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传奇,天将雄师的主要内容?
天将传奇,天将雄师的主要内容?
影片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以中国西汉和古罗马两个帝国为背景,讲述了古罗马东征军与西汉派遣抗击匈奴的西征军在祁连山骊靬发生的一些传奇故事
传奇神兵天降是什么?
传奇神兵天降是召唤神龙出来。
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真实历史故事?
田忌赛马的故事都学过吧?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三局两胜制。原本田忌是没什么胜算的,因为他的马不如齐威王的马跑得快。好在当时田忌身边有位门客,叫做孙膑,此人乃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家,脑袋瓜非常灵光。
孙膑通过观察发现,田忌的马虽然整体水平不如齐威王,但是双方差距也并不是太大,只是顶尖层次稍差而已。他结合赛制,将田忌的马按速度分为上中下三个级别,然后用最慢的下等马去对齐威王最快的中等马,再用最快的上等马去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去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三局两胜,赢了齐威王。
单就从胜负角度而言,孙膑无疑是干得漂亮,他巧用智谋,只是把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帮助田忌扭转了劣势,转败为胜。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田忌赛马的故事才会被搬上课文,意在教导学生们去养成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但如果结合整个历史背景而言,你就会发现,孙膑这一招其实很阴险,他不是在帮田忌,而是在害他。大家要搞清楚,和田忌赛马的人是谁?齐威王,齐国的国君,田忌的主公。田忌赢了齐威王,就相当于员工把老板给赢了,而且还是老板在占据优势的时候,反败为胜,很明显一点面子不给老板嘛,这不是等着被穿小鞋吗?
孙膑之所以这么做,无非两个可能。首先可能是他好心办坏事儿,一心只想帮田忌赢得比赛,从而没有想到所谓君臣有别这一点上来。要知道孙膑这个人虽然行军打仗是把好手,但情商一直都不怎么样,否则也不会遭到师兄庞涓的残害。
其次也可能是孙膑故意而为之,他想要通过这件事来在齐王面前表现自己,从而得到齐王的重视。毕竟当时的孙膑只是田忌的一个门客而已,毫无成就。而经过田忌赛马一事后,他则是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成为了齐国的军师。
当然,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毕竟当时的孙膑人微言轻,他只是提个建议,真正做决断的是田忌。君臣尊卑有别的道理,孙膑不懂,难道他田忌也不懂吗?他怎么敢赢自己的领导,一点都不给齐威王面子,谁给他的胆子?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田忌在齐国的地位很高,高到足以让他可以无视齐王的权威。关于这一点,我们其实还可以从孙膑的经历中找到一些证据。当初孙膑为庞涓所害,处以膑刑。虽然目前关于这个膑刑到底是砍掉双腿还是挖去膝盖骨,尚有争论,但都是没法正常走路了,基本上成了废人。孙膑失去了行动能力,而庞涓在魏国又是权势滔天,看样子孙膑几乎是难有出头之日了。
好在有齐国使者慧眼识英雄,觉得孙膑是个人才,就偷偷将他带回了齐国。而有趣的是,当时使者并没有第一时间将孙膑带给齐威王,而是交给了田忌。作为齐国使者,不以齐王为先,而是以田忌为先,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当然,这里不仅仅是权臣和帝王之间权力争斗那么简单,因为田忌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他是陈姓田氏,大概率是齐国的宗室子弟。如果再结合田忌的武将身份,那么田忌很可能就是当时齐国的宗室代表,掌控着齐国兵权。有着如此的身份和权力,他自然不会太在意齐威王的想法。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的齐威王其实是比较憋屈的,手中权力是遭到了田忌所代表的的宗室压制。
关于齐威王早期的尴尬处境,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一些证据。一鸣惊人这个成语许多人应该都听过,其讲的就是齐威王从昏君转变为明君的故事。大致故事就是齐威王原本是个荒淫散乱、不理国政的昏君,结果被大夫淳于髡讥讽为不飞也不叫的大鸟。齐威王听后,突然就醒悟了,立志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变成了一代明君,威震七国。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励志,其实现实中哪有那么简单?一个整日沉迷酒色的昏君,难道一句话就能让他改变了?那还要监狱干什么?
