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的大元帅,回顾近代史你认为最厉害的乱世枭雄是谁?

2023-08-13 05:05:04 62阅读

仿制的大元帅,回顾近代史你认为最厉害的乱世枭雄是谁?

近代史上,最厉害的乱世枭雄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创立了北洋新军,开启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改革。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成为近代史上一支非常重要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时,也是他逼清帝退位的,以和平方式推翻了清朝统治。同时,他是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统,还曾当过皇帝。

清朝在全国编练的新军,就是以袁世凯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军为模板。在所有新军中,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实力最强,拥兵7.5万人。当时,满清在全国也只有不到17万新军。

仿制的大元帅,回顾近代史你认为最厉害的乱世枭雄是谁?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的北洋兵把起义的新军打残了。黄兴那点手段没法跟北洋军官比,黄兴一败再败,也被拉下了神坛。幸好,袁世凯不想继续替清朝卖命,利用新军起义逼迫清帝退位,自己篡取了“革命果实”,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当时,也只有袁世凯有实力“归拢”各地军阀,摆平满清残余势力,实行中华民国在形式上的统一。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话,当时的中国可能更加混乱。

此后的天下,是袁世凯创立的北洋军阀的天下,南北各地大小军阀都要拜在袁世凯门下。民国最大的三支军阀,直系、奉系、皖系都是起源自北洋军阀。北京政府的权利,一直被北洋军阀各派系把持。一直到1928年国民党攻入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才最后结束。

既然是枭雄,就有坏的一面。

袁世凯干的坏事很多,许多反对他的进步人士都被他杀害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宋教仁遇刺案。当然,也有阴谋论说,杀宋教仁的其实是另有其人。但是,现在也没法给袁世凯“翻”案。“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袁世凯也曾向列强出卖国家主权,换取列强的支持。最出名的就是《二十一条》,在各地声讨下,没有落实。不过,袁世凯还是和鬼子签订了《中日民四条约》。

在这里要提一个条约《中日盟约》,1915年2月5日,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和鬼子签订的。根据《中日盟约》,孙承诺把满洲作为鬼子的特殊地区,承认鬼子拥有移民和开拓的优先权。

袁世凯最大的败笔就是称帝,他最后也是因为称帝,导致自己众叛亲离,郁郁而终。袁世凯在称帝前,还搞了什么“妓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人力车夫请愿团”、“烟民请愿团”等等,扰乱民意,支持他自己称帝。最终,他这个皇帝只当了83天,就退位了。不过,这也算是实现他当皇帝的梦想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什么军衔的鬼子军官才能使用指挥刀?

事实上,鬼子武士刀和鬼子军刀并不是一回事。鬼子武士刀都是用手工制造的,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鬼子军刀,尤其是鬼子士官的军刀,武士刀或者军刀,有时都被称为指挥刀,军刀主要是工业化机械生产的制式武器,它的制造历史可能仅仅限于1868-1945年之间,连80年都不到。

那么,什么军衔的鬼子军官才能使用指挥刀呢?可以从这么三个方面来了解。

其一、鬼子军官的指挥刀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鬼子军官的祖传之物,是他们自己的私人物品,也可能是军队特别配置的武器

中国文化对鬼子刀剑的影响,实际上从汉代就开始了,但鬼子武士刀被一致公认是脱胎于唐代的“唐大刀”,最初鬼子人按照唐大刀的样式直接仿制刀具,仿制品就叫作“唐样大刀”。

部分鬼子军官只发军服和枪,军刀、望远镜都要自己掏钱装备。

许多世家子弟就带着家庭留下来的战刀出征,既沾了祖先的余威,又有一点为战刀添彩的愿望。

结果战败的是鬼子,腰间的佩刀作为武器和指挥权的象征解了下来,双手交出去,留在了战胜国。

鬼子军刀

昭和9年也就是1934年,鬼子陆军部以鬼子大刀为范本,制定了94式,也就是所谓的皇纪2594年。

昭和13年,也就是1938年,94式军刀装废止第二佩环,制定了制式军刀外装,其年为皇纪2598年,通称98式军刀。

鬼子部分高级将领使用祖传的古代名刀

比如,鬼子海军海南警备府司令长官伍贺启次郎中将,在投降时呈交的指挥刀。

鬼子高级将领的配刀,很多都是流传有序的古代名刀,但不知这把刀的详细历史背景,其实刀身刻有铭文,是鬼子武藏系著名刀工长曾弥兴正制于宽文九年,也就是1632年的“新刀”。

