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年代2,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

2023-06-29 16:45:04 93阅读

英雄年代2,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关于中国历史上这个第一个皇帝,历来评价的意见很多。有的人称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的人歌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

有的人则认为秦始皇任用酷吏,不恤民力,是个暴君。那么秦始皇到底是暴君还是英雄,我们一起看一看。

英雄年代2,秦始皇是暴君还是英雄?

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吞并六国,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先看看秦始皇的功绩

01.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第一个历史功绩,就是平定六国,统一全国。秦朝以前的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依托于血缘宗法从氏族部落逐步演化而来的。那时国家制度不是很先进,在疆域上并没有做到统一。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争霸战争频繁。直至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惨烈状况更加剧了社会混乱,经济凋敝,流民四处。

但是此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发展潮流也越来越明显。

当时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破除旧法,奖励耕织,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秦经过孝公等六代经营,到秦王赢政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长达几百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下的旧时代,开启了天下一统的新时期。

秦始皇在已经灭六国之后,又进军东越、岭南两地,并设立郡县。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带率大军驱逐匈奴,收复了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建立了34个县。为了抵御匈奴又修建了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的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今越南中部),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全国的意义十分深远。汉代的贾谊在书中对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进行赞颂。

秦朝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交往和安定团结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至此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02.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该制度被以后的朝代全面继承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认为国家的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决策权应掌握在皇帝手中。主要官吏的任免权也是皇帝的职责。

秦始皇决定在中央政府设置一套官僚系统,即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但他只是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还负责监察;太尉掌管军事事务。九卿主要指治粟内吏、少府、奉常、卫尉、太仆、廷尉、典客、郎中令、宗正一批分管主要政府机构的官员职务,他们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行政职能。三公和九卿都不是世职,皇帝负责他们的任免。

三公九卿的官僚制的权利分化,文武分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皇帝可以凭借机构和职官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制约关系,把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对于地方的行政,秦始皇推行行郡县制,地方政区分为郡县两级,最初分为36郡,之后增加到40郡,由中央直接管辖。设置郡守掌管行政。郡尉负责军事、郡监负责监察。在郡下设立县,设置县三长.即县令(长)、县丞、县尉,分别负责行政、文狱、军事。郡县的主要长官都由皇帝任免。

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它基本上解决了封君与中央政权争夺土地、臣民的现象。在县的下面设立乡,乡下设亭、里。

秦始皇建立的这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统治体系,对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很有帮助。

对于秦始皇所推行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后人也作了高度评价。

班固认为“汉家承秦之制,郡县治民,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祸自上起,伤不及下。”

秦始皇所创立的制度,符合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国家的要求。这套新制度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也可以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一直到明清时期,这套制度对保卫疆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传承都有很大益处。

03.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贡献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除井田,民得买卖”。秦国率先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了落后的土地所有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颁布法令保护自耕农和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秦始皇的这项法令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同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秦始皇还很重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状况。例如在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惠泽四百万田地的郑国渠。

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使用的货币不尽相同。秦统一全国后,规定全国通行的货币为黄金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改善了以前诸侯割据所造成货币混乱的局面,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和赋税的征收。

秦始皇还下令修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和经济的发展的“秦直道”。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主张书同文。早在商代的甲骨文阶段,汉字同源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长期分立导致“文字异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秦始皇令命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字形和书写的工作。李斯把原有的秦字作为基础,把全国不同地方的字统一为小篆,把小篆作为官方文字,推行于全国,同时允许隶书的通行。秦始皇参照六国的律令制定了秦律,通行于全国。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改变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状况,为汉民族形成共同地域、共同的语言文字等奠定了基础。

再看看秦始皇的过失

虽然秦始皇有很多功绩,但是他也有一定过失:

01.严刑酷法,统治残暴

在秦统一六国以前,法家的代表韩非子极力向秦始皇推荐“重罚少赏”的思想,但是他认为如果用赏过度则会失去民心,用刑过度会使民众畏惧,赏罚要有合理的限度。

但是秦始皇忽略了这一点,他主张“专任刑罚”的“重刑不赏”。秦国的刑罚是很严酷的,仅仅从罪名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刑罚的制定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专制和集权。

而残酷的刑罚是秦朝的百姓深恶痛绝的。尤其是当处于秦朝统治后期,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不断出现起义、造反。统治者只有依靠更加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使人民感到畏惧。