如果将田忌和齐国宗室带上,那么其实就说得通了。齐威王原本就不是什么昏君,她有能力有才华,也有志向,但是没有绝对的权力,处处受制,才华能力得不到施展,志向更是无法实现。后来自己一步步夺得了权力,才华得以施展,自然就一飞冲天了。
而这其实又和后来的邹忌挖坑陷害,田忌出走楚国给联系上了。《战国策》记载,齐国国相邹忌与田忌不和,为了扳倒田忌,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打赢了,他作为策划者,自然有功;而打输了则全是田忌的责任,邹忌便可乘机对田忌发难。当然,更为理想的情况是,田忌战死沙场,皆大欢喜。
《战国策》:公孙闬谓邹忌曰:“共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然而,邹忌没有料到,这田忌太猛了,或者说是他身边的孙膑太厉害了。讨伐魏国期间,田忌三战三捷,大胜而归,邹忌根本就没有机会发飙。当然了,邹忌没有放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派人假冒田忌下属,花重金去街上找人占卜,并宣称是将要图大事,所以来占卜吉凶。然后,邹忌又贼喊抓贼,把那人抓到齐威王面前,然后举报田忌想造反。
《战国策》: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
被诬陷的田忌十分生气,于是就带着亲兵去讨伐邹忌,然而邹忌早有准备,田忌无功而返,随后出走楚国。表面上看,整个事件似乎都是邹忌在主导,其目的是为了扳倒政敌。但实际上,邹忌不过只是一枚棋子,真正想动田忌的乃是齐威王。如果不是齐威王想动田忌,单凭邹忌那蹩脚的编剧,根本对田忌就构不成威胁。如果田忌想要造反,他会傻到让属下如此招摇过市的跑到街上去给自己占卜吗?这么明显的漏洞,齐威王他难道看不出来?
如果是齐威王想要对田忌动手,那么这个漏洞就变得不重要了,因为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动田忌的理由罢了。或许田忌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会选择起兵“清君侧”。否则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老将,再加上自己宗室的身份,面对如此没有水平的诬陷,田忌根本就不需要去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举动。毕竟如果他起兵,那么这个造反的罪名就坐实了。
关于这个论点,其实我们同样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依据。比如说田忌伐魏归来,孙膑就劝他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是乘着兵权在手,直接带兵攻入齐都,拿下邹忌。虽然没有明说造反,但也差不多了。
《战国策》: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主者,循轶之途也,击摩车而相过。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后背太山,左济,右天唐,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
田忌大胜而归,理应是获得封赏,孙膑为什么劝他造反?因为孙膑很清楚,此次伐魏,就是齐威王给田忌挖的坑,赢不赢的无所谓,关键是能够找到动田忌的机会。结果田忌和孙膑的组合过于厉害,三战全胜,不仅没有给齐威王发飙的机会,反而是再添军功,声望大增。
对于齐威王来说,田忌的威胁无疑更大了,此时已经不是夺权的问题了,而是田忌功高震主。田忌是否有造反的想法,那都不重要,只要他的这个威胁存在就行。这就是咱们所常说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田忌虽然打了胜仗,但其实处境更加危险,孙膑这才提醒他。
当然,田忌并没有听孙膑的,知道被邹忌如此轻而易举的诬陷,他才明白,孙膑说得对,于是起兵清君侧,不过已经晚了。