不懂鬼子纪年,也不懂鬼子刀工名匠的传承就很难搞清楚这些玩意的来历。

事实上,鬼子的这些古刀、名刀都必须砍杀过真人,才能被佩带、使用。

其二、日军低级军官,当时大量装备的是95式军刀

日军低级军官当时大量装备的是95式军刀,该刀俗称“曹长刀”,即鬼子皇纪2595年,鬼子陆军下士官,也就是曹长、军曹、伍长也配发军刀,称95式军刀。

95式也分早期、中期和后期,战争后期鬼子侵略者资源匮乏,缺铜少铁,军刀从装饰堂皇到粗糙简陋的变化,就是日军战备物资供应缺乏的历史见证。

在中国,抗战胜利受降的鬼子军刀有30万把之多,相当一部分是武士家族的战刀。

由于中国旋即陷入内战,这些军刀大多在战乱中散落民间。缠着把子的东洋战刀倚在农家的柴扉上,干着所有切切剁剁的杂活。

在武士文化中,刀是武士最重要的战争武器。

解放战争时期,又被解放军作为战利品,而使用过的是32式骑兵刀,一把普通的军刀在侵略者手中它就是一把凶器、一把铁证,鬼子军刀对中国人并不陌生。

当年鬼子侵略者挥舞着手中的军刀,滥杀无辜的照片,鬼子军人进行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也告知着每一位善良的中国人,鬼子军刀就是一种十恶不赦的凶器。

曾几何时,遗留在中国的鬼子军刀也被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吞没,终于有一天很多人明白了,鬼子军刀不应该被销毁,应该作为侵华罪证,应该作为祖辈的荣耀,作为战利品而保存下来。

后来,冈村宁次从鬼子,又将上等的一批军刀运到中国,以奖励那些杀人多和有功之人,那些刀的铭文为“南京攻略战百人斩竞争纪念”,这三名残暴的低级军官战犯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田中军吉,于1948年1月28日被押往雨花台刑场执行死刑。

据说,冈村宁次的佩刀,他没有交给国民政府,早已拿回鬼子本土。

鬼子军刀的样式

普通尉官军刀,日军骑兵军刀全长102厘米,普通军刀93厘米。

其三、通常来说,最低军衔的鬼子军官都能够使用军刀,曹长、军曹、伍长配发的军刀也被称为指挥刀,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指挥刀,起码是日军小队长的军刀,才有指挥刀的作用

据说,被太行军区评为“山地英雄”的八路军,曾经在一次战斗中,曾亲手斩杀鬼子军官,缴获了一把鬼子鬼子的指挥刀。

部队首长作为奖励,将那把指挥刀赠给了他。

说听老辈子讲,鬼子军官的指挥刀倒是见过,那还是在红军医院里从一个伤兵手里看到的,那伤兵是从鬼子军官手里夺下来的,那刀锋利无比,他舍不得上交,就一直藏在身边。

中国人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鬼子的侵华战争,在鬼子侵略战争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痛恨的莫过于鬼子刀!

在鬼子侵华战争中,鬼子刀是鬼子人的一种精神象征,是鬼子人社会地位、权力富贵的一种体现。

尤其在鬼子的部队中,鬼子指挥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上战场劈杀砍刺,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使用者所拥有的指挥权,在战场上指挥刀可以有特权,对待不听指挥者有斩杀权,这在鬼子的军队中尤为显著。

但是,当一个军官一旦没有了指挥刀,那他在士兵面前的地位将一落千丈,还要受到士兵嘲弄和耻笑。

指挥刀也是军刀,除了指挥作用,它也是一种锋利的武器。

历史上,有一次粟裕带着警卫员跃下山坡,冒着枪林弹雨指挥大家猛扑残敌。

一场激励肉搏战开始了!

有的战士抓起烂泥巴,往鬼子兵的脸上和眼睛上打,有的鬼子兵眼睛被烂泥巴击中,战士们便冲上前去,噗嗤一刀,要了他的性命。

突然,一名已中弹受伤的鬼子军官,从路侧沟壑里跳起,举着指挥刀,向正在指挥战斗的粟裕后脑勺劈来。

在这危急的一刹那,机警的警卫员举枪击毙了这个敌人,敌人的指挥刀当啷一声!应声落在了地上。

后来查明,此人系梅泽武四郎大尉。

日军在我战士凌厉冲杀下,伤亡殆尽。

战斗打得干脆利落,半个小时就打完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军官挥舞着指挥刀,指挥日军,催促日伪军向前,与此同时,也指挥滥杀无辜。

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

鬼子兵把他们连同抓来的人排成几排。随后架起了机枪,一个鬼子军官拿着指挥刀,往空中一挥,大叫一声,日军的枪同时响了起来,无数同胞当场倒地身亡。

鬼子军官的指挥刀,往往成为八路军的战利品

当年,日军为封锁抗日根据地,采用了残酷的“囚笼”政策。

铁路为柱,公路为锁链,连接铁路和公路的据点为锁。

据说,为了打破封锁,王近山的16团伏击日军,往往大获全胜。

后来,王近山望着八路军缴获的重机枪和指挥刀,沉吟半晌,他说:“这群日军特别凶顽,而且很多人还佩戴指挥刀,身份显得不一般呢!