02.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秦始皇在执政期间大兴土木,例如修建长城,郑国渠,阿房宫,等等。历代政论家都认为他穷奢极欲,不恤民力。

秦始皇所建造的工程有些,从现在来讲是对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促进社会发展。例如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中原。郑国渠则是有利于农业事业的发展。

但有些则为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欲望,比如阿房宫。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建造了很多宫殿。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每当攻下一个国家,就会在咸阳附近仿造该国的宫殿。

而在统一全国之后,修建了世人皆知的阿房宫。阿房宫的整体规模非常大,仅修建的离宫别馆就有七百多所。

秦始皇还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陵墓。从登基的时候就开始修建,前后大约用了三十多年,从推测来看陵墓外围高达五十五米,周长两千米。宫殿内部装饰得非常奢华,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

浩大的工程光徭役的人数就达到两百万左右。这样繁重的徭役负担使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要承担田赋、口赋、徭役和兵役,农民要把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交给政府,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非常残酷。

03.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可以说是秦始皇的最大失误。为了防止儒生诋毁和指责朝政法令,惑乱百姓,李斯向秦始皇建议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颁布召令禁止私学,焚烧儒家经典,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首先在秦的首都咸阳进行焚书.在全国各郡先后又进行焚书,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在这场大火中,秦代之前的许多古典文献,除自然科学及神学以外,几乎全部被焚毁。

秦始皇一直希望自己可以长生不老,统治万世。于是公元前212年,方士侯生和卢生在明知没有仙药的情况下。

为了谋取富贵,替秦始皇去寻找仙药,事情的真相暴露了,按照秦朝所献的药方不灵就被处死的规定。

两个人怕难逃一死,于是就散布秦始皇各种专制独裁的不当之处,借口不能给这种人找仙药而逃脱。

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十分恼怒,自己没有得到仙药,还散布流言,并且首都咸阳的儒生也散布流言,迷惑百姓。于是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件事,先后派人抓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并将他们全部活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历史贡献是非常大,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开创了封建君主专制,在经济、文化、思想上作出了贡献,虽然也有过失,但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讲,应该是功大于过的。

因此他既是华夏民族的英雄,也是封建社会的暴君。

一世英雄薛仁贵对唐朝忠心耿耿?

因为当时他的孙子知道了李唐已经不可能再起死回生了,其内部的腐败已经没有办法再救治了,所以在这里自己的一身才华也是再也得不到什么施展所以决定要去投靠其他的好像也不是那么难理解。

当时基本上李唐就很衰败了,作为薛仁贵的的孙子,按道理来说应该要誓死保卫李唐,但是当时的李唐确实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自己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是无处施展,内心肯定也是感觉非常的悲愤,而且自己也是曾经尝试过,所以可能更加知道这个国家不久就会灭亡。

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反唐

在《隋唐演义》中反抗朝廷的叫薛刚,但在正史中是薛仁贵的孙子薛嵩反唐,薛仁贵的儿子并没有反唐。薛嵩在安史之乱中,加入安禄山的部队,主要是因为唐玄宗宠溺杨贵妃,导致整个朝政旁落杨氏一族。而薛氏家族在朝堂受到排挤,薛嵩的父亲薛楚玉也被罢官,薛嵩内心对唐朝廷不满,因此才会反唐。

要说这薛嵩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三代,其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唐太宗时期,薛仁贵跟着太宗降服了高句丽,击败了突厥,后来还被提拔镇守玄武门。薛仁贵也留下了很多的典故,比如“三箭定天山”和“脱帽退万敌”。薛仁贵可以说是奠定了薛氏一族在唐繁荣的基础。薛仁贵有两个儿子比较出名,长子薛讷,五子薛楚玉。薛讷也得到重用,长期镇守幽州,被玄宗称赞有“周亚夫之风”。薛楚玉官至范阳节度使,后来却受到保守派排挤和哥哥薛讷一起被免职。

到了薛嵩这一代,薛氏家族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荣耀。由于自己的父亲和伯父接连被免职,再加上朝政混乱,薛嵩内心对朝廷不满。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薛嵩加入了安禄山的队伍,被任命为邺郡节度使,开始与唐玄宗作对。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兵败,薛嵩又背叛了安禄山,携带着底下的四个州投降唐朝,受到了朝廷的礼遇,被任命为昭义节度使。唐代宗时期病逝,被追赠为太保。

