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传奇,济南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2023-06-19 16:55:04 122阅读

任丘传奇,济南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1、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郝庄村) 。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

任丘传奇,济南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2、终军

终军(约前133~前112), 字子云,西汉济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少好学。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后擢升谏大夫 。他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战前"请缨"的典故就是出自他出使南越的故事。元鼎五年,年仅二十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3、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隋末唐初名将。

勇武过人,远近闻名。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后来,投奔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投靠郑国王世充。因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

贞观十二年(638年),病逝,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号为壮,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4、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

5、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6、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7、于慎行

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可远,又字无垢。东阿县东阿镇(今山东平阴县东阿镇)人 。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元年(1573年)《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后升礼部右侍郎、左侍郎,转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1605年)年诏为詹事未上任,后朝中推出7位阁臣,首为于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归家,后卧病不起,起草遗疏,请皇帝"亲大臣,禄遗逸,补言官"。数日病死,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于慎行著有《谷山笔麈》(18卷)、《谷城山馆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0卷);编纂《兖州府志》。

8、邢世忠

邢世忠(1938年9月-2019年3月11日),山东省济南市人,上将军衔。1953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军长、兰州军区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国防大学校长等职务,1998年3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9、李元正

李元正,山东济南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40年2月生,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试验训练基地副司令员、试验训练基地司令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参谋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总装备部副部长等职务,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10、赵兴元

赵兴元,山东济南人,解放军中将军衔。1925年1月出生,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6月入党。历任解放军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政委,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政委等职,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

汾阳的名人有谁?

汾阳的名人我想到了有代表性的五位,应该也是名气最大的五位:

1.因为口臭未能挤上女皇龙床的诗人——宋之问。

宋之问是唐早期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在唐诗人中有一定地位,名句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但是他人品不好,巴结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自己长得也比较帅,也梦想像他们一样成为女皇面首,但是武则天在他一次送给自己艳诗后,对身边人说,诗是好诗,就是他口臭朕实在受不了啊!后来因为巴结二张的罪过,被唐玄宗赐死。

2.祖坟被挖也不敢吱声的王爷——郭子仪。

郭子仪祖籍汾阳,实际出生在华县,但后来又被封为汾阳郡王,所以还是汾阳名人。他平定安史之乱,击退吐蕃党项的侵犯,为唐王朝立下大功。因此他也遭到猜忌,当时的大宦官鱼朝恩就故意找他的茬,派人偷偷把他家祖坟刨了,虽说是偷偷,其实大家都知道是鱼干的,都非常愤怒,但是郭子仪非常谨慎持重,没有追究此事,最后郭子仪长寿而终。

3.比自己干爹大十岁的皇帝——石敬瑭。

五代后晋皇帝石敬瑭名气就更大了,为了换取支持,他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其实他比耶律德光还大十岁多。

4.爱戴着铜面具打仗的将军——狄青。

狄青是北宋名将,主要是在对西夏作战的方向,屡立战功,后被宋仁宗用为枢密使,这是唯一一次用武将做枢密使。他每次上阵,都要披头散发,戴着铜面具,西夏人见之丧胆。

5.深受戴笠赏识的大特务——谷正文。

谷正文是汾阳人,原名郭同震(不知是不是郭子仪后代),年轻时候曾在汾阳中学读书,是共 产 党叛徒,到了军统。戴笠飞机失事摔死后,人们整理其遗物,发现笔记本上写的“郭同震读书甚多,才堪大用”。谷正文因此受到重视,成为保密局大特务,官拜少将,做了很多大案,包括以暗杀周恩来总理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也是他的主谋。这么一个做尽恶事的大特务,居然活到九十多岁2007年高寿而终。

宋太祖为什么想花钱买回来?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主要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便可长驱直下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复,燕云十六州足被非汉族政权统治了四百余年。

后唐内部政争激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求援

自朱温篡唐之后,燕云十六州先是被刘守光的桀燕和晋王李克用各占一部分,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燕云十六州这才完全落入晋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燕云十六州便顺理成章的归属了后唐。

李嗣源执政时期,石敬瑭不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从龙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厚继位,为了瓦解地方势力,调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镇州成德节度使,并让李从珂接任河东节度使。然李从珂并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陕西,于是发动兵变攻打洛阳,而石敬瑭也从河东杀来俘虏了从洛阳逃出的李从厚,并像李从珂请功,李从厚遂被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夺得帝位后,石敬瑭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然而,石敬瑭虽有扶立之功,但却也成为了李从珂最大的威胁,李从珂便想将其调离经营多年的河东,石敬瑭则以辞去马步兵总管、调任别处为由试探李从珂,没想到李从珂果然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