王近山遵照陈赓所嘱,速战速决速离,战斗结束后,立即离开韩略村战场。

综上所述,鬼子军官使用指挥刀比较普遍,低级军官都可以用指挥刀,鬼子军官的指挥刀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鬼子军官的祖传之物,是他们自己的私人物品,也可能是军队特别配置的武器。

日军的低级军官,比如曹长、军曹、伍长配发的军刀,也被称为指挥刀,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指挥刀,起码是日军小队长的军刀,才有指挥刀的作用。

除长子次子名气较大外?

袁世凯一生中娶了10位老婆,这10位老婆为袁世凯生了32个孩子,其中,儿子17位,女儿15位。

这17个儿子,有人野心十足,自比曹丕;有的热衷于诗词歌赋,位列民国四公子;有的从事实体企业,自力更生,拼搏奋斗,为民族做出了贡献;有的精神错乱,成了精神病人。

可以说,与三国时期曹操的25位儿子一样,袁家的男丁命运各不相同。

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长子袁克定和次子袁克文。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袁家17位男丁的不同结局。

老大袁克定:有想当“曹丕”的心,但是,没有“曹丕”的命

袁克定,是原配夫人于氏所生,也是于氏唯一生养的孩子。

所以,他的身份非常特殊,是袁世凯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同时,他的年龄也非常特殊,比其他众兄妹的年龄高出一大截,例如,他比二弟袁克文足足大了12岁。

因此,在袁世凯眼里,袁克定是个“宝”,所以,要重点培养。

无论是在朝鲜驻节,还是在小站练兵,抑或是巡抚山东、总督直隶,袁世凯一直将袁克定带在自己身边,从未让他离开过半步。

要说袁克定,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与他父亲身材短小、武夫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12年,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时,不慎摔伤了腿,从此成了瘸子。

袁世凯为此十分痛心,特地把袁克定送到德国治疗。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得知袁世凯的长子前来就医,非常重视,他大摆宴席,亲自招待袁克定。

觥筹交错间,威廉二世给袁克定吹起了耳旁风:“如果袁大总统想恢复帝制,我们德国愿意帮忙。”

威廉二世的话勾起了袁克定的欲望,唤醒了他的野心,他认为自己是嫡长子,如果真的恢复帝制,那自己就贵为“太子”,也就是下一任的皇帝。

因此,回国后,一心想做“太子”的袁克定便想尽各种办法撺掇袁世凯称帝。

为了坚定袁世凯的称帝信心,袁克定想到了一个绝好的办法。

他不惜花费3万元巨资,雇人伪造了一份《顺天时报》。

用这份报纸天天刊登拥护帝制的信息,专门送呈袁世凯阅读。

同时,袁克定还发起组建筹安会,使袁世凯误以为民心可用。

被蒙在鼓里的袁世凯,耳根子一软,便接受了皇帝的尊号,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恢复了君主制。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各方的不满,甚至,还引发了“护国运动”,在各方势力的反对下,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皇帝,便宣布取消了帝制。

针对这场闹剧,袁世凯火冒三丈地对长子袁克定说了四个字:“欺父误国!”

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病发身亡,河南项城袁家正式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随即,袁克定的“太子梦”也烟消云散了。

根据张传彩回忆,她的父亲张伯驹曾说,袁世凯死后,袁克定作为袁家长子主持分家,袁家的每个孩子都分了一大笔财产。

但是,袁家一直有人怀疑袁克定除了均分的遗产外,还独吞了袁世凯在法国银行的存款。

不过,话又说回来,袁克定的钱很快就花光了,他曾经托关系,求蒋介石返还袁氏在河南被没收的家产,不曾想被对方拒绝了。

走投无路之下,袁克定只能以典当家产为生。

华北沦陷后,有人给他找了份“工作”,可以给他带来丰厚的薪酬。

这人就是土肥原贤二。

他想拉拢袁克定加入华北伪政权,希望借助他的身份来影响北洋旧部,说白了,就是想让袁克定当汉奸。

但是,袁克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坚决不肯做汉奸。

到了晚年时期,袁克定经济窘迫,多亏其表弟张伯驹接济。

他把袁克定接到承泽园居住,此时,袁克定经常身穿一件长袍,头戴一顶小瓜皮帽,看上去非常干瘦、非常矮小,拄着拐杖,走路一拐一瘸,非常狼狈。‘’