所以,薛嵩反唐就像过家家一样,是为了发泄对唐朝的不满。后来薛嵩又回归了唐朝。

薛刚是演义小说《薛刚反唐》之中的虚拟人物

《薛刚反唐》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的主角和剧情也被民间百姓们所津津乐道。

薛刚是薛丁山的第三个儿子,自幼受宠,因此喜欢惹事打抱不平。他在一次元宵节上失手打死了当朝太子李奇,还惊动了圣驾。奸人张台就趁机陷害薛家,导致薛丁山身亡,薛刚的2个哥哥也被斩首示众。

而薛刚不肯向命运低头,他逃到了西凉,当听闻武则天夺取了大唐江山,建立了武周的时候,他毅然召集天下群雄,帮助庐陵王李显讨伐武则天,最终他成功地让李显夺回李唐江山,自己也大仇得报,功成名就,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薛仁贵的孙子薛嵩确实是跟着安禄山造了反。

薛刚在历史上也是有原型一般认为就是薛嵩。由于当初薛仁贵无比忠勇,给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薛仁贵的后代也受到重用。但是哪个朝代都不缺奸臣和小人,有心胸狭隘之人眼馋薛家的福利待遇,就诬告薛家之人,导致了薛家被贬到燕赵之地。

薛嵩在燕赵之地出生,再加上他是将门之后,性格不可避免地变得豪迈,向“莽夫”的方向靠拢。史书也记载他“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意思就是说他力气很大,骑马射箭很厉害,但是没什么文化。

当时的唐朝已经步入迟暮之年,唐玄宗不务正业,整天与杨贵妃卿卿我我,朝政被杨国忠把持,薛嵩并无升迁的机会。但是上天又很快给了薛嵩一个“良机”,安禄山见王室衰微,便举兵反唐,薛家本来就被朝廷排挤,于是他赌气加入了叛军,跟着安禄山开始了他的造反之路。

奇迹啊!造反失败,却荣耀加身

参与造反的他勇猛作战,很快就升职为相州刺史,威震一方。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唐军的反攻号角彻底吹响,安禄山和史思明很快就被消灭。当唐朝大军打到河北地区的时候,薛嵩就明白了安史之乱会彻底的失败,于是他立马率众出城投降。

但是由于当时的唐朝藩镇势力割据严重,朝廷也没有对这些叛军将领赶尽杀绝,反而是让他们官复原职,继续镇守一方,保护当地百姓平安。就这样,叛军摇身一变成了正规的节度使!薛嵩非常感激朝廷的赦免和封赏,靠自己的能力把辖区管理的非常好,因此朝廷又加封他为高平郡王,薛嵩居然成为了薛家爵位最高的人,荣耀无比。

薛刚反的并不是大唐,他反的是武则天。

武则天自从唐高宗死之后就把李唐改了姓,建立了周。满朝文武不仅仅薛刚想要反武则天。那些唐朝的老臣们都看不惯武则天称帝。

《薛刚反唐》这本书的主角就是薛刚,他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的孙子。自小就苦练武功,尤其是骑射极其有名。最开始他走上行军打仗这条路,投奔的是安禄山,因为战功赫赫所以被封为了节度使。

说到薛刚,我们不得不提到薛家将,也就是薛刚的祖父薛仁贵。在唐太宗后期,政治上大多依赖长孙无忌,在军事上就是依赖这个薛仁贵,可见薛家将对于大唐的贡献有多么的大。正是如此,薛刚反的并不是大唐的江山,而是武则天。

当时国号已经改为大周,即便是武则天,是一个在政治上极其有作为的女皇帝。但是她的皇位来的其实并不光明。所以薛刚才要反了武则天来恢复大唐的统治。 还有一点武则天肯定会传位于武家人,那么以后大唐可能就永远都不复存在了。就冲这一点薛刚也一定会为了李唐的江山和武则天一决高下。

薛刚之所以要反武则天,其实和薛家将被残杀也很有关系。他的祖父薛仁贵,以及他祖父的弟弟薛丁山都被宦官所杀。薛家将这些人都忠心耿耿,但是却落得个这样的结局,薛刚把这笔账也都算在了武则天的头上,所以才一定会反她。

与英雄所见略同相近成语有哪些?