△石敬瑭画像

石敬瑭自然不愿离开根基之地,面对李从珂的催促,便慌不择路的勾结契丹,取得契丹对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顿生底气,竟然以李从珂只是李嗣源养子为由,要求其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职,调兵遣将围攻石敬瑭。

眼看兵临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同时,承诺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门关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袭并大败后唐军队。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并与石敬瑭合兵南下进攻京师洛阳。后唐此时虽然仍有一战之力,但李从珂却在战败后意气消沉,各镇将领见状于是纷纷叛逃,结果后唐就此被灭,李从珂则带着传国玉玺和曹太后、刘皇后、儿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由于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虽然后晋、后汉均无力收复,但后周的柴荣却曾发动北伐,虽然最终因病而失败,但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对于北宋来说,也曾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面临两大难题。

1、辽国国力不在北宋之下。辽国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政权,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模式,虽然能够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离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对较为独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实力其实一直相对有限,虽能对南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但很难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迅速缩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辽国)虽然同样是游牧民族,但在统治方式上其实已经与中原王朝极为相似,已经开始采取集权统治,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辽国不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于立国较早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要处于上风。

2、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说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为了统治当地汉人,再加上该地多以农耕为主,因此辽太宗对该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对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形成了辽国版的“一国两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懂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所求的不过是个温饱和富足生活,对于谁当家做主其实看得并非那么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时,辽国对于燕云十四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经开始接受了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容易,而这想必也是宋太祖赵匡胤最终选择“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顺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设立“封桩库”,其实更多是为战争做准备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曾将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银财务全部收缴至京师,设置府库储存,称之为“封桩库”。同时,赵匡胤还将每年的结余也存入此库,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为了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吗?

关于宋太祖意图花钱赎买的说法,源自于“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段记载。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这句话,却忽视了“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句。因此,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的确有赎买燕云十六州的意图,但并非代表他畏惧辽国的军事实力,相反对于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当决心的。

我认为,赵匡胤设置“封桩库”或许还有迷惑辽国的作用。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两个原因,赵匡胤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刚刚统一天下,贸然与辽国起冲突并不明智,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法明说“封桩库”就是为了打仗准备的,那还不得引起辽国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够用金钱赎买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辽国那边不是昏君当政,又怎么会为了钱财而出卖土地,我想这一点赵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赵匡胤设“封桩库”更多是为了战争在做准备,毕竟对于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来说,一旦直接开战,必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战争,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所需要的钱粮,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郭子仪一生是怎样的传奇?

说起武则天,人们除了想起那座无字碑外,还会记得她推行的酷吏统治以及豢养男宠的生活作风问题。

实际上,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并统治帝国长达15年,武则天还是有真本事的。

对此,《资治通鉴》这样评论,“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

少有人知的是,武则天也曾给科举制度添砖加瓦,如直至清末才被废除的武举制度即是她的手笔。

也正是因为增添了武举,后来文非所长的“白身青年”郭子仪才能脱颖而出,在20岁时就进入了直属中央的府兵十二卫,成为了一名从九品的武官。

史料记载,郭子仪的五世祖郭弘道早年和唐高祖李渊十分要好,是妥妥的“铁哥们”。

所以,郭氏家族从李唐立国时就属于贵戚阶层。

后来,郭氏家族的掌舵人、郭弘道的长子、郜国公郭广敬因卷入宰相上官仪与武则天的政治斗争,遂被撵出朝廷,去山西隰县当了一名“无关痛痒”的刺史。

此后,郭氏家族再也未能进入政坛核心,只能徘徊在地方为吏。

朝中无人,这就导致了从716年就入宫宿卫的郭子仪,直到11年后才升迁到正五品的折冲都尉。

唐朝武士复原图

727年,郭子仪离开京师,受命前往岭南的桂林城任职。

岭南是俚、僚、蛮、汉等诸多民族杂居之地,人口稀疏且荒蛮落后,虽然也推行了郡县制,但大多数地区还是采用的羁縻之制,其州、县长官亦多是当地的豪强大族担任。

不消说,这些豪强大族在暗地里也免不了利用手中的职权或争夺地盘,或举兵反叛。

郭子仪倒是能吃苦,在瘴气纵横的岭南一直待了五年,直到任职期满。

谁知,刚离开气候潮湿的岭南,还没顾得上喘口气的郭子仪就又被调到了战事激烈的西域。

唐朝与大食帝国争夺西域

先前,西域天山以北是西突厥的势力范围,但703年突骑施的崛起却打破了西突厥的霸权。

此时的大食帝国正锐意东扩,唐朝为钳制大食,遂顺水推舟,以册封加赏赐的手段和突骑施达成了共抗大食的联盟。

突骑施也不负所望,连续多次挫败大食对天山以北的骚扰,著名的渴水日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可惜好景不长,两方后因互市问题起了流血冲突。

唐玄宗哪能容的下蛮夷作乱?