用张传彩的话说,晚年的袁克定就是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先生给袁克定谋了一个馆员的身份,让他在那里工作,每个月有五六十块钱的收入。

1955年,袁克定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从袁克定的前半生来看,他野心勃勃,想尽一切办法当上太子,这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丕,为了坐上太子之位,千方百计地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

但是,袁克定远没有曹丕幸运,他的后半生穷困潦倒,寄人篱下,与曹丕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简而言之,他没有“曹丕的命”。

老二袁克文:才华横溢,就好比三国时期的“曹植”

袁克文的生母是朝鲜人,关于他生母的身份,众说纷纭。

用袁克文的话说,他的生母是“三韩望族”;根据野史传说,他的生母是朝鲜公主;但是,根据袁世凯的家书来看,袁克文的生母只是一名普通的婢女。

关于他的生母,我们暂且不提,话题还是集中在袁克文身上。

他天性恶劣、放荡不羁,但是,从小喜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文玩字画颇有研究,

作诗、填词、写文章、唱昆曲更是顺手拈来。

因此,袁世凯非常偏爱袁克文,甚至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这一点,他像极了三国时期的曹植。

但是,袁克文与大哥袁克定不同。

他挥霍成性,骄奢淫逸,吃喝嫖赌抽样样都干,与爱新觉罗·溥侗、张伯驹、张学良号称“民国四公子”。

这让袁世凯大失所望。

再加上袁克文非常厌恶政坛,曾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甚至,不惜惹怒袁世凯和大哥袁克定。

无奈之下,袁克文去了上海。

从此,他对政治更是置之不理,整日沉迷于唱戏作词,吃喝玩乐,甚至,还花钱加入青帮,成为“大字辈”的老头子。

为此,坊间一度流传“南有黄金荣、杜月笙,北有津北帮主袁寒云”。

除了原配夫人刘梅真外,他还接连娶了5位姨太太,没有名分的情妇更是非常之多,据说有七八十号人。

从这一点来看,袁家二兄弟像极了曹丕和曹植。

曹丕得意之时,也是曹植失意之时。

袁世凯死后,袁克文继承了十几万银元的家产,但是,因为花钱成性,很快就把家产败坏光了。

最后,他不得不以卖字、写文为生。

据说,“狗肉将军”张宗昌请袁克文写了一副中堂字,花费了1000个大洋。

1931年,袁克文在天津病逝,终年42岁。

由于经济拮据,家里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好,他的徒子徒孙没有忘记他,纷纷凑钱为他办了一场风风光光的后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曹植。

曹植去世时41岁,与袁克文仅有一岁之差而已。

老三袁克良:与大哥相比,袁家老三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袁克良与二哥袁克文是同胞兄弟,生母是朝鲜人金氏。

也许是基因好,袁克良天性聪慧,但是,他不喜欢舞文弄墨,只喜欢骑马弄剑。

为此,袁世凯不喜欢这个儿子,认为他成不了大器,所以,经常责骂他。

袁世凯死后,袁克良的日子极其艰难。

他先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后来,瘫痪在床,一病不起。

1948年在天津病逝,时年56岁。

老四袁克端:自比“雍正”,可惜,万般皆是命

袁克端的母亲同样是朝鲜人,但是,与老二和老三并不是同母胞弟,而是四姨太闵氏所生。

与大哥和二哥相比,袁克端的学历非常高,他毕业于天津新华书院。

但是,或许是疏于严加管教,袁克端从小就养成了挥霍成性的习惯,不会操心,不会工作,但又野心勃勃。

他在开滦矿务局挂名董事,每月可以分得300块银元。

袁世凯称帝时,他的野心彻底暴露了。

他私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三个字“皇四子”,显然易见,他这是自比雍正。

当然,他也做起了当年雍正做过的事。

他与众兄弟夺嫡,一心妄想当上皇帝。

可惜,他没有雍正的运气好。

1916年,袁世凯病逝,袁克端从“皇四子”一下子变成了普通老百姓,巨大的反差,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从此,精神失常。

