玉,为了安抚卞和并纪念他的功绩,命名玉石为“和氏璧”,卞和结局也不错,被封侯赐爵。

完璧归赵

第二、烹杀 (水煮)

更刺激的来了,烹杀始于西周,将犯人放入一口大鼎或大锅中,放满水(也有说油的,但根据众多记录表明,多数是水),然后慢慢加热,将人煮熟了。犯人一般都会死于灼伤,极为痛苦,话说被判了这个,还是赶快撞墙死了算了。

受刑人1:郦食其--汉高祖刘邦谋臣

郦食其这个人在家乡时就被称为“狂生”,狂傲但有才。投奔刘邦后为刘邦军师,在韩信攻打齐国时,他自告奋勇去劝降齐王田广。经由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田广还真答应投降了,不过韩信不高兴了,投降就不能攻打他了呀,这我不就没有功劳了么?于是韩信继续攻打齐国,这下可算是坑死了郦食其,齐王大怒,再加上郦食其这人嘴下不饶人,于是被烹杀。

郦食其

受刑人2:成吉思汗败兵

成吉思汗铁木真和他的安达,也是他的死敌--札木合在“十三翼之战”中落败,札木合将抓到的百余名战俘,直接扔到了注满沸水的行军大铁锅中,活活煮死了他们。这一行为,也导致札木合众叛亲离,最终被铁木真抓住,不过铁木真没对他那么残忍,让他“不流血而死”,判他绞刑。

第三、釜煮(下油锅)

还记得西游记里面一个妖怪能在油锅洗澡吗? 没错,这个刑罚就是。虽说和烹杀类似,但施法有些不同,而且是用热油煎炸犯人,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烹杀是灼伤至死,这油锅是慢慢把人炸成黑炭,抛开残忍度不谈,油炸应该死的快一些,痛苦可能反而少一些。

受刑人:石川五右卫门--鬼子桃山时代大盗

熟识鬼子游戏的玩家都比较熟悉这个人,伍佑卫门应该是忍者出身,后来做了盗贼。话说当时鬼子的老大是丰臣秀吉,这人杀自己侄子全族都不眨眼,你说小五子你去招惹他干吗?根据记载,伍佑卫门潜入大阪城秀吉居所盗取“千鸟香炉”(没错,就是火影佐助忍术的来源),在鬼子当年,顶级的茶器、香炉是真的可以价值连城的,这个千鸟香炉的特点很神奇,它会发出很多鸟的叫声,可能伍佑卫门是穷苦出身,不知道这个宝物有这个特性,于是在他得手后,这只鸟“叫了”,引来了侍卫们,伍佑卫门被捕。因他曾试图行刺秀吉,所以秀吉判他去油锅洗洗澡。

当时场面震撼了全城,伍佑卫门亲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一个个被投入油锅。自己则最后用双手举起小儿子,下半身浸在滚油中,好让小儿子一时不被油炸。看着他面目狰狞的痛苦模样,很多观刑人都吐了,纷纷说还不如一刀砍了算了。

第四、腰斩

顾名思义,将人从腰间用铡刀,切位两段。残忍不光是在被分身,而是人的重要器官集中于上半身,所以犯人一时不会死亡,多的会继续存活10分钟,这就很瘆人了。不过犯人家属要是交了“规费”,刽子手就会在胸口用刑,使犯人立时毙命。

受刑人:俞鸿图--清代雍正年间官员

俞鸿图名气不大,但他在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中可谓大放异彩,在“八王议政”那一段,以一个六品官员身份,怒斥蒙古王爷,批驳八王爷允祀、九王爷允禟,稳住了局面,使预谋叛乱的王爷们竟一时语塞,不敢妄动。(电视剧则是用张廷玉表现的)实际上,他是河南学政,负责监督科考,选拔秀才。俞鸿图是个清官,但他不擅治家,妻妾贪财,利用给俞鸿图递送衣物时传送写好的考卷。(俞鸿图无察觉)被人告发后,他无法辩解,科场舞弊是十分严重的罪,最终被雍正判腰斩,由于没有规费,所以他被生生截断后还没有死去,看着这地狱般的场面,他忍痛用手沾着地上流淌的血液,写了七个“惨”字。(想起点啥了?对,九品芝麻官)这段情节被人报告给雍正,雍正是个明白人,也觉得这么对一个读书人实在太过残忍,并且这种刑罚也太不人道,于是废止了腰斩。自春秋起,到雍正年间,腰斩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第五、金水灌喉/银水洗眼