一道圣旨下来,河西和内地的唐军纷纷开进了西域。

郭子仪即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了西域。

丝绸之路,自古便是各方势力的角逐场

在这里,郭子仪主要负责督理屯田事务,捎带着替长官安抚诸胡、训练士卒,事情做的井井有条,基本重复着桂林时代的工作流程。

郭子仪的优秀表现引起了宰相兼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的注意。

要知道这位当朝红人能够入朝为相的重要原因就是屯田政绩,加之他依附的权贵是玄宗皇帝言听计从的李林甫。

所以在736年,当北庭节度使盖嘉运击破突骑施并全面控制西域的局势后,牛仙客旋即上奏玄宗将已经升任三品武官的郭子仪调到了朔方。

此后直到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一直都活跃在朔方最前沿,整整干了19年。

安史之乱

由于长期和游牧骑兵打交道,郭子仪养成了善用骑兵、长于野战的军事指挥才能。

阴山防线也在他的打理下被经营的攻守有余,这也是为什么安史之乱刚一爆发朔方军就能闻声先动,及时派兵抢占山西高原的原因。

后来,郭子仪又率朔方军出井陉口攻略河北,威逼叛军老巢范阳。

此时潼关和江淮一带的唐军已经挡住了安史叛军的攻势,安史叛军前进不能、后方补给断绝,不出意外的话,756年便会被唐军剿灭。

但唐玄宗求胜心切,竟不顾形势贸然迫令哥舒翰开关讨贼,导致平叛战局急转直下。

后来的历史耳熟能详,听闻潼关之败的唐玄宗为躲避劫难跑到了四川,并在临走前默许了太子李亨“散伙单干”。

史载李亨称帝灵武后,立即便从河北前线召回了郭子仪,并委任其为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

郭子仪来的很及时,他让安史叛军联合塞外骑兵奔袭灵武、擒拿唐肃宗李亨的计划成了泡影。

根基已定,那么收复长安便被唐肃宗提上了日程。

郭子仪分析形势,从战略角度着眼,向唐肃宗提出先收复河中,切断长安和叛军的联络线,再相机围攻长安的建议。

就在郭子仪收复河中不久,战机果然来临。

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叛军高层出现分裂。

趁此良机,唐肃宗立即便命郭子仪统领大军逼进长安。

收复长安之战拉锯的很惨烈,郭子仪大军先败后胜,终在回鹘骑兵的帮助下击败了剽悍的叛军。

同年10月,唐军再次取得陕州之战的胜利。

安庆绪折损严重,只能放弃洛阳,渡过黄河退守相州。

眼见叛乱将平,郭子仪怎能放弃!

随后,郭子仪汇集了九个节度使、共计20万的兵力渡过黄河,打算一举攻破安庆绪的老巢相州。

可惜唐肃宗还未走出安禄山的叛乱阴影,对郭子仪等一干武将心存戒备,遂派亲信宦官鱼朝恩居前指挥。

于是,号令不一的唐军在顿首坚城数月之后终于耗尽了锐气,乃被史思明击溃。

战后,鱼朝恩推诿责任,将过错全部压给了郭子仪。

想着和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已能独当一面,并创造了不俗的战绩,郭子仪遂被肃宗剥夺了兵权。

此后,郭子仪基本脱离了前线,除了在诸如河东、河中、朔方等第二道防线有过短暂的镇守外,他大多数时间都赋闲在家。

可唐朝正值多事之秋,形势也不允许这位老将长期闲置。

这不,东边叛军还未平定,西边的吐蕃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吐蕃武士

吐蕃这个对手和突厥、突骑施、回鹘等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不一样,因为有稳定的根据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需,自高宗时代就是唐帝国最难缠的对手。(参见薛仁贵战败大非川、十八万唐军全军覆没的青海之战)

虽然在开元时期,国力鼎盛的唐朝曾将其揍得命悬一线,但因为青藏地区的海拔远高于内地,唐军始终都不能克服高原反应,所以两国的战线一直都在陇右拉锯。

到了731年,双方干脆划定了疆界,并达成互市的和平协议。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西北的边防精锐抽调到了内地助战,吐蕃遂趁虚而入,不仅攻占了河西、陇右,还将战线推进到了关中,威胁了长安的安全。