老五袁克权:曾是太子候选人,可惜,他本人不愿意

袁世凯称帝后,也玩起了清朝立储的方式。

他把长子袁克定、次子袁克文和老五袁克权视为太子候选人,经常让这哥仨儿一同穿上太子服,在其跟前晃悠。

但是,袁克权并不像大哥袁克定那样有野心,他对权力并不那么热衷。

这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性情敦厚,沉默内向,一生只与文墨打交道。

袁世凯死后,袁克权的日子非常难过,他常常以典卖家当度日。

1941年,袁克权病逝,年仅45岁。

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像二哥袁克文那样风流潇洒,一生之中,只娶了一任老婆。

老六袁克桓:秉承“不要从政”的遗训,在众兄弟中,最有钱

袁克桓是众兄弟中最成功的一个,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

袁克桓毕业于南开大学、天津新学书院,性格稳重,颇有能力。

他遵循生母“不要从政”的遗训,大学毕业后,只身投于商海之中。

曾在启新洋灰公司担任总经理,还先后创办了江南水泥厂和华新南辰溪水泥厂、北京琉璃水泥厂等企业,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实业家,在发展民族工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七袁克齐:政治联姻,他娶了民国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袁世凯也比较热衷于政治联姻,这一点与后来的张作霖如出一辙。

他让老七袁克齐娶了民国内阁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然后,为了亲上加亲,他把自己的六女儿嫁给了孙宝琦的儿子。

其实,像老四袁克端、老五袁克权都是袁世凯的政治牺牲品,他们娶得都是名门闺秀。

老八袁克轸:与老六克桓是同母兄弟

袁克轸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他的母亲是袁世凯最宠爱的女人杨氏,当然,杨氏也是袁世凯众姨太中最有能力的一位女性。

他娶了清朝直隶总督周馥的女儿,生有一子三女。

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袁克轸的墓地沦为了火锅店,令人不免感慨唏嘘。

老九袁克玖:虽是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女婿,但是,日子不尽人意

袁克玖在美国留学10年,回国后,曾在天津耀华玻璃总厂担任英文秘书,后来协助六哥办实业。

他娶了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女儿黎绍芳,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可惜,婚后一年就出现了不幸。

黎绍芳因病被送进了北京精神病疗养院。后来,袁克玖又续弦了一位妻子,但是,婚后无儿无女,生活非常平淡,两位老人相依为命。

1973年,袁克玖病逝,终年70岁。

老十袁克坚:与徐世昌的女儿定亲,但是,女方悔婚了

袁克坚与老五袁克权、老七袁克齐和老十二袁克度是同母胞弟。

他原本与徐世昌的女儿定了婚约,但是,袁世凯死后,袁家的风光不再,徐世昌便替女儿悔婚了。

后来,袁克坚娶了民国陕西督军陆建章的女儿。

1920年,16岁的袁克坚赴美留学,5年后,学成归来,在宋哲元手底下做事。

不久,辞职回家赋闲。

1960年,在天津病故,时年56岁。

老十一袁克安:他的这一生还算完美

袁克安没有被包办婚姻,而是娶了一位生长在美国的女士,这名女士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张美生。

他曾经在开滦矿务局做秘书长,后来,在宝岛做了“民航总局局长”。

老十二袁克度:一位会制作香水的神奇男子

在天津租界,提起袁克度,或许有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汤姆·袁”,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那些外国公使的夫人小姐们,对“汤姆·袁”更是顶礼膜拜。

这里所说的“汤姆·袁”就是袁克度。

由于在美国留学,他给自己起了个美国名字。

在美国,他学得是化学专业,据说学得还不错。

抗战爆发后,有一天,十一嫂张美生告诉袁克度:“在天津租界,产自法国的香水奇货而居,非常抢手”。

袁克度轻蔑地“哼”了一声:“那有什么难的?”

说罢,他回到家里就开始研制香水。

经过短短几天的努力,香水竟然试制成功了,而且与巴黎香水相比,无论是颜色,还是香味,几乎都一样。

随后,袁克度开始挂牌卖香水。

他的香水价格并不低,一小瓶能卖到几十块大洋,即便是这样,求购者也是趋之若鹜。

但是,袁克度非常奇怪,他不想赚钱,卖了二三十瓶以后,就突然停止供货,甚至,还一再声明自己不会再配制假香水。

至于他的配方,也没有外传。

后来,有好事者请他出山创建肥皂厂,他满口答应下来。

可是,等人家把炼制肥皂的猪油搞来后,他竟然撂挑子不干了。

是他没有研制出肥皂配方,还是压根不想干,谁也说不清楚。

袁克度共有两任妻子。

第一位是天津富商罗云章的女儿,结婚不久,罗氏就一病不起去世了。

然后,又娶了一位姨太太,育有一位独女。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袁克度去世,留下了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庭,他的姨太太只能以卖冰棍为生。

