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守城无敌版,哪些战争电影你看完后仍然心有余悸?

2023-07-27 01:20:04 73阅读

原始人守城无敌版,哪些战争电影你看完后仍然心有余悸?

10 《锅盖头》

《锅盖头》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制作、发行的125分钟战争影片。该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威廉·保尔斯·杰宁编剧,杰克·吉伦哈尔、杰米·福克斯、彼得·萨斯加德、卢卡斯·布莱克、布莱恩·格拉格提等主演,于2005年11月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安东尼·斯沃福德所著《海湾战争回忆录》,讲述了一队海军在第一次美伊大冲突中的遭遇。

原始人守城无敌版,哪些战争电影你看完后仍然心有余悸?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托比·马奎尔最先是山姆的备选。但最终由于档期和片酬等原因未能如愿。影片选择了在美国和伊拉克沙漠地区极其相似的地方——南加州的山谷里进行拍摄。有一些镜头是在墨西哥取景。

9 《风语者》

《风语者》是华裔导演吴宇森于2000年执导拍摄的一部动作战争电影,由美国演员尼古拉斯·凯奇等担纲主演。影片讲述了海军军官乔奉命保护纳瓦霍族的密码员亚当,不过在必要情况下,为了保护密码情报不被泄漏,那么乔可以开枪打死亚当,在两人的不断碰撞中发展,由龃龉争斗到生死与共。

片中的很多临时演员都是退伍老兵、预备役军人和正在休假的现役军人。在影片开拍前,多数主演和核心临时演员都参加了为期一周的严格军训,在国防部的大力协助下,他们得以在真正的海军陆战队基地接受基础训练。

8 《决战要塞》

决战要塞》是由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执导拍摄的战争电影,由安德烈·马斯连基、叶甫盖尼·塞格诺夫主演。该片于2012年3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俄罗斯作家谢尔盖谢尔盖的小说《布列斯特要塞》,讲述二战历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战役。

为还原历史真实场景,制作方可谓使出“倾国之力”,斥资4亿欧元,甚至请出了博物馆里曾在战争中服役的坦克和苏军的36毫米反坦克炮,以及Bf109战斗机和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来还原空袭、爆炸、枪战的真实场景。

7 《珍珠港》

影片《珍珠港》是试金石公司200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由迈克尔·贝执导,本·阿弗莱克、凯特·贝金赛尔和乔什·哈奈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1年5月25日在北美地区上映。电影讲述了雷夫和丹尼这对好兄弟在参军时结识女护士伊夫林。雷夫主动请缨参加英国空军的作战,被击落掉进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爱慕,最后发生一夜情。

为打造出最壮观和惊险的空袭场景,特效协调人约翰·弗雷泽决定用700根棒状炸药、2000英尺导爆索和4000加仑汽油引爆6艘战舰。出于安全考虑,弗雷泽在拍摄现场准备了数千个消防水龙和灭火器以防火势失控,参与拍摄的所有剧组人员均须戴上防毒面具。

6 《狂怒》

《狂怒》是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乔·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战题材电影。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剧组人员为了让影片看起来更真实,对片中细节的完美还原做到了无以附加的细致。在片中的每一个士兵的造型都是精心设计的,复原士兵原貌的化妆过程非常复杂,他们脸上混着的不止是泥土,还有身旁战友的鲜血。

5 《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由辛克匹影业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战争悬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等领衔主演。该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为了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把他自己和IMAX摄影机一起放到了战斗机里,还建造了特殊的管道,在驾驶舱放置IMAX摄影机。

4 《兵临城下》

《兵临城下》是由让·雅克·阿诺导演执导,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电影,2001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改编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创作的同名纪实小说。该片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与德军顶尖的神枪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一场生死之战。

关于瓦西里和康尼在百货公司对峙那场戏,德军战机在附近区域的低空轰炸成了试炼瓦西里和他的同伴的最好考验,但是炸弹不可能在这么靠近地面的地方爆炸,特别是在城市上空的时候,这样爆炸很有可能损伤到飞机。