763年7月,即安史之乱平定的当年,吐蕃绕过凤翔城,取道泾水河谷直逼关中而来。

这时的唐朝皇帝是代宗,他也犯了其父信任宦官的毛病,告急文书全被程元振扣压。

失去了最佳的调兵时机,代宗只好放弃了长安城,失魂落魄地逃到了潼关。

763年吐蕃入侵关中

前文已述,郭子仪因遭到皇帝猜忌而被闲置于家,其亲信故旧早已离散。

到了代宗皇帝临时抱佛脚,紧急诏令郭子仪领兵前往咸阳拒敌,郭子仪仅能召集到三十名骑兵。

那么,吐蕃的军队有多少呢?

史载,“吐蕃帅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弥漫数十里,已自司竹园(今周至东南)渡渭,循山而东。”

很显然,这么微不足道的兵力根本不足抗衡吐蕃人。

好在唐朝援兵已经从四面八方赶来,双方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

于是,郭子仪遂一面作势要堵塞吐蕃回国通道,一面派间谍散播“唐军云集”的假情报恫吓吐蕃。

史载,“吐蕃惶骇,庚寅,悉众遁去。”

十一月,唐代宗还京,赐郭子仪铁券,诏令画像凌烟阁,以示褒奖。

郭子仪像

人言“吃一堑长一智”,代宗好像并未从吐蕃入寇的事件里吸取教训,他对宦官集团依然信赖有加。

宦官集团也因皇帝的信任而势力膨胀,不仅监管了全国的军队,还控制了天子卧榻之侧的禁兵。

大权既然在握,这些宦官又重新张狂起来,对功臣宿将的迫害也越发严厉。

于是,在吐蕃入寇的次年,功勋不让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功臣仆固怀恩父子因此愤而起兵反叛,并纠集了回鹘、吐蕃、党项等数十万兵力大举入寇。(注:仆固怀恩全家为平叛而死难者四十六人,因女儿嫁与回纥可汗,故得回纥兵入援,唐军才能收复了长安、洛阳,平定了河南、河北)

代宗这次的反应很及时,甫一知晓叛乱便立即派去了郭子仪。

公元764年

郭子仪久处朔方,对回鹘、党项、吐蕃、羌、浑等诸多少数民族有着极高威信。

加之仆固怀恩的本部兵马属于朔方军,这些人都不愿和郭子仪刀兵相见。

所以,这场战事虽有惊险,最终也进行的很顺利。

765年,68岁的郭子仪趁仆固怀恩暴病而亡,自率数十骑前往回鹘军营谈判。

利用回鹘和吐蕃争夺丝绸之路的历史纠纷以及大量金帛的诱惑,郭子仪成功说服回鹘合力击败了吐蕃,再次替唐室挽救了一场灭国危机。

代宗感念郭子仪再造唐室之功,将唐太宗曾担任过的尚书令一职赐给郭子仪。

郭子仪知晓唐朝的典籍制度,知道尚书令一职从未赏赐给人臣,遂再三上表恳辞。

得位不喜,失权不悲,宠辱不惊,郭子仪的宽广胸怀深深折服了代宗。

此后,代宗皇帝乃真心将郭子仪视为国之柱石,西北边防但有风波,必然咨询郭子仪而后动。

所以,虽然后来唐朝的边塞形势仍有波澜,但关中却再未受到兵灾的波及。

781年,戎马一生的老将郭子仪去世,德宗皇帝闻讯痛哭,专门为之废朝五日,并命群臣吊唁。

到了下葬当天,德宗皇帝又亲临城门送行,后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中国历史上的医神到底是谁?

医神,我国古代医药不分家,因此可理解为:有关医药卫生事象中,先民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崇拜,涉及宗教、民俗等范畴。祈求佑护、祛除疾病和获得健康,是崇祀医神的目的。历史上出现过的医神众多,先举列如下。

无论民间或道教,都将伏羲(又称庖義 )、神农(又称炎帝)、黄帝(轩辕氏)合称三皇,奉为神祇,作为最早的医药神供奉,称为“医药鼻祖”、“药皇”或“药王”。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庖羲氏则天垂象,俾民知吉凶”,是医药鼻祖之一。神农“古尝百草,以作医药,著《灵枢》、《本草》之书以疗疾病。”“尝百草以辨药性,医术于是乎兴。”“炎帝尝药之时,百死百生”。黄帝“明阴洞阳,乃与岐伯等讲求《难经》、《素问》”。史书上言之凿凿,三皇作为神像奉祀,是很自然的事。