老十三袁克相:彼时,天津41中学的英语老师

袁克相毕业于燕京大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尤其以篆书见长。

建国后,曾在天津41中学担任英语老师。

老十四袁克捷:长相酷似袁世凯,时常被人称为“袁大头”

袁克捷是袁世凯与六姨太的儿子,毕业于南开大学。

因为年龄小,没有被袁世凯包办婚姻,在北京娶了一名女招待为妻。

由于他长相酷似袁世凯,常常被人们称为“袁大头”。

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是,随着袁世凯的死,袁家的地位一落千丈,这让袁克捷心灰意冷,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也只是沉默以对。

虽然性格沉闷,却是个大孝子,他全程负责母亲叶氏的生活起居,将母亲照料得非常好。

1955年,袁克捷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孩子,从北京迁居到宁夏贺兰县新建乡三村,三年后,与母亲叶氏相继去世,葬在了此处。

老十五袁克和:他的记忆中没有袁世凯

袁克和的母亲是八姨太,江苏绅士郭百万的小女儿。

袁世凯去世时,袁克和只有两岁,对袁世凯还没有深刻的印象。

他从小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好跳舞,爱打球,毕业于天津工商大学。

虽是大学生,但是,他一生之中没有怎么工作,只是在50年代,曾到河北省曲周县中学教过一年的书。

晚年时期,他爱上了喝酒、吸烟,解放后,搬到了法租界小白楼,住进了法国公寓。

1964年10月,袁克和在天津病逝,时年50岁。

老十六袁克藩:与曹操的儿子曹熊一样,早薨

袁克藩的母亲是九姨太刘氏,刘氏是袁世凯最后一个、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姨太太。

刘氏原本是五姨太杨氏的小丫头,成年后,被50多岁的袁世凯“临幸”,随后,被收为第九位姨太太。

老十七袁克友:一生之中没有见过袁世凯,是众兄妹中,较为贫困的一个

袁克友是袁世凯的遗腹子,与老十四袁克捷是同母胞兄弟。

他出生时,袁世凯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没有见过袁世凯的面。

按照袁世凯的生前遗嘱:“男丁每人分现款1万元,股票8000余股,房屋20余间;女儿每人分现款7000余元,其他财产无份;母亲们由各自的孩子抚养,不给钱财”。

如此看来,在袁世凯死后出生的袁克友是没有分到遗产的,这与其他兄弟相比,他的生活注定会增添许多穷困和潦倒。

1928年,冯玉祥进驻河南,抄没了袁林、袁宅和袁府,走投无路的袁克友跟随管家徐东海搬到了安阳市裴家巷72号院居住。

生活所迫,他们在自家门口挂上了一块“袁林管理所”的牌子,靠这个名义,他们变卖“袁林”的树木维持生活。

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只要袁氏家族在老家有事要做,他从不会因拿不出钱来而推脱,毕竟,众兄弟中,只有袁克友一家留在了河南。

1938年,日军要在袁坟西边修建飞机场,可是,袁世凯四姨太闵氏的坟墓就在那里。

袁克友虽不是闵氏所生,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躲避。

他和徐东海雇人为闵氏迁坟,保证闵氏的骨殖不遭破坏。

后来,袁克友只身一人前往天津寻找袁氏后人,到了天津后,他音信全无,从来没有与还在河南老家的妻儿联系过。

在天津,他过一天算一天,因饮食不规律,引发胃部疾病,于1953年,在天津病逝,终年36岁。

可以说,袁克友对自己的妻儿子女是没有尽到责任的,他前往天津寻亲时,他的妻子带着4个孩子以乞讨为生。

甚至,还有人见她在数九寒冬里,砸开封冻的河冰,佝偻着身躯洗衣服。

总结:

以上就是袁世凯17位儿子的不同结局,有人风光,有人落寞,有人富贵,有人穷困潦倒。总体来看,多数是穷困的。

那怎么知道是美国的冲锋枪?

李云龙原话是“这是美国造的冲锋枪,整个晋西北的小鬼子,就没有使用过这种火器”!(如下图)“晋西北”是个形容词,后面还有“小鬼子”三个字。这就意味着我军装备过这种武器。

所以,李云龙只是说了两点:第一,这是美国造的冲锋枪;第二,整个晋西北的小鬼子就没有使用过这种火器!并不是题主说的“整个晋西北”而是专门指的晋西北的“日军|”!也就是说,我军装备过这种枪!