3《黑鹰坠落》

《黑鹰坠落》是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部战争类型影片,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黑鹰坠落》,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主演。影片讲述的是1993年索马里战争,美国陆军因为情报错误而与索马里武装民兵进行持久的巷战过程,这只是由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及部分海豹突击队员共约150人于1小时内执行完毕的小任务,不料遭到当地军队的偷袭,竟演变成一场长达15小时的困兽之斗的故事。

影片剧本曾经三易其稿,在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分别到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还和摩加迪沙之战中阵亡者的战友和亲友交谈,以对所扮演角色加深了解。

2 《血战钢锯岭》

《血战钢锯岭》是熙颐影业出品的战争历史片,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为了真实再现惨绝人寰、尸横遍野的战场,梅尔·吉布森将澳大利亚悉尼西南部郊区布伦格利的一个农场炸毁,伪装成钢锯岭的顶端,成功拍出了几万平米的浴血战地场景。

1 《拯救大兵瑞恩》

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梦工厂1998年出品的一部战争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和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8年7月24日在美国上映。电影讲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为了将演员们造就成训练有素的军人,剧组为此找到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尉对其进行训练,演员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到影片的环境之中,以各自饰演角色的名字相称,每天学习大量军旅常识,在为期10天的训练中,演员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武器、近战本领、单兵战术和二战时军队的暗语和手语信号。

假如十个人用十挺五三式重机枪守城?

先了解一下53式重机枪。

53式重机枪研发时间为1953年,定型时间为1953年,发射7.62毫米口径子弹,弹匣容量250发,总重量40.4公斤。

这款重机枪理论射速600~780发每分钟,战斗射速300~350发每分钟,有效射程1千米。

53式重机枪最大的问题是重量太大,全重40.4公斤很不利于步兵机动,但如果用来守城或者采用马拉战车作为机动方式还是非常不错的。

十挺53式重机枪布置在正面,理论上最多可以保证在一分钟之内向曹操的大军发射2500发子弹。

如果选择在曹操大军攻城的时候,在曹军距离城墙500米开始对曹军射击,即使曹军使用骑兵冲锋,500米的距离也需要大约两分钟才能冲到面前,这就给了守城的官兵更换弹夹并且将第2个弹夹的子弹倾泻到曹军面前的机会。

那么,曹军所面对的是5000发子弹的打击。

提高打击效果的方式应该把93式重机枪布置在城外平射,而不是布置在城墙上俯射。

但是10挺93式重机枪很难抵挡住10万大军的攻击,如果曹操不计代价派出1万虎豹骑对守城官兵发动敢死冲锋。

哪怕每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曹军士兵,最后也会有5000人冲到面前。

显然,当双方短兵相接的时候10个人肯定打不过5000个人。

实际上,机枪在发射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尤其是骑兵冲锋,因为有马匹作为掩体可以承受多发子弹的打击,估计冲到10人面前的怎么着也得有个七八千人。

如果把枪布置在城墙上,可以保证曹军士兵在冲到城下的时候暂时不会对守城的官兵产生直接的威胁,可10个人操纵操作机枪的时候却没有时间阻止曹军城墙,等曹军爬上城墙了,守城的10个人只能跟曹军近身肉搏,毕竟没有能力端着40公斤重的机枪自由射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曹军冲到城下,用云梯爬上城墙,所以最终还是要输。

可见,10个人守困守孤城没有能力抵挡曹军。

想要打败曹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出城野战。

选择一片开阔的土地把机枪放到马拉战车上,5挺机枪一组,对曹军两翼发动攻击。

在500~1千米的距离上,对曹军阵营实施远程扫射。

曹操派出骑兵追击时,且战且走与骑兵拉开距离。

马车虽然没有骑兵跑得快,但骑兵想要追上也没那么容易,更不要说冒着重大伤亡追击。

(要是曹军骑兵用这么密集的队形冲锋,战果会更大)