奉祀三皇时有的只祀三皇,如清光绪十八年载:“苏城……巷内三皇庙,崇祀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由来久矣。”有的以历代名医配祀,如清《白下琐言》记:“钦天山帝王庙,今祀先医,正殿犹奉三皇,两房则配以扁鹊、仓公、仲景、华佗,为业医者聚集之所。”

配祀三皇的医神不是完全固定的。如明《帝京景物略》描写药王庙,三皇塑像左边是孙思邈,右边是韦慈藏,另外还有十大名医侧立于旁,他们包括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与李景和。到清代太医院设有药王庙和先医庙。药王庙主祀三皇,配祀十大名医;先医庙也主祀三皇,配祀者有近三十位医神之多。

三皇的众多配祀可分为两大类:一为神话传说人物,如伯高、桐君、少俞、鬼臾区、雷公、岐伯等,皆为传说中的黄帝医官;一为历代名医,如淳于意、扁鹊、巢元方、朱肱、钱乙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以大慈悲、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深受信 奉,香火极盛。因观世音(唐时避太宗李世民讳,略称观音)常化身不同形象显灵,又传说观音用杨柳枝沾净瓶中的水洒向人间治病,故有病者多求拜观音。此外,还有药师佛、药王菩萨、药师三尊等。

对于民间妇女来说,最崇拜的“送子观音”,又称子孙娘娘、催生娘娘等,是中国民间创造的神祇。产妇生产时痛苦万状、求吿无援时,心中默念祝祷送子观音,以保佑平安;没有儿女的妇女,要到观音庙里“窃取”佛桌上供奉的莲灯(“灯”与“丁”谐音)以求添丁……。

传说中的黄帝医官或历代名医中,除与三皇配祀外,也有单独于民间奉为神祇的。因葛洪与孙思邈皆有道教仙翁、真人之名位,故葛仙殿、药王庙的故址颇多。有时孙真人与神农氏同处于药王庙中,而葛洪因其妻鲍姑推广艾灸有功于世,故二人有时也同在庙中并立。

此外,因时间、地域之异,供奉的医神也不尽同。如岐伯、鬼臾区、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邳彤、韦慈藏、韦古道、韦善俊……等,皆有独奉于一处之例。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福建地区信仰女神临水陈夫人,主妇人难产之疾。广州地区“金花庙”中的金花夫人,据称能佑人生子。很多地区包括台湾一带的七星娘娘,又名七娘妈、七娘夫人,塑(画)像为七位端庄温柔的妇女,是护幼孩平安健康之神。闽南、台湾地区乃至东南亚,还将保生大帝信奉为乡土医药的保护神。

湖南湘西土家族信仰的白帝天王,又名天王神,传说土家族先人巴氏子条相死后变为白虎,族人每遇疾病,就到天王庙祈求、许愿,病愈则至神前祭献牲醴,请巫师祝祭。壮族信仰的花王圣母又名花婆,职司人世生育,又是儿童的保护神。……还有仫佬族信仰的白马娘娘,等。

因行业或祈求者身份的不同,神祇则有所变更。如眼药铺奉眼光娘娘,是身穿女蟒袍、头戴凤冠、手中抱一圆镜,上面画一眼睛的神像。卖狗皮膏药的则奉李铁拐为祖师。在保婴信仰中,供奉麻痧之神,祈求出天花时救命除疾。而注生娘娘则为专司怀孕、生产、保幼之神。

还有比较特殊的瘟神,亦称疫神。据东汉蔡邕《独断》载,颛顼氏有子,生而亡去为鬼,居江水,为瘟鬼。民间塑有瘟神像,其面目青脸红发,十分可憎。后人又有“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为五瘟”等传说……历代均有逐瘟神、送瘟神之事。1958年毛泽东喜闻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后,欣然命笔,写下了《送瘟神》七律二首。

总之,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地域宽阔,由多民族组成。人们奉祀的医神,不管是传说中的神农、伏羲,还是历史确有其人的扁鹊、华佗,都曾为中国医药、为百姓防病治病做出过贡献。奉祀的本身,除去迷信的成份不说,其实也是对这种为民献身精神的肯定和弘扬。

综上所述所见:中国历史上的医神,主要是先医庙、药王庙等庙中的“三皇”,以及侧立在旁的历代名医,他们代表了民族医药的主流。至于民间因地、因时信奉的医神,则可视为别样精彩的支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