为什么李云龙能认出是美国枪?看弹壳就行了。

抗战时,在中国战场上能出现的冲锋枪,主要是以下几种:德制MP18、MP-28Ⅱ冲锋枪、德制MP38、美制汤姆逊、鬼子百式、美制M3和英制司登。

其中,德制MP18和MP28使用的子弹是是:9×19mm、7.65×21mm派拉贝鲁姆手枪弹,9×23mm伯格曼-贝亚德手枪弹,7.63×25mm毛瑟手枪弹。

(左数第一个,就是0.45口径使用的11.43mm子弹)

德制MP38使用的子弹是: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鬼子百式冲锋枪使用的子弹是:8mm南部子弹。

司登冲锋枪使用的子弹是:9×19mm子弹。

(我军使用的汤普森冲锋枪,11.43毫米弹药)

只有美军冲锋枪使用的是:11.43毫米X2ACP手枪弹。

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只有美国人的冲锋枪是11.43口径!而美国最初的汤普森冲锋枪(俗称,芝加哥打字机),在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时,就被革命军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配装过。抗战时,中国也因为租案法案而得到很多汤普森冲锋枪。

所以,李云龙是见过这种美制冲锋枪的。一看子弹,就知道是美国货。所以,李云龙说的这句话没毛病。

为什么李云龙断定晋西北的小鬼子都没有用过这种火器。

孔捷的独立团被袭击的时候,已经是1940年以后,李云龙在晋西北已经摸爬滚打了两三年了!见得鬼子比见的畜生都多。鬼子有什么武器,他能不知道?

而且,对于李云龙这样的老兵,听枪响都能知道是什么武器。通过武器,就能判断出大概是谁的部队。更别说把弹壳给他看了,肯定能猜出来是什么武器。

魏和尚和打摆子的李云龙被鬼子堵在一个小院里的时候,和尚听枪响知道是汉阳造和老套筒,马上明白自己人来了。也是一个道理。作为合格的指战员,必须了解自己和敌人都有什么武器。

电视剧中使用的道具是美制M3。

原著中,山本特种队使用的是德制MP38。拍电视剧的时候,道具不好找,就临时换成了美制M3(俗称:黄油枪)。

这款枪在1942年才开始研制,1943年开始装备美军。按照这个时间线,美军已经和鬼子打的如火如荼,日军肯定是不可能装备这种枪的。这也算是电视剧的漏洞吧。不过,在台词上,导演已经改的很符合逻辑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如何评价民国黄金十年?

答:在三十八年光怪陆离的“中华民国历史”里,一桩常至今“圈粉”的建设成就,当属“民国黄金十年”。

民国黄金十年,即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中华民国”,那叫多少“民国粉”仰慕不已的十年高速发展时期。如果单看账面成绩,那确实是业绩骄人:十年时间里,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振兴工业”“鼓励垦荒”“流畅货运”等八个响亮口号,各个产业成就都看似“实为巨大”。资本超过百万千万的工厂“均甚多”。“炼钨业”“桐油业”“猪鬃业”等产业高速发展,公认“工业史之新局面。”

同样叫好些“民国粉”神往不已的,当然还有“黄金十年”时期那琳琅满目的文艺作品,如雷贯耳的“大师们”,更有小资情调的风雅,少爷太太小姐的悠闲生活。甚至更有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喧嚣,“夜上海”的纸醉金迷。如此美轮美奂的图景,也叫好些人一阵阵怅然:倘若1937年鬼子没有全面侵华,就凭这“黄金十年”的发展态势。“中华民国”早就进入“世界大国”行列了。

那如此沉重的历史期待,这被鬼子全面侵华打断的“黄金十年”,是否真担得起?这事儿,首先可以看看“黄金十年”最拿得出手的一项成就:工业发展。

如前文所说,“黄金十年”的工业成绩,数据十分好看,但仔细一看,却是槽点满满:虽然看上去成就“实为巨大”。但一直到抗战爆发前,中国除东三省地区外,只有工厂三千多家,等于是平均每十五万中国人才有一家工厂。除了纺织品产业和桐油产业大幅度增长外,大多数工业品依然完全依赖进口。

而且,就算是看上去高速增长的工业数据,细细对比却问题严重。比如关系国计民生的钢铁产量。“黄金十年”期间,中国的铁产量到1936年,缩水到1927年的十分之一,钢产量一度下滑到1927年的一半,到1933年才艰难回升到1927年的水平。就连机器面粉的产量,1936年都比1927年下降了百分之八十——在诸位重要产业里,“黄金十年”要么是下降,要么是原地踏步,连“小有增长”都常是奢求。