不谋而合、异口同声、殊途同归、不约而同、众口同声

一、不谋而合

白话释义:意思是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朝代:晋

作者:干宝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翻译:两人的话语,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二、异口同声

白话释义:意思是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形容意见一致

朝代:宋

作者:沈约

出处:《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声,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翻译:我再思考,只有愚蠢停滞,现在的情况,不同人口相同的声音,便是显著,政治不测得物体的数字罢了。”

三、殊途同归

白话释义: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朝代:西周

作者:姬昌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翻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与考虑,都可以达到一样的结果。

四、不约而同

白话释义: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翻译: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也到了朝门,正遇着胥童引兵到来。

五、众口同声

白话释义:意思是大家所说的都一样

朝代:清

作者:夏敬渠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十八回:“上既难抗君命,下又重违诸媳,中复朝绅满座,众口同声。”

翻译:上很难抗拒君主的命令,下又违背众媳妇,中又朝大夫满座,众人相同的声音

如果可以带走王者荣耀的一个英雄变成你的专属英雄?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若尘。

喜欢的点个关注点个赞。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非常的好,我们玩游戏本身是为了娱乐,虽然说竞技是王者荣耀这样的moba游戏里面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只有竞技话,那也太无趣了,在竞技之外开一些脑洞,想一些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非常的好,而如果让我带走一个专属英雄变成我自己的英雄的话,那么我就选择李白啦。

主要原因就一个字

帅!

我刚开始玩李白的时候特别坑,那时候别说帅了,只要队友不喷我,我都谢天谢地了,有一段时间甚至进去了就先把所有的麦都关掉。

但是后来逐渐的玩的比较好了,以后收获了一些队友的认可和敌人的赞赏,这个时候那个成就感,那真的是没话说,李白这个英雄虽然说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攻克难题会给人带来一定的成就感,我一开始的时候比较喜欢玩像妲己一样的英雄,当时美其名曰是靠脑子打游戏,但其实没有操作上的挑战,有的时候真的感觉欠缺点什么,没有那种刀尖上跳舞的刺激感。

李白技能

李白是英雄中少数拥有两个不可选中技能的英雄,虽然说他的大招需要被动侠客行,积累四道剑气才可以解封,但是本身不可选中就是一个比较bug的状态,虽然有一些前提条件,但是也无可厚非。

而且一技能能够积攒剑气以后,这个大招的开启比以前方便多了。

毕竟如果说对面是一个像后羿这样的射手,那么你一个李白根本就没有时间,用闪烁加普攻打出四下普攻,最多打个两下就差不多了,而后羿的恐怖的站撸能力会迅速的把血线拉回来形成反杀。

这个一技能两段闪烁加最后可以回去,这个技能机制是李白可以秀的一个非常好的机制,有一些战士英雄像凯,你就不能跟他硬碰硬,但是一旦跑起来看,如果他只有一个人的话,是要追你的影子,还是要去追你的人,这恐怕是打李白的时候很多玩家都头疼的一个问题吧,而且这个一级能满级以后冷却时间至5秒加上40%的冷缩的话,那么也就是三秒就有一个一技能。

如果有一个好的用buff刷大的地点一直刷大的话,那么这个效果是非常恐怖的,相当于一个法师不断的投放技能,而且自己没有多大的危险。

二技能直接不可选中,放这个技能的时候还会转一圈,非常的帅,用来躲一些塔或者妲己之类的选中技能非常好用。

我一开始被李白吸引,就是因为这个大招,当时我就看见对面李白蹭了一下过来,直接几个分身,我就死了,留下的都是满满的帅。

后面买了皮肤以后,这个大招的效果就更绚丽了,以前用大招真的非常爽,因为大招那个时候伤害非常高,刷一套过去直接秒那个时候那简直是帅爆了。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人物原型估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吧。

一个敢让高力士脱靴的狂人,一个整天喝酒的潇洒剑客。一个写诗的天才。

我觉得这样的人物是很多有武侠梦,有诗情梦有傲骨的男生都喜欢的。

而且像这么帅又好用的英雄用来带妹子的话那妹子估计都要变成星星眼了

要是能把这么帅的英雄带走变成自己的专属英雄的话,其他的不说,不论输赢不论战局如何,起码这个帅字咱是站定了,对不对。

别的那还重要吗?帅就完事儿了。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回答,其他小伙伴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的话,欢迎在评论区域和我讨论。

本文由今日头条若尘解读原创,如有引用或者转载的话,请联系若尘解读。

80年代十大少年英雄名字?

有雷锋,海娃,潘冬子,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王二小,黄继光,雨来,江姐。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