刑罚简单易懂,就是把黄金融化,灌入犯人喉咙中,滚烫的金水先是烫坏食道,然后进入五脏六腑,将犯人活活从内部“烫死”。而银水灌眼一样,只是入口不同,融成液体的银水,灌入犯人双眼,眼睛立刻就废了,然后银水进入大脑,犯人会“酸爽”的死去。考虑到成本问题,这两个没有成为常规用刑。

受刑人1:克拉苏--古罗马前三头同盟之一

公元前510年,强大的“罗马共和国”版图广大,克拉苏、恺撒、庞培三人组成了同盟,共同把持罗马朝政,三人特点都不相同。克拉苏则是三人中最富有的一个,也是最爱财的一个。他为人阴险狡诈,以骗的方式暴敛钱财,成为巨富。在做总督期间,他发起了进攻安息帝国的战争,但克拉苏不擅长作战,军队惨败,他被敌人俘虏后,安息国王考虑到他的兴趣是钱财,于是将滚烫的黄金液体灌入了他的喉咙。

克拉苏

受刑人2:海尔汗--花剌子模国领主

又是成吉思汗年代,铁木真攻打西辽后,一路往西,发现了西方的大国-花剌子模,他想着和这个国家做个好邻居吧,就派遣商队前往结交,500人的商队,财宝装了好几百车,花剌子模的一个领主--海尔汗,也是苏丹老妈的侄子,见钱眼开,硬是污蔑这500人是盗贼,直接抓起来杀光了,贪墨了所有财宝。引发了成吉思汗的长途西征,成吉思汗在路上就走上了一年才到达这里,可见铁木真是真的动怒了。蒙古人那时候的战力,世界上独一档,没人拦得住,首当其冲的就是海尔汗的城池,他也知道投降不是办法,就拼死抵抗,但还是城破被俘。成吉思汗对他说:“既然你那么贪财,就让你彻底进入“钱眼儿”里吧”,命人用接近一千度的银水,灌入了海尔汗的双眼。

蒙古上升期

第六、凌迟

这个刑罚我们都很熟悉,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一刀一刀的把犯人身上的肉割下来,但不能让犯人死去,割满刀数后,再刺死犯人。总有妻子骂丈夫“你个挨千刀的”,说的就是凌迟。凌迟和其他刑罚不同,是个技术活儿,发展到后来竟要求犯人必须挨够三千刀,大太监刘瑾就被凌迟了三天才死,中间还喝过小米粥(佩服)。

受刑人:铁铉--明代将领

凌迟的受刑人里,名人很多,避免重复,我就说一个铁铉吧。在明朝初期,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攻打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朱元璋嫡孙),“纸上谈兵”的李景隆兵败后,向南逃窜,山东济南的官员也随之南逃,铁铉当时是山东参政(还是个文官),他首先制止了难逃的人员,收拢败兵,据守于济南城。朱棣这个能征善战的皇帝,在这里吃了大亏,先是中了老铁的诈降计,差点被铁闸砸死(砸到了马头);然后炮轰城门,被铁铉摆上朱元璋牌位,不敢继续轰击;再后来,被铁铉的疑兵骚扰的退了兵。铁铉用少数的败兵,击退了大神朱棣,被称为“城神”。

朱棣实在是被铁铉打出心理阴影了,他最后咬牙,绕开山东直击南京,一击即中,占领了南京城。很快,建文帝的大臣们大多都投降了,朱棣北上围攻济南,铁铉寡不敌众,战败被俘。当他被带到朱棣面前时,宁死不跪,对朱棣是破口大骂,骂的朱棣火起,让人割掉了他的鼻子,耳朵,还煮熟了,强行喂到铁铉嘴中。问他:“甘否?”(甜不?)铁铉怒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特别甜!)我们的明成祖气的快要晕厥了,下令将铁铉凌迟处死。铁铉仍是骂不绝口(伟哉,上将军!)

写的差不多了,在遥远的西方,罗马、西班牙、法国等还有着更加毛骨悚然的酷刑;

比如说“鼠刑”

用放有老鼠的铁盒,捆在犯人身上,火烤铁盒,老鼠就会从人肚子上“挖洞”,导致犯人内脏被挖开而死

还有铁娘子、悔过椅、铜牛等等,大家自行百度吧。如果说杀人也能算艺术,则这些酷刑就是这些杀人者艺术的体现,但既生为人,就要讲人道,这些酷刑已经随着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