以这个意义说,“黄金十年”就是一场表面“高速增长”下的畸形繁荣。中国的制造业能力并没有质的变化。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黄金十年”期间,中国工业看似强大,但许多关乎抗战战局的技术装备,依然要指望买买买。哪怕鬼子侵华的脚步日益逼近,中华民国海军的装备水平依然裹足不前。十年间主力战舰仅仅增加了三艘,海军作战飞机只有十架,面对磨刀霍霍的鬼子海军,几乎好似“小不点”。

海军尚且如此,陆军空军也差不离,除了生产枪械迫击炮外,几乎没有任何自造能力,从重炮到飞机就靠买买买。可以说,畸形的“黄金十年工业”,活活拖住了中国备战的后腿。

而比起产业的畸形来,“黄金十年”里同样值得一说的,还有民国另一桩“传说很强大”的成就:教育。

多年以来,“民国教育很强大”的说法,在很多场合都深入人心。那大学教授们动辄每月几百法币的高工资,那一位位“大师”们指点江山的风姿,叫多少人恨不得站在民国的讲台上过把瘾。可民国的教育,真有那么受重视?放在号称“文化繁荣”的“黄金十年”里,“强大民国教育”背后更有真相:占民国教师人数近百分之九十的小学教师,基本生活在贫困里。

比起民国大学教师们“工资基本不动”的滋润生活,民国的小学教师有多苦?比如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等地,小学教师最低月薪竟是五元法币,大多数小学教师的年薪也就七八十法币。放在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小学教师一个月能拿到十几元法币,就算是高工资。

如此一来,在“黄金十年”那“繁华优雅”大学生活的背后,却是遍布中国南北的惨淡小学教育,以及千千万万小学教师的贫寒生活。比起对大学的慷慨拨款来,哪怕“黄金十年”时期,民国政府对小学教育的投入也相当的吝啬。其后果也当然不止是几位小学教师的“吃饭问题”,而是此时中国触目惊心的真相:“重视教育”的民国,在“教育发达”的“黄金十年”时代,文盲率竟高达百分之八十,农村的文盲率一度逼近百分之九十。繁荣的表象背后,是一片知识与国民素质的荒漠。

而最能验出“黄金十年”成色的,则是这个时代里,普通老百姓的民生。

首先看工人,哪怕是在“黄金十年”公认最繁华的上海,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多在10到25元之间。这些钱每月除了吃饭交房租,基本就是捉襟见肘,甚至“十家之中,亏短的有四五家之多”。为了省钱,工人们都是能省则省,居住的房子大多是四五家合租,一家四五口挤一个屋里,厨房都是共用,以至于“苍蝇遍地,臭气熏天”。这,还属于当时工人里“条件好的”,更多的工人,甚至连屋子租不起,都要搭草屋居住。

而北方地区的工资水平,比起上海工人来也要差一大截子。比如在山东济南,当时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七块钱。而在当时公认工资高的铁路系统,铁路工人的最低工资也是在每月六到二十元左右。入不敷出是常事。

更能见证“黄金十年”民生的,则是“黄金十年”时期农民的生活。可以说,哪怕比起北洋时代来,“黄金十年”的农民都堪称苦到家。首先,整个这十年,恰是中国自然灾害的高发期,1928到1937年,中国10万灾民规模的灾荒,竟爆发了118次之多。包括了水灾旱灾等各种灾害。灾难如此频繁,农民本来就不堪重负,但南京国民政府对农村的横征暴敛,更把灾荒变成了人祸。

整个“黄金十年”时期,在工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南京国民政府却把广大农民变成了“提款机”,农村的田赋附加税滚雪球一般增长,在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农田的附加税,比“正税”暴增了五倍。广东省的田赋五年里增加了三倍。1935年中国的田赋税额,比1931年就增长了三分之一。这增长的田赋,地主们当然巧立名目转嫁到农民身上。“重赋病民”成了普遍现象。

于是,且不说原本就贫困的北方农村,就连公认富庶的南方农村,在“黄金十年”时期也呈现出肉眼可见的衰败。浙江地区“农家贫困,农民破产”。以产米著称的江南地区,多次爆发米荒。湖南地区八成的人口“完全沉于饥饿线下”。经济发达的广东,农户更是大量破产,正如学者翁有为的叹息,那个时代里,农村“哪有黄金十年”?

黄金十年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分明是一个工业“瘸腿”,教育落后,民生日益艰难的中国。看懂这样的艰辛,也会看懂接下来的抗战时代,中国的国运遭受到的残酷考验。

所谓“黄金十年”,又哪里是什么惹人神往的荣耀?分明是发人深思的警钟。

参考资料:翁有为《民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王先明《民国黄金十年的历史真相》、邵俊敏《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工业经济分析》、王运明《民国小学教师待遇初探》、谢庐明《1930年的强迫识字运动》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