只要带上足够的子弹,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击溃曹军骑兵。

等骑兵被打败了,剩下的步兵根本美元反抗能力,一旦伤亡达到一定程度,曹军就会溃散。

到时候不光能击败曹军的攻城,搞不好还能顺势统一天下呢?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野战能力主要看几个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情况,重武器特别是坦克、重炮多的军队,野战能力一般不会太差,野外环境相对视野开阔、地形开阔一些,这样容易组织火力,而象坦克、火炮都是火力输出的重要手段,象苏联在诺门罕收拾鬼子人就是这么干的,当然苏军的普通士兵很多是刚刚当兵的,素质远不如已经进行了大约一年训练的鬼子兵,但是苏军就是用自己强大的炮兵压垮了日军。

这些东西都是适合于野战,便于观察,便于发扬火力,在城市中,所有的东西都挤在一起,不容易发扬火力,也不容易发展目标。

要是你的手下是这个样子,那还是别和人家打野战了,远远的人家一炮就把你给轰没了。

一个是有数量比较多的重型装备,还要会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护自己的缺陷不被对手攻击就是一个指挥员的水平了,还是诺门罕战役,一开始日军打得比较顺手,主要就是利用夜间时间,渗透到苏军的阵地上,首先摧毁苏军的重武器,然后再利用自身步兵上的优势迫使苏军打近战,这样在战役初期占了大便宜。

四平保卫战的争议比较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昼守夜攻的战术顶住了国军的攻势达一个月之久。

而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是非常重要,这个方面,解放军的四平保卫战最能说明问题,当时的解放军对于大规模野战并不清楚,尤其是这种大规模防御战,解放军不会做防御工事,做出来的工事跟日军的炮楼似的,让国军的大炮一炮一个,成了靶子。但是,依旧是成功的坚守四平长达一个月,虽说最终放弃了四平,但是依旧是达到了最初的战役目的。而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国军相持。

当然,决定野战能力的还有诸如后勤保障能力,而如果说到后勤保障能力那就还包括国家的生产能力,这说起来就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你觉得中国历史上最像从现代穿越回去的人是哪位?

开门见山:墨子。

是的,你没有听错,是墨子。

说到墨子,你可能的第一反映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或许是国漫《秦时明月》中的墨家。如果你告诉我你的第一反映是王者荣耀中的墨子,那我是真无语了……

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墨子,以及为什么我会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映是他的原因,感谢您的支持。

墨子,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山人,虽然先祖是贵族,但墨子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作为一个平民,墨子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据说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也受到必不可少的文化教育。《史记》记载说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可见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人。

墨子年轻时各地游学,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墨子的众多思想与儒家格格不入。

最终墨子选择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 “非儒即墨” 之称。于此墨家的地位可见一般。

1.科技大佬。

“ 墨子号"命名由来——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了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墨子还提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粒子论。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光量子学实验卫星以中国科学家先贤墨子来命名,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虽然这在当今看来可能只是很普通,但在放在那个还未开化的时代,是超越时代的壮举。就像当年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一样,超越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和束缚,如同未来穿越过来的,令人感到惊讶不已。而他的技术更是让人诽疑所思,甚至引人浮想连篇,很多即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是不可思议。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据说他的木鸢能够在天上飞三天不落,可飞行千里,传达军情。他还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此外,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统称为《墨子》。其中六篇,因专说名辩和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声学、代数、几何等内容,前人称其为《墨经》。《墨经》代表着战国时期中华科学发展的一个最高峰。在力学方面,《墨经》当中提出了机械运动的定义,竟然出乎意料的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相一致。同时墨家学派掌握杠杆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两个世纪。

连著名西方汉学家、中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曾赞叹:“墨家的科学水平,超过了整个古希腊!”须知历史留下的不尽都是精华,淘汰的不尽都是糟粕。可以说墨子学说未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实乃国史上一大悲剧。

