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战争,艾森豪威尔为什么坚持不增设盟军副总司令?
盟军战争,艾森豪威尔为什么坚持不增设盟军副总司令?
1945年3月,盟军在两个方向上,对德国形成夹击之势,攻占柏林指日可待。随着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愈发重要,作为盟军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尔,说话的分量和底气更加十足,尽管英国人依然抢权夺利,但美国“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动。
眼看德国就要灭亡,各国间的利益争夺也更加突出。尤其是丘吉尔,十分清楚美国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英国只能在其后面摇旗呐喊,但对追求利益最大化仍是处心积虑、孜孜不倦。如今,如何增加英国在同盟国中的权重,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盟军诺曼底登陆前,为了统一指挥的问题,同盟国设立了欧洲盟军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担任司令。随着战事的进展,蒙哥马利等人抢班夺权的势头愈演愈烈,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兼任欧洲地面部队的指挥,堵死了英国人想方设法抬高自己的野心。
狡猾的丘吉尔干脆晋升蒙哥马利为元帅,在官阶上高于艾森豪威尔,不断挑战美国在同盟国中的权威;罗斯福则“见招拆招”,晋升艾森豪威尔为五星上将,不给英国人任何“造反”的机会。不甘心的丘吉尔,又打起了盟军副总司令的主意。
在他看来,美国人担任最高司令是无可厚非的,而增设一名由英国人担任的副司令,不仅能体现出英国的地位,而且还能提高在盟军中的说话分量。于是,他提议由亚历山大担任盟军副司令,并兼任欧洲地面部队的指挥,但遭到了婉言拒绝。
艾森豪威尔认为增设副司令,极易引起美国国内的不满,激化英、美两国的矛盾。更何况,盟军已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战事稳步向前推进,各种指挥系统磨合得很好,一旦有大的改变,一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没有说出来,早在西西里岛战役中,盟军就是这样的指挥系统,结果是亚历山大以权压人,命令美军给英军让路,公然袒护蒙哥马利,巴顿、布莱德雷等美军将领怨声载道。艾森豪威尔对这个教训记忆犹新,不会再犯。
碰了一鼻子灰的丘吉尔,又将目光投向了德国。他认为,依靠英军的表现,争取更多的占领区,一样增加英国在同盟国中的地位,以及讨价还价的砝码。于是,他与蒙哥马利决定在攻占柏林的战斗中,要一鼓作气,首先攻占柏林城。
一向谨慎的蒙哥马利,更加谨慎了。1945年3月,盟军全线逼近莱茵河,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正在做着强渡的准备。意外的是,蒙哥马利比以往更加小心,无论是从计划制定、部队集结,还是积蓄物资弹药,准备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战役都长。难道谨慎的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吗?
首先,攻占柏林意味着欧洲战事的结束,越是临近结束越要认真准备,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行,一旦渡河失败,不仅制定的进攻计划前功尽弃,而且显示出英军实力的不强和“无能”,降低在盟军中的地位,成为他人嘴里的笑话。
其次,这次渡河战役不仅仅是渡河,还有连续进攻,向前推进的任务。原来,从德国北部直捣柏林的想法,一直就是蒙哥马利实现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军人,没有比攻占柏林更值得纪念和炫耀了,他要保证万无一失。
更重要的是,从政治角度考虑,丘吉尔将英国的利益目标,放在了德国北部的丹麦,甚至是在苏联在向西渗透之前,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看来,一贯反苏的丘吉尔已经开始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划清界限,军事准备必须充足。
为此,蒙哥马利囤积了12万吨各类物资,力求在进攻的第一周内,有4600多辆坦克、装甲车,以及3.5万辆其他保障车辆通过莱茵河,并保证部队能够连续作战。为了这个伟大时刻,激动的丘吉尔也赶到前线,观看对德国的最后一战。
这天,在3500门火炮的掩护下,第21集团军群开始渡河。已是垂死挣扎的德军,毫无斗志可言,可以说是一触即溃。没有太多悬念,盟军以压倒性优势顺利渡过了莱茵河,接下来就是无险可守的柏林,兴奋不已的蒙哥马利指挥部队向东推进。
这在丘吉尔看来,先于苏联攻克德国首都,是盟军的头等大事。不仅关乎盟军的荣誉,而且为防止东方势力的渗透,柏林无疑成为阻挡苏联的“桥头堡”,特别是部队士气正旺,一鼓作气攻克柏林不是太难的事情,他在等待英军的好消息。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蒙哥马利传》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二战时盟军为何选择在诺曼底而不是其它地方登陆?