除了孙膑的提醒以外,邹忌的结局也很能说明问题。齐威王去世之后,儿子齐宣王登基,他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所以就把田忌接了回来,官复原职。按理说,此时邹忌应该要被清算了,毕竟是他诬陷了田忌。但是,田忌回来后,邹忌依然活得好好的,继续当他的丞相。很明显,齐宣王很清楚,邹忌当初就是给齐威王跑腿的,一切也都是为了齐国,齐王自然不会降罪于他。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齐威王费尽心思扳倒田忌,为何后面齐宣王又会把田忌接回来,又给他官复原职?其实这里并不矛盾,因为没去楚国的田忌与去了楚国的田忌,其实完全就是两个人。因为之前起兵造反,田忌几乎是失去了在齐国的一切,他再也不是那个功高震主的宗室大佬了。就算后来他又回到齐国,也无法再拥有当年的权势。这样的田忌,不仅不会对齐宣王造成威胁,还会因为齐宣王还他清白,并且重新起用他,而对齐宣王感恩戴德。毕竟当初整他的是齐威王,又不是齐宣王。
这样一来,新登基的齐宣王手中,就多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心腹,而且他还是丞相邹忌的死对头,正好能帮齐宣王制衡邹忌这位齐宣王的旧臣。不得不说,齐威王这一手棋下得妙啊,其眼光之长远,实非一般人所及。
所以,不仅邹忌是齐威王的棋子,田忌其实也是齐威王的棋子,齐威王不愧为战国的一代雄主。
总结来看,在田忌赛马这么几个简单的历史故事背后,则是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帝王权谋。这样的历史,是不是细思极恐?
挂了免战牌就能不打仗吗?
免战牌这个东西只存在于对古代战争的描述中,而且还是出自于各种演义性的文学作品中,属于杜撰性质的存在。今人了解古代战争历史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官方性质的正史,一个就是通过文艺作品的各种演义来了解。从历史正史的记载来看并没有什么免战牌之说。
免战牌之说基本都是来自于演义,所谓的演义属于经过艺术加工的文艺作品,水分很大,不能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历史上的战争在正史中的记录通常都很简略,基本都是对重点的事件进行概略性的记载,例如,概略性的过程,战争胜负等。而演义性的文艺作品则是描述的生动而有趣,甚至是神乎其神。古代战争经过演义后就变得神话故事般的出神入化,甚至是超出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失去了可信度。免战牌之说也是只存在于演义作品中,正史中没有这个定义。
“免战牌”挂上就不能打仗了吗?显然不能!古代历史进程始终是用战争形式促进的,朝代更迭也是通过战争手段发展的。古代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始终是以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形式一步步走来的。弱肉强食是战争的基本法则,想靠一个免战牌就能遏制战争是天方夜谭,遏制战争的手段从古至今都是有强大的实力做为保障的。
如果免战牌一挂,对方出于义气,或者是“道义”就不再进攻了,秦始皇也就不能统一六国,没有战争了,朝代也不会更迭。
免战牌出自于《说岳全传》、《封神演义》之类的传奇演义作品。这样的演义作品可信度普遍不高,为了渲染气氛杜撰出了很多违背常理的战争情结。免战牌之说也确实是把人们的思维带偏了,认为古代人作战讲义气,也就是遵循“道义”。其实古代作战确实是遵循“道义”,但是是有前提的,比如,开战要打个招呼,先劝降,后动手。不过从历史正史中的记载来看,并不会因为讲义气就错失良机,给对手喘息的机会,更不会放虎归山。古代作战讲义气但也是烧杀抢掠,屠城杀俘虏,可见,战争的残酷今古皆如此。这样的现实之下,免战牌一挂对手就要遵守“道义”,不能打搅人家,甚至是不能不给人家备战的准备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免战牌之说来自于传奇演义作品,因此,挂出免战牌之说就不能做为一个古代作战的规矩加以定义。
演义作品之所以影响力大,和它所描述的战争场景太过吸引眼球有关,把古代打仗描述成兵对兵、将对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两军交战双方将领首先单挑,大战几百回合,从早上打到日落,几百对几千甚至是几万、十万这样违背常理的战争场景确实是让人觉得过瘾,可实际上呢,很多历史存在的人物交战时根本就没见过面。