2.思想上的巨人。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主张以民为本。

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之后的后期墨家基本分成两派,一派从自然科学,逻辑思辨的法则与认识论问题着手。

而另外一派则是发展墨子的宗教理念,他们在现实政治权力无法取得或予以保护的情况下,仍能奉行墨子平等兼爱的社会理想,因而发展成劫富济贫的游侠之路。这估计也是《秦时明月》中墨家思想的根源。

墨子的思想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很多思想对现在的政局非常有用,而且因为他站在天下的角度,很多思想可以用在治国治民上,对稳定一个国家非常有用。

3.评价:

墨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毛主席曾高度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 大家。

庄子对于墨子的主要思想认为是可取的,对于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一定要和睦相处并且好学,而且活着的时候不能及时行乐,死了还不能服丧这些想法表示非常的不认同。

但对于墨子本人的才能和爱天下之心,庄子还是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在《天下》篇中,庄子如是评价到:墨子是真的心怀天下,即使他自己本身已经非常穷苦,但他依旧不放弃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有识之士。

而依我来看:

他,兼爱人民,不分等级上下;

他,行侠仗义,不为个人名利得失;

他,热爱和平,否定国家战争;

他,大倡节俭,最早构建节约型社会。

因为有他,孔子的仁爱显得狭隘而小气;

因为有他,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侠士;

因为有他,人们开始思考战争存在的意义;

因为有他,资源得到更大限度的利用。

尽管他离我们那么遥远,遥远至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但这并不仿碍我们记住他在中华悠悠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墨子。

战国时代是如何形成的?

战国时期的形成是因为政治形势产生了变化,和之前的春秋时期相比已经有较为明显的变化,诸侯列国不再以争夺霸权为主,而是转为兼并土地,以争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因为这个时期并没有一个绝对强大的诸侯国来取代周王室,而是有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互相制衡,他们互相攻伐,且征战不断,这些国家也被称之为“战国”。

战国时期属于东周的后半段时期,在战国时期之前是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东周时期。那么就有人问:既然春秋和战国时期合起来就是东周时期,为何又要将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包含了完整的东周时期,但东周时期却不能完全包含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在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后,当时的天下还没有完成大一统,距离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还有35年,这段时间既不属于东周时期,也不属于秦汉时期。再加上东周的后半段和前半段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因此东周被分为两个时期,东周的前半段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继春秋之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形成了战国时代。

形成战国时代两大标志性事件

三家分晋

在三家分晋前的春秋时期,中原的格局基本是以晋、楚、秦、齐四大强国占据主导地位,四大强国也被称为“春秋四强国”。但随着发展,晋国和齐国的内部发生的变化,君权被卿大夫家族逐渐蚕食,以至于到最后被卿大夫家族所取代。

在春秋中期,晋国君主(晋文公)为了政治需要,便不断改革,为此晋国的军队编制扩大到三军,而每军各设将、佐一名,由六卿管理,从此晋国的军政大权便逐渐被六卿所把持。虽然晋文公的本意是让这些卿大夫辅佐他治理国家,但这些卿大夫在辅佐治理国家的同时,也在不断蚕食国君的权力。

因此卿大夫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强,反而导致晋国君主的权力越来越弱。最终在几百年后,执掌晋国军政大权的卿大夫,他们的后代子孙成为晋国公室的掘墓人。

在最初时,这些卿大夫家族掌握实权后,便开始用自己掌握的武装扩张地盘,于是便互相打了起来,如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一样,一些诸侯被兼并,而一些诸侯又因此变得强大起来,晋国的这些掌权的卿大夫也是如此。其中狐氏、先氏、郤氏、胥氏四卿因相继去世,退出了政治舞台,随后栾氏、范氏、中行氏又被灭,最后只剩下了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

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势力最大,智氏的家主智瑶又是晋国的正卿,执掌晋国朝政(此时已经到了春秋末期,晋国也已失去霸主地位)。智瑶作为执政大臣,为了使晋国再次强大起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各家献出一些土地,来增强晋国君主的实力,然后主导晋国一致对外。