诺曼底登陆行动是二战最伟大的登陆战役,更是盟军取得胜利的关键行动。之所以会选择“诺曼底”,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选择法国来开辟第二战场,要知道当时盟军已经在意大利登陆了。
如果大家熟悉欧洲地理的话,这个问题就好说明了。如果盟军要从意大利进行登陆活动,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运输问题。
盟军想要以意大利为基地,需要跨越地中海运送兵力和资源,而这个海域不可避免的会处在德军的攻击范围之内,如果德军的潜艇和舰艇在半路阻力,盟军付出的伤亡一定是比登陆战大的。
另外一个问题,作战半径的问题。当时盟军所有的物资后勤都屯里在英国,如果让盟军进入意大利作战,那么后期的补给线路就会被拉长,再加上海上德军的骚扰袭击,怎么看都有些不稳妥。
最后是意大利本身的地理环境不适合第二战场的开辟,亚平宁半岛的多山环境,会把盟军拖死在意大利北部山区,这是盟军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战斗得出的结论。
而选择穿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法国登陆,盟军的大机械化兵团可以在法国的平原上驰骋,德军无法抵挡!而且由于靠近英国本土,其作战区域也可以在盟军飞机的空袭支援半径之内。
于是“霸王行动”诞生!
而在这个过程中,盟军对于具体登陆地点的选择也有着很久的考虑。在德军的“大西洋壁垒”中,想要找出一个合适的登陆地点并不容易。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有加莱、诺曼底、康坦丁半岛三个地区最适合登陆。
不过康坦丁地形和意大利相比好不了多少,对大型机械化兵团的作战非常不利。
加莱距离英国只有三十多公里,总体来看算是最合适的地点。不过这么一块“舒服”的地方,人家德军也不会让给别人,当时的加莱驻守着德军一支精锐的军团,总计有23个师的规模,这几乎是德军西线防守兵力一半。而且各种工事修筑的也非常完备,强硬进攻一定会有很大的损失。
就算后期成功在加莱登陆,后续的工作也不好开展。因为加莱内部没有比较完整的交通线路,盟军后期的补给并不能得到保障,相比之下,诺曼底的优势就突出了出来。这里只有德军的6个师,防御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而且这里有着宽阔的海滩,适合大规模军队的登陆,更重要的是这里距离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km。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登陆作战,攻下诺曼底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此后,近300万盟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欧洲大陆第二战场成功开辟,德国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
虽然诺曼底是各方面的最优选择,但这次的登陆还是伤亡惨重。双方共计伤亡20万人,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其中美军7.3万人。德军伤亡7.3万人,被俘4.1万人,共损失11.4万人。是故,有人把这次行动称为“绞肉机”行动。
不过正是由于登陆决策的正确,使得第二战场成功开辟,后期的德国在双向作战的情况下才终于败下阵来。
二战期间苏军认为盟军有意推迟登陆法国?
盟军确实有意推迟登陆法国,一个坐山观虎斗的场景。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法国,在盟军东西夹攻之下,德国仅仅一年时间就彻底崩溃。德国,已经完全无法支撑下去了。
1944年,苏联几乎全境都光复了,苏联的十次突击,彻底将德国人赶出了苏联。而苏联前几次突击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德国不行了,已经根本不是苏联对手了。
盟军在这个节骨眼上登陆,难免会有抢功嫌疑。不过,盟军确实是去抢功了。二战欧洲的主战场其实是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恶仗都发生在苏联。而西线相对东线来说,几乎就是小打小闹。
1945年,苏军进攻柏林,付出巨大代价。而这个时候,英美盟军来抢功了。德国宣布投降的时候,找来个苏军少将参与,这很明显,这个少将级别根本不够。而投降之后,苏联黑着脸拉着德国又投降一次。很明显,英美的做法,完完全全就是在削弱苏联在二战中的功劳。。
苏德战场上,英美确实援助了,但援助主要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这个对苏联来说是九牛一毛,而是说是援助,其实就是苏联真金白银买的。
库尔斯克战役后,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德国打不过了,而这个时候,并没有人开辟第二战场,还是苏联人顶着。这就是盟军有意拖延,想让苏联和德国两败俱伤,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苏联,一直都是英美的敌人。
红色警戒工程车按哪键自动维修?
红警中工程车按G键可以进行自动维修。
G键默认为红警的警戒键,单位按G键会自动警戒周围,如果发现敌人会进行主动攻击。而工程师多功能步兵车实际上默认是以负值的攻击力来攻击己方单位。因此工程车按G键的时候会自动搜索周围可以维修的单位进行维修。
到进入莱茵河跟德军先后进行了几场战斗?
自1944年6月6日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重新开辟西线战场后,从8月到次年5月盟军又与德军展开数次激烈交火,其中较大规模的战斗有11场,下面由我来为诸位简述一番。如有疏漏或错误之处还望提出(勿喷)。
一、龙骑兵行动(1944.08.15~09.14)参战方|兵力:盟军(由美国、自由法国、英国、加拿大和其他盟国少量兵力组成,美军一个军、法军两个军)VS 德军第19集团军
损失:盟军损失3.56万;德军损失15.9万
结果:盟军胜利
简述:这是盟军在法国南部进行的大规模登陆行动,在法国起义民众的配合下,防守德军疲于奔命,无力阻止盟军登陆,匆忙北撤,不过由于该行动被推迟两个月才实施,已失去原本的军事意义。不过还是加速了德军在西线的溃败。
二、解放巴黎(1944.08.19~25)参战方|兵力:盟军(由自由法国、美国西班牙组成,主力为自由法军的第二装甲师和法国内务部队) VS 德军第325治安部队
损失:法军(含巴黎抵抗者)损失2千多,其他盟军未知;德军损失1.6万
结果:盟军胜利
简述:盟军以自由法军为主力以较短时间结束了德军对巴黎4年的占领,期间有不少巴黎抵抗者作为内应。
三、清理海峡海岸(1944.09~11)参战方|兵力:盟军的加拿大第一军团(由加拿大、英国、法国、波兰、比利时等7国联军组成,辖2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VS 德军第15国民警卫队组成的后备役部队(辖5个师)
损失:盟军1.43万;德军8.4万
结果:盟军胜利
简述:这次行动主要是为了清理从法国到比利时的德军残余部队,维护了盟军在这些地区的后勤和行军路线的安全。
四、市场花园行动(1944.09.17~25)参战方|兵力:盟军(由英国、美国、加拿大等5国组成)4万多 VS 德军2万
损失:盟军损失不足2万;德军损失3千多到1万之间
结果:德军胜利
简述:这是二战末期盟军在西线有名的失败,是盟军为了消灭在低地的德军残余拿下安特卫普解决后勤问题而发起的行动。但却因各种原因被德军击败,不过并未改变双方态势。这次事件众所周知,就不多言。
五、亚琛战役(1944.09.12~10.21)参战方|兵力:美军10万 VS德军1.8万
损失:美军7千多;德军1万多
结果:美军胜利
简述:亚琛作为齐格菲防线的一部分,又是德国在西线的主要防御网,盟军希望占领该市快速打入鲁尔,最后美军击败德军拿下该市,成为二战德国第一个被占领的城市。对德国的打击具有心理意义。
六、许特根森林战役(1944.09.19~12.16)参战方|兵力:美军12万 VS 德军8万
损失:美军3.8万至5.5万;德军2.8万
结果:德军胜利
简述:这场战役算是二战中美军和德军在许特根森林进行的一系列激烈战斗的统称。德军成功抵挡了美军优势兵力的进攻,战役中美军8个步兵师丧失战力,许多美军在战后被调到阿登地区修整,它成为德军在阿登战役反扑的前的插曲。战役刚结束的当天德军随即发起阿登战役使该处美军的战线迅速崩溃。
七、斯海尔德河战役(1944.10.02~11.08)参战方|兵力:盟军(由加拿大、英国、美国、自由法国等8国组成,主力为加拿大第1集团军)6万 VS 德军第15集团军9万
损失:盟军1.3万 ;德军5万多
结果:盟军胜利
简述:自英军拿下安特卫普后,攻势减弱,德军残余得以退守斯海尔德河口,给盟军补给线造成了压力,为此盟军曾展开市场花园行动,但受到挫败,但却也因此获得清剿河口德军的机会,盟军对该处德军发起猛烈攻击,以较大损失拿下该河口,消除了补给线压力。
八、奎恩行动(1944.11.16~12.16)参战方|兵力:美英联军第1和第9集团军 VS 德军第7和第15集团军
损失:美英损失3.85万;德军损失与之相当
结果:德军胜利
简述:为了打击齐格菲防线,美英在鲁尔河展开了行动,但过程进展出奇的缓慢,联军遭到德军顽强抵抗,最终行动以失败告终。
九、突出部战役 或 阿登战役(1944.12.16~1945.01.25)参战方|兵力:盟军(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等6国组成,主力为美军)70万 VS 德军20万
损失:盟军8.7万;德军8.5万至10万
结果:盟军胜利
简述:这是由希特勒亲自设计的战略行动,他希望复制1940年阿登战役的成功,但很显然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战役之初盟军准备不足,连连败退,但最后盟军援军到达德军开始显出颓势,最后盟军取胜。加速了德国的失败。(北风行动也包含在内)
十、科尔马包围战(1945.01.20~02.09)参战方|兵力:法美联军4个装甲师、8个步兵师 VS 德军1个装甲师、1个山地师、7个步兵师
损失:法美损失2万多;德军2.2万至3.85万之间
结果:联军胜利
简述:联军在阿尔萨斯的科尔马的包围战使德军的齐格菲防线在该区域被穿破。德军在该地区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十一、中欧会战(1945.03.22~05.08)参战方|兵力:盟军(美国、英国、自由法国、加拿大、波兰5国组成)450万 VS 德军100万
损失:盟军超过10万;德军损失近半,其余被俘
结果:盟军胜利
简述:这是盟军对德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直到德国首都被苏军夺取为止,盟军将这一战役称为中欧会战,战役范围覆盖了德国西部和南部,它几乎确定了战后盟军和苏军在欧洲的对峙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