古代作战也不是摆擂台式的打斗,也是讲究派兵布阵的,纵观历史正史对战争事件的描述,秦始皇时代仿佛更真实,并没有太过的神兵天降被渲染出来。真正把战争传奇故事化、把历史人物神化的时代是宋仁宗时代,从此时开始出现了传奇故事化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演义作品。演义作品题材来自于正史、野史、历史故事等等,基本都是根据时代需要搞顺风爬,否则违背朝廷是会被封杀的。演义作品基本都是真假都有,很多历史上没有的人物都被杜撰出来了,并流传至今,免战牌之说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连宋仁宗都被说成了赤脚大仙下凡,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演义作品元末明初时进入到了潮流化,并对老版本进行不断的深耕演化,越来越传奇,越来越不摆谱,当然,越来越吸引人了。
虽然古代实战中也许并没有“免战牌”这种东西,也就不存在挂出免战牌就能阻止战争的继续了。不过,虽然免战牌出自于演义作品之中,目的是为了渲染故事情况的氛围,但是免战牌之说也是作者对战争的残酷的一个道义上的呼吁。演义作品中挂出免战牌的情节基本都是处于困境之时,而对手见到困境中的对手偃旗息鼓,也是出于道义上的做法,这一点符合古代人崇尚道义的作风。
所以说,挂免战牌就能暂时中止作战,在古代作战中虽然是不存在的,但是演义作品渲染免战牌之说也是在宣扬道义上的交战文明,算是一个向上的文化宣传吧。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走上了人生的巅峰的?
所谓的“捡漏”,就是笑看人家抢破头,自己躺着就能有。
对男人来说,能捡个皇位坐坐,差不多就算人生巅峰了。您别说,历史上还真有不少,他们既不是太子储君,也不是皇子皇兄,甚至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当皇帝。可天子的宝座还是不请自来了。
先来说个比较“混账”的捡漏皇帝。说他混账,一点也不为过。他就是大明王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cōng)。他残害少女、围乱宫廷,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差点死在几个宫女的手上。也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位皇帝了。
先来看看他是如何“捡漏”当上皇帝的。
朱厚熜出生于今湖北省钟祥市的兴王府,离着京城十万八千里,离着皇位也同样十万八千里,如果不是天上掉馅饼,他可能会像其他藩王一样,一辈子过着富贵且庸碌的日子。
当时的朝堂上,在位的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是个荒唐主,每天带着太监一起厮混取乐。太监为讨皇帝欢心,每天都进献鹰犬狐兔、歌舞角抵等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每天都上演着飞禽走兽的戏码。
后来,朱厚照又斥巨资打造了“豹房”作为娱乐场所。还强抢无数年轻的少男少女,整日沉迷酒色奇兽之中。最终,这位皇帝把自己玩坏了,年仅30岁就驾崩于豹房。
朱厚照这一死,朝廷百官就尴尬了。
因为没有人继承皇位呀!虽然朱厚照生前临幸过无数的女人,但是他一个儿子都没有生出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让文武百官挠破了头皮。
最后,大明内阁征询了正德皇帝的母亲张太后的建议,决定遵循朱元璋制定的“兄终弟及”的规定,从正德皇帝的兄弟中选个人来继承皇位。
让人再次尴尬的是,正德皇帝连个亲兄弟都没有,唯一有个弟弟还尚不足一岁就夭折了。
最后只能顺藤摸瓜,从诸藩王世子中选一个正德皇帝的族弟来继承皇位。
而这位幸运的族弟,便是远在湖北兴王府的朱厚熜!
这对正值14岁的朱厚熜来说,莫名其妙地就继承了大明王朝的千里江山,这简直是真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啊。
既然老天爷给了,那就双手接着呗!
于是乎,朱厚熜便火速上位,成为了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初期,也算是励精图治,表现良好。他勤于政务,力革时弊,大力整顿朝纲,使政治上出现了一片清明的态势。
随着国势的太平昌盛,朱厚熜便渐渐丧失了进取之心,开始走向了“歪路”。
他一方面崇信道教,借助道教来神化自己,另一方面追求道家长生不老之术。
为了神化自己,朱厚熜还给自己取了非常魔幻的艺名——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
朱厚熜魔幻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遇到抗倭御虏,洪涝旱灾等重大国情,他不仅不积极采取政策援助,反而是大兴法事,企图通过法事来解决一切问题。
这样一来,道士们成了朝廷的大红人,朱厚熜赏赐道士们高官厚禄、金银财宝。而试图劝谏皇帝的良臣,却遭到皇帝的诛杀。在这种政策下,朝中再无人敢谏,尽是一片阿谀献媚、神仙祷祀之声,昔日一片清明的朝堂也变得乌烟瘴气。
除了前朝混乱,后宫更是不堪入目。
嘉靖皇帝为了成仙和长生不老,道士便苦炼“长生不老神丹”。他们还称,炼制神丹时需要一味重要的药引,便是十三四岁的少女经血。
更离谱的是,按照炼药道士的说法,为了保持经血的洁净,要求这些少女们在经期不能进食,只能吃桑叶和饮用露水。
于是,嘉靖皇帝便开始物色合适的少女人选,宫里的不够,又从民间去抢掠。这些少女们一入宫门就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在宫内忍受非人的折磨。
沉迷修仙的嘉靖帝多疑暴劣,鞭杀宫女是家常便饭,《李朝中宗实录》中记载:“若有微过,辄加箠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两百人”。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些可怜的宫女中,便有几个勇士,她们心想,横竖总是一死,还不如报个仇,万一成功了呢?
带头的宫女名叫杨金英,她联合十来个同为受害者的宫女,计划筹划了一场“宫变”。
1542年的11月的一个夜晚。嘉靖帝服用了丹药之后,来到了端妃的翊坤宫,准备今晚留宿在此。
而伺候端妃的宫女,正是杨金英。杨金英眼瞅着今晚是个好时机,趁着皇帝睡得香,她秘密联系了之前的姐妹,准备动手杀死皇帝。
杨金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打上结,然后与另外一个叫苏川药的宫女一起,将嘉靖皇帝按住。杨金英吩咐另一个宫女:“掐着脖子,不要放松!”
这一掐脖,嘉靖皇帝就惊醒了,他睁大眼睛准备叫喊,又迅速被人用布团塞住了口。其他的宫女齐上阵,按肩的按肩,套脖的套脖,另有两名宫女按住皇帝的腿,防止挣扎。
嘉靖帝拼命挣扎,场面十分混乱,慌张的宫女们赶紧又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结果手一抖,结打坏了,两个死结套在一起,越拉越紧,却就是勒不死皇帝。
宫女们急得满头大汗,干脆拔下自己头上的金钗、银簪,朝着皇帝身上一顿乱捅。嘉靖帝被多个宫女按住,动弹不得,痛得嗷嗷叫。
这时候有个胆小的宫女见皇帝一直勒不死,道教思想顿时萌发,认为皇帝不是人,而是真龙护体的真命天子。
越长越害怕,这位宫女心虚又后悔,便赶紧跑到皇后的坤宁宫自首。
皇后睡得正香,听说出了这档子事,大惊失色,连走带跑地赶往翊坤宫救驾。
带头的宫女杨金英见势不妙,无奈只得抛下皇帝,和其他宫女一起四处奔逃。
最终这位“捡漏王”保住了性命,被救了回来。而那些宫女就惨了,她们一个个被抓了回来,全部被凌迟处死了。
这场心理不稳,手法简单,时间仓促的宫变失败,朱厚熜庆幸自己大难不死,但他对这事也产生了阴影,他再也不敢住在紫禁城的寝宫里,而是搬到西苑的万寿宫。
而他花费毕生精力追求的法术,也没有让他长生不老。长期大量地吞噬炼丹,他的身体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于60岁病故。
朱厚熜这个捡漏王,他确实够聪明,也够荒诞。世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毛泽东主席这样评价他:
“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
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毛佩琦则评价朱厚熜:
“实际上在我们看来,明世宗嘉靖皇帝在整个明朝17个皇帝中,他是应该有作为的皇帝,他上朝不久就发动了一个大礼仪。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政治运动吧,这个大礼仪把朝廷上下的官员全部牵扯进去了”
再说一个“母子捡漏二人组”。这是一个“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故事。
在汉高祖刘邦的后宫,有一个仅被宠幸了一夜,就怀孕生子(刘恒)的女人,她就是薄姬。
薄姬出身并不光彩。她的父亲与魏国一个叫魏媪的宗室之女私通,后来才生下了她。
长大后的薄姬生得婀娜温婉,她的母亲为了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就将她献给了当时的魏王魏豹。
后来楚汉对决中,汉高祖刘邦大获全胜,魏王缴械投降,薄姬等后宫女子作为俘虏进入了刘邦的后宫。
薄姬虽然美,但刘邦后宫里更是美女如云,她恍若刘邦的战利品,被刘邦抛之脑后。
薄姬该如何翻身呢?
得亏薄姬有几个年少的好闺蜜,她们从小就约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今这几位闺蜜都成了刘邦的宠妃,为了拉薄姬一把,姐妹们便向刘邦推荐了薄姬。
顺理成章地,薄姬获得了刘邦召见的机会。
一夜过后,刘邦又彻底遗忘了薄姬。
但幸运的是,仅这一次,薄姬就怀孕了。
公元前202年,怀胎十月的薄姬,生下了儿子刘恒。她带着孩子留守后宫,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后宫大姐大是吕后,薄姬得低调。)
又过了七年,刘邦去世。被刘邦冷落多年的吕后,终于可以痛快发泄压抑多年的情绪,她将自己的一腔怒火点燃,烧到了前朝和后宫。
吕后第一个要打击报复的,就是戚夫人。
戚夫人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那个著名的“人彘”。
这戚夫人一个妾室,仗着年轻貌美和刘邦的宠爱,不仅没把正室吕后当回事,甚至蹬鼻子上脸,还想撬吕后儿子的太子之位。好在吕后救场及时,不然自家儿子的皇位都拱手让人了。
就吕后这火爆脾气,能忍得了嘛!刘邦这一走,吕后就开始“大开杀戒”了。
凡是看不顺眼的,管他是刘邦的儿子还是宠妃,统统处置。
而唯独薄姬,在这场血雨腥风中留了下来。
在处理薄姬这件事上,吕后显出了非比寻常的善良。她将薄姬驱逐出宫,前往代地与儿子刘恒团聚,从此不问长安世事。
薄姬能侥幸保全,得感谢她的不受宠,所以吕后才没把她当回事。而且在她身上,吕后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总之呢,薄姬很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且还笑到了最后。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朝臣们商议拥立新皇帝继位。他们感念薄姬的善良.便合议迎代王刘恒回宫登基。薄姬也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升级成为皇太后。
刘恒远在代地,不费吹灰之力,只需要好好活着,坐等别人上门拥帝就行,这“捡漏”的技术,实在是令人羡慕。
您看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话果然不假。刘恒当了皇帝,他的母亲薄姬自然是贵为太后了。
细翻史卷就会发现,历史上“捡漏”的机会其实挺多的,能捡到是运气,捡到了能好好把握,则需要一定的实力了。
各位看官,您还知道哪些有名的“捡漏王”呢?欢迎下方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