智瑶的想法虽然只为晋国着想,可此举却触动了三家的利益,三家自然是不想献出自己的土地,但碍于智氏的势力,韩、魏两家还是献出了土地,而赵氏坚持不肯献地,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智氏作为四家中势力最大的家族,加上又有韩魏两家帮忙,赵氏可以说是根本没什么胜算。

但在赵氏在最后关头说动韩魏两家,局势发生转变,由智、韩、魏三家攻打赵氏,变成了韩、赵、魏三家攻打智氏,最终智氏双拳难敌四手被三家打败,智氏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被迫离开了晋国。随后三家又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也瓜分了个干净,而此时三家也具备了位列诸侯的势力。

最终在公元前403年,三家派出使者去周都觐见周天子(周威烈王),要求封为诸侯。而此时的周天子早已大权旁落,比起春秋初期还要更加衰微,即便不承认三家也没什么用,于是周威烈王做了个顺水人情,正式将韩、赵、魏三家封为诸侯。

田氏代齐

同时期(春秋末期)齐国的田氏也不甘落后,田氏的策略是先施行新政,争取民心;在武装蓄力,掌握实力。在经过长达百年的经营后,田氏取得了民心,得到齐国百姓的拥护,从而达到操纵齐国的目的,此时田氏几乎已经拥有了齐国。之后在公元前386年,在魏文侯的帮助下,田和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从此齐国的田氏完全取代了吕氏政权。

如果从田和先祖入齐开始算起,田氏取代齐国吕氏的经历长达286年。齐国田氏的先祖陈完(入齐后改为田氏)本为陈国国君的儿子,因为陈国内部动乱,于是便投奔到姜姓齐国,开始在齐国经营自己的实力,到田完的四世孙田无宇时,田氏在齐国已经拥有很大的势力,也为田氏伐齐打下了基础。

之后田无宇之子田乞担任齐国的国相,田氏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笼络民心。到田和的父亲田庄子时,田氏在齐国的势力已是如日中天,虽然还未成为齐国君主,但田氏已经可以完全操纵齐国的朝政,只差争取到诸侯盟国的帮助,立为诸侯。之后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康公放逐海岛,自立为齐国君主,田氏代齐也到了最后的阶段,最终取代了齐国吕氏政权。

小结:

经过“三家分晋”和“田氏伐齐”两大标志性事件后,以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除了这七大强国外还剩下十多个小国,这些留下来的诸侯国因为连年征战,在当时被称之为“战国”,不过此时还未将战国一词作为时代名称,直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一书出来之后,春秋之后的时期才被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代的形成

从上文已知,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战国时代的开始,不过这并不是形成战国时代的直接原因,战国时代的形成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较大的改变。

经过春秋时代的争霸战争,到了春秋末期,原来数百家的诸侯只剩下二十多家。虽然诸侯的数量大大减少,但人口和土地并没有减少,基本集中在诸侯中实力最强的战国七雄手中,剩下的一些土地也被十余个小国兼并。虽然财富得到集中,剩下的国家也变得强大,但也因此失去了战略缓冲空间,各国只能直接面对残酷的竞争。

并且随着资源集中,战争规模也比春秋时期有了很大的提升,面对互相之间不断的激烈攻伐,诸侯列国的首要目标就是生存下去,而办法只有富国强兵,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各国开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等。

由于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频繁,各国只能组建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也使战争的规模动辄数十万,甚至近百万,这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的争霸,而是为了求存,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兼并土地战代替之前的争霸战争,所以各国被称为“战国”。

并且春秋时期的法则、制度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的时代,比如: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从而逐渐瓦解了春秋时期存在的井田制;新时代礼乐已经完全崩坏,三晋和田氏凭借实力自立就是例子。这些无疑不是表明春秋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新时代的生存法则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直到其中一个诸侯取代了周王室,终结这个长达数百年